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9个重大地质灾害成功避让典型案例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我国地区分布最广的地形 贵州省9个重大地质灾害成功避让典型案例

贵州省9个重大地质灾害成功避让典型案例

2023-07-04 13:4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欧阳自远  序

《贵州省重大地质灾害事件及成功避让案例》

我国是世界上地质灾害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地域分布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特别是在高山峡谷地区,崩塌、滑坡和泥石流具有分布范围广、隐蔽性高、突发性强和破坏性强的特点,每年都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严重制约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只有建立高效科学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提高地质灾害综合防治能力,才能为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贵州省地处云贵高原向东部低山丘陵过渡的高原斜坡地带,也是突起于四川盆地和广西丘陵之间的一个强烈喀斯特化高原山地。全省大部分地区地质环境脆弱,人类工程活动扰动频繁,近年来多次发生重大地质灾害,导致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遭受巨大损失。例如,2010 年6 月28 日,关岭县岗乌镇发生特大地质灾害,造成99 人被掩埋。2019 年7 月23日,六盘水市水城县鸡场镇坪地村突发特大型山体滑坡,造成52 人遇难和失踪,直接经济损失近2 亿元。这些地质灾害造成的重大伤亡和损失,暴露出地质灾害防灾体系尚不十分健全、防灾手段还显单一,防灾能力不足,教训非常惨痛。

近年来,贵州省不断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提升地质灾害防治能力,加强制度建设,探索各种地质灾害隐患的早期识别方法,着力化解隐患在哪里的难题;建设大数据防灾中心,通过空-天-地一体化的监测预警,倾力破解灾害什么时候发生的问题。增强科技防灾能力,推进地质灾害防治综合体系建设,确保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依托地质灾害综合防治平台建设,通过完善“人防+技防” 和“点面双控” 相结合的地质灾害新型管控模式,成功预警数十起地质灾害,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做出了有力的探索,取得了明显的成果。例如,2019 年2 月17 日凌晨,贵州省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提前约一小时对兴义市马岭镇龙井村滑坡进行了成功预警,实现了人员零伤亡、财产零损失的奇迹。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在充分总结过去地质灾害防治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贵州省地质环境监测院联合成都理工大学,历时数年,通过大量的现场调查与研究,编写了《贵州省重大地质灾害事件及成功避让案例》 一书。本书在对贵州省地质灾害发育分布规律和监测预警体系阐述基础之上,选取了10 个重大地质灾害典型案例和九个重大地质灾害成功避让典型案例,着重从灾害的地质背景、成因机制、经验教训、监测预警及应急响应等方面,进行了真实的记录和系统阐述,是对贵州省历年重大地质灾害教训、监测预警和防治成果的总结,可为我国重大地质灾害的研究、防治等提供难得的研究数据,对于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可为进一步提高地质灾害防治水平提供一定参考。

中国科学院院士      

2022 年11 月8 日    

《贵州省重大地质灾害事件及成功避让案例》(刘秀伟等著. 北京:科学出版社,2023. 5)是贵州省环境监测院和成都理工大学对贵州省重大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和防治成果的总结。其中第三篇为贵州省重大地质灾害成功避让九个典型案例,经群测群防、自动化监测预警,避免了重大伤亡损失,重点阐明地质灾害概况、地质背景、灾害特征、成因机制和预警响应过程。本文仅分享这9个典型案例的概述。

案例 1

六盘水市水城区发耳镇尖山营滑坡

发耳煤矿位于贵州省六盘水市发耳镇,尖山营变形体是发育在采空区上的滑坡与崩塌共存的复合型地质灾害。

▲ 尖山营变形体整体三维图

尖山营变形体是由发耳煤矿地下采煤诱发形成的。从2006 年开采至今,目前已开采了六层煤,在多煤层开采作用下,尖山营变形体已发生多起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严浩元,2019)。总体上变形体以走向N40°W、断续延伸长度1600m 的(塌陷) 裂缝为后缘边界,以走向N30°E、延伸长度100m 的(塌陷) 裂缝为侧缘边界,潜在剪出口位于坡脚下部产状为N10°E/ NW∠15°、厚约9m 的泥岩条带发育部位,变形体总体积约1050 万m³,该变形坡体一旦失稳可能铲刮下部的碎裂岩体,覆盖层约95 万m³,形成远程滑坡碎屑流。

