樱花不再的春天,还是来了。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我可以吃掉你的胰脏吗 樱花不再的春天,还是来了。

樱花不再的春天,还是来了。

2024-07-12 03:3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几个月前,我听说了一部动画电影,片名很奇怪——《我想吃掉你的胰脏》。

谁?出于何种目的?要吃掉谁的胰脏?又为什么偏偏是胰脏?

我承认,起初听到这个奇怪的片名,我是抱着一些猎奇的心态去查信息的。但是,查到的海报、预告片和原作简介都告诉我:不,事情不是想象的那样。

在看过预告之后,我很想看这部电影,很想看看这部披着看重口味标题却描写了一段细腻感情的治愈系作品。听说这部电影引入审批时,改了这个标题,取了一个《念念手记》。谢天谢地,最终并没有改名。

于是,昨天和姬友一起去看了这部《我想吃掉你的胰脏》(下简称《胰脏》)。

 

简单来说,我能给8/10。虽然有不完满之处,但却戳中了我的软肋,我很喜欢。这部电影有些挑观众,若是频道没有对上,感觉不会如此深刻,甚至会觉得这部电影不负盛名,显得矫情,但若是对上了,自然会感受到这部电影的情感所在。

 

【本文重度剧透,请自行斟酌是否继续阅读】

1、人为什么活着?

2、既然每个人都会死亡,那么又该以一种什么态度去迎接死亡呢?

这两个问题,无论是对人,还是对于一部艺术作品,这都是一个沉重的主题啊。

在看了《胰脏》的简介后,我第一个想起来的,是《四月是你的谎言》。两部作品在剧情和情感上都有一些相似之处。但《四谎》还有一个音乐元素作为维系整部作品的纽带,并且用了22集的超长跨度极力渲染了那种悲伤的情感。而《胰脏》作为一部动画电影,必须在两个小时的跨度之内完成任务。

事实证明,效果不错。

 

生与死是一个宏大的命题,但《胰脏》并没有因大而大,而是讲了一个比较小的故事,四两拨千斤。开篇第一个场景就告诉你,女主死了,结合标题大致推测,因为某种胰脏病症而死。遗像上朗丽的笑容、回忆片段中女主阳光活泼的声线、人物的肢体动作与台词,让我怎么都和一个最终导致死亡的绝症患者联系不起来。站在我的角度上,我难以想象在遭遇了如此严重的病痛之时,她是抱着一种怎样的心态才笑得出来的,她内心的真实想法又是什么呢?我真的想不出来。

成为挚友有两种可能性,一是臭味相投,二是性格互补,而男女主人公,或者说“我”和樱良,属于后者。“我”明明身体健康,性格却孤僻阴沉,没有朋友也不愿社交;而樱良明明是病人,却完全没有病人的样子,活泼而又开朗。这种反差,让人不经怀疑到底谁才是那个“吃胰脏的人”。作者有意隐藏了“我”的名字,而开场好一阵子之后,我们才从配角的口中知道女主名叫樱良。当然,制作人员如此设计是有深意的。

樱良得知自己身患绝症,却依旧继续上学、在他人面前展露笑容、与朋友嬉笑打闹,并没有选择用余下的时光去尽可能地看看世界,而仅仅只是完成自己一个又一个的小遗愿。这些日常越是温暖,作为观众的我便越发感到不安。

这些日常的片段里,在两个地方,图书馆和烤肉店,樱良对“我”说了同一句玩笑话,透露出标题的真正含义:听说吃哪补哪,所以,我想吃掉你的胰脏。前面那一句翻译为:“我想活下去。”而后者烤肉店里那一句则是:“我想让我的灵魂留在你的心里。”

一句有些傻气的玩笑话,却是那么沉重。

起初,站在“我”的角度上而言,被一个罹患绝症的少女拖出去,陪她完成遗愿清单。樱良是“我”生命的闯入者、安稳生活的破坏者,还让“我”这个对社交毫无兴趣的人被别人说风凉话。这时候的“我”是抱着一种什么心情作陪的呢?也许有同情、怜悯、也有一些不耐烦,但我认为也有一些恩情在其中——出于樱良对“我”的正面影响,“我”从一个孤僻的人,第一次在别人身上得到了对自己的正回馈,这就是角色在剧中的一个成长路程,观众能抓得到。

