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的文物是如何在战火中保存下来的?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战火中的玫瑰电影 故宫的文物是如何在战火中保存下来的?

故宫的文物是如何在战火中保存下来的?

2023-12-25 04:2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 巴尔米拉古城中的贝尔神庙,修建于公元131年,曾是叙利亚巴尔米拉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之一,在1980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图/Wikipedia

▲ 2015年7月或8月,贝尔神庙被ISIS炸毁。图/网络新闻

博物馆,是人类文明的方舟,战争如同风暴,让一艘艘文明之船颠沛流离。今天是世界博物馆日,让我们通过三个故事,来看看博物馆的守护者们,如何在战争中创造了文物保护的奇迹。

藏匿:等待胜利的曙光

1940年10月7日,一群德国军官簇拥着一名身着元帅服的中年男人进入了巴黎的文化中心——卢浮宫, 在德国人的要求下,投降的法国人在上个月刚刚重新开放了这座世界顶级的博物馆。

此时的卢浮宫,早已失去了往日的光辉,偌大的展厅里,仅剩下一些相对不太重要的画作和雕塑, 而那些顶级的藏品,比如《蒙娜丽莎》、断臂维纳斯、胜利女神像、埃及书记雕像等等,都已经不见了踪影。

▲ 德军占领巴黎后,空空如也的卢浮宫。图/Wikipedia

这名中年男子名叫 伦德施泰特,时任德国西线的最高总指挥,他在断臂维纳斯的石膏复制品前驻足,聆听讲解,任由摄影师来回拍摄。但是, 他心里明白得很,法国人在投降之前已经把卢浮宫搬空了,现在的开放,只不过是一场象征性的政治秀而已。

▲ 1940年10月7日,伦特施泰特元帅在断臂维纳斯的石膏像前。图/Wikipedia

早在1938年3月,卢浮宫的馆长雅克·贾加德就已预感到法德之间的战争无可避免。那时,德国刚刚吞并了奥地利,纳粹的獠牙已经显露无疑。 于是,他与策展人勒内·于热一起,制定了一项藏匿藏品的秘密计划,在他们准备藏匿的名单里,光是画作就达到了3600幅。

▲ 制定藏匿计划的卢浮宫的馆长雅克·贾加德。图/Wikipedia

1939年8月25日,《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德国再无东线之忧,西线的战争迫在眉睫。就在这一天,贾加德以修复的名义,下令卢浮宫闭馆3天, 他与工作人员、学生、志愿者们一起,将一幅幅画作从框中取出,将一尊尊雕塑从基座上取下,然后全部做好标记,装箱。

▲ “卢浮三宝”之一的胜利女神像被搬下展台。图/Wikipedia

藏品的重要程度,是按照颜色来区分,大多数藏品当时都被标注了黄色圆点,重要藏品是绿色圆点,而顶级藏品则是红色圆点。 《蒙娜丽莎》是唯一一个被标记了3个红圈的藏品,它是此次藏匿计划中的重中之重。

3天的时间转瞬而过,8月28日,数百辆卡车将1000箱的古器物和268箱的画作运往 卢瓦尔河谷,那里众多的古老城堡有足够的空间容纳这些艺术品,为了保密,这些箱子上没有任何文字。

▲ 卢瓦尔河谷的诸多城堡。图/Wikipedia

仅仅4天之后,法国正式对德宣战。

为了避免落入敌手,在整个二战期间, 卢浮宫藏品的藏匿地点几经更换。比如,最为重要的《蒙娜丽莎》先是存放在位于法国南部的一个修道院里,但几个月后,保管者开始担心潮湿的环境会损坏画作,于是它又被秘密转移到了图卢兹以北35英里的英格里(Ingers)博物馆。

▲ 存放过《蒙娜丽莎》的英格里博物馆。图/Wikipedia

1942年11月,德国人闯入了这个地区,但他们并不知道《蒙娜丽莎》就藏匿在附近的博物馆里。为了保险起见,贾加德让这幅名作再次搬了家,这次,它被存放在法国西南部的蒙塔城堡,一直到战争结束。为了迷惑敌人,贾加德甚至还放出了几幅赝品作为诱饵,以保护原作的安全。

▲ 1944年8月25日,驻守巴黎的德军投降,众多法国民众在香榭丽舍大街两旁欢迎法国第二装甲师的到来。图/Wikipedia

卢浮宫的藏品之所以能够藏匿成功,既要归功于贾加德周密的计划,还得益于德国人并未傻到直接从占领国的博物馆里抢夺展品——要知道,这样做不仅会引起反抗,还会留下罪证。无论如何,藏匿行动获得了圆满成功,1945年,包括《蒙娜丽莎》在内的诸多藏品陆续重归故里。

