性能?续航?大家都关注错了SteamDeck的重点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手柄和键鼠反复切换 性能?续航?大家都关注错了SteamDeck的重点

性能?续航?大家都关注错了SteamDeck的重点

2023-10-02 00:5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早早的在官网预订,结果大半年才轮到我,又在转运中心呆了一个月。拿到手之后没多久京东自营店就开始卖了,而且是价格差不多的现货。感觉就像当年买了特斯拉没多久就频繁降价的吃瘪心理。不过现在这些都过去了,深度体验了一段时间之后,我想聊聊机器本身。和横空出世的特斯拉Model 3类似,这台机器有太多可以聊的内容了。

注意文章很长,且没什么可以跳过的地方。

为什么没有必要用续航和性能评价SteamDeck

在等待到货的日子里面看了很多测评,但当我实际拿到手里之后,发现测评的方向有偏差,或者说人们对这款机器的期待陷入了思维定势。

产品测评不好做

虽然我们现在习惯在购买电子产品之前先看评测,但是评测的最大问题是使用时间极短,常规升级的新产品还能简单梳理下升级点,但对于有突破性的新产品,评价往往会非常片面且不客观。更何况许多做测评的年轻人本身能力有限,无法做到面面俱到。例如以豪华内饰的汽油车为标准来评价Model3,这辆车将会是一无是处。这同样适用于SteamDeck,它的参照物并不是NS。

SteamDeck的产品定位是让人可以随时随地流畅地玩PC上的各种类型游戏,从独立小作品到年货3A大作,这个定位非常重要,后文会反复出现。拆解这个定位来看,“随时随地”意味着便携性,“流畅”意味着软硬件基础,“各种类型”则意味着整合的能力。

这算是一篇夹杂了许许多多主观想法的个人产品评价报告。

人们习惯于使用评价手机和电脑的标准去评价SteamDeck,首先是续航,接着是性能,然而对于什么是“好”的定义都差别巨大。由于母公司Valve另一款产品Steam在世界范围内的成功,所以这台主机理论上不缺乏“护航大作”。他们要做的就是把自家平台上数不清的游戏汇聚到这方寸之地,让玩家可以随时随地沉浸在各种性能需求不同、操作方式不同、对应平台不同的游戏中。讲真,但凡了解Steam的人都该清楚,这是个初见会让人茫然至没有着力点的艰巨目标。

对了,Valve甚至还希望大部分人能买得起。

对续航的不合理要求

续航其实是个很简单的数学题,总电量除以使用功率就可以得出续航时间。所以要提高续航那就只有两个方向,一是提升电池容量,另一个就是降低设备的使用功率。然而在物理和材料没有突破性进展的前提下,电池容量的提升即意味着体积提升,这样便携性就没了。而机器运行功率则和用户使用方式以及运行的游戏和应用本身相关,换言之,画面精美复杂真实的大作必然比简单的小游戏能耗大,用户设置的帧率、刷新率、分辨率、亮度,以及使用频率越高也会让功耗相应增加。

在如今电气时代,我们拥有的很多设备都会涉及到续航的问题。续航也是许多电子产品被诟病最频繁的部分之一,但许多相关指责其实有些脱离实际。以SteamDeck为例,作为一台便携的游戏机,可以做到随时随地流畅地玩PC上的各种类型游戏,能够商品化被我买到就已经有些超出我对如今科技发展的认知了。反观无论它的续航是2小时还是4小时,与一个全情投入的玩家本身的续航相比都是微不足道的。除非玩些休闲的小游戏,玩家会主动结束,否则不插电怎么可能玩尽兴?但反过来说,休闲小游戏根本就不是SteamDeck的舞台和定位。

V社肯定意识到了这一点,在随机附赠的收纳包底部,根据机器形状凹进去的部分外面包了一根弹力带,在里面刚好可以放下充电器。这是一个非常为用户考虑的巧思,我还是第一次看到如此设计:

另一个与续航相关的潜意识是我们大多数人“既要有要”的隐藏心态。不论是追求大而全,还是某种安全感,总觉得花钱买的产品就该“我可以不用,但你不能没有”。然而这个世界充满了限制和矛盾,增加续航意味着增加电池和设备的体积,导致便携性下降和成本上升,大电池还会带来额外的工业设计和散热方面的附加成本。在续航之外,一款产品的评价标准还有许多纬度要考虑,而这些方面又交叉影响。售价、工艺、质量、可维修性、可拓展性、生命周期,都是一件在售的电子产品需要考量的因素,客观存在限制我们不能视而不见。