大幅强化了这种角色成长感的,则是两人结伴前往博多旅行时酒店的那个部分。此前我们仅仅知道了樱良胰脏绝症的设定,但一直看到的是一个无忧无虑、开朗乐观的樱良,从未有什么关于病痛的具体描写。

酒店里帮给樱良拿洗面奶时,“我”看到了包里有什么,神情一愣,之后的表情便变得凝重了起来。镜头并没有告诉我,“我”究竟看到了什么。之后喝酒、真心话游戏、公主抱与樱良的撒娇,场面越是轻松,揭开答案时便越有反差。

“我”当时看到的是满满的一大包药,或者说,是樱良坚强与乐观的面具之下,极为强烈的求生欲望。

这个设计很俗套,但不能否认,确实很有效。

如果说酒店那一段解释了“我想吃掉你的胰脏”的第一层含义,也就是“我想活着”。那么接下来便解释了第二层——“我想让我的灵魂留在你的心里”。

“我”与樱良走得越近,在旁人看来就越是不正常,背后的闲言碎语就越多。终于在旅行回来后集中爆发了出来。樱良的闺蜜对“我”的拷问、与樱良开了过火的玩笑、遭遇了樱良前男友的找茬。“我”以为在酒店时“我”明白了什么,但到头来,樱良身上其实还有很多“我”不明白的地方。

开了过火了玩笑、被前男友找茬,以及雨天中樱良对“我”的关心,都源于“我”与樱良的性格截然相反造成。“我”的个性是内敛的,比起社交更喜欢沉浸于书的世界;而樱良则是外放的,因为她与别人的情感纽带,她才活得有自己的意义。但为什么偏偏是我?偏偏是和她不在一个世界的“我”,能成为她最后时光里的依靠呢?

得知某人身患绝症,旁人自然会打上标签,区别对待,这也是樱良不想告诉别人自己患病的原因。“我”得知这个信息,不过是一场意外,但“我”却没有因此给樱良打上病人的标签,而是把她继续当做一个正常人看待。“我”本来在性格上的缺陷,对樱良而言却是一件好事——竟然有人在得知自己身患绝症时却没有打上病人的标签,而是像正常人一样看待自己。她想要的就是这个——正常地活着的感觉。

著名游戏制作人席德·梅尔说过一句话:“游戏就是一连串有趣的选择。”人生何尝不是呢?樱良说,她选择分手、选择乐观面对病痛、选择写日记、选择只告诉我她的绝症、让“我”陪伴她度过最后的日子。樱良进行了一连串的选择,但最大的那个选项,她却没得选。

既然我的肉体无法长存,但我却能让我的灵魂住在你的心底,用另一种方式活下去。樱良也许是这么想的,于是她选择了“我”。

当“我”在医院捡起她的日记时,仅仅只是一颗平常心面对着她,那一刻,“我”也选择了她。

樱良再次住进医院的日子,不过是迟早的事。

半夜溜出医院去山上看烟花,这也是遗愿清单里的一部分。在花火绚烂的光芒下,两人彼此相拥,相互间关系与情感的纽带彻底联结融合在一起。他们之间的这份感情该怎么形容呢。

友情?不,比友情要复杂得多;

爱情?不,没有这么肤浅;

我想,是作为超越一般关系,一种灵魂挚友的存在吧。彼此住在对方的心底里,即使肉体已逝,灵魂却能以另一种方式继续活下去。

电影毕竟是电影,糖发完,接下来就是发刀子了,只不过这一刀来得比我想的更快、更猛,更加出乎意料。

电影的结局,从第一个镜头就打了预防针了,这个故事是个悲剧,樱良离世的命运无法避免。但出乎我意料的是,樱良她既打破了命运,又没能打破命运——她没有因胰脏病症而离世,却被随机杀人犯杀害了。看到这里时,我就像是在现实中突然听到了某位挚友或某位亲人因意外而离去的信息一样,心脏感觉骤停了一拍。这个结果带来的那种沉重与震惊,我找不出一个合适的词来形容其程度,只能用一句“竟无语凝噎”来陈述。

虽然前面的剧情里,在电视里广播里偶尔也提到了这个随机杀人犯,看电影的时候,我也捕捉到了这个线索,但我怎么也想不到,也怎么都接受不了,这个伏笔是因此展开的。

为什么作者要以这种方式结束呢?生死平等?世事无常?樱良的命运已经那么坎坷了,作者你还要虐她,为什么啊?凭什么啊!作者你是变态吗?你到底是有多扭曲啊?!樱良明明还有时间,明明还能留下更多彩虹色的回忆,还能对我们再度展现笑容啊!

