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和鹅》学习笔记:有策略的用批注进行阅读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我的家乡课文批注 《牛和鹅》学习笔记:有策略的用批注进行阅读

《牛和鹅》学习笔记:有策略的用批注进行阅读

2024-02-13 09:5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牛与鹅》

学习目标:学习用批注的方法阅读。

这句话要注意理解,我们一直认为这个单元是学习批注,其实这个单元真正要学习的是学用批注。学习批注和学用批注是完全不同的,学习批注的批注是陌生的,重在接受;学用批注的批注是熟悉的,重在实践。到了四年级我们要去用以实践为主的批注。

 

底层逻辑

 

批注属于策略吗

很多人认为批注是一种阅读策略。经查询,阅读策略中是有批注策略的,但是学习批注它不是策略单元,这属于我们的方法运用单元。小朋友为什么学了策略总不爱用?举个例子,策略单元学习的预测、提问、加快阅读速度的策略,小朋友为什么总不用呢?

真正的原因是文本不对。因为文本太明显所以不用预测策略、因为老师总在提问所以不用提问策略,因为文章太短所以不用加快阅读速度。 那么什么样的选文才有助于学生用这些策略?其实就是这次的新课程标准,这些策略都在整本书阅读中使用。

批注平时怎么练呢

当你在阅读整本书的时候,书的内容往往是足够长、足够丰富且情节变化大非常大的,这个时候就要用到预测、提问以及加快阅读速度的策略了。这里注意,整本书阅读的时候必须用批注,首先,它能够标记你已经读过的内容;其次,它可以记录你关注的重点;最后,批注是一种整理和总结书籍内容的重要方法。所有的批注都适用于整本书。我们当前语文学科的选文,实际上只是一个小小的练兵,或者说是未来的一种虚拟训练。

在语文课上,我们通常不能直接读整本书。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一个重要的方法是设计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动方法指的是当学生通过自然而然的阅读无法解决问题时,他们会启动相关的阅读策略来解决问题。这是一个重要的教学原则。

举个例子,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词语就是一种阅读策略。通常情况下,我们并不会特别去寻找上下文联系来理解每个词语,但当我们遇到陌生或不熟悉的词语时,联系上下文就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反应。当在阅读过程中连续上下文也不能帮助理解时,我们可以尝试使用词典等工具来查阅相关词语或短语的解释。

你们注意到了吗?只有在我们遇到困难时,才会启动一些策略来解决问题。这是因为这些策略通常是作为我们的应对机制,在需要时我们才会有意识地使用它们。

 

批注是新的知识吗?

我们一年级就开始学习“注”,表现为圈画和标注。到了三年级,我们开始学习“批”。在阅读题中,经常会让我们欣赏一个句子的好处,这时候的“批”是指欣赏。此外,我们还会遇到很多关于“为什么”的问题,这时候的“批”指的是解释和说明。有些题目会问你“怎么做”,这时候的“批”指的是分析和思考。还有些题目会问你“同意吗”,这时候的“批”指的是判断。有时候题目会问“假如是你,你会怎么做呢”,这时候的“批”是指创造性表达。

欣赏、解释、分析、判断和创造性表达这五种题型在日常练习中都会遇到,它们实际上就是用来评估阅读成绩和认知能力的。当我们参加阅读考试时,这些题型也是常见的。因此,这五种题型在阅读考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综合以上的分析我们发现:批注的底层逻辑正好可以用来应对阅读考试。这就是为什么将批注作为一个独立单元学习的重要原因。  

正文学习

《牛和鹅》这一课是让我们来学习批注的,我们不要过多的纠缠于文字,多去留意批注的使用方法。文中共有5处批注:

第1处:事情真的是这样吗?

第2处:逃跑——被鹅咬住——呼救,那种惊慌失措,写得很真实。

第3处:鹅之前多神气啊,现在多狼狈啊。

第4处:“挂着泪笑”,事情的变化对“我”来说太突然了。

第5处:看来鹅并不可怕,只要不怕它,鹅就不敢欺负人了。

 

教学流程怎么上呢?

 

一、学习交流平台

交流平台中有几个秘密:

1、讲明了批注的3个角度:写得好的地方(欣赏)、有疑问的地方(质疑)、有启发的地方(思考与感受)。请注意在阅读过程中进行批注。三个批注角度非常关键。首先,作为初学者,不要贪多,逐步学习;其次,这三个角度具有代表性,适合四年级学生操作。

2、解释了“批”和“注”的含义。批注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标注词句并写简单批语的行为。

3、给出了学习使用批注的方法顺序。 批注的学习方法就是先读文章,再做批注,做完批注再读文章。

4、点明了在批注这个单元最好的教学方式就是合作学习。

二、读文、读批注

课本中的批注全部都是来自教科书编者。而编著的批注又是从儿童的角度出发,这就是编者的高级之处。我们来细看文中的5个批注,编者到底批注了什么呢?

