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旋风”与《李慧娘》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戏曲导演李慧琴的老公是谁 “胡旋风”与《李慧娘》

“胡旋风”与《李慧娘》

2024-06-02 00:0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从科学园地走向红氍毹,胡芝风一头扎进了戏台,并将终身献给了戏曲艺术事业。多才多艺的胡芝风,经过众多名家大师的传授,能戏很多,在26年的演艺生涯中,她总共演出约6000来场戏,积累了丰富的舞台经验。她主演出的剧目和塑造的人物,既尊重传统,又发挥了她的艺术个性,除扎实的基本功,还来自她的文艺修养。她演出的戏有独特之处,是注重琢磨戏的主题,表演讲究戏曲美的韵律,她具备高度的审美意识和欣赏水平,在现代戏曲艺术发展史上,胡芝风这个名字熠熠生辉。

胡芝风父女与周信芳合影

胡芝风20岁出头,先在广州京剧团任主要演员,因机缘巧合,1960年她来到苏州市京剧团,从此扎根于苏州,之后兼任该剧团团长。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经她主持改编、导演并主演的《百花公主》《白蛇传》等剧目影响深远,特别是《李慧娘》,连演600多场,场场满座。胡芝风塑造的李慧娘舞台形象,被香港观众和媒体首先誉为“胡旋风”,每到一处均刮起一阵“旋风”,一票难求。出访意大利等国家演出时,被誉为“最美的艺术”。 1980年该剧在北京演出时,获文化部嘉奖。1981年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成同名戏曲电影片,同年获文化部“优秀影片奖(优秀戏曲片)”。

《李慧娘》的故事源于古典小说《绿衣人》,不少剧种有演出。昆剧有孟超创作改编的《李慧娘》,梆子戏有《阴阳扇》,川剧有《红梅阁》,粤剧有《再世红梅记》,秦腔有《游西湖》,京剧有《红梅阁》,京剧前辈表演艺术家筱翠花、赵燕侠等均擅演此剧。1961年,胡芝风观摩了上海京剧院表演艺术家李玉茹演出的《红梅阁》后,学习并演出此剧。1979年她主持整理并进行重新改编,并更名为《李慧娘》。

一出戏主题的确立以及对情节的取舍,决定于创作者的审美取向。胡芝风主持改编、导演并主演的《李慧娘》独特之处,首先是对主题的重新确立。

李慧娘是一个良家女子,不幸被掳抢成为贾府歌妓。西湖之上,见太学生裴舜卿痛斥奸相贾似道,出于仰慕,脱口赞曰:“美哉,少年!”不幸成为贾似道剑下亡魂。改编本把贾似道杀害李慧娘时的唱词,由“不守妇道乱家法”改为“竟敢把狂生来夸”,突出贾似道与裴生是政见相敌。李慧娘在地府心心念念要搭救被贾似道囚禁并欲加害的裴舜卿,最终李慧娘鬼魂得到明镜判官相赠阴阳宝扇,重返人间。与众多剧种不同的处理是,胡芝风饰演的李慧娘去红梅阁的目的,并非为了男女之情,而是敬仰裴生有以家国为重,拯救黎民为己任的志向与情怀,更敬佩他敢于怒斥奸相,与贾似道抗衡。当裴舜卿得知李慧娘因赞誉自己而成亡魂时,改编本把“听一言吓得我魂飞魄散”,改为“痛慧娘剑下亡我如雷轰顶”,并且出于对李慧娘的爱怜,裴生愿随其赴阴曹地府永结同心,改编本对裴生的人物性格作了有益的调整。这场戏突出的是李慧娘的与裴生肝胆相照的情怀。李慧娘最终护送裴生出府,大闹“半闲堂”报仇雪恨,一缕芳魂飘荡而去,从此与裴生阴阳相隔。这些都是胡芝风处理这个改编本《李慧娘》立意独到之处。

此剧的舞台呈现也有很多别致之处。《李慧娘》虽是一个鬼魂复仇故事,但舞台表现没有突出阴森恐怖,更也没有寻求感官刺激。胡芝风的表演风格落落大方,气质非常,塑造了一个玉洁冰清的鬼魂形象。李慧娘这个角色属“花衫”行当,时而是泛舟歌女,长袖飘逸,强颜欢笑;时而是幽魂飘冉,怨气冲天;时而是小家碧玉,情愫缱绻;在与杀手的搏斗中,李慧娘是一腔怒火,浩气凛然……特别受到观众和专家称道的是,李慧娘鬼魂在地府遇到明镜判官,以及救裴生逃离追杀的那几场戏,胡芝风吸收芭蕾舞舒展的姿态,与传统京剧身段作了有益的渗透融合,使李慧娘的肢体语汇,强烈地抒发了人物“怨气冲天三千丈”的奔放激情。胡芝风通过婉转幽怨的唱腔,优美的身段,武功的技巧,细腻的神情,传达了人物爱恨情仇的起伏情绪。

在舞美和服饰设计上,继承传统的写意精神,简约而有意蕴,同时有创新的处理。为表现李慧娘得到宝扇时的激动,运用舞台道具的辅助,白衣白裙瞬息变成绿色,阴阳宝扇变色,结尾李慧娘升腾而去等……由于这些舞台处理紧扣剧情,并形象地烘托人物心绪,所以得到极好的舞台效果。

纵观胡芝风的《李慧娘》全剧的文本、导演、表演等整体舞台处理,既坚持传统,又有适度的革新,令观众耳目一新,可谓是上世纪80年代,走在戏曲改革前列,并获得成功的剧目。后来胡芝风在上海演出《百花公主》时,腰部受伤,暂停舞台演出。

电影《李慧娘》宣传海报

1985年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理论研究班”招生,曾经的理工科学生、戏曲名家胡芝风,考入了该院“戏曲理论研究班”,从此在戏曲理论研究领域驰骋纵横。1987年在“戏曲理论研究班”毕业,留调该院。1989年正式调在中国艺术研究院,1993年成为该院研究员,之后担任硕士生导师。

息歌罢舞后的胡芝风,人生舞台领域更加广阔,1993年,为振兴戏曲,探索研究中国戏曲表演体系,胡芝风在阿甲先生倡导下,发起成立了“中国戏曲表演学会”,阿甲先生任会长,胡芝风任副会长兼秘书长(后任会长)。于1995年至2004年创办了《中国演员报》,任社长。2008年创办了《中国演员》杂志,任理事长,现任名誉主编。

胡芝风应邀到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高等院校讲座,以及应邀到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奥尔胡斯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讲座。

她应邀到大江南北、香港,以及新加坡各个剧种担任导演,她先后为京剧、越剧、河北梆子、评剧、粤剧、豫剧、晋剧、河北梆子、上党梆子、雁剧、蒲剧、甬剧、闽剧、花鼓戏等剧种导戏,共导演新编剧和推陈出新的大小剧目60来出,有十多位演员因主演她导演的剧目而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奖”。胡芝风于2000年至2016年,每年应邀为香港演艺学院教戏、排戏、讲座,因工作成绩不凡,于2012年被香港演艺学院授予荣誉院士之衔。

作为理论研究工作者,胡芝风在戏曲理论研究领域笔耕不辍,成果丰硕,她撰写出版的专著有:《艺海风帆》《胡芝风谈艺》《戏曲演员创造角色论》《戏曲艺术二度创作论》《戏曲舞台艺术创作规律》《戏剧散论》《胡芝风戏曲导演手记》。此外,发表文章约260篇,她为戏曲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