对于一款产品,非主要特性其实只要在及格线以上,就不影响产品的整体价值。对SteamDeck而言,它的主要特性是随时随地流畅地玩PC上的各种类型游戏,这一点要足够高,那么就自然会对目标用户产生足够的吸引力从而打开市场。但就像前面提到的,这个目标很难。

流畅的三个基础:性能、兼容性、操控组合不拖后腿的性能表现

性能与续航有些许区别,因为性能是组成SteamDeck主要特性的一部分,是玩各种类型游戏的先决条件之一。由于各种游戏的性能要求不同,想要流畅的运行3A大作,基础的SOC性能必须在水准之上。不过由于屏幕分辨率低,而且屏幕小特效不需要太高就能有相对比较好的画质,再加上帧率、亮度等参数玩家可以自定义, AMD Zen 2 +RDNA 2 架构的APU外加16GB的LPDDR5内存,基本可以满足目前这个世代的大作。

在开头我就强调,SteamDeck与其他所有掌机或者主机最大的区别就是他致力于让玩家流畅地玩PC上的各种类型游戏,不需要厂商根据主机去定制游戏,所以也就不会有传统意义上的“护航大作”。但许多玩家或者评测都简单的将“流畅游玩”等同于“不掉帧”,认为画面流畅不卡顿就是流畅的全部意义,从而将SOC的重要性拔到一种高度。这种理解是非常片面的,首先对帧率的保障除了SOC的硬实力,软件层面的优化同样重要;其次流畅游玩也包括玩家能否长时间无障碍的操控各种类型的游戏;最后针对各种平台制作的游戏能否通过兼容层在steamOS上无感知运行。加起来才是让SteamDeck可以“流畅”游玩所付出的努力。

V社针对游戏的流畅性有许多系统底层的努力。因为PC平台的游戏在SteamDeck上是通过Proton兼容层转换后运行的,V社会在后台针对每个游戏进行着色器的预编译,甚至会对不同游戏调整缓存的大小等细节,这让游戏在掌机上的运行会更为流畅,载入也会变快。通常这些配置会储存在服务器,随着玩家下载游戏一同加载到设备中。这让游戏在第一次运行时就能明显感知载入速度增加,不像冷启动。

有些测评还有使用SteamDeck来剪视频、跑分等用来测试机器的性能。但是作为一台游戏主机,长或者短的视频导出时间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因为设备缺乏相应的优化。对于性能是否足够的问题,还是应该回归它原本的定位也就是游戏。在SteamDeck上,性能和优化属于流畅运行游戏的软硬件基础之一,目前来看SOC并不是短板。

兼容性的前提是操作简便和续航表现

SteamDeck原生自带的系统是基于Linux的Valve自行研发的SteamOS,目前版本号为3.3.2。在菜单内选择退出系统,SteamDeck就会退回到Linux的桌面,用户可以自由的下载安装该平台的应用,例如Heroic Games Laucher就可以登录Epic账号,运行通过Epic买或者领的游戏。不过由于切换麻烦而且缺乏着色器的预编译,我就体验了一次就再也没开过。

他们为什么没有选择现成的Windows作为主机系统,这样就不存在任何的兼容问题了。我的理解是为了适配掌机的操作,以及绕不开的续航表现。Windows作为操作系统的典范,大而全到了臃肿的程度,一代代的发展导致了许多历史遗留问题。现在不少的Win掌机就是现成的例子,操作和稳定性确实一言难尽。

至于如何在Linux上运行PC平台的游戏,V社的方案是使用一个叫Proton的兼容层。类似于M系列处理器的苹果电脑会使用一个叫Rosetta的兼容层来运行基于Intel开发的应用。按照官方的介绍,Proton通过使用修改过的 Wine 版本和一套高性能图形 API 进行转换,也支持一定程度的反作弊。目前对于游戏的覆盖还不全面,但好消息是一直在进步。

 

在性能之后,兼容性就是游戏流畅运行的另一个门槛。根据官方对Proton的介绍和我自己的体验来看,有两种情况是重灾区。一种是游戏使用了.NET/WPF 等依赖于操作系统的框架,那么开启时就会提示安装缺少的框架;另一种是游戏强制要求使用自家的启动器,例如育碧、EA、暴雪的游戏。至于其他的情况,多开几次、或者换一个Proton的版本,游戏兴许就能运行。例如《三国志14》刚开始是闪退,但换了实验版本的PE之后就可以顺利运行了。