第1处,批了一个问题,是从质疑的角度去“批”的;

第2处,做了一个评价,是从欣赏的角度去“批”的;

第3、4处,都是写自己的感受与体会,都是从欣赏的角度去“批”的;

第5处,写了一个总结,这个总结是读完全文之后的一个启发

 

为什么这里要从角度入手呢?这里切入课后第一题的问题:从哪些角度给文章做批注?在这一环节我们就可以边梳理信息边解决课后问题。在这个阶段我们还处在学习起步状态。

三、向编者学批注

我们这一个单元的目的是学用批注方法,那么怎么去学用批注?学习使用批注只需三步:看一看别人的示范,学一学别人的方法,然后练一练,自己动手实践。

质疑型批注

我们先看第1处批注:事情真的是这样吗?这个批注,它是一个学习的结果,我们要研究的就是这个结果是怎么来的。我们可以按照交流平台中说的那个序列:先读读文章,再读读批注,然后再看看文章,看看为什么这么批注。

先读第一个批注对应的段落:

大家都说牛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牛大,所以牛是怕人的。鹅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鹅小,所以鹅不怕人。

怎么去学这一段?

1、先读文,读第一个批注对应的段落

2、读完之后自问,让学生自己产生疑问

3、读批注,比对批注与“我”的疑问

4、比对后,提取方法

经过这四步流程我们发现,批注就是有话直说、有问就问。从疑问这个角度去批注,我们得出的一个规律就是不要多想,对什么疑问就问什么,把问题写下来就完成了。

5、练一练,用质疑的方法来批注。用第四段来作为一个示范,让学生练一练问质疑的方法进行批注。学什么就练什么。

我们再练一练第5处的批注:看来鹅并不可怕,只要不怕它,鹅就不敢欺负人了。为什么可以先讲第五处呢?因为根据上文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第1处是质疑的角度,第2、3、4处是欣赏的角度,第5处是启发的角度。我们先从单列的角度出发。

怎么学习呢?

1、快速地浏览

2、自由地说出总结和体会

3、第三步依然是读批注。比对自己的体会与编者的批注

4、提炼方法。在启发部分我们所得到的收获一定要和原文保持关联,向编者的批注学习。

欣赏型的批注是常见的批注,因此在本课中至少用了3次。在欣赏性的批注的教学中,我们要合并同类项并选重点来讲。

在三处的欣赏型的批注中我们着重讲第二自然段的批注 

原文:孩子们惊呼起来,急急逃跑,鹅追得更快了。我吓得脚也软了,更跑不快。这时,带头的那只老公鹅就啪嗒啪嗒地跑了过来,嘎嘎,它赶上了我,嘎嘎,它张开嘴,一口就咬住了我当胸的衣襟,拉住我不放。在忙乱中,我的书包掉了,鞋子也弄脱了。我想,它一定要把我咬死了。我就又哭又叫,可是叫些什么,当时自己也不知道,也许是这样叫吧:“鹅要吃我了!鹅要咬死我了!”

 

教学流程:

1、读文

2、谈体会

请学生自由谈一谈,读完课文后体会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我们知道作者这里的作者的心情有:怕、惊慌

3、回文中标注

标注“怕”、“慌”这两种心情的词句。

那为什么要去标注这样心情的词句呢?首次,这里的心情扣紧了课后第二题的问题,同时我们这个单元的学习目标之二,恰好就是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来体会人物的心情。文中的句子如“惊呼”、“吓”、“跑”、“哭”、“叫”等,表达了作者惊慌害怕的心情。这些词语反映了作者所经历的一系列动作和情感,我们在文中标注出了这一些表示作者惊慌害怕的词语,来印证这种心情的存在。

4、直接批注写下“你”的阅读评价

读完描写作者害怕的这一段文字,有的同学可能感叹“作者的心情写的好真实呀”,这部分学生可以各自写下自己的评价。

现在文中有自己刚才圈的词语,同时又有自己写下的评价,我们可以把词语和评价叠加起来,就是文中教科书编者写下的批注:逃跑——被鹅咬住——呼救,那种惊慌失措,写得很真实。

学生对照自己的评价与教科书编者的评价,才明白这么复杂的、高级的批注原来就是自己读文、圈画、评价后的学习结果,这部分的学习结果就给学生营造出一种成功的学习体验。

第一招一定是创设一个任务情境。实际上,批注在单篇中可用,但是最有效果的应该是在整本书阅读时。《中国的神话故事》是本册教科书推荐的整本书阅读,而批注在整本书阅读中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因此,我们的任务情境设计为将中国神话故事推荐给外国人。那么怎么样把这本书推荐给外国友人?

我们的任务是推荐批注版。批注中国神话故事的N个看点。在批注中我们就着力推荐欣赏的部分,我们将这一本神话故事进行批注后,推荐给外国友人。

 

那么具体怎么做?

步骤1:先全班尝试批注同一篇

步骤2:交流分享这个批注步骤3:自由读,分组批注多篇

步骤4:梳理总结优质批注

通过撰写文案和集思广益的批注,最终就可以形成一篇名为《中国神话故事的N个看点》的作文。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