多层采动和采空区跨越坡脚是发耳煤矿尖山营变形体产生剧烈变形的主要因素,斜坡变形仍将在现有变形的基础上继续演化发展。对于其他类似矿山,在开采方案设计时应避免采空区接近或直接跨越坡脚,相邻煤层垂直距离很近时避免多层煤在同一位置完全开采。在进行地表沉陷预计和地表设施保护时,需要考虑到高陡斜坡这种塌陷变形带来的严重危害(李金锁,2020)。此外,基于斜坡变形机理和监测数据的综合分析,对于斜坡的变形演化过程和阶段判断,也为矿区煤层开采方案的确定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案例 2

兴义市马岭镇龙井村滑坡

2019 年2 月17 日凌晨5 时53 分,贵州省兴义市马岭镇龙井村九组(104°54′12″E,25°09′25″N) 不稳定斜坡发生了顺层滑动,滑动方量约96 万m³ 。

2014 年该处曾发生一次顺层滑动,留下了一个大光面,并在东侧形成高约25m 的垂直临空面。2018 年6 月在老滑坡区后缘出现新裂缝,2018 年底相关裂缝已贯通且变形不断增长。为判断滑坡发展趋势,2019 年1 月,贵州省地质环境监测院与成都理工大学在滑坡地质调查、机理分析基础上,制订了专业监测方案,对滑坡变形情况进行实时自动监测(白洁,2020;白洁等,2020)。

▲ 龙井村滑坡区域三维地质模型

2019 年2 月17 日,在事故发生前1h,贵州省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便发出红色预警信息,并以短信形式发送给相关部门负责人和值守人员,提醒做好防灾准备。相关部门收到预警信息后,立即启动应急响应,对滑坡危险区再次进行排查和清场,撤离了危险区所有人员。此后该滑坡发生整体下滑,滑坡体方量100 余万立方米,保证了人员的“零伤亡”。

龙井村滑坡的成功防范是科学管理、科学监测、科学应急处置与科学预警的结果。政府部门对科研人员的信任与相互间的紧密合作,是这次滑坡“零伤亡” 的重要原因。

案例 3

晴隆县团坡组大寨滑坡

2020 年6 月23 日14 时至24 日7 时,晴隆县出现特大暴雨,其中安谷乡达208mm,达特大暴雨级。6 月24 日中午12 时57 分,安谷乡前进村团坡组大寨滑坡监测预警系统发出橙色预警,国土资源所负责人立即组织人员进行现场核实。在6 月24 日13 时24 分,团坡组大寨滑坡开始发生下滑,14 时18 分,自然资源局组织受威胁群众紧急避险撤离。14时30 分,滑坡正加剧变形下滑。15 时40 分,受威胁8 户38 人全部撤离避险。该隐患点因自动化监测设备预警预报,组织群众撤离避险及时,未造成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

▲ 团坡组大寨滑坡全貌图

安谷乡前进村团坡组大寨滑坡的成功预警,是地质灾害防治专业人员良好的学习案例,从中可以学习到技术知识,不断提高专业人员的技术素质,对下一步的防治工作也产生了一定的启示作用。

搬迁避让。滑坡下滑阻断通村公路,下滑5000 余立方米,另未滑动方量4 万余立方米残留于斜坡,处于不稳定状态,被毁道路虽已被覆盖,但仍有村民在上走动,应建新乡道。

监测预警。监测设备由于滑坡被损毁,但斜坡仍有4 万余立方米残留于斜坡,处于不稳定状态,所以因对损毁设备进行修复,继续进行地表形变监测,在勘查进一步查明坡体特征和成因机理的基础上,对监测设备的布置进行即时更新,以便更好地进行预警预报。

大力对地质灾害专业人员进行培训,增强自身专业技术素质,增强地质灾害危机意识。此次灾害成功预警可作为教学案例,对防治人员及村民进行教育。

案例 4

遵义市浅层土质滑坡群

遵义市位于贵州省北部,处于云贵高原向湖南丘陵和四川盆地过渡的斜坡地带,主要为中低山地貌。区内地表覆盖层较薄并多为农田,平均厚度约5m,在强降水条件下极易发生浅表层土质滑坡。

