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崧舟提问艺术的课堂观察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慈母情深课堂 王崧舟提问艺术的课堂观察

王崧舟提问艺术的课堂观察

2024-04-06 01:1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汪宇欣

课堂提问贯穿教学的始终,是教学语言的主要载体,对学生发展以及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影响[1]。然而,审视当前教师课堂提问现状,部分教师注重打造“热闹”的课堂甚至“满堂灌”的课堂,忽视课堂提问的科学性与有效性;课堂提问的问题层次失序,多集中于识记问题, 难以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与创新能力;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不均,存在教育不公现象等。本研究借助课堂观察量表,提炼特级教师王崧舟语文课堂的提问艺术特征,探明课堂提问的对策,以期为广大教师课堂提问提供参考。

一、课堂观察及量表介绍

课堂观察是研究者或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及相关辅助工具,直接或间接地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作相应研究的过程[2]。通过有效的课堂观察,研究者可从微观视角了解课堂动态,并进行有效记录与诊断,为改进教学过程、提升教学质量奠定基础。 本研究结合小学语文学科特征设计相应的课堂观察量表,以王崧舟《慈母情深》为例进行课堂观察。 课堂观察量表从问题指向、学生应答与教师理答三个维度,设计观察点,总结教师课堂提问的艺术特征(如表1 所示)。 在问题设计层面,主要包括问题表述、教师候答、问题指向、目标层次四个观察点。问题指向包括清晰、模糊两个观察点。目标层次包括识记、理解、运用三个观察点。在学生应答层面,主要包括个别回答、集体回答、无应答以及讨论等四种应答方式。在教师理答层面,主要包括教师重复答案、肯定鼓励、否定回答、追问转问等四种理答方式。

表1 课堂观察量表

二、课堂观察的实施与分析

王崧舟老师作为全国特级教师,多年来潜心语文教学,致力于打造诗意的语文课堂,形成了鲜明的教学风格。 同时,王崧舟老师的课堂气氛融洽,教师提问灵动,教师理答亲切,极显个人魅力。 《慈母情深》一文出自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王崧舟老师在教学《慈母情深》一课时的课堂提问与教师理答紧密契合文本,并通过提问与理答反复创设情境,做到循循善诱、抽丝剥茧,真正深化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呈现提问艺术,彰显名师风采。由此,本研究对王崧舟《慈母情深》课堂的提问进行量化与质性观察,从问题设计、学生应答、教师理答三个方面开展课堂观察、课堂实录以及数据分析,发现其课堂提问的特征,凝练其课堂提问的艺术表达。

(一)关于问题设计

如表2 所示,在问题设计层面主要包括问题指向和问题层次。首先,在课堂的前半部分,教师对学生的提问主要集中于初步识记层面,后半部分集中于理解内化与分析应用层面。其次,针对不同类型的问题,教师会给予不同的侯答时间。 同时,基于不同的回答,教师的反馈亦不同。 整体而言,教师候答时间为10 秒左右。 最后,教师善于通过反复提问同一问题,引领学生在他人回答的基础之上进阶思考,拓展思维空间,促进思维发展。 简而言之,王崧舟以层层递进之法提出问题,以循循善诱之法予以理答,注重情境创设,巧用追问转问,善于鼓励引导,打造了一个富有生命活力与情感体验的课堂。

表2 问题设计的课堂观察统计

表3 学生应答方式

表4 教师理答方式

(二)关于学生应答

课堂是教师的,更是学生的。一个优秀的教学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全身心参与。 学生的全身心参与意味着学生的主体“在场”,同时也意味着学生要成为想法的表达者。 在教学场域中, 学生主要是通过回答、讨论表达自身思想的。学生应答方式主要包括个别回答、集团回答、无应答、讨论等。个别回答旨在调动学生自身的主动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与兴趣,加强对文本的解读,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而集体回答更注重对所有学生的观照,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整体情况。同时,集体回答能够有效调动课堂氛围,推进教学进程。 在《慈母情深》一课中,学生的个别回答占比75%,由此可见绝大部分学生参与其中并卷入课堂。同时,在个别回答中也证实了教师期望效应对学生的积极影响。 教师对学生的肯定与鼓励体现为一个表情、一个手势、一个动作等,语言平实真诚,形成有效的师生对话与教学节奏,切实打造了一个具有生命力的课堂。 学生的集体回答占比25%,主要集中在学生对母亲不易这一点达成共识与体悟母爱真谛的阶段,部分出现于个别回答或追问后。王崧舟老师能基于学生的多样回答,对文本进行抽丝剥茧,不断引领学生进阶思考,最终凝聚思想共识、体悟核心情感,极大地彰显了期待艺术与追问艺术。