转移:南渡北归

如果说二战期间卢浮宫藏品的藏匿计划是一场战斗的话,那 故宫文物的大转移,则堪称为一场史诗级别的大战役。

1933年1月3日,日军突破了山海关,整个华北平原已危若累卵。

▲ 七七事变时,驻守宛平城的中国第29军官兵。图/Wikipedia

大约1年之前,随着东北的全境沦陷,存放于沈阳的《四库全书》及大量文物,就直接被日本人拉走了。如今, 北平故宫里保存着的历代帝王收藏的精品,是中华文化的有形之根,这么重要的根基命脉,绝不能再被人抢走。

在战争的威胁下,文物转移,势在必行。

站在今天的上帝视角来看,故宫文物的南渡北归顺理成章,但 当时从上层到下层,都有人反对这个事情。

▲ 北平报纸对于故宫国宝南迁的报道。图/《故宫》

想当年宋真宗亲临前线激励将士,才为宋朝赢得了百年的和平,如今 前线上的将士们还在浴血奋战守卫国土,后方的学者们就先拉着国宝撤了?这不是让将士们寒心么!

在《 国家宝藏》节目里,张国立曾经如此评价这次文物的大转移:“ 国家灭亡,终有复国之日;中华文化一断,永无补救之举。”当时的故宫博物院院长易培基有心南迁,高层的宋子文也大力支持,这事儿,不办也得办。

▲ 时任故宫博物院院长易培基。图/Wikipedia

南迁的事儿定了,装箱的工作随即开始。故宫的文物种类繁杂,很多老物件都脆了,磕碰不得,像瓷器、玉器这种东西,一摔准碎, 国宝坏了,谁能负起这个责任?

当时,故宫里还存有许多景德镇进贡的成箱的瓷器,这些瓷器怎么进来的,我们就怎么把它送出去。工作人员在琉璃厂匠人们的指导下,开箱后一通模仿,最终设计出用棉花、纸、绳子将易碎的文物隔开、扎紧,在装进统一规格的木箱中运走的方法。

▲ 以故宫文物南迁为内容的漫画书《 海棠依旧》海报。图/故宫博物院

▲ 《海棠依旧》话剧剧照。图/故宫博物院

在所有的文物里,国子监收藏的 十个石鼓是最难装的。这些已有2000多年历史的石鼓上刻有字,经过历代的传拓,表面都已经裂了,别说搬运了,有的手一摸就开始掉渣。

为了保护石鼓,古物馆的庄尚严想出了一个办法,他用镊子将沾了水的棉纸塞到石鼓表面的裂缝里,这样石鼓就不会因为受压而破损,外面再用棉花、棉纸、棉被裹成个“大粽子”,扎紧装箱后,箱子外面又盖了稻草、加了钢条固定。 光是这十个石鼓,装箱就装了1个多月。

▲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石鼓,由于鼓身上刻凿的文字珍贵,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历代都极受重视。图/Wikipedia

1933年2月5日黄昏,第一批2118箱文物从太和门鱼贯运出,经过午门,直奔北平西站,在那里,有两列已经等候多时的武装列车。

为了躲避 日军的轰炸,火车选择了先前往郑州,再转回徐州,最后抵达上海的路线。故宫文物价值连城,一路上 难免会遇到土匪,时间紧迫,很多地方都是头一天剿匪,第二天火车就呼啸而过。

文物到了上海, 存放又成了问题。上海气候潮湿,不利于文物、尤其是字画的保存。经过一番讨论,南京的朝天宫被选为最终的存放地。

▲ 航拍南京朝天宫。图/Wikipedia

在朝天宫改建期间, 文物被临时保存在了银行的金库里。南下的部分文物在此期间还远渡 英国展览,这次展览不仅在欧洲掀起了一股中国热,还为国民政府赚来了9000英镑的净利润。

民众反对、包装复杂、路途危险、保存困难这四个博物馆文物转移避祸过程中的大问题,都被故宫博物院的工作人员在时间和资源极为有限的情况下一一化解,共有13491箱故宫文物从北平来到上海。

▲ 1935年故宫博物院驻沪办事处同仁合影。图/故宫博物院

这些文物在随后的抗战中,又一路颠沛流离到峨眉、安顺、乐山等地, 直到1947年11月,全部文物才又一次重聚南京,开始了它们的回家之旅。不过,由于两岸尚未统一,至今许多国宝依旧只能在台北遥望故国。

▲ 1945年9月9日中国陆军总司令何应钦在南京作为中国全权代表在侵华日军投降书上签字。图/Wikipedia

战争中的故宫文物,就像战争中的民族,虽然饱经磨难,但终究会焕发新生。

巡展:文明间的惺惺相惜

2017年3月,一场名为“ 浴火重光——来自阿富汗国家博物馆的宝藏”的展览,在故宫博物院午门东雁翅楼开展。

▲ “浴火荣光”展览的展厅入口。图/故宫博物院

这次的产品共有231件(套),它们分别来自于法罗尔丘地、阿伊哈努姆、蒂拉丘地、贝格拉姆四处考古遗址,时间跨度为公元前 3 世纪至公元 1 世纪之间。阿富汗自古就是丝绸之路上东西文明的交汇要冲,所以这些展品混杂着中国、罗马、印度、波斯等多个文明的不同风格。

