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玫利:淋漓谈笑间 共愿心欢喜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我要看邵阳花鼓戏 姚玫利:淋漓谈笑间 共愿心欢喜

姚玫利:淋漓谈笑间 共愿心欢喜

2024-05-24 18:2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淋漓谈笑间  共愿心欢喜——回忆与邵阳花鼓戏名家金红庆老师聊戏点滴

作者:姚玫利

       我的偶像老师金红庆先生怹是邵阳市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国家一级演奏员,一位不折不扣的“超级戏狂”,这样的美誉高赞怹我认为再合适不过了,红庆老师怹的艺术在邵阳市乃至全省全国都十分有影响力,怹是一位讲究艺术风格且极度严苛的人,尤其是怹的精神与思想境界、艺术高见真是值得我们年轻戏迷学习的榜样,内外行都是一致公认有口皆碑的。

邵阳花鼓戏名家金红庆老师

        和老师结缘这五年里,笔者在业余时间经常近距离与老师摆摆龙门阵,有时则煲电话粥,同老师聊戏,机会难得,是特别幸福的事情。老师没有门户之见,咱们聊的话题很广泛,一旦敞开了聊,就滔滔不绝。现在追溯与老师在一起聊戏的点点滴滴,回忆那些亲切幽默风趣的话语,便心生敬畏。在纪念老师同时再感受老师怹给予的厚爱,谨此主题,以飨读者。

笔者与金红庆老师

        与红庆老师聊戏的第一个话题自然是邵阳花鼓戏喽!始源来自于《梅兰芳自述》书中有关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观看演出《打鸟》一戏表演的评价一段文字,足见影响力。当中就提到了我们年轻一辈的戏迷认为有着“湖南梅兰芳”盛誉之称的王佑生先生饰演的毛母就是神一样的存在。因为我是个故事控,爱听好故事,当时我记得老师给我介绍了很多关于王佑生先生艺术见闻,让我开了眼界并刷新了对邵阳花鼓戏艺术的三观认知。

邵阳花鼓戏表演艺术大师王佑生先生

        说起由唐伟红、赵凤仙两位艺术家主演的以青衣、小生为主要行当,且相对冷门的优秀剧目《对脚迹》这出戏,虽然我没有看过录像,我只听过戏里的“南数板”、"北数板"、“洒金扇”调式唱段录音。在2019年我与红庆老师也有过交流,老师更多的是在咱们邵阳花鼓戏的风格上从资料留存、剧本,人物表演、伴奏等方面谈艺术特色,当时我也就听了个大概,老师从事的行当在“场面”,也就是乐队,特别给我强调邵阳花鼓戏的主要伴奏乐器是高胡。我当时就对老师讲到:“我的认知比较例外,可能与您理解的不一样,我是从历史与文学的角度看待这出戏的,这就是元代戏剧家王实甫的杂剧《吕蒙正风雪破窑记》呀,这恰恰是该剧本里的一折戏,对于其他剧种戏目叫《彩楼记》、《评雪辨踪》、《坐窑》等等。更何况,剧中的吕蒙正却有其人,北宋初年的一位平民出身的宰相,也曾留下过名篇《寒窑赋》。剧中的女主刘翠屏一个富家小姐,欣赏吕蒙正的才华,不顾封建社会的繁文缛节决然嫁给他。我想这就是中国戏剧比较相同的情节了吧。”此后过久时,我意会老师的一些言外之意并得到了我想要的内容。

