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毒发展史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手术谁发明 消毒发展史

消毒发展史

2024-06-26 04:2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关注我们

消 毒 发 展 史

消毒,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洗手。今天看似平常的“洗手",它的作用和重要性却经过了漫长的过程才为人们所接受。

从理发师的时代到19世纪,手术度过了漫长的荒蛮期。流血、疼痛与死亡一直都伴随着接受手术的病人,那时的手术死亡率有50%左右,手术就可能意味着死亡。

洗手原则最早是由消毒领域先驱科克勒尔·塞麦尔维斯提出。1846年,塞麦尔维斯来到维也纳总医院,在妇产科中心工作。这个妇科临床中心分为两个部分,分别称之为一病区和二病区。一病区是医生和医学生给临产孕妇提供检查和接生的地方,二病区是由助产士给孕妇接生。一病区产妇死亡率最高可达18%,而二病区仅为3%,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是产褥热。那时,大家还不知道细菌是导致感染的原因,只是认为“瘴气"是导致败血症的可能原因。1847年,情况有了转机。塞麦尔维斯的一个好朋友在一病区分娩后,死于产褥热,接生的人是一名刚上完解剖课的医学生。经过尸体解剖后,发现她和其他产妇的死亡原因一样。这时,塞麦尔维斯推测可能由于医生和医学生做完尸体解剖后就开始检查孕妇,于是他们把尸体上的某种微粒经过双手带给了产妇,造成产妇死亡,二病区的助产士不解剖尸体,不存在这种情况,因此比一病区的死亡率低。于是他规定在给临产孕妇检查,或者给产妇接生之前,必须使用肥皂洗手。此后,一病区产妇死亡率就从18%降到3%,和二病区助产士接生的死亡率类似。但是,仍然有因产褥热死亡的孕妇。于是,他又规定使用4%的漂白粉溶液洗手,这样死亡的情况就极少了。

塞麦尔维斯认为所有的产褥热都可以归咎为一个原因:不干净,与当时人们普遍认同的“瘴气"或者"坏空气"致病理论相悖。并且他还认为感染性微小颗粒能够附着于指尖,这种创新理论与当时人们的医学常识完全矛盾。还有一些医生非常排斥洗手的观念,因为凭他们的社会地位,而且作为一名受人尊敬的绅士,他们的手怎么会不干净?尽管受到医学界的攻击,但塞麦尔维斯仍然坚持他的观点,并且在临床工作中,坚持手消毒。1850年被迫离开维也纳医院,回到匈牙利继续推行洗手原则。塞麦尔维思在自己的著作中写道:即使我无法活着看到征服产褥热的那一天,我也坚信那一幸运时刻即将到来,为此我死而无憾。直到30年后,他的成就才被人所认可。

在塞麦尔维斯之后,随着罗伯特·科赫证明微生物就是导致感染的原因到巴斯德的巴氏消毒法的发明,我们看到了整个消毒发展的线索,从发现微生物到证明微生物是感染性疾病的病因,从第一次发现洗手的重要性到用事实证明消毒的必要性、人们普遍接受消毒原则,经历了一段漫长的历程,这实际上也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展开全文

而在现代医学方面,又无法不提到正真使人们普遍接受消毒原则的约瑟夫·利斯特,作为一名外科医生,利斯特为自己所见到的许多病人都因伤口化脓致死而感到万分悲痛,他暗暗下定决心,要解决伤口化脓的问题。

利斯特仔细研读了巴斯德的有关著作,懂得了物质之所以腐败,是细菌在作怪,随后他正式着手研究伤口化脓问题,利斯特认为,细菌是体外来客,并不是伤口本身产生的。细菌是怎样进入伤口的呢?这个问题让利斯特百思不得其解,在他的脑海里,这个问题一天也没有消逝过。1865年的一天的早晨,阳光从窗口斜射进来,照到病床上,病人感到很舒适。利斯特迎面进来,看到这一情景,心情也格外好。但他马上被一种现象吸引住了:只见射进来的一束束阳光中,无数灰尘在飞舞,但光束的周围却仿佛什么也没有,确切地说,并不是没有灰尘,而是光不强,肉眼看不见。这说明,空气中随时都有有无数的灰尘在飞舞,只是我们没仔细看罢了。这代表着他找到问题所在了。很可能那微小的细菌就躲藏在飞扬的灰尘上,空气流动时,将灰尘及细菌带到伤口上,细菌便使伤口化脓了。他还将绷带、棉花球、手术刀等物,都拿到太阳光束下观察,果然微小的灰尘在它们周围飞舞着。由此说明,这些东西在细菌的传播中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经过实验,他找到了碳酸这种有效的杀菌剂,因为碳酸能防止腐烂,当然也就能杀菌。由于采用这种消毒法,伤口化脓明显减少,手术死亡率也大幅度下降。灭菌法诞生以后,外科手术的范围变得十分广阔,从摘除白内障到心脏移植,不仅挽救了许多生命,病人的痛苦也大为减轻。外科消毒法的发明,是利斯特对人类的一大贡献。这一发明挽救了亿万人的生命。

现在全世界任何一家医院的医生在手术前都在严格执行洗手原则。手术室有严格的无菌制度。供应室是每个医院非常重要的部门。手术结束后,所有的器械都被送到这里,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分类、浸泡、刷洗、烘干、上油、包装、灭菌等三十多道工序,一天要清洗一万多件。每件需要三个多小时的时间来清洁。

手术,曾经是野蛮的代名词,被打开的身体与死亡如影随形。怀抱着悲悯之心执着前行,经过无数惊心动魄的尝试,在消毒等程序的保障下,柳叶刀成为真正的救命之刀。

作者简介

王浩锋:南京医科大学2019级本硕博班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