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安徽花鼓灯艺术价值 复兴民族优秀舞蹈文化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我国的灯文化 认识安徽花鼓灯艺术价值 复兴民族优秀舞蹈文化

认识安徽花鼓灯艺术价值 复兴民族优秀舞蹈文化

2024-06-06 04:1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充分认识安徽花鼓灯艺术的价值,对于复兴我国花鼓灯艺术事业、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在安徽淮河中游地区广泛流传的民间花鼓灯歌舞,与其他传统舞蹈比较,既是安徽独有的艺术形态,也是最易进行国际文化交流、易于理解和看懂的艺术样式之一。新中国花鼓灯《大花场》近百次成功的出国演出,几乎走遍世界,成为安徽参与国际文化交流和竞争的优势资源,树立了安徽花鼓灯艺术在世界民族民间歌舞中的地位。

作为人类宝贵的歌舞艺术遗产,安徽花鼓灯始于宋代中后期,由宫廷歌舞逐渐走向民间,与淮河两岸的民间说唱、民歌、小调相结合,经过近千年演变发展,形成了具有特色的艺术样式。安徽花鼓灯综合了多种艺术形式,把歌、舞、戏、乐和武术、杂技等有机统一于完整演出中,表现了几百年前淮河艺人的艺术审美和超强的艺术整合能力。由男性扮演女角兰花代代相传,形成传统。宋以后,淮河中游一小块地域男性的舞蹈才华承担起整个中华民族舞蹈传承发展的重任。花鼓灯女舞的语言形态,是男性依据个人审美倾向二度创造出的,其特征既男性化更女性化,或谓被男性夸张和强调了的女性动作形态。由于男女身体构造、肌肉力量不同,舞蹈时调动使用也不完全一样,使之创造和贡献了舞蹈史上罕见的光彩和更具女性神韵的舞蹈动作体系。其动作更复杂、丰富、刚健、妩媚,节奏更快,动作间时间差短促,收放更敏捷夸张,大的旋转起伏更多,技巧性更强,舞台调度和空间运用更广阔多变,出现了一大批风格独特、知名的男扮女角的民间艺人,并被群众所喜爱。这些男性塑造的女性妩媚多姿、幽默诙谐、热烈奔放、可爱动人。

花鼓灯演出程序系统、完整、层次清晰,情绪和节奏转换和谐自然、戏剧性强,至清代还孕育出泗洲戏、淮北花鼓戏、推剧、淮海戏等。用灯歌即民间说唱形式把整个演出的舞蹈、小戏串联起来,形成启、承、转、合,使表演内容和形式合理转换。几百年前艺人们竟“玩”出了花鼓灯艺术演出开始、发展、高潮、结尾的完整结构,出色的借鉴与创造,避免了散乱和戏剧意义上的无章法以及演出内容、节奏和形式变化的无序或生硬。

花鼓灯完整的编排精到合理、气势磅礴、技巧高超、十分成熟的男女群舞;继承了宫廷武舞的动作、调度、队形的遗存;尤其有简单情节和鲜明人物及特殊技巧的独舞、双人舞、三人舞在明清时期出现,代表了当时民族民间舞蹈艺术所达到的最高水平。有情节和人物的小舞剧出现,是一个舞种发展到高级阶段的标志,这种发展促使早期民族民间歌舞剧出现,表明我国民间花鼓灯小舞剧,至少比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由民间舞发展为宫廷小舞剧早了100多年。

一代代淮河艺人依靠从前代传承、生活细节捕捉、劳动中提取、自然景物中引申模拟……用特殊的立体的舞蹈音乐审美能力观照身边一切事物,身体语言表达力和创造力的禀赋尤其突出。与动作简单、表现群体情绪和男女爱悦情绪的其他一些民间舞相比,花鼓灯艺术家可触物生情、望风演柳,极精致娴熟地即兴创做出刚健优美的动作,而且精于表现故事情节、塑造性格鲜明的人物,是对身体语言表现力的跨越和升华。完成和实现这个跨越和升华,对民族民间舞意义重大,实现了由一般阶段的民族民间舞向高级阶段的民族民间舞的跨越。此外,安徽花鼓灯风格独特、优美的舞蹈语言,可十分精准地表达出人物细腻的情感和群体情绪,甚至连扇子尖都会说话和歌唱。其250多种单一舞蹈动作、50多种步法,组成了我国汉族民间舞蹈语言庞大的符号系统,也是迄今为止世界最庞大、丰富、完整、系统的民族民间舞蹈语言体系,具有鲜明的地域性、风格性、稳定性、经典性、符号性,表达思想与情感的多样性、精确性、细腻性及某些程式化、套路化特点,向世界证明,我国汉族人不仅自宋代以来就很擅长舞蹈,且近千年来一直引领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潮流。