从震惊到悲伤,从悲伤到愤怒,再从愤怒归于默然。

我和“我”,都是这样。

樱良的死,对于朋友和同学们,这不过是一场意外,而绝症的事也成了永远的秘密;对于“我”,这是最终的宿命,无法逃避,只是形式有些不同,日子也来得早了一些。我想来想去就是想不明白,为啥作者非要安排这么个结局,这样对主题有什么强化作用,想不明白,实在是想不明白,只能勉勉强强从牙缝里抠出一句“世事无常,造化弄人”来尽力说服自己。

如果我会抽烟,当时肯定会长叹一口气,再猛吸一口烟,再一言不发地徐徐吐出吧。可惜我不会,电影院也不能抽烟。

在樱良离世后的第十天,“我”终于下决心去祭拜樱良,并详读了那本病中日记。得以让我们站在樱良的角度回顾这个故事,看“我”所看不到的部分。

有人认为樱良离世后的这一段很出戏、主题不明、无病呻吟、冗长且未能升华全片的主题。但我的想法正相反,我认为这一段的效果实际上处理与表达得很很好错。听到樱良的意外离世,我和“我”一样:从震惊到悲伤,从悲伤到愤怒,再从愤怒归于默然。剧中“我”过了10天,而我只过了几分钟而已。这一段反而是一种留白,让我作为观众能接受这个事实,让我的情绪从悲伤到沉默,能有一个平复心情的缓冲空间。

樱良第一次在图书馆说“我想吃掉你的胰脏”时,她说的是“我想活下去”;

樱良在烤肉店给“我”夹内脏时,她说的是“我想把我的灵魂留在你的心底”;

出院那天,“我”给她发的最后一封信息,“我想吃掉你的胰脏”,“是啊,你已经住在我的心底了。”

邮件状态:已读

她读到了。

在樱良的最后时刻,她读到了。

这份感情,传达到了。

能传达到,真是太好了。

 

到电影的最后,我才知道“我”叫什么,志贺春树,一看就知道是来源于志贺直哉和村上春树。是啊,《胰脏》传达的情感,确实有一些模仿这两位作者风格的影子啊。

(这里说一下,电影还在中早期时新干线上的那里,春树虽然说出了自己的名字,但被列车的呼啸声盖了过去,直到结尾时才最终说出。中译版非得把那段口型做个字幕到底是要干啥嘛,制作组就是故意隐去“我”的名字的,我也看得出来口型是Ha-Ru-Ki,看到结尾才知道这个实在是败笔。不知道只是我这里的电影院还是全国的电影院都这样,至少我看到了这个版本。)

为什么作者故意引去“我”的名字?在与樱良真正成为灵魂挚友之前,春树一直一个人,孤单却不孤独。但当樱良真正住进春树的心底时,两人的灵魂终于产生共鸣之时,志贺春树的灵魂里,融入了一些山内樱良的灵魂。春树陪伴樱良走过了最后的时光,而樱良让春树获得了成长,迈出了第一步,打破自己建筑的心墙——其表现即为说出自己的名字。

我喜欢这部电影,因为讲了一个还不错的故事。我非常喜欢这部电影的配乐,从日常片段时轻快的钢琴声到缅怀斯人时的悠远,从哀而不伤的插曲歌歌词,到插入歌饱含深情的曲风,恰到好处,很好地烘托了整部电影的情感氛围;我喜欢这部电影的分镜演出与镜头语言的设计,很舒服,举个例子,开场时樱良到图书馆来找“我”的时候,小动作一直不断,与图书馆的氛围格格不入,虽然没有明确交代,但我们也能把这个角色的性格猜个七七八八的,如此例子不胜枚举,这种话外之话,传达给观众很多潜意识的讯息,这次显然做得很成功。配音我也挺喜欢,尤其是山内樱良的配音,把她那种元气中带有一丝傻气,也把她情感转变时的落差感表现得非常到位。我喜欢这部电影的作画,很喜欢演出,很喜欢整体的配色与细节的描写。

总体而言,我很喜欢这部电影,但是,它并不完美。

 

