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情包背后的传播学秘密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我有许多小秘密表情包 表情包背后的传播学秘密

表情包背后的传播学秘密

2024-07-13 13:5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

符号表情阶段

1982年,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的斯科特·法尔曼教授用一串ASCII字符“:-)”来表达微笑的情绪。这个需要扭头观看的表情符号开创了表情包的历史。

与此同时,这种由字符组成图形来表达情绪的沟通方式很快在全球范围内流行起来。随后,这些表情符号传入日本,日本民众将倒下的表情扶正,采用横排的方式组合多种语言符号的颜文字(kaomoji)出现了。

😃

图形表情符阶段

很快,颜文字这种系统字符组合的表情符号不能满足人们的情感表达需求。1999年,日本电话电报公司(DoCoMo)设计了一套标准化的12px*12px的表情图标加到手机键盘中,被视为emoji的前身。

随着2011年6月苹果发布的iOS5.0将emoji设置为系统输入法的内置字符,这一表情图标在Twitter、Instagram等社交平台上得到迅速传播,并风靡全球。QQ、微博等国内社交媒体也借鉴emoji创造了一套自己的表情体系。

自定义表情阶段

Web2.0时期,用户开始拥有创造内容的能力和渠道,表情包也开始成为传递情绪的新形式。网民通过截取图像、添加文字等方式进行表情包创作,以这种幽默、诙谐的方式表达个性、观点和感受,在互联网社交平台流行起来并引发热潮。

从最初用纯字符组合成的表情符号, 到后来图形化的表情符, 再到当下丰富的表情包,表情手段的发展也从一个侧面映射了网络文化的更迭。

02. 表情包的传播特征

背后蕴含复杂的情感表达

表情包发展至今已经慢慢脱离原来的单纯表达情感的范畴, 而转变为各种通过符号拼贴、嫁接、挪用等在社会语境中重新赋意。

在个体层面上,表情包能够增进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互动和交流,还能成为负向情感的减压阀, 具有心理自我治疗的功效。

以“葛优瘫”表情包为例,其原本只是电视剧《我爱我家》中葛优饰演的一个招摇撞骗的二混子赖在别人家沙发上不走的画面,但现在被网友引申为颓废、无感、麻木等多种情绪。即便如此,青年群体在使用该表情包时本质上只是自嘲和狂欢,而非消极、颓废和自我放弃。通过自嘲和解嘲,巧妙地宣泄了一些负向情感,达到自我治疗的功效。

在社会层面上,表情包背后透露出的社会情感是社会现实的间接反映,是社会运行的风向标和晴雨表。

表情包作为一种典型的亚文化,具有天然的抵抗性。恶搞、涂鸦、拼贴元素实际上反映出一种草根群体普遍共有的戏谑的社会情感。这种情感是草根群体长期以来对精英群体高高在上、拥有绝对话语权和控制权的不满,表现出对精英群体建构的主流文化的讽刺、反讽和嘲笑。

互联网情景中的符号狂欢

狂欢理论是前苏联学者巴赫金的核心理论。在他看来,狂欢具有四个范畴的内涵:第一是不同等级和阶层的人们在广场上可以打破等级的壁垒,发生亲昵的接触,营造平等自由的氛围;第二是用插科打诨的方式来挑战官方等级权威;第三是在等级社会中相互抵触和矛盾的东西又重新结合起来,如“神圣同粗鄙、崇高同卑下、伟大同渺小、聪明同愚蠢”;第四是用不雅的语言对神圣的形象进行反讽。

表情包作为一种象征符号,其所表达的含义大多不仅仅停留在表层。表情包提供了自由开放的介质,使得网民能够对于图片和文字进行进行解构和再创造,通过隐喻、比喻、讽刺、夸张等多种修辞手法,表情符号的创作也开始慢慢褪去元事件的意义,衍生出新的意义。

二次创作后的表情包,其语言风格带有独特的调侃与戏弄元素,成为了网民用以释放和宣泄现实压力、发表对于事件看法的窗口,通过其广泛的流传,实现着网民的狂欢。

作为社交表演工具的表情包

美国学者戈夫曼将日常社交互动视作一种表演行为,表演主要在前台进行,这种表演是为了展现个人的良好形象,而给前台表演做准备的区域则是后台。对应的,人们也有两种不同的行为语言:一种是非正式的或后台行为语言,另一种是在表演场合使用的行为语言。

相比文字,表情包更适合表演。它去除了咬文嚼字的麻烦,可以使发出者和接收者各取所需。发出者可以用其掩藏自己的不良情绪,但接收者却可以从中进行积极解读。

03. 对表情包的冷思考

侵害他人权益

虽然我们对表情包的使用日益常态化,但网络的匿名性为不负责任的行径提供了便利条件,在许多表情符号中都可以看到带有侮辱性和攻击性色彩的表述和呈现方式。当表情包中的恶趣味被渐渐放大,不仅是对他人的不尊重,且极易引起当事者的不悦,侵害当事者的权益。

比如周杰伦就说过,“你见过知识分子科学家政治家艺术家玩表情包的吗?我不管别人玩不玩,只是别来打扰我。表情包是把文艺作品中的角色低俗化、恶搞化,这是对作品的尊重吗?”

幼稚化的无意义沟通

相信你也一定有过和朋友表情包大战的经历。在无数个回合的斗图后,你已经对着手机不知道笑了多少次了。也许在这个过程中,你和你的朋友都获得了短暂的快感。但不可否认的是,这场对话还是没有产生实际的交流意义,没有传递真正的信息,也无法进行更深度的表达。

网络表情符号的过度使用,使人陷入表面化和幼稚化的沟通状态,最终让网络交流和文化呈现浅平化的特征。表情符号的确降低了网络世界中人与人交流的难度,但是也加厚了深层次交流的屏障。

过度娱乐化使严肃社会问题失焦

绝大多数狂欢的背后似乎都会引发对娱乐底线的讨论。2017年8月,在慰安妇纪录片《二十二》播出后, 有网民为博眼球, 将“慰安妇”幸存者截图并配上“无语凝噎”“我真的委屈啊”“不知所措”等文字制作成表情包。这种泛娱乐化的表现已经远远超过社会道德准线所允许的范围,是对受害者的二次伤害。作为该系列表情包传播的社交平台,QQ空间也及时发布了道歉声明,并将所有配图下线。

正如尼尔·波兹曼所担忧的那样,我们逐渐变成了一群娱乐至死的人。

✍️

今日编辑 | EDITOR

Jerry

如果你认为这篇文章对你有帮助,欢迎底部三连。作为一个正在成长中的自媒体人,每一个阅读和关注都是七姐运营的动力鸭!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后台删除。

参考文献:

1.彭兰.表情包:密码、标签与面具[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01),104-110+153.

2.梅雨竹.后现代语境下表情包的传播与反思[J].新闻世界,2020(03).

3.谷学强,张子铎.社交媒体中表情包情感表达的意义、问题与反思[J].中国青年研,2018,(12),26-31+108.

4.彭肇一.狂欢理论视阈下网络表情符号的传播与反思[J].传媒,2019,(18),90-93.

5.王薇.狂欢理论视域下的网络表情包研究[D].广州: 暨南大学.2017.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