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不了成都一类高中,那就去绵阳读书?大数据告诉你:初升高到底应该留成都还是去绵阳?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成都四七九自主招生考试什么时候 上不了成都一类高中,那就去绵阳读书?大数据告诉你:初升高到底应该留成都还是去绵阳?

上不了成都一类高中,那就去绵阳读书?大数据告诉你:初升高到底应该留成都还是去绵阳?

2024-07-15 12:3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升高君提醒:成都的优质高中的数量肯定远远超过绵阳,对于成都本地生们来说,选择的空间更大,且非名校“实验班”、“火箭班”的高考成绩也一点都不逊色“四七九”平行班!

高中招生规模

【绵阳优于成都】

升高君很肯定的告诉各位家长,成都优质高中数量肯定优于绵阳高中,但在招生规模方面,绵阳确实比成都的高中强!

我们先看看成都、绵阳两地的招生规模!(绵阳只整理了部分学校的自主招生人数)

从招生规模数量上不难看出:

绵阳高中单体学校招生规模很大,尤其以绵阳中学、南山中学、绵阳中学实验学校、绵阳南山中学实验学校“四大诸侯”为代表,自主招生人数都居高不下,直逼一万!而成都七中共招生975人,树德中学共招生1185,石室中学共招生955人,共计3115人。

显而易见,如果把四七九和绵阳中学作对比,去绵阳的成功录取概率更高。特别是对于进入成都名校稍显弱势的学生,绵阳不失为一个更好的选择,毕竟招收学生人数多,进入的机会更大!

顶尖学生数量对比

【绵阳优于成都】

老生常谈,如果您孩子有清华北大之梦想,升高君建议此类学生留成都!

为什么呢?

这些数据在说话!

2018年整理的90所自招高校自主招生入选名单中:四川25所上榜中学中,成都就占了15所!且囊获全省前六!成都四七九霸占全省前三名,入围全国前20强。

我们再来看看这两组数据!

2017年,从川内高中五项学科竞赛省一等奖获奖情况来看,成都共254人次,绵阳共150人次,成都比绵阳多了整整100余人。

再跟升高君看看2017年四川保送名校的数据:

2017年,川内共有112个保送生,其中,在保送清华北大的36人中,成都有26人,绵阳10人,所以,单从保送生这一pk,成都肯定力压绵阳。

所以,如果娃儿立志要考入清华、北大、浙大、复旦、人大等名校,当然首选成都。并且绵阳中学、南山中学在庞大高三基数的基础上还是输了,说明绵阳中学、南山中学的教育还不是顶级的精英教育,还停留中高考应试的模式中,追求规模效应所带来的“高考经济”。

高考数据分析

【中等成绩娃娃更适合去绵阳】

我们先来看看2018年成都、绵阳热门学校的高考升学数据!

虽单从一本率在90%以上的学校来看,成都确实优于绵阳,毕竟在突破90%对的大关上,绵阳高中虽今年由绵阳中学突破了,但90%一本率大多数席位都是空缺的!

但是,升高君要提醒各位忽视掉考生基数的家长!看看下面这张图!

绵中历年参考人数非常多,基数庞大,想必在一定程度上,对绵中的一本率有影响。但从一本上线人数来看,绵中的数据就非常吓人了:一本上线3332人,其中,600分以上的人数有1757人,特优生数量远远是大于成都各名校,说明绵阳在特优生培养方面存在优势。关键是,大量的高三复习生涌入,让绵阳高考资源海量积累。对于想复读的家庭来讲,绵阳是很不错的选择,成都对复读卡得紧,逼走复读家庭转战绵阳。这是绵阳高中吸引高考资源的关键所在。

针对孩子成绩属中等偏上,升高君建议这类家长/考生比起成都,还是选择绵阳吧,毕竟,去了绵阳,孩子的提分空间较大。

费用数据对比

【绵阳性价比优于成都】

对于许多普通家庭来说,高中学费、择校费、补习费也是重要参考,所以,升高君建议经济状况一般的家庭,可以选择绵阳的高中,毕竟性价比确实比成都高。

虽然成绵两地公办高中(私立不做盘点)在学费、生活费上差距不大,但家长尤为关心的补习费方面,绵阳绝对远远优于成都,成都市各高中严禁校内补习,校外补习费用一涨再涨,有些机构甚至达到300至500元/节,家庭只要稍稍重视娃娃学习、娃娃有上进需求,一年下来校外复习费用一般不低于2万元。绵阳则大力提倡校内补习,收费也极低,能为家长们省下不少钱。升高君认为:经济状况一般的家庭,可以选择绵阳的高中,性价比高。

升高君有话说

由于属于不同的区域,中考试卷和分数都有所差异,所以,针对两区域间的中考分数线,升高君就不做比较了!

但是,明显可看出,以上分享的热门学校的录取分数线都不低,对于成都和绵阳来说,基本都是当地的最高水平。考生和家长们如果想进入这些学校,可以观察下历年分数线情况,提前做好准备。

以上文章数据内容整理于网络,有误欢迎下方留言处指正!转发请标注来源,侵权必究!

以上文章数据内容整理于网络,有误欢迎下方留言处指正!转发请标注来源,侵权必究!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