针对兼容性的问题,V社推出了一项叫Deck验证的服务。简而言之就是人工测试每款游戏在SteamDeck上的表现并进行分级。

除了测试兼容性问题之外,操作便利、字体大小等都在分级的参考内。

然而这项服务覆盖的游戏范围还很少,绝大多数Steam中的游戏都是未知的分类。而且根据我的体验,这推荐准确性也有问题,好多评级为可玩的游戏我甚至打不开,例如《戴森球计划》开启后一直在转圈,甚至无法退出只能重启(文章发出后兼容层升级至7.0.5可以顺利打开)。此外Valve不知道是基于什么考虑,用户无法提交可玩性报告,只有随机的点选关于验证是否准确的选项。著名的《环世界》V社的评价是通过验证,然而切换到中文后页面一片空白,也没地方反馈。

以下两个游戏都通过了V社的认证,然而我个人测试都打不开,类似的还有好几个。

对动手能力强的玩家而言,SteamDeck并非一个封闭的系统,甚至推出了官方的Windows驱动,用户可以装一个Windows,直接把它当一台电脑来用。如此一来什么兼容性的问题都不复存在了,学习版、打补丁、修改器统统可以使用。或者在Linux下安装其他主机的模拟器,运行更多类型的游戏。也就是说做些功课后,可以在SteamDeck上直接玩荒野之息。

使用了Wii U的模拟器

V社的开放让这台掌机不仅仅是支持Steam上的游戏,而是各种类型游戏,主动权交给了玩家,非常大气。但由于我对此并没什么兴趣,所以仅限知道可以这么做,并没有做进一步的了解,还是规规矩矩蹲史低买游戏玩。而且我认为臃肿的Windows根本不适合这台小小的掌机,这也是我对一众配置更强的Win掌机心如止水的主要原因。

除了跨平台导致的运行问题之外,还有一个更让人头疼的兼容性问题,就是文字大小。由于PC游戏通常会使用起码11英寸以上的显示器进行游玩,一些文字量大、元素复杂的界面在SteamDeck这块7英寸的小屏上的体验就很糟糕了。像有些物品介绍或者人物对话,完全就看不清,也让人没法玩。甚至有关于字体大小的奇怪bug,例如动物园之星可以调节文字大小,但是将文字放大之后,点击的按钮就到了屏幕之外,让人无语的联想到某些敷衍的适老化适配。

还有一些不深入体验根本无法察觉的奇奇怪怪的小问题,例如文字的输入需要调用SteamDeck的api,否则根本无法唤起虚拟键盘;或者是缺乏字库导致的本地化显示问题。这些小问题经常会导致游戏的流程卡在某个步骤无法继续,例如玩《了不起的修仙模拟器》,开档建小人需要输名字,但是无法唤起虚拟键盘就无法输入文字,我只好去电脑上建好存档再回到SteamDeck上继续。

总体而言,《了不起的修仙模拟器》还是可以玩的

在使用SteamDeck的过程中我经常是震惊和无语两种情绪交替出现的。比如《了不起的修仙模拟器》,我的所有DLC和Mod都是无缝开启丝丝顺滑,让人惊叹这小玩意也太强悍了,根本不像通过兼容层运行。接着马上遇到无法输入文字的适配问题让人无语凝噎。跑去社区给开发者提意见,人家根本不鸟你这个小小偏门需求。

了不起的操控表现

流畅游玩的最后一个门槛是顺手的操控方式,手柄玩不了大部分的PC游戏,这也适用于SteamDeck之前的PC游戏掌机。

多样的输入方式是我对SteamDeck印象最深刻的部分,甚至我认为这是它最重要的产品差异性。然而这也是主流测评着墨最少的部分,更没有引起很多人的重视。因为这需要真正静下心来使用SteamDeck相对长的一段时间,去主动且深入地玩除主流大作之外的各种游戏类型。毕竟真正的玩家不只玩老头环、大表哥、送快递、2077、给他爱、地平线这些测评专用游戏,玩家的需求是及其丰富且多样的。

比如说这是我的Steam库,欢迎有相同爱好的玩家共同交流:

手柄和键鼠是PC游戏最常见的两种操控方式,分别对应了游戏厂商在立项时选择的发布平台。像主机游戏会有完善的手柄支持和测试,而纯PC游戏则很多只有键盘鼠标的组合。后期移植的游戏通常会加入另一种平台的操控方式,但往往由于机制固化或测试不充分,会被玩家诟病操作不便。只有极少数的游戏在立项之初就会加入两种操作方式,并进行充分的测试优化,但这样的游戏真的很少。

