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也能明白的有机化学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所谓的原子轨道是 猫也能明白的有机化学

猫也能明白的有机化学

2024-06-28 11:1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猫也能明白的有机化学

本系列专栏主要内容翻译并转载自nikukyu-的《猫でもわかる有機化学——有機化学について基礎から解説します》,翻译为:《即使是猫也能明白的有机化学——从基础开始解说有机化学》(简称猫也能明白的有机化学),已获得nikukyu-的授权并同意加入注解(用红字表示):(本系列专栏更新频率随缘)

这次更新基础篇1:原子轨道。

原栏目链接:http://xn--u8jvc1drbs0514cvfm43vv1giwx.net/atomic-orbital/

序言部分请移步:CV7564560

---------------------------------------------分隔线-------------------------------------

原子轨道,笼统地说就是围绕原子核运转的电子的运动范围。

众所周知,电子在原子核周围运动,但是我们无法确认某一时刻电子具体的位置。

这是因为电子比原子核小得多(质量轻很多,电子的质量约为质子的1/1833),运动是随机的,没有固定的轨道。(没有固定轨道主要原因还是因为量子力学中的测不准原理,电子、原子核这些微观的物质都无法同时较为准确地测量其位置和动量,只不过在处理原子、分子问题的时候,由于原子核质量相比电子质量是很大的,就可以近似当作原子核固定不动,即Born-Oppenheimer近似)

(任何的物质都具有“波粒二象性”,这种波指的是物质波,又称德布罗意波,即函数为概率波,它的模方指空间中某点某时刻可能出现的几率密度,其中概率密度的大小受波动规律的支配。物体越宏观,波长越小可忽略不计,测不准原理产生的偏差就越小)

虽然“运动随机”这一词很难说明,但是通常用下图来表示。

原子轨道示意图

(因为相位之分说p轨道有六种其实是不对的,通常一般还是说,在某一主量子数(或说是某一电子壳层)下有三种p轨道)

其他具有代表性的轨道还有s轨道、d轨道等

这些轨道的性质和形状都互不相同,感兴趣的可以去搜索一下。

s轨道最多能占据2个电子。

p轨道最多共能占据6个电子(三种p轨道,每一种能占据两个电子3*2=6,d、f轨道同理)。

d轨道最多共能占据10个电子。

每一电子壳层里包含的轨道如下

这就是高中所学的知识

K壳层(第一个壳层):有一个(1s)轨道,最多能填入2个电子

L壳层(第二个壳层):有(2s)轨道和(2p)轨道,最多能填入2+6=8个电子

M壳层(第三个壳层):有(3s)轨道、(3p)轨道和(3d)轨道,最多能填入2+6+10=18个电子。

(第n个壳层可以填入2*(n^2)个电子)

※括号包围的部分称为轨道名,开头的数值越大能量越高。

有了前文所讲解的内容,接下来开始讲解最重要的一点:关于电子如何填入原子轨道

这种思想 是有机化学从摇篮到墓场(笑)一生都会跟随的重要想法,所以请在理解了这一点之后再继续学习。

接下来开始解说规则:

电子从最低能量的轨道开始填入

这并不需要特别的说明。

如果不明白的话,请再读一遍上面的内容。

(参考)1s→2s→2p→3s→…的顺序

电子依次被轨道容纳

泡利(Pauli)排他原理(又称为泡利不相容原理)

每个轨道最多能填两个电子,这两个电子自旋方向相反,

相反的自旋方向是什么意思呢?

其实电子就像行星一样在原子核(太阳)的周围公转并且自转(地球[暂定])呢。

※这种自转叫做自旋。

如果说得太细的话,就会变成量子的话题,会写得很长,所以省略。

(首先,正如之前讲过的,电子在原子核周围是随机运动的,并不是像公转那样有轨道,而且实际上自旋也并非像自转一样的物理意义)

总之,我觉得大家可以这么想,通过反转旋转来平衡力量来达到稳定状态。

洪特(Hund)规则

当具有多个相同能量的轨道时,电子优先进入不会导致成对电子出现的轨道。

“当具有多个相同能量的轨道” 简单地说就是某一电子壳层除了s轨道以外地轨道

比如p轨道,还记得之前说过每一个电子壳层有三个p轨道吗?(px py pz)

就是类似这样的情况

“电子优先进入不会导致成对电子出现的轨道。”

如下图所示

电子填充顺序

如果存在多个相同的能量,则每个轨道上将依次容纳一个电子。

而且,以相同的能量存在多个轨道(图所示的2p的情况)时,电子优先以同一种自旋方式填入轨道。

那么为什么会是这样子呢?解释起来很复杂,但是简单来说,就是因为这种情况电子的排布会更加稳定。

怎么样?看出规律性了吗?

我认为这是神为了方便让我们记住才设置的法则,非常感谢神明大人!

今天到这里差不多就可以了

那么下回再见!

© 2017 猫でもわかる有機化学

                                                                      Posted by nikukyu-

---------------------------------------------补充-------------------------------------

s、p、d等原子轨道实际上是通过严格求解氢原子的薛定谔方程得到的,将得到的不同的波函数分为几类,称为轨道,,其中电子壳层代表相同的“主量子数”,同一主量子数下的轨道或波函数对应的能量相等,然后再主量子数下分为角动量量子数,以角动量的值此来区分相同能量轨道下不同的波函数,然后角动量量子数下再分为磁量子数,以角动量在z轴的分量来区分相同角动量量子数的波函数轨道(其实是破除简并的一种方式)

px py pz虽然是p轨道,但是其中px和py并非是角动量在z轴的分量(以下简写为mz)的本征函数。如果想得到mz函数,解出来的轨道应该是p0和p-1和p1 p0和pz的波函数相同,而px和py是由p-1和p1波函数线性组合得到(为了得到实函数,同时符合化学直观的概念)。

注意,氢原子和类氢离子(只有一个电子),具有相同主量子数(其实就是在同一电子壳层内)的波函数(轨道)的能量是相同的。

但是当电子数量大于1的时候,先填入的电子会降低轨道的能量(即屏蔽效应,相当于减少了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使得s、p轨道能量出现高低之分。

自旋即是由粒子内禀角动量引起的内禀运动。在量子力学中,自旋是粒子所具有的内禀性质,其运算规则类似于经典力学的角动量,并因此产生一个磁场。虽然有时会与经典力学中的自转相类比,但实际上本质是迥异的。

具体的推导和其他知识可以参考:《量子力学》(曾谨言)或《量子化学》(Levine)

上述的补充,如有错误欢迎在评论区或私信我指出。

如果喜欢的话请关注up主吧。下次再见

                                                            tranlsated and explained by 律涼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