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古通今,探寻清香型白酒6000年发展历程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我国浓香型白酒的发源是什么酒 贯古通今,探寻清香型白酒6000年发展历程

贯古通今,探寻清香型白酒6000年发展历程

2024-07-12 14:1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来源:爱奇艺纪录片《酒美中国》

从历史渊源来看,汾酒无疑是酒文化之根,故有“行走的汾酒”之说,体现了中华文明兼容并蓄,传承流动的精神品质。其入陕变西凤,入川变泸州,入贵变茅台,衍生出中国白酒的各大主要产区和流派。

经历史考证和研究,汾酒的“行走”路线为“一轴两面,东穿西渐”分三路南下,即以万里茶路为中轴,东西两面分别沿京杭大运河,闯关东路线,至于今天的山东,江苏,辽宁等地,和西北一线,西南沿路,至于今天的贵州,四川等地。

科学分析表明,白酒中酒精和水占有98%,剩下2%则是一些微量物质,这2%的微量物质决定了白酒的风味特征,这些微量物质会因为酒曲与酿造环境中接触的生物细菌的不同而产生差异。因此,即使是完全相同的酿造技术,传承到不同地域,也会由于气候地理地质的不同而酿造出千差万别的酒来。

全国各地的省份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代表酒,衍生出不同的香型。

清香汾酒向西南传播,进入陕西,变成了西凤酒,产生了凤香型。西凤酒的生产也是用埋在地下的陶缸发酵,但西凤酒酿造过程中加入了窖泥,改变了微生物的组成,造成了风味的改变。由于同时具有清香型和浓香型白酒的发酵环境,其风味上也同时具有浓香和清香的特点,因此获名“凤香型”,又叫兼香型白酒。

继续向南推进进入四川,便有了泸州老窖,衍生出了浓香型。泸州人将地窖改成地缸(后世称其为窖池),形成浓香型白酒独特的泥窖固态发酵工艺,这种泥窖需人工培养,窖池越陈酿出的酒品质更好,其窖香浓郁,开盖飘香的特点已经不再是清香型的味道,因此取名“浓香型”。自第一次全国评酒大会之后,泸州老窖便成了浓香型大曲酒的典型代表。

接着向南进入贵州茅台镇,因此有了茅台,诞生了酱香型。明末清初,汾酒的酿造工艺来到了遵义,遵义人民将地缸改成了石窖,随后采用自己传统的取酒方式,产生的酒酱香突出,细腻优雅,因此获名“酱香型”。

汾酒由东向南进入江淮地区产生了洋河,口子窖;向南进入河南,武汉,在这条传播途径上,产生了当时最为知名的黄鹤楼酒,早期又叫“汉汾酒”,进入河南出现了宝丰酒。

民国时期到建国之后汾酒的发展历程

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义泉泳酒坊并购了杏花村其余酒作坊德厚成和崇胜永,统一了杏花村的酒业制造。后义泉泳出品的老白汾酒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得甲等金质大奖章,是到目前为止中国白酒行列中唯一一个获得该一等优胜奖章的品类。

汾酒获奖之后,开始大力宣传汾酒,不久便誉满山西,妇孺皆知,后逐步向外布局,汾酒也成为民国时期第一个被宣传至全国的白酒品牌。

1919年义泉泳以酒入股在太原市桥头街成立了晋裕汾酒有限公司。经营方式为:由义泉泳供酒,晋裕公司经销。晋裕公司的成立,成为近代白酒业第一家私营股份制企业。1932年,义泉泳以9600银元的价格全部转卖给晋裕汾酒有限公司,使得汾酒生产进入公司化经营时代。

抗日战争爆发后,晋裕公司的生产逐渐萎缩,到1947年底全面破产。1948年汾阳地区获得解放,次年人民政府成立了国营汾酒厂。

1949年,第一次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在北京开幕,当时开幕,闭幕,以及(10月1号的)开国大典日隆重举行了三次国宴,这也是中国成立伊始最早国宴,而当时国宴用的白酒,也即“国宴第一用酒”。据历史学家纪连海表示,这个酒必须满足三个条件,一中国名酒;二足量供应;三运输方便。而国内当时刚从战乱中解放,酒业百废待兴,纵观全国,唯有1948年便恢复生产的山西杏花村酒厂的汾酒能够同时满足上述三个条件。

因此,汾酒荣幸成为“国宴第一用酒”。这也是历史的必然。

1952-1989年间举办的五届全国评酒大会上,汾酒凭借其清香型白酒入口绵,落口甜,饮后余香,回味悠长的特点连续蝉联五届中国名酒称号。

凭借五届评酒会的光环加上自身优秀的品质(发酵周期短,出酒率高,窖藏期短,生产效率高,扩大规模快,人民喝得起),汾酒规模在全国范围内迅速扩大,甚至远销海外,一举成为了白酒界的老大。

据1987年一篇新华社的报道称,汾酒当时出口量占全国第一,是其他名酒出口总量之和;在国内,全国每卖一斤白酒,汾酒便占半斤;相当于无论是出口还是内销,汾酒都占据了白酒界半壁江山。

1988年开始到1993年汾酒连续六年获得白酒界销量冠军,其巅峰时期的产量是五粮液的4倍,茅台的6倍,是当时毫无疑问的酒品至尊。

如今,清香型白酒在满足消费者普遍对于白酒价值需求的同时立足品质,发展创新,做出纯净,干净,爽净且具有国际风味的清香型白酒,加速建立匹配当前市场消费特征的清香产品,唱响清香新时代,重塑品类自信和价值自信。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