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匀毛尖,6.6万颗芽头才得1斤,栗香味浓!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手工温度计的做法图片视频 都匀毛尖,6.6万颗芽头才得1斤,栗香味浓!

都匀毛尖,6.6万颗芽头才得1斤,栗香味浓!

#都匀毛尖,6.6万颗芽头才得1斤,栗香味浓!|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贵州出好酒,也出好茶。

位于云贵高原的贵州,恰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连绵的山川河流使其与茶产生了紧密的联系。

在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都匀市,一个海拔1700米的地方,有一片云端茶海,闻名世界的“都匀毛尖”就生长在这里。

这里位于北回归线至北纬30度绿茶的“黄金纬度”上,在这一黄金纬度线上,不仅汇聚了众多世界一流葡萄酒酿造区和酒庄,中国优质绿茶产区也均分布于此。

本次一条生活馆邀请到都匀毛尖茶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张子全老师,为大家带来了绿茶黄金纬度带上孕育出来的绿茶经典——都匀毛尖。

此款都匀毛尖特选当地原生的“贵定鸟王种”茶树,采用传统手作,入口醇香回甘,十分适合自饮。

共有三种规格可选:

立夏都匀毛尖茶80g/罐×1

立夏都匀毛尖茶80g/罐×2

立夏都匀毛尖茶80g/罐×4

2023立夏都匀毛尖茶▼

限时特惠价¥155起(日销价¥168起)

2023年5月19日23:59特惠结束

都匀毛尖,属绿茶类中的炒青绿茶,又名“鱼钩茶”,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

1斤头采的都匀毛尖,需要6.6万颗芽头,全靠采茶人手工一芽一芽的采摘,确保匀整无损。

“立夏”的都匀毛尖,栗香味浓,似甘蔗般的甘甜,品完有阵阵的回甘袭来。

都匀毛尖,拥有悠久的历史,最早可见的文字记载在1500年前的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中。

到了明朝,都匀毛尖茶作为贡品敬奉朝廷,深得崇祯皇帝喜爱,因其形似鱼钩,被赐名为“鱼钩茶”。

1915年,美国旧金山举办了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吸引了三十一个国家参展,来自世界各地的奇珍异宝达20余万件,最终中国的“都匀鱼钩茶”与“茅台酒”一起同获金质奖章。

注:摘自《中国名茶志》,都匀毛尖在此次博览会上获得金质奖章。

从此就流传着“北有茅台,南有毛尖”,茅台酒如今的地位毋庸置疑,而都匀毛尖的栗香沁润,同样不言而喻。

1982年,都匀毛尖茶参加全国名优茶评比,在全国84种名茶中脱颖而出,跻身全国名茶。

茶学泰斗庄晚芳教授品尝过后,赞叹道:“雪芽芬芳都匀生,不亚龙井碧螺春。”更是从专业角度给予很高的评价。

历久弥新的都匀毛尖,口感香醇,入口回甘无穷,但真正品味过它的人却很少。

虽有全面排名靠前的产茶面积,相较于其他茶区,它更像一位默默无闻的产出者,显得十分低调。

贵州当地以“喀斯特地貌”为主,多山多岩洞,交通尤为不便,品质上乘的毛尖茶,一直藏于深山,罕为人知。

2014年,绿茶制作技艺(都匀毛尖茶制作技艺) 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注:摘自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2023立夏都匀毛尖茶▼

限时特惠价¥155起(日销价¥168起)

2023年5月19日23:59特惠结束

2023都匀毛尖茶

本次推荐的毛尖茶,均选用螺丝壳山的原生品种,还原一杯滋味鲜爽、甘甜的地道毛尖茶,量少而精。

成品都匀毛尖素以“干茶绿中带黄,汤色绿中透黄,叶底绿中显黄”的“三绿三黄”特色著称。

外形条索紧细卷曲似螺形,色泽绿润,细巧卷曲的干茶叶片外,裹覆着茸茸白毫,显得十分美观。

冲泡开后,汤色黄绿清澈,细嫩茶芽在杯中舒展翻滚,灵动可爱。

入口滋味鲜浓,细品之下,嫩香、花香与板栗香交织,同时还有淡淡嫩玉米香,缭缭绕绕。

整体汤感甘甜顺滑,竟有绿茶少有的持续回甘,喉韵绵绵。

叶底嫩黄明亮,芽头鲜活肥壮,仿佛将春意凝入杯盏之中。

本次带来的毛尖茶包装方案,由“淘茶集”品牌的设计师原创手绘。手绘图稿采用白描线稿的形式勾勒出布依族人、苗族人与茶为伴的生活景象。

正如明代柳州八贤张翀笔下之景:“云镇山头,远看青云密布;茶香蝶舞,似如翠竹苍松。”