2020 年6 月,遵义市出现大面积、多期强降水,最大降水量达100mm。本轮强降水致使遵义市出现多处地质灾害险情,紧急转移安置上千人,灾害造成经济损失达8000 万元。本次强降水导致的区域地质灾害主要为浅表层土质滑坡,桐梓县高桥镇高桥村发育岩口滑坡、楚米镇元田村发育门关桠滑坡、习水县仙源镇大獐村发育大坪组滑坡,三处浅层土质滑坡导致房屋受损、道路中断及农田毁坏,无人员伤亡。

▲ 滑坡位置图

通过对三处典型浅层土质滑坡进行研究分析,可以总结出浅层土质滑坡除了具有普遍性的特点外,也具有区域性发育的特点,降水是导致浅层土质滑坡的最直接原因。相较于岩质滑坡而言,浅层土质滑坡具有规模小、危害性小、防控措施多等特点,但同时也具有分布范围广、数量多等特点。因此,在贵州地区应重视这类滑坡的危害,加强群测群防,在有较多威胁对象的潜在灾害点上设置专业监测设备,并在雨季加强灾害排查工作,做到灾害及时发现、及时避让,以避免或降低人民生命、财产损失。

案例 5

松桃县甘龙镇石板村滑坡

2020 年7 月8 日凌晨4 时左右甘龙镇区域降水量达到168mm,甘龙镇管理部门向县自然资源局报告了雨情,并紧急调度。凌晨5 时左右,所长冒雨组织开展石板村梨子树地灾隐患点(距滑坡点不到500m) 群众撤离后,从镇政府取警戒警示标识牌返回地灾点途中,发现了滑坡点326 国道旁有几栋房屋在开始下沉变形,有着多年地质灾害防治经验的他立刻意识到此处山体开始蠕动并出现了滑坡征兆。于是,所长一边向镇党委政府报告,一边大呼群众快速向安全区域撤离。7 月8 日上午7 时左右,松桃苗族自治县(松桃县) 甘龙镇石板村田堡组发生滑坡地质灾害,造成5 人死亡、2 人失联,64 栋房屋遭受掩埋、11 栋房屋不同程度遭受损坏,326 国道(G326) 损毁300m、乡村公路损毁1000m,滑坡体两侧交通中断,灾情严重。但由于专业人员及时预警,挽救了74 户268 人生命安全,避免了更大的伤亡。

▲ 滑坡前后地形对比

2020 年7 月7 日贵州省启动II 级地质灾害防御响应,晚上10 时,松桃县地质灾害防治指挥部结合气象数据立即向各乡镇发布预警信息,尤其是甘龙、牛郎等将出现大暴雨天气的乡镇。进一步要求各乡镇做好防汛救灾工作,严格落实地质灾害各项防范措施。接到通知后,甘龙镇人民政府立即对辖区内在册的10 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受威胁群众组织撤离,并要求各村脱贫攻坚指挥部立即对重要地段易发生地质灾害隐患风险区域进行布控监测。

7 月8 日,松桃县甘龙镇石板村和寨地村各成功避灾一起,其中,石板村梨子树组和何家组监测员提前预警撤离群众。这两次紧急撤离,充分体现了“群测群防” 的力量,以及当地各级各部门对“三个紧急撤离” 的防灾避灾做法落实到位。

负有责任心并具有一定辨灾识灾能力的防灾责任人是基层减灾防灾的关键。

加强自然斜坡风险区的排查巡查。地质灾害隐患固然可怕,但是我们防灾人员仅仅盯牢了,危险就可以消除在滑坡滑动之前。但是很多地质灾害发生具有突发性和隐蔽性,我们应该对地质灾害进行深度研究,寻找成灾、孕灾的内在规律,超前识别成灾风险区或风险斜坡,提前采取应对措施,达到减灾防灾的目的。

健全的防灾机构。石板村田堡组滑坡地质灾害发生后,地质灾害防治职能部门、机构立即响应,有条不紊地开展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工作。