对于预置了手柄操作的游戏,掌机可以无障碍游玩,键位和XBOX手柄一致。但这一点没什么大不了的,所有的其他掌机都可以做到。真正的让SteamDeck脱颖而出的是对键鼠游戏的支持,回到我当初最早见到SteamDeck的第一眼时,吸引我的就是左右两块怎么看都突兀的触摸板。回想从GBA到PSP,再到国产一众Win掌机,甚至是另辟蹊径的串流掌机,无一不是秉承着来源于FC时代的手柄布局,外加一块越做越大的屏幕,让人看了就知道是怎么回事。

但SteamDeck当时给我的就一个念头:G胖难道要把键鼠做到掌机里?

抱着这个念头冲动、下单、等待,看到一个个到货的UP玩着千篇一律的手柄大作,越看越担心难道是这套方案不行,怎么都没人提它呢?直到我自己收到货,深入体验后就有了这篇为它正名的文字。

到货前在我的想象中,这套输入方案估计玩不了快节奏的即时战略,但是种田造房子应该问题不大。拿到手之后发现模拟经营固然不在话下,甚至即时战略也可以试试。

触摸板仅仅是输入方式的冰山一角,从软硬件两方面V社做了大量的细节工作,来确保玩家可以配置出不同类型游戏顺手的操作方式。甚至做了一个社区,可以让玩家上传自己的配置,以供其他玩家直接使用。

以左右两块触摸板为例,可以当鼠标划动、点按、触摸、触摸边缘,也可以将每个方向设置为一个按键当作快捷键。同理,所有的按键都可以自由设置成为键盘、鼠标、手柄的任何操作,还能够调整灵敏度、触发条件、是否独立触发等一堆细节。还能够设置复杂的按键编程,不过我暂时没有深究,因为已经足够用了。举个例子,《了不起的修仙模拟器》中的R1和L1被我设置成了鼠标滚轮滑动,用来放大和缩小地图,特别好用。目前暂时想不到替代方案的只有即时战略里的队伍编组,毕竟没有数字键。

补充一下,通过研究《环世界》和《戴森球》自带的官方操作方式,我发现触控板可以唤出一个转盘,环盘可以自定义数量和内容。这样一来,这些快捷键多的游戏就更能方便地使用掌机自带的操控,而不用去记忆对应的按键。

软件上的组合与配置是一方面,硬件上的输入设备数量更是让人叹为观止,其实看下面我的配置图就能感受到:

触屏相当于鼠标点击,在跳过对话或选择物品的时候非常直观;左右两块触摸板非常灵敏,点和按的反馈都很迅速;除了常规手柄上的所有按键和摇柄,还有与XBOX精英手柄类似的背后4个按键;遥杆表面就是电容按键,可以配合使用6轴的陀螺仪进行枪械瞄准或视角移动等操作;L2和R2扳机键带力度支持,不仅可以支持赛车游戏的线性加速,还能做深按和浅按的区分;除了游戏按键,Tab、Esc、Steam、Menu都有单独的按键。

新游戏一般我都会边玩边调整各种按键的分布,大部分轻操作游戏都只需要触控板、点按、快捷键就可以顺畅的操控游戏,例如《大多数》。

有些人物或视角支持十字健移动的,反而会比使用键盘更轻松。目前我遇到的最麻烦的设置就是《了不起的修仙模拟器》,海量的快捷键和频繁的视角移动,基本利用齐全了SteamDeck上的所有输入方式,不过结果不错,可以顺利游玩。该游戏可以说对于小屏掌机零优化,文字繁多且奇小无比。SteamDeck有个快捷键是局部放大屏幕,也就在这个游戏中用过几次。但是冬天暖在被窝里可以顺畅地玩,就能让我忘记前面的一切。

各种快捷键和组合按键繁多

在每个游戏启动的时候,引导画面会告诉玩家该游戏的操作方式,是官方适配还是采用了之前用户的自定义方案。所以其实在体验上并没有非常不便,反而让人觉得开始时的调试是一种将这款游戏私人化的过程,让人逐步与它产生连接。

来自玩家的馈赠

任天堂前社长岩田聪曾经说过,在内心深处他始终是一个玩家。这种对游戏的热爱,我在SteamDeck对于输入方式的死磕中感受到了。很难想象会有一个精明的商人放弃现有成熟的解决方案,一遍又一遍的讨论和修改此前不存在的设计,试图在小小的机器内塞入尽可能多的操作方式。并且用成本去开模、试错、调整硬件的手感,进行软件的适配,耐着性子慢慢迭代。只有真正的玩家,在审视自己内心并直面自己的热情之后才能做出这种疯狂的事,开发出这种让我们产生共鸣的掌机,让我们可以在世界任何角落玩复杂多样的单机游戏。