茶田里的守望者

张子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匀毛尖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他出生在布依族山村的普通茶人家庭,父辈四代炒制都匀毛尖茶。

从小张子全就跟着爷爷采茶、炒茶,一招一式都记在心中,10多岁就能单独完成整个制茶过程。

张子全老师在采茶

作为一名不忘初心的布依族人。张子全用自身行动印证了“生在云雾山、种在布依家”的茶谚。

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张子全流转了300多亩的荒地,联合38户农户成立了合作社,种植700多亩茶叶基地,建立茶叶加工厂。

带动了周边400多户农户一起种茶、制茶,解决了上千人的生计问题。

通过多年的摸索,张子全老师已研究出一套“高温杀青,低温揉捻,中温提毫”的独特加工手法,加之祖传的杉枝燃火炒茶,由他炒出的茶色泽翠绿、香气清嫩。

这种制作技艺并没有文字记载,全靠祖辈的言传身教,世代相传。

“炒茶的第一步是杀青,去除茶叶中的青草味,此时的锅温需要达到250到300摄氏度。”张子全的一双手,便是感知锅温的温度计。

将手掌伸入锅中,锅温250~300℃,迅速抛炒茶青,抖闷结合,做到抖得散,翻得匀,杀得透,直至水分逐渐蒸发,使其去除青草味。

揉捻,是形成毛尖茶滋味的关键步骤。

此时,张子全将火退到80摄氏度左右,只见他抓一把茶叶放在手掌,双手贴合顺着一个方向揉搓,“揉捻讲究力道,要把每一片叶子都揉皱、揉紧。”

用力要轻重均匀,边揉边抖散水气,揉至条索形。这道工序大约需要20分钟,才能将一锅500克的茶青揉捻完。

锅温保持在80摄氏度左右,双手握茶,使茶叶在掌中翻转搓团,反复多次,揉至鱼钩形状。

“茶好不好,得看茶毫显不显露。”提毫是都匀毛尖茶制作过程中关键的环节之一。

这时张子全将锅温提高至130摄氏度,迅速翻炒60秒后退火,一层白色的绒毛便出现在深绿的茶叶上,“大火翻炒,稍不注意,茶叶就会坏掉。”

最后,张子全将锅温降至50到60摄氏度,将茶叶均匀摊开,烘至十成干。

此时香气被牢牢锁住,从涩涩的嫩香转变为清新的茶香,整个制茶工序才算完成。

传统手工炒制,每一个制茶工序都需要严谨的节奏与锅温的配合。

问起炒茶的要领,张子全说,只有感受锅的温度,练成“铁砂掌”,才能炒制高端的都匀毛尖茶,让大家品味到代表性的毛尖茶滋味。

每年一到清明,茶树发出新芽,张子全一家还会全体出动,背着箩筐上山采茶。

同时为了更好的传承传统技艺,他长期免费培养青年制茶艺人,甚至将学校的课堂搬到茶山上,亲自在茶园给学生授课。

高山云雾出好茶

本次推荐的毛尖茶,原料选用山上的原生“贵定鸟王种”,品质尤为上乘。

“贵定鸟王种”是贵州省级良种,有甘蔗般的清甜和回甘。

目前,黔南已大面积改种的适应性更强的茶树品种,市面上地道的“都匀毛尖”真假难辨,想喝到真正的毛尖茶也不容易。

黔南山谷起伏,林木苍郁,常年云雾缭绕,植被覆盖率高,小气候环境优越。

加之土层深厚,土壤疏松湿润,内含大量的铁质和磷酸盐。

这些特殊的自然条件不仅适宜茶树的生长,也形成了都匀毛尖的独特风味。

“茶本是靠天吃饭的,好的产区、好的气候、好的茶种都是老天爷的恩赐。我们一路传承下来,不打药、不过度开发、精研手艺,就是希望不辜负这份馈赠。说到底,要敬畏天地和尊重自然。”张子全老师说。

茶园中采用有机种植方式,不施化肥农药,每年张子全老师都要花三个月时间为茶山进行人工除草,11月份便开始在茶山里做冬季养护。

生长在这里的茶叶鲜嫩肥壮、内含物质丰富,因此也是炒制毛尖茶的优质原料。

这样一杯柔嫩鲜甜的绿茶,每年的产量都不多,因而更为珍贵难得,一旦错过,便要等到来年了。

本文为推广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