 畅通的信息传送通道。灾害发生后,滑坡灾害区电信中断,后勤保障部门积极应对,迅速使通信恢复,这是应急救援的重要保证。

案例 6

德江县荆角乡角口村滑坡

2018 年9 月13 日16 时10 分,德江县荆角乡角口村小尖山组发生滑坡地质灾害,造成九栋房屋倒塌,S303 道路严重变形破坏,破坏长度约160m,阻断交通运行。由于预警及时,未造成人员伤亡,目前滑坡处于欠稳定状态(羊永夫等,2020)。铜仁市委市政府、国土局等职能部门,以及德江县委县政府、国土资源局等职能部门和荆角乡人民政府等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及时组织相关职能部门亲临现场查看灾情,并及时启动地质灾害应急排查预案。

经现场踏勘,确定该滑坡为古滑坡复活形成的中层岩土体混合顺向滑坡(图19. 1),目前该滑坡处于欠稳定状态,滑坡造成九栋房屋倒塌,S303 道路严重变形破坏,通行受阻,输电线路损坏35AV 约1170m,110AV 约2000m,导致送电中断。截至2018 年9 月14日,该滑坡影响涉及102 户居民,威胁人数401 人,其中常住人口有54 户143 人,直接威胁28 户98 人,未造成人员伤亡,直接经济损失预计约500 万元,潜在经济损失约4000 万元,灾情等级为中型,险情等级为大型。

▲ 角口村滑坡全貌

角口村滑坡监测预警及应急响应

9 月12 日15 时49 分,贵州省发布地灾气象预警信息:12 日夜间至13 日白天,盘州市、兴义市、德江县等地灾气象风险较高。信息发布后,贵州省国土资源厅立即安排部署,各驻县工作组分赴现场,靠前指挥,积极应对。 

9 月13 日16 时,德江县荆角乡角口村群测群防员巡查时发现附近高压线路碰电冒火花,房屋院坝、墙体出现拉裂缝。群防员迅速通知村民紧急撤离。随后,驻县工作组、县乡党委政府立即组织相关单位赶赴现场。专家组现场展开应急调查,发现滑坡体在持续变化中,要求危险区内48 户258 人紧急撤离。群众刚撤离至安全区域,滑坡就发生整体失稳。 

由于预警及时,102 户的401 名群众及时撤离,直接避免54 户143 人伤亡。

案例 7

印江县横镇革底村滑坡

2014 年7 月17 日凌晨4 时30 分左右,位于贵州省铜仁市印江县木黄镇革底村发生山体滑坡,造成3 人受伤、260 栋房屋及一所小学校舍倒塌,破坏耕地约8. 0hm²,84 头猪、牛死亡,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共涉及334 户1024 人,所幸未造成人员死亡(李宗发等,2020)。该滑坡体长800m、宽500m、平均厚约6m,体积达到240 万m³。据国土资源部门专家实地调查,认定这是2014 年贵州省发生的规模最大的一次山体滑坡。

▲ 革底村滑坡全貌

革底村滑坡长750m、宽500m、平均厚约10m,体积达到200 万m³,属于大型滑坡。

通过印江县气象站监测数据显示,从2014 年7 月13 日20 时至7 月17 日8 时,印江县总共37 个雨量监测点的数据中,有10 个监测点累积降水量超过400mm。其中,木黄镇监测点的累积雨量达418. 5mm (李俊杰,2015)。

滑坡发生前,由于监测预警及时到位,在当地政府部门和村委会的共同努力下,革底村275 名在家的老乡全部被紧急转移到安全地带,成功躲过了一场灭顶之灾。

案例 8

六盘水市水城区鸡场镇岩脚组崩塌

2015 年6 月以来,受持续强降水及采煤活动的影响,鸡场镇坪地村岩脚组崩塌危岩体顶部裂缝变形剧烈(黄海韵,2021),监测数据显示,裂缝最大宽度达2. 0m,裂缝变形速率达18mm/ d,部分下错约12m。之后,对其分别进行了两期危岩体的排危清除治理工作。此后,斜坡表面断断续续出现局部小型崩塌落石等变形迹象,严重威胁到附近23 户115名村民和附近攀枝花煤矿500 余名工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 研究区全景图