可以说花鼓灯艺术是世界上典型的单一舞种语汇最多,唯一可称之为风格独特鲜明、内容丰富多彩、内涵结构科学完整、语言精彩动人、技术难度高、舞蹈语言体系系统庞大的民族民间舞。即使在当下,与世界任何一个民族民间舞相比,我国花鼓灯艺术都依然是最出色精彩的舞种之一。在长期无数场中外舞蹈演出中,只要有花鼓灯《大花场》演出,其热烈、高亢、精彩的艺术震撼力和征服力,必定成为全场亮点。上世纪50年代,花鼓灯艺术一经从国外归来的中国现代舞蹈大师吴晓邦、戴爱莲发现,便更为受到业界推崇。

花鼓灯艺术的从业艺人大多出身穷苦,学习花鼓灯完全出于热爱,“欢乐、快活”是他们的目的和精神追求,让乡民们看得“欢乐之至”,也要让自己玩得“快活之极”。当地人俗称跳舞为“玩灯”,在一起玩灯叫“灯友”。一个“玩”字道出了花鼓灯艺术长久传世、生命不息的真谛。这种世代的艺术追求,单纯、轻松、闲适,十分朴素又高尚的艺术境界、道家崇尚的追求生命快乐感和对待事物的达观心态,保证了花鼓灯艺术的纯洁和健康发展,使之一直富含乐观、戏谑的生命情调与因素。艺人们面对死亡也能乐观处之,邀一帮花鼓灯班子“玩”着为之送葬,死了也得轰轰烈烈、欢乐高亢地走。

花鼓灯艺人有着相对严格的艺术组织,一般由同宗同族乡绅贤达、寨子或地方武术团体中的武术高手、酷爱玩灯的人担任“灯头”,负责招揽选拔培训人才、筹集资金,安排训练、排演等。农闲时训练,农忙时劳作,春节、中秋等节日或村寨红白喜事时玩灯。这种自发的艺术组织实际上已是半职业化形态,对花鼓灯代代传承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安徽花鼓灯在文化基因传承方面与《诗经》记载的淮河流域民歌《周南》《召南》,在审美追求、文化内涵、情感表达方式上相近;重叠复沓、欲扬先抑、起兴铺陈等艺术手法运用相似;质朴清纯、简约大气、率真无滞,节奏变化抑扬顿挫、铿锵有力等有着惊人的承继性和相似性,令人叹为观止。

与许多古老艺术不同的是,我国花鼓灯艺术近几百年来已逐渐从乡村发展到沿淮的城市、码头、坊镇,成为老百姓喜爱并乐于参与表演的艺术样式,获得巨大发展,成为现代沿淮城市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内容与形式始终与时代相随。新中国成立后,逢年过节到处都有数不清的花鼓灯班子训练演出。后来经吴晓邦、戴爱莲等新舞蹈事业开创者的参与和提倡,安徽花鼓灯多次到北京参加重大演出,并被编入艺术院校的相关教材。十几年前,我国刚刚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时,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中国舞蹈家协会的相关负责人以及资华筠、冯双白、罗斌、谢克林等专家学者首先想到了安徽花鼓灯,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专门成立了中国花鼓灯艺术研究工作室,使花鼓灯首批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举办了7届的中国花鼓灯歌舞节和中国花鼓灯艺术国际研讨会,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单一舞种的中国花鼓灯博物馆和中国花鼓灯第一村,并启动申报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全国又一次掀起推广弘扬花鼓灯艺术的热潮。安徽省政府、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开展了大量工作,为全国认识花鼓灯艺术历史、文化、艺术价值,在中国确立花鼓灯的地位,向世界宣传推介花鼓灯艺术,起到了重要作用。

新中国成立以来,安徽花鼓灯艺术的发展,表明安徽舞蹈文化的巨大潜力和美好前景。在制定全面复兴安徽传统文化规划中,我们应注意把握传承和复兴优秀传统文化大潮的脉动,推出代表性的经典文化品牌,以中国艺术讲述中国故事,让古老的花鼓灯艺术带着中国历史文化基因走向世界。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