这部电影有两个比较大的问题,第一个就是樱良最终死于意外而非疾病,我不喜欢这个设计,前文已有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第二个比较大的问题,在于电影对男主角春树的塑造上,失败了。导演与编剧牛岛新一郎对电影的节奏与演出效果确实做得很棒,剧本也是在忠于原作的基础上也算是尽职尽责了,但电影的问题在于,对于人物的性格塑造还差欠火候。

男主的设定上,喜欢读书,而且只喜欢读书。但这个设定仿佛沦为了背景板一般的存在,春树的情商根本不像是读过很多书、识得很多道理的人,要么就真是书读呆了,要么就是角色塑造的不行。春树为什么不与别人交流?为什么性格阴沉?观众不知道,因为电影没有交代。春树的行为的出发点、他情绪的爆发,并不是来自于他的思维,而是来自于他的角色设定。这就显得春树的整个人非常扁平,缺乏血肉感和立体感。

我是个特殊情况,与春树有一点相似的经历,所以我能把我的思维代入春树的行为里去思考。而对于大多数观众而言,他们没有相似的经历,也就缺乏相应的代入感。在这种强调感性的电影中,缺乏代入感是一个极为致命的问题。

前面之所以说我的情况特殊,是因为我与春树有一些相似的经历,所以我对这部《我想吃掉你的胰脏》有一种特殊的共鸣感。

我的入宅导师是我的一个初中同学。当年我们的教室有一面朝阳,阳光透过窗子撒入教室,时常让教室里的我们晃得眼晕。其他班的解决方案是在窗户上糊报纸,我们班比较特别,窗户上贴的——全是宅向海报。我现在还记得,V家的居多。

当年我还不是个宅男,我对ACG完全不了解,也没有兴趣。当年是她负责糊窗子的,那些宅向海报,当然也就是她一手搞出来的。当时我觉得这个女生怪怪的,她平时说话的风格、说话的主题,和我完全不在一个频道上。我有些好奇,便开始接触她。

她看的杂志,我会借来翻一翻,都是些超出了我的知识范围的东西啊,但是,挺有意思的;

她有时会带两张CD来学校,也许是和朋友们交换吧,我会借来看一看。当年完全不懂日语,现在还记得,只看得懂标题的四个汉字“炉心融解”;

她与同好们聊天,好像是什么新番啊、声优啊之类的东西。出于好奇心,我会在一旁听听他们在聊什么,偶尔我也会加入聊天;

我记得,她说话比较慢,比较轻,但声音很好听,语气也很温柔,还有一些奇奇怪怪的口癖,诸如“啊勒”、话末喜欢加嘞、呢、呀之类的尾音,直到后来我才明白这是为什么;

我记得,她对每个人都很好,对每个人都很温柔,哪怕是我与她的兴趣没什么交集,她也会很耐心地跟我说,这是什么;

我记得,她很爱笑,无论是在我的记忆里,还是最近她发的自拍里,她总是在笑,笑得很开心;

我记得,她很漂亮。

诸如此类……

我与她从各种主题的瞎聊,开始慢慢了解她与他们口中那些奇奇怪怪的名词,比如什么叫新番、什么叫声优、什么叫领便当、什么叫立flag……很有意思。

是什么时候,我开始看动画的呢?又是什么时候我开始看漫画、看轻小说的呢?我已经记不得一个准确的时间点了。是什么时候,我开始自称死宅的呢?我也记不得了。但她,确实是引我进入这个世界的带路人。

 

她运气不好,这么年轻就得了肾衰竭,她运气很好,找到了配源,接受了肾移植。

她与樱良,有那么一点相似呢。

 

她总是在笑,笑得很开心。但当我知道了她笑容背后是独自面对的病痛,我心中对她又多了一份敬意。

现在,她偶尔也会和我们抱怨,因为生病,有很多忌口,所以很多美食不能吃;

偶尔也会和我们抱怨,抗排异药好贵;

偶尔也会和我们抱怨,出远门时得小心翼翼,得担心很多问题。

她永远是那么乐观,一直是笑着说的。

 

这就是为什么,我对《我想吃掉你的胰脏》有一种特别的情感。

这是部好电影,至少对我而言,是一部很感人的电影。

终有一日,我们肉体会逝去,但只要我们还活在别人的心里,那我们就还以另一种形式活着。

 

EdwardGLiu

2019.1.21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