长期以来岩脚组常有零星崩塌发生,一部分崩塌块体堆积在坡面上,另一部分崩塌块体顺着冲沟滚落至北盘江,摧毁了沿途房屋,坡顶发育的危岩带和残留的危岩体对山下居民及公共设施等构成威胁,近年来,危岩体的裂隙与松动程度变化明显。严重威胁到附近23 户115 名村民和附近攀枝花煤矿500 余名工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对崩塌危岩体再一次发生崩塌时的停积范围的预测显得尤为重要。

开展矿山地质灾害排查,防患于未然。矿山的开采导致山体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地质灾害隐蔽性强,且矿山周边人员集中,排查能最大可能识别和避让地质灾害隐患点,保护人员财产安全。

监测预警。除继续进行现有地表形变和裂缝监测外,在勘查进一步查明坡体特征和成因机理的基础上,及早布设深部位移监测、雨量观测等监测手段,以便更好地进行预警预报,并要求做好崩塌源区和堆积区域的警戒隔离工作。

开展高位隐蔽性地质灾害隐患早期识别工作。发现过去对崩塌灾害的认知不足,对崩塌成灾模式有了新的认识。为防范类似地质灾害的发生,开展全省高位隐蔽性地质灾害隐患的早期识别工作。运用先进技术提升隐患早期识别能力,提高高位隐蔽型地质灾害风险防控能力。

大力实施矿山复绿,保护环境的同时也是对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整治。利用矿山企业缴存的矿山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开展矿山地质灾害治理,彻底消除地质灾害隐患;结合矿山复绿行动,对一些有地质灾害隐患又难于治理或治理经费大的,组织一定的生态移民进行避让。

案例 9

织金县少普乡联盟村崩塌

贵州省织金县少普乡联盟村崩塌危岩带历年来都存在规模大小不等的滚石现象,出现小方量崩塌,但未造成人员伤亡。危岩体前缘没有任何支挡,靠自身底部的摩擦力而保持平衡。岩体受构造、风化裂隙切割,贯通性较好。在岩体自重和外营力等因素共同影响下,卸荷裂隙也随之加宽加深。危岩体是一大整块,在暴雨或是地震的触发下,当岩体沿坡面方向的重力分量超过底部摩擦力所提供的抗滑力时,岩体将发生滑移、倾倒、滚落,危害性较大(侯江萍等,2016)。

▲ 研究区全景图

通过对联盟村崩塌危岩带地质灾害点的地形条件、灾害特征、规模、危害对象及发展趋势的综合考虑。要彻底消除该崩塌危岩带的隐患,保障联盟村箐脚组共54 户281 人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建议采用危岩体清除措施+坡下防护网的措施,除了能有效地作崩塌落石防护外,还可用作爆破飞石防护。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防治工程还尽量做到与环境相协调。

建议当地职能部门加强对联盟村危岩带的监测,对可能发生崩塌的时间、规模、方向、危害范围等做出预报。

禁止以任何形式在危岩带坡顶加载、坡脚切坡,在未进行有效治理前,严禁在危害区进行修房建屋、修路等工程施工。

及时开展对崩塌(危岩) 的治理,以确保村民、公路及建筑物安全。

建议在危险区边缘显著地段设置警示牌(尤其是斜坡下部公路两侧),加大防灾宣传力度,提高全民防灾害意识。

本文摘编自《贵州省重大地质灾害事件及成功避让案例》(刘秀伟等著. 北京:科学出版社,2023. 5)一书“序”及第14~22章,有删减修改,标题为编者所加。

审图号:黔S(2023)004 号

ISBN 978-7-03-074453-1

责任编辑:韦 沁 李 静

本书是对贵州省重大地质灾害经验教训、监测预警和防治成果的总结。本书分为三篇,第一篇概括介绍贵州省自然和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灾害发育分布特征,以及贵州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第二篇为贵州省重大地质灾害事件,包括六个滑坡案例、三个崩塌案例和一个泥石流案例,重点阐明重大地质灾害的地质背景、成因背景、造成危害,总结重大地质灾害的经验和教训;第三篇为贵州省重大地质灾害成功避让的九个案例,经群测群防、自动化监测预警,避免了重大伤亡损失,重点阐明地质灾害的地质背景、成因机制和预警响应过程,为地质灾害防控提供参考。

本书可供自然资源、应急管理、防灾减灾等部门的地质、岩土、监测工程技术人员及高等院校的师生参考。

(本文编辑:刘四旦)

一起阅读科学!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