     说到与红庆老师聊戏的第二个话题是戏曲文学、诗词。老师一直很支持我所写的诗词、文章等作品,约莫两三次我与老师讨论这个话题时,其实我说得更多。于是,把时间倒回去年,这也是印象最深的交流,因为去年邵阳市分别在四月和十月爆发了两次严重疫情,各条战线上的同仁们都在一线支援抗疫,特别辛苦。本着弘扬社会正能量,正好借此主题,受朋友诚邀合作出了一首以邵阳花鼓戏“西湖调”为调式的唱段作品《邵阳人民战疫情》,这是我填词的处女作,唱词如下:“新冠病毒来侵犯,人见此情忧胆颤。国策医疗齐相帮,社区疏导度难关。居家隔离闭门坎,自觉排队验核酸。宝庆精神天下传,国泰民安锦江山。”作品一经出炉,将视频稿上传至我《柠歆戏禅堂》公众号与视频号里,当时我转发给老师并分享了我创作这首词的看法理解,着重地向老师说了最后两句唱词我是借鉴了京剧大师张君秋先生的剧目《状元媒》柴郡主的二黄原板唱词“保叔王锦绣江山”…“愿邦家从此后国泰民安。” 老师属于秒回的那种,向我介绍了“西湖调”调式的来由和特色,还说“词作内容比较好,紧跟潮流,时代感强,还给我们花鼓戏人来唱,我们花鼓戏人感谢你!”此刻我深知老师是变着法在肯定我,太热心热情了,还广泛转发这首《邵阳人民战疫情》戏歌的推送。事后很久我还收获了一个意外的惊喜,没想到登上了《邵阳文旅广体》官方微信公众号,受到朋友圈广大好友们的一致好评。我所写的《爱让我们站在这里》、《满江红·看邵阳花鼓戏》、《醉中天·散花》等诗词曲牌作品,均得到了老师的褒奖与点赞。

       与红庆老师聊戏的第三个话题是心理学,这里我们要说的是“观众心理学”。我与老师就这个问题,我们谈论了起来特别有意思,当时老师笑了笑对我说:“戏迷是戏曲艺术的基本观众,又是普及、推广戏曲艺术的义务宣传员、志愿者,在戏曲发展的过程中,戏迷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实,三两句脱离不了与老师聊我看邵阳花鼓戏现场的一些趣事。心理学作为戏剧的一个交叉学科,我只是作为戏迷,咱在看戏的时候,不明白点心理学是理解不了人物随着剧情变化下的任何状态的。至少参与进来如何与演员一同呼吸。比如说2019年十月份在贺绿汀大剧院观看现代花鼓戏《山乡工匠》,那一场演出效果真好,剧本、音乐和演员的人物塑造给这出戏注入了灵魂,演员和观众处在同一个空间,都本着“期待心理”随时都能找到一切惊喜可能性,没想到一个“叫好”、“鼓掌”都能引来回头率,我想这是最能提升剧场里互动的积极性和社会满意度,以上是最为典型的“观众心理学”了。

金红庆老师司鼓照

     与红庆老师聊戏的很多个话题就很杂七杂八了,比如说京剧、艺术与养生、舞台美学等。也聊的不亦乐乎。我就很好奇,老师每一次来电问这些话题,都正是时候,提的非常的巧,都是我有所涉猎的。那就简短的回顾与老师就这些问题的回答吧!说到京剧艺术,我与老师谈论的比较多的流派就是谭派艺术,尤其是对京剧名家谭元寿老师主演的现代京剧《沙家浜》老师极为偏爱,有时经常向老师推送与谭派艺术有关的视频资料,当然笔者也对谭派艺术极为欣赏。艺术与养生,自古在中医里就很注重人对于情志的调养,主要我当时也就红庆老师所从事的戏曲音乐艺术向怹举出了《礼记·乐记》里说的:“诗其言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是故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和神,积中而英华发外”例子。至于舞台美学,当时我正好在看著名书法家、奚派传人欧阳中石先生在1988年演出《白帝城·托孤》一折戏的视频资料,我就发现了特色亮点,这一场戏的舞台场景,摆的屏风吸引了我的注意,就是中石先生的书法作品——晋陶渊明《桃花源记》一文,我觉得相比如今的高科技布景,传统的创新就是这样讲究。我也特别激动,忍不住发了条微信朋友圈,我看到老师也有在秒速转发。一来二去,与老师就形成了这种默契的互动,可能觉得我说出了怹的心声,老师也挺高兴,想必接受了我的举例吧!

         与红庆老师聊戏,这些只是其中的几个小插曲,其实还有更多,余在此文中就不一一赘述。撰写这篇文章,一是纪念德艺双馨的金红庆老师,二是学习老师的气场、人格魅力,三是认真记录好与老师的一些美好碎片。

        绚丽至极,归于平淡。红庆老师是我成长路上很重要的一位见证者,我很荣幸能成为老师的忠实粉丝、好朋友。亲切地怀念我的偶像金红庆老师!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