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文化自信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艺术的传承、创新与发展路径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我国古代琵琶艺术的发展 探索文化自信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艺术的传承、创新与发展路径

探索文化自信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艺术的传承、创新与发展路径

2023-12-11 18:5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悠久的历史积淀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软实力提供了重要支撑和保障。在五千年的历史文化进程中,传统戏曲、古典音乐、曲艺说唱等艺术形式作为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符号”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艺术种类。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大踏步进入了网络信息时代,各种新的艺术形式、艺术种类,以及新的传播媒介对我国传统艺术形成了巨大的冲击,传统艺术如何有效利用新媒体、新技术、新手段以及自媒体来助力优秀传统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成为一项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在网络信息传播高度发达的当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面临巨大挑战,如何有效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走得远”,已经成为党和国家所面临的时代问题。中华优秀传统艺术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广大群众在重要节日、重要仪式、重大活动参与文化艺术活动的重要方式,所以说如何做好中华优秀传统艺术的传承、创新与发展至关重要,是进一步提升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的重要途径,是有效抵御境外不良文化传播,提升中华优秀传统艺术竞争力,取得话语权的重要条件。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艺术,助力提升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先进性的自信。坚定文化自信就是要激发党和人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自豪感,在全社会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遍共识和价值认同。

  有助于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民族凝聚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中最重要的构成要素之一,是民族团结、文化认同的根本所在。优秀的传统艺术能够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精神基础与艺术支撑。民族凝聚力的提升与民族艺术的认同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只有深入了解和掌握本民族艺术的精髓,才能发自内心真正做到文化自信。我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都能歌善舞,艺术种类和艺术形态灿若繁星,因此,各民族间艺术的交流、融合与创新成为中华优秀传统艺术生生不息,绵延不断,推陈出新的源泉。

  有助于提升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中华优秀传统艺术是全体中国人智慧的结晶、是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艺术长期积累、沉淀、传承的审美意识,更是集中体现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我国优秀文化艺术的广泛认同实现文化自信,这些都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因此,传承弘扬我国优秀传统艺术,深入挖掘优秀传统艺术的深厚底蕴和丰富思想内涵,对于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有助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文化艺术的繁荣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繁荣富强的重要标志,是提升全体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体现,是人民幸福的重要前提。做好优秀传统艺术的传承与创新工作对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着重大意义。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新的艺术形式的涌现,优秀传统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当下,我们应坚定优秀传统艺术创新发展思路,进一步提升中华民族文化自信,深刻体会优秀传统艺术对民族复兴的重要意义,促使优秀传统艺术在建设文化强国的道路上发挥更加强大的促进和引领作用,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传承优秀传统艺术与文化自信的关系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艺术是中华民族长期以来积累沉淀下来的艺术瑰宝,是历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艺术审美价值的集中体现,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人文底蕴,长期以来在各艺术种类中形成了不可数计的艺术经典。在中华民族发展的进程中,这些艺术经典已经深度地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液,像基因一样刻入中华民族的记忆,成为广大劳动人民艺术活动、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长期积累沉淀下来的艺术经典成为中华民族树立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因此,文化自信与优秀传统艺术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优秀传统艺术是建立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优秀传统艺术、红色文化艺术以及当下创作的优秀艺术作品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这三种类型文化之间相互关联、密不可分,共同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艺术的主干,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已经深深地刻入每个中华儿女的记忆。“高山流水”“阳春白雪”“郑卫之音”“滥竽充数”“余音绕梁”“大音希声”等流传千年的美丽传说和音乐哲学思想充分反映出中华民族的独特的艺术观念和审美价值,也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艺术观、文化观、社会观与道德观,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艺术特色。新时代不断创作出表现党员干部扎根边疆、乐于奉献、拥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献身精神的优秀作品《公仆赞》;也创作出扎根基层、不畏艰苦、拥有奋斗精神的优秀作品《我为祖国献石油》;还创作出表现解放军抗洪抢险、视死如归、拥有牺牲精神的优秀作品《为了谁》;还有体现中华儿女万众一心、凝心聚力、创造幸福、拥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优秀作品《走进新时代》等等,这些新时代作品在传承优秀传统艺术的同时,也极大地丰富了传统艺术的内涵,融入了新时代的元素,使得作品更加具有时代性,对新时期艺术发展方向具有极大的宣传引领作用。因此,在文化自信背景下弘扬与发展优秀传统艺术逐渐受到各级领导和艺术工作者的重视,促使更多的优秀传统艺术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方式在大众视野中重现。这体现出中华民族对优秀文化艺术高度的文化自觉,而文化自觉恰恰是坚定文化信念、树立文化自信的重要前提。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我们应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艺术时刻保持清醒的认知,深入挖掘发现其中的文化价值与艺术魅力,这是每一位中华儿女践行坚定文化自信的具体体现。