▲ 中亚的希腊神话——赫拉克里斯雕像,公元前3世纪,出土自阿伊哈努姆。图/故宫博物院

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像法罗尔丘地这些考古地名,几乎是闻所未闻,绝大多数参观者,只是从展厅里匆匆掠过。人们可能并不知道, 这次展览在博物馆界,有着非凡的意义,因为这个以巡展为方式的国际接力救援活动,至那时已经是第十一个年头了。

故事还要从38年前说起。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面对着长驱直入的苏联军队,为了不让自己的国宝遭到掠夺, 阿富汗国家博物馆的馆长马苏迪,将2万多件文物藏到了总统府地下室的箱子里。

▲ 1987年,在阿富汗领土上的苏联军队。图/Wikipedia

▲ 1987年,在阿富汗领土上的阿富汗抵抗军。图/Wikipedia

对于博物馆的这种藏匿行为,知道的人少之又少,以至于外界一直认为,阿富汗国家博物馆的这批文物,已经在战乱中遗失了。

直到2004年,也就是阿富汗战争开始后的第三年,这批珍宝才重见天日。那时,阿富汗的战事尚未结束,局势十分混乱,不断发生的恐怖袭击让人们的神经一直紧绷,去博物馆看展览的人寥寥无几。

▲ 2010年拍摄的阿富汗国家博物馆外景。图/Wikipedia

为了保护珍贵的文物,博物馆往往会保持恒温恒湿的环境,但阿富汗首都喀布尔的电路供应都无法保证, 博物馆为了节电,甚至连灯都不开,更别提保温保湿了。

曾到访过这里的中国专家曾这样回忆博物馆里的感觉:“文 物都昏暗地隐没在没有光泽的黑暗中,像是在沉睡,又像是躲在玻璃柜中观察着周围的一切保护着自己。”

▲ 阿富汗国家博物馆的展陈。图/Wikipedia

阿富汗国家珍宝的命运,就像这个国家一样,被战争蒙上了厚厚的尘土。

2006年,时任法国总统的希拉克向阿富汗总统卡尔扎伊提出邀请,希望这批“遗失多年”的珍宝能够去法国展览。在卡尔扎伊的特批下,阿富汗和法国的专家精选出了231件(套)珍宝,于当年10月在法国的吉美博物馆开展。

▲ 珍宝之一:蓝色花瓶,公元1世纪,出土自贝格拉姆。图/故宫博物院

展览在巴黎大获成功。很快,意大利、荷兰、德国、美国等国家的博物馆邀约纷至沓来,这批珍宝开启了在全世界的巡展之旅。 “当阿富汗迎来了真正的和平,展览的文物就会平安地返还故里。”这是参与巡展的博物馆们心照不宣的默契,可惜,这一天一直没有到来。

▲ 珍宝之一:水晶杯,公元1世纪,出土自贝格拉姆。图/故宫博物院

根据原计划,在6月17日故宫博物院的展览结束后,这些阿富汗珍宝将前往美国芝加哥大学继续巡展的旅程,但芝加哥大学却意外取消了展览安排。

对于这批“世界闻名”的珍宝,恐怖组织和极端分子早已虎视眈眈,如果巡展停止,这些珍宝只能返乡,可是,在阿富汗国内,甚至没有一个运输公司敢承担从机场到博物馆这段路程的运输工作。

▲ 阿富汗的恐怖组织塔利班曾摧毁了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巴米扬大佛,这座大佛曾经出现在玄奘的大唐西域记中,图中所示的是大佛在摧毁前和摧毁后的对比。图/故宫博物院

或许是记忆中还残存着对于战争苦难的记忆,中国的各个省级博物馆站了出来, 自故宫之后,敦煌,成都,郑州,深圳,长沙先后传递着手中的接力棒,然后又回到北京的清华,之后是南京,如今,这批珍宝刚刚结束了在香港历史博物馆的展出。

流浪,何时才能结束?

▲ 在美军的镜头面前,一名阿富汗的女孩露出的复杂的表情。图/Wikipedia

卢浮宫,故宫,阿富汗国家博物馆,哪怕遭遇战争,它们都还是幸运的。 我们的圆明园,叙利亚的巴尔米拉古城,阿富汗的巴米扬大佛,都未能在战争中幸免,大量被掠夺走的文物,也未曾归还。

▲ 北京圆明园的大水法遗迹。图/Wikipedia

在博物馆中,我们或许不仅能看见文明的辉煌,也能见证文明的堕落, 希望这些人类的瑰宝,永远不会毁于战火。

- END -

文丨张雨晨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