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航导弹的制导方式,以“战斧”为例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战斧巡航导弹怎么样 巡航导弹的制导方式,以“战斧”为例

巡航导弹的制导方式,以“战斧”为例

2024-07-11 22:5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司令官下达任务部署和使用命令;

打击计划者选择、指派、协调对地攻击导弹打击;

发射平台的火力控制系统准备、并执行攻击导弹任务;

发射平台发射导弹;

导弹向前推进,并转变成为巡航飞行,然后在预定的路线上航行;

在飞行中,导弹利用地形匹配、数字场景匹配区域关联和全球定位系统导航;

在飞行中,有些执行精确打击战斧导弹任务也可能通过与卫星通讯相联的地面站转换其态势。

巡航导弹的制导方式

惯性制导系统(INS)

惯性制导系统是巡航导弹最普遍、最基本的制导方式。惯性制导系统利用惯性原理,对导弹运动的速度和位置进行测量并校正飞行,此种方式通常在导弹飞行的初段和中段工作,巡航导弹仅依靠制导系统是不可能满足作战要求的,必须加装 辅助制导系统,以定期修正累积误差,提高制导精度。

地形匹配系统(TERCOM)

地形匹配系统是指利用海拔高度特征进行定位的制导技术。首先在已选好的 航路上,选定若干个地形匹配区,进行量化后制成一张用数字表示的数字地图,预先存储在导弹计算机内。

当巡航导弹飞临预定的地形匹配区上空时,导弹携载电子设备通过测量、计算、比较,即可确定导弹偏离预定航线的偏差。根据偏差,计算机适时发出控制指令,执行机构即可修正航线,保持航向。地形匹配制导系统最大的缺点是不能在平地或海面上工作(地形高低起伏不明显),而且选择并制备多个地形匹配区数字地图比较困难。

卫星导航系统(GPS)

卫星导航定位使用的是测量学上常用的测距交会定点方法。导航卫星在空间做有规律的运动,用户接收卫星发来的无线电导航信号,即可得到用户相对于卫星 的距离等导航数据,再根据卫星发送信号的时间、轨道参数求出定位瞬间卫星的实 时位置坐标,从而确定出用户所在位置的地理经纬度坐标和运动速度。

美军在伊拉克战争中使用的“战斧”Block-3型巡航导弹就安装了GPS接收机,在飞行过程 中随时接收卫星导航信号进行飞行定位,极大地提高了制导精度。

景象匹配制导系统(DSMAC)

景象匹配制导系统工作过程类似于地形匹配制导系统,首先通过侦察获得距 目标几十千米范围内具有明显地貌特征景物的光学图像,如阵地、机场、港口、建筑等,再将目标图像编码成数字式匹配地图进行存储,当巡航导弹飞临目标区上空 时,弹头上的电视摄像机实拍的景物图像经数字化处理后,与预先存储数据进行比较。

如有偏差,则发岀指令修正航迹,攻击目标。前面所述的惯性制导、地形匹配 制导、景象匹配制导和GPS制导一起组成的复合制导方式是比较先进的巡航导弹制导方式,但不能对付运动目标是其先天不足,因此,其他末端寻的制导方式应运而生。

其他末端寻的制导系统

导弹携载的电子设备可以把接收到的目标辐射或反射的各种能量作为其导引信号,自动跟踪目标进行攻击。主要用于反舰和攻击移动的导弹发射架等运动目标,通常釆用红外、电视和雷达等导引头,导引信号通常为可见光、红外线、无线电波等。

同时,各国都在加紧研制应用诸如激光雷达、红外成像、毫米波雷达、合成孔径雷达等更精确、更先进的巡航导弹末端寻的制导系统。

随着对抗手段的多样化,单模制导方式已难以完成作战使命。因此,必须发展多模复合制导方式和智能化导引头。多模复合制导并不是这些制导方式的简单组合。

目前各国常用的或在研的复合寻的制导系统主要有2-18GHz雷达/毫米波雷达、2-18GHz雷达/红外成像、主动毫米波雷达/红外成像和激光/红外成像等。

荐读

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建设 , 青岛:三维立体,让规划管理更直观

发展研究 | 关于深化人工智能、大数据应用的建议

截胡iPhone14?马斯克放大招!“星链”率先支持手机直连上网

《慧天地》敬告

《慧天地》公众号聚焦国内外时空信息科技前沿、行业发展动态、跨界融合趋势,发现企业核心竞争力,传播测绘地理信息文化,为时空信息类相关专业学子提供日常学习、考研就业一站式服务,打造政产学研金服用精准对接的平台。

《慧天地》借鉴《读者》办刊理念,把时空信息领域的精华内容汇聚到平台上。我们高度重视版权,对于精选的每一篇推文,都会在文章开头显著注明出处,以表达对作者和推文引用平台版权的充分尊重和感谢;对于来源于网络作者不明的优质作品,转载时如出现侵权,请后台留言,我们会及时删除。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慧天地》的关注和支持!

——《慧天地》运营团队

投稿、转载、商务等合作请联系

微信号:huitiandi321

邮箱:[email protected]

编辑:林政 审核:黄青学

指导:万剑华教授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