真正的玩家对游戏有自己的执着和偏好,3A大作固然美妙,独立小厂却更入味三分。联机游戏有太多的社交压力,我不喜欢;年货大作不是罐头就是肾上腺素,我不喜欢;堆参数装Windows的掌机更像是同一批营销人换了条赛道,我不喜欢。我只喜欢一点点的造桥、种田、规划;我只喜欢和每个NPC聊天找遍每个角落的宝箱,我只喜欢发展经济大量暴兵后摧毁敌人,我喜欢的是将游戏作为我个人的精神世界延伸而不是另一个大型社交软件。游戏是我的自留地,而不是别人的浏览器。

最后本来我想聊一些具体游戏在SteamDeck上的游玩体验,例如刚发布的《大多数》,以及超级适合掌机的《三国志》系列和之前出现多次的《了不起的修仙模拟器》。但是在写完了我对这台机器的看法后,突然觉得没有了这个必要。因为不论什么游戏,这台机器总有办法让你在上面顺畅地玩到它,无非是设置不同又或是麻烦一些。

是的,仅需要简单的设置,在SteamDeck上就可以玩《三国志14》和《大多数》,在任何测评中你都不会看到这两款游戏的身影,天知道我期盼在掌机上玩《三国志》已经有多久了:

同样的小众,但是非常让人惊讶的是,《影子战术》和《邪恶天才2》这两款游戏无需任何设置就完美支持,属于神仙开发组:

从古早年的《乡巴佬与野兽》起,我就爱玩《模拟城市》、《工人物语》、《龙之崛起》、《凯撒大帝》、《大航海时代》、《太阁立志传》、《主题医院》、《邪恶天才》这类游戏。但是除了《大航海时代4》移植到了PSP和NS上,这类模拟、建造、策略的游戏就一直与主机、掌机和手柄无缘,我们只能规规矩矩的坐在PC前,端着鼠标和键盘去玩。

直到SteamDeck的横空出世,扫除了这些游戏来到掌机上的障碍。但就是这“顺畅”两个字,简简单单却不知道包含了多少的心血、智慧与热情。我由衷的感谢这台机器和背后的团队,他们是真正的玩家。他们让我虽然没有太多时间专心游戏,但至少能在睡前搓两把。

关于SteamDeck的遗憾

这台机器并不完美,从系统到硬件都如此。在兼容性上还有许多游戏甚至无法运行,更有像《纪元1800》这种我朝思夜想的神作无法从Steam下载。虽然在电脑上买了,但我实在是不想为了它装一个Windows然后下一个育碧自己家的启动器,同理还有Fifa、极品飞车、星际争霸等等。NBA2K的PC端游又太过拉胯,社区里都是讨论MT抽卡而不是技战术,体验甚至都不及我在iPhone玩的Arcade版本。

说了半天发现这些游戏怎么样也不是Steam能说了算的,但是能玩什么游戏从来都是评价一台主机的最重要指标。就像御三家的独占游戏,微软的XGP,视频网站的自有节目等,内容在很多时候时候比载体更重要。幸好先有了Steam平台,全世界的PC游戏被它网罗的差不多了。如此看来如今SteamDeck的最大遗憾就是只能玩其中的一小部分,还有更多的需要去适配,幸好这些只是软件工作未来可以更新。

在硬件本身SteamDeck有什么遗憾吗?丑?大?按键不舒服?廉价感?这些是我看到的一些对硬件的评价。但扪心自问一下,砍掉键鼠输入方式把体积做小你愿意吗?用更好的外壳材料和制作工艺将价格提升30%你愿意吗?醒醒吧,这个傻大黑粗的玩意可以让你我在冬日的被窝里玩《战神4》和《了不起的修仙模拟器》,这个世界充满了妥协与不思进取,但是眼里有光为梦想奋斗的人们理应被赞扬。

总而言之,期待在SteamDeck上玩到国产大作《黑悟空》的那一天。

哦对了,还有《霍格沃滋:遗产》。

不麻烦的话,《那什么6》也加上。

尾声

最后的最后,对于看到这里的玩家朋友们,我正好有一幅偶然从《底特律变人》截下的游戏画面可以送给你们: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