  优秀传统艺术的传承创新是建立文化自信的直接途径。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史,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文明生生不息,代代相传,从未断绝,这不仅是文化的奇迹,也是世界文明的奇迹。中华民族是一个能歌善舞、多才多艺的大家庭,五十六个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辉煌的艺术成就,共同构建了中华民族传统艺术的殿堂。中华优秀传统艺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民群众参与日常文娱生活、社会生活的重要生活方式。优秀传统艺术的传承创新与发展的效果直接影响着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文艺生活,人民群众参与文艺生活的热情与文艺生活的质量直接影响文化自信的效果。随着时代发展和各种网络自媒体的广泛应用,中华优秀传统艺术的发展传承受到了较大的影响。究其原因主要受制于传统艺术的传播方式。优秀传统艺术的产生、发展和繁荣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也是当时科技文化大背景下的必然产物,有着适应其产生、发展和繁荣的良好土壤,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尤其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可选择的文艺生活类型越来越丰富,可选择的参与社会文艺生活的方式也越来越多样,越来越便捷,优秀传统艺术舞台、剧场等演出传播方式对其自身的受众宣传受到了较大的制约,如何让优秀传统艺术与现代科学技术和网络媒体有效结合重新焕发生机,成为摆在我们每一个艺术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中华优秀传统艺术传承发展思考

  全面运用新的网络技术、自媒体平台、大数据手段等方式拉近传统艺术与人民大众的距离。进入新媒体时代,数字媒体与网络科技不断发展,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科技手段在人们社会生活中被广泛应用。优秀传统艺术传统的单一落后传承和宣传方式已经跟不上当今时代的发展。在日常生活中,优秀传统艺术需要不断结合新时代、新背景、新技术来进行传承、发展和创新,不断扩大优秀传统艺术的受众群体,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优秀传统艺术,喜欢优秀传统艺术,学习优秀传统艺术,传播优秀传统艺术,逐步增强传统艺术的影响力。因此,在优秀传统艺术的传承与发扬过程中,应以新科技、新平台、新方式为抓手,创作出与新时代紧密结合的艺术精品,全面推陈出新,让传统艺术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优秀传统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路径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思考的一个重要内容。一是可以将其与新科技充分结合,通过群众参与度高的宣传方式弘扬传统艺术。例如,“VR体验技术”能够将平面化的作品投入3D世界,让人们沉浸式体验传统艺术,模拟“跨越时空”的艺术互动。二是可以充分利用微信、微博、抖音、公众号等新兴传播平台,为优秀传统艺术的传承与创新创造出更加广阔的空间。例如,在2021年河南卫视的“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中,创作者立足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全面运用新媒体、新平台等传播方式,通过中国传统节日中的中秋、重阳、清明等节日,结合历史文化、时代特点推出了“清明奇妙游”等节目,取得了良好效果,实现了优秀传统艺术的品牌化。在创造了惊人浏览量的同时,突破了优秀传统艺术的传统表达方式,将河南的文化艺术特色鲜明地呈现在广大受众面前,成功激发了受众的艺术兴趣,弘扬了中国文化,使人民群众进一步建立了文化自信,使人民群众对中国艺术元素的审美内涵有了新的认知。

  以教育优化优秀传统艺术的传承环境。教育对于优秀传统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至关重要,在家庭、学校、社会三个层面同时开展传统艺术教育至关重要。一要注重家庭教育。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文化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的根脉之一。因此,父母应积极承担起发扬优秀传统艺术的历史使命,通过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将古典艺术、红色歌曲等优秀传统艺术潜移默化地引导渗透在孩子的成长历程中,为建立文化自信打下基础。二要强化学校教育。学校是教育的主要阵地,校风、学风、校训中都渗透着浓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意味。因此,无论是义务教育,还是高等教育,均应开设与优秀传统艺术相关的课程,应当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艺术,如传统曲艺、地方戏曲等尽可能地通过多种形式展现给学生。同时,学校还可以举办与传统艺术相关的研讨会、讲座、演出等活动,充分调动起学生对传承传统文化的自觉性,鼓励学生主动接近传统艺术、了解传统艺术、喜爱传统艺术、传承传播传统艺术。三要突出社会教育。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延续,是终身教育的课堂,良好的社会教育能够为优秀传统艺术的传承创造更加有利条件。政府部门应该倡导支持社会机构、民间组织开展丰富多样的艺术活动,营造良好和谐的社会环境,让人民群众在无形中接受传统艺术的熏陶。例如,各省、市、县(区)级的文化馆、艺术中心可以在传统节日举办文艺汇演、歌唱比赛、文艺体验等活动,吸引并引导人民群众关注传统艺术、热爱传统艺术、传承传统艺术。

  强化文艺互动,提升传统艺术的包容性。从本质上来说,文化自信产生于跨文化交流与碰撞的过程中。一是文化自信源于对本民族文化艺术的自豪感、荣誉感和满足感;二是文化自信源于本国文化艺术与其他国家文化艺术对比的过程,文化优势是文化自信的源泉。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经过多民族融合,中华民族已经形成了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民族特点,形成了开放、包容的文化艺术体系。要进一步提升文化自信,需要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艺术置于世界民族之林,通过与其他民族优秀文化艺术的对比和互动,激发出更强的生命力。首先,要充分借鉴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艺术成果,以此丰富本民族文化艺术。其次,借鉴要严格避免照搬照抄,在借鉴和吸收的同时,应当坚持中华优秀传统艺术的原则、底线和特色,以进一步丰富、繁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新的元素。

  综上所述,弘扬优秀传统艺术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因此,我们要积极利用新媒体时代涌现出的新技术、新平台,新方式将我国优秀传统艺术以群众喜爱的方式融入人民群众日常生活,进一步拉近传统艺术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距离,借鉴吸收一切有利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艺术发展创新的元素,为我国优秀传统艺术的传承、创新与发展贡献力量。(作者:尚明利,郑州工程技术学院副教授)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