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多年犁与剑,屯垦戍边历沧桑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戍边战士剪影 两千多年犁与剑,屯垦戍边历沧桑

两千多年犁与剑,屯垦戍边历沧桑

#两千多年犁与剑,屯垦戍边历沧桑|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唐王古城遗址。作者供图

  杜文峰

  新疆古称西域,两汉时期的西域,天高地阔,风物闲美:戈壁绿洲,大漠草原,牛羊奔腾,驼铃声脆……守护开发这片美丽富饶的疆土,汉王朝的主要手段就是屯垦戍边。

  2000多年来,新疆屯垦戍边代代传承。那些背井离乡的将士,驻守边防,练兵垦田,战乱时披挂上阵,和平时开荒种地,保卫和开发了这片广袤疆土。

踏访屯垦古城

  图木舒克市处于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边缘,北有天山,南有昆仑,特殊的地缘优势使它自古就是东西方文化交汇的十字路口,中西商贸交流的大走廊。在这座小城,现在还有大量连片的汉唐屯垦遗址群。

  出图木舒克北行十余公里,一片绿意盎然的平原上,兀然耸立着一座寸草不生的秃岭石山——唐王城遗址就在这里。

  看门人打开围网大门,一块写着“托库孜萨来遗址”的石碑简要介绍了这座古城。

  同行的图木舒克市政协副主席、兵团第三师文联主席谢家贵,对图市屯垦史、文物考古有颇深研究,出过多本专著。他抚摸石碑,追忆唐王古城,如数家珍。他说,有史料记载,唐王城在公元前2世纪属西域36国中的尉头国,是一座依山傍水的军事要塞。唐王城被维吾尔语称为“托库孜萨来”,是九座驿站或九座烽燧的意思。这座城建于公元前206年,占地数平方公里,是典型的屯垦古城,周围有许多古代渠道、田畦痕迹,是当时的重要垦区。

  山不算太高。我们顺着缓坡向山顶攀爬,迈过土梁,越过巨石,绕过还散落着陶片的区域,很快山顶便在脚下了。

  登高回望,只见两道土梁隔着一道宽阔的沟壑,从山巅沿山峦蜿蜒到山脚。谢家贵说,土梁就是古城墙的遗址。古城墙用泥土、石头筑成,分内城、外城、大外城几个部分。内城由山腰绕到山巅,长756米;外城接内城续到山巅,长1008米;大外城由外城环绕南山根,长1668米……老谢说得仔细,可要分辨出内外城也不易。岁月流逝,沧海桑田,有些遗迹仅依稀可见。

  山体东面是缓坡,西面则是断崖绝壁。断崖一侧的山顶,现存有一座六七米高的烽火台。近观,台体是用一层红柳枝一层生泥土块构筑而成的。然而,虽历千年战火洗礼、风雨侵蚀,烽火台仍巍然屹立,傲视天地。站在它的旁边俯视西望,景与物都缩微了,一块块田野绿茵如画,纵横道路上穿梭的车辆亦如移动的一个个小火柴盒……

  “再往南看,”谢家贵说,“对面那山与脚下此山之间的这片平原,自古就是军事要道,也是连接中亚的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往昔那匆忙的商旅,运送丝绸的驼队,都曾在这里通过。”

  凝望这片土地,耳边似乎真有阵阵驼铃声在回荡。

  古丝绸之路是我国古代开辟的一条贯通东西方的古老商道,也是一条中外交流的友谊之路。正是这条古道把几大文明融汇在一起。

  佛教文化因此也在图木舒克兴盛起来。唐王城山脚下西北方,就是托库孜萨来佛教寺院遗址。汉唐时期,屯垦戍边带来了边疆的发展,丝绸之路日益繁忙,佛教也迅速兴起,而佛教是经过图木舒克慢慢传入到中原地区的。至今,图木舒克还遗存了大量的佛教遗址:克克勒玛佛教遗址、托库孜萨来佛教遗址、图木舒克佛教遗址。托库孜萨来佛教遗址背后的山腰上崖刻佛像,现存有5尊,4大1小,属于北魏时期造像。

  能亲自参观的遗址毕竟有限,图木舒克博物馆集中展出的出土文物种类更多,题材更广泛。这里有佛、菩萨、天人、夜叉、僧人、武士、动物、花纹图案等文物,特别是那精美的佛教雕塑,人们说它代表了新疆佛教雕塑艺术的最高水平,而一片片残缺的彩色壁画,亦可与敦煌壁画媲美。

  朗朗诵佛声,袅袅香火烟。汉唐时佛教在西域兴盛,多种文化在边疆交融发展,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屯垦戍边在西域各地持续广泛推行。

辉煌的屯垦历史

  屯垦戍边在新疆推行有2000多年,汉代、唐代、清代规模最大,也最具代表性。

  秦末汉初,蒙古草原民族匈奴崛起,直接威胁到汉朝边防安全,汉朝早期的“和亲”政策并没有解决这一问题。历经近70年的休养生息,公元前127年始,汉武帝在8年内发动了“河南”“河西”“漠北”三大战役,基本解除了匈奴对汉朝的百年威胁。

  然而,西域仍是匈奴觊觎之地。公元前138年,张骞奉汉武帝之命,率领100多人出使西域,不幸全部被匈奴抓获,在匈奴留居了十多年才逃回来。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4年后返抵长安。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加深了汉王朝对西域的了解,打通了汉朝通往西域的通道,史学家司马迁称赞张骞出使西域为“凿空”,意思是开通了大道。

  在这之前,西域一直都在匈奴的势力范围内,匈奴还特意派人带兵在西域驻扎,千方百计想要控制西域诸国。

  打通西域后,西汉王朝很快打败了匈奴,接着又征讨了大宛。大宛是西域一个城邦方国,在今天的塔吉克斯坦境内。公元前102年,西汉军士讨伐大宛时,因为粮草和军需准备不充分惨败,数万大军退败至敦煌时只剩下千余人,主帅李广利总结战败原因,向汉武帝报告说:士卒不患战,患饥。次年,准备充分后,汉武帝派李广利二伐大宛,一举成功。

  两次征伐大宛,胜与败皆因粮草军需。因此,李广利在攻取轮台、渠犁之地后,便立即在两地驻军屯田,开荒种地。汉朝先后在轮台、渠犁、北胥鞬等地进行屯田。

  屯垦开发了西域,西域地位也越来越重要。丝绸之路畅通要保障,西域诸国的管理与监督都要加强,因此,汉王朝决定,于公元前60年在西域设立直属的“都护府”。

  郑吉是汉宣帝任命的首任“都护”。来到西域后,郑吉便做了一件大事,他带领1500余名官兵开展了较大规模的屯垦戍边行动,其特点就是首次将“屯田积谷”和“应对边事”结合了起来。

  从此,屯垦戍边成为汉王朝重要战略,巩固了边防,发展了边疆,壮大了汉王朝实力,西域诸国都表示臣服。自此,西域正式纳入了汉朝版图,成为祖国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

  屯垦在西域也不断传承发展。经考证,西汉在西域屯垦从公元前105年开始,到公元8年结束,经历113年。百余年中,西汉在西域开发了一批垦区,其中,“北胥鞬”垦区比较有名。

  2007年,新疆著名历史学家李恺经实地考察,在兵团第三师五十一团辖区发现了大面积汉唐屯田遗址。这些遗址位于广袤的沙漠地带,沿古河道从西南向东北延伸,形成75公里的屯垦遗址群。沙丘中间,许多古代的田畦、灌溉渠系、道路、小型居民点痕迹依稀可见。有些遗址周围分布着大面积的汉代加沙陶、灰陶、炼渣碎片和石器。不少古代城堡附近布满了唐代陶器残片和陶窑窑址、炼铜遗址。从卫星遥感图像看,屯垦区的痕迹更为清晰。李恺肯定,这片古代屯垦区是西汉王朝在西域最西边的“北胥鞬”屯垦区,也是唐朝“安西都护府”直辖的“郁头州”屯垦区。

  汉、唐、清各朝代都创造了各具时代特征的辉煌屯垦历史,对此,图木舒克市新疆屯垦博物馆讲解员王方卉娓娓道来:

  汉代屯垦促进了中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对丝绸之路的形成和畅通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汉朝灭亡后,中原历经400年动乱,西域屯田走入低谷,许多垦区遭到破坏。

  唐朝建立后,大将李靖于公元630年消灭了对唐朝威胁最大的东突厥,此后西域各邦国纷纷归附。唐朝统一西域后,大兴屯田,并在天山南设立安西都护府,在北疆设北庭都护府。南北都护府驻军4.4万人,马7700匹,战时可达10万人以上。这么多人马粮草,全由屯田来解决。公元763年,吐蕃占据河西等地,西域与内地联系断绝。安西、北庭都护府就是靠屯垦得以自保了数十年。唐朝在新疆的屯垦经历162年,巩固扩大了疆土,使唐朝版图延伸到整个中亚地区,推动了西域经济的繁荣,保障了中西经济交流。

  在清代,平叛与屯田并举是安边定邦之国策。公元1762年,清政府设伊犁将军,统管新疆军政及屯田事务,各民族人口纷纷移居新疆,民屯、旗屯、遣屯和回屯兴起,屯田规模迅速扩大。清后期,左宗棠在收复新疆过程中,先派军队在巴里坤屯田,边作战边将屯垦向北疆延伸,有力地保障了军队给养。收复新疆后,继续大兴屯田,使新疆的安定有了可靠保障。

  新中国成立后,新疆屯垦戍边开启了波澜壮阔的新纪元。到如今,新疆兵团屯垦戍边已70多年了,他们正向着宜居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迈进。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