(三)关于教师理答

与传统的理答方式不同,王崧舟并未采取单一的理答方式,而是将重复回答、肯定鼓励、追问学生等多元理答方式相结合,不仅有效推动了教学,而且使师生对话更为多彩。在王崧舟的课堂中,重复回答不是机械照搬学生的回答, 更注重的是对回答意义的重复,具有创设情境的作用。 同时,面对学生的多元回答,王崧舟以肯定的手势、表情回复,给予学生多样的鼓励。学生遇到困难无法回答或回答错误,他也不会就此示意学生坐下,而是给予学生一定的学习支架,使学生依托支架回答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在理答过程中十分注重对学生的追问、转问,善于抓住学生回答中的关键点与精彩处,引领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为什么”与“你感受到了什么”,从而不断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与情感体验。

三、王崧舟课堂理答之艺术特征(一)追问艺术:巧用追问转问,开拓思维

追问的价值在于探明学生的思维状态与思维水平,拓展思维空间,提升思维水平。 在王崧舟的课堂里, 追问学生的比例为40.9%。 王崧舟不仅善于提问,而且能够巧用追问与转问。 所谓“追问”,指学生在回答问题后,教师有针对性地展开“二度提问”,从而激活学生思维,引领学生深入探究[3]。 在课堂中,王崧舟擅长在粗浅处追问。 例如为体会慈母的情深,寻找文章中描述母亲工作不易的句子。当学生依据文本找到母亲工作环境恶劣、母亲身体佝偻等句子后,王崧舟进一步追问学生“你觉得这是怎样的母亲”。 教师的追问不仅是单纯的“二度提问”,更多地在于引领学生基于文本挖掘人物品质,体会核心情感,最终实现思维的纵深发展。 同时,在教师的追问下,个别学生的思维成果转化为集体的思维财富。所谓“转问”,就是当学生面临思维障碍无法回答时,教师通过转换问题或改变问题表达方式,启发学生思维,从而实现思路的开拓与问题的解决。 在课堂中,若学生的回答游离于问题之外,王崧舟则会通过转换问题表达方式给予学生提示,引领学生由课堂的旁观者成为课堂的参与者。

(二)期待艺术:善于鼓励引导,激励表达

学生的发展与教师的期待密切相关。 教师期望效应证实教师期望对学生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教师的期望下,学生往往会沿着教师所期望的方向发展。 王崧舟的课堂充分展现了教师的期待艺术,在《慈母情深》一课中,教师理答中的肯定鼓励占比35.2%。 首先,教师让学生自由浏览课文,了解全文大意,然后带领学生寻找母亲工作不易的依据,最后深化情感,引领学生感受慈母情深。 在任何环节,教师提问、理答均坚持学生本位,尊重学生,鼓励学生。 面对教师期望,课堂中“你来试试”“你有什么想法”“你还想说什么”“你的思路真清晰”“瘦骨嶙峋这个词用得真好”等表达无不体现老师对学生发问的深切期待。 同时,教师的评价精准多元,态度温和亲切,不仅高效评价学生所答,更肯定学生勇于表达的内在精神,极大地彰显了王崧舟的期待艺术。

(三)情境艺术:注重情境创设,品味情感

教学伊始,教师让学生自由浏览全文,叙述文章大意。教师提问道,“我”买到了心心念念的书本应高兴,为什么会鼻子一酸呢?当学生遇到适合探究的开放性话题时就会构成某种连接,创设一种属于自己的情境[4]。 情境的构建无疑为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搭建了平台,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使学生成了主动的学习者。 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发现母亲工作环境恶劣,教师道:“母亲在怎样的环境中工作? ”学生回:“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 ” 教师道:“昨天的母亲在怎样的环境中工作? ”学生回:“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教师道:“明天的母亲将要在怎样的环境中工作?”学生抢答:“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教师再道:“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母亲工作的环境始终是——”学生齐声回答:“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 ”

王崧舟紧扣“震耳欲聋”一词,巧用音乐与朗读,搭配表情与动作,引领学生联系生活,想象自身置于震耳欲聋的环境中, 引领学生将所读感受与生活结合,进而实现情感的迁移、感染、渗透与升华。 同时,复沓式的教师提问与学生应答起到活化语言、 深化理解、蒸腾情感的妙用,使学生在反复回环的问答中体悟到“慈母情深”的情感润泽。

四、王崧舟课堂理答艺术之现实启示(一)聚焦追问与转问,开拓思维空间

在教师的理答方式中,追问与转问是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的“法宝”,是理清学生思维脉络的“纽扣”,是深化学生思维的“铁锹”,也是实现学生思维高度的“云梯”[3]。 首先,把握追问时机至关重要。 教师应运用好教学机智,要追问在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够能火候时[4]。 在学生思考粗浅处追问,给予思维牵引,推动纵深思考;在学生回答矛盾处追问,引领学生突破思维障碍,提升问题解决能力;在回答错误处追问,积极点化学生,纠正学生思维方向,在错中求知与探索;在意外处追问,课堂中的意外回答是学生创造力、思考力迸发的瞬间,教师应保护意外回答、抓住意外回答,使学生的智慧得以激发。其次,追问与转问应具有启发性。所谓“导而弗牵”,便是启发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去思考、发现、认识。最后,在理答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解答成效,更要关注学生的解答过程与思考历程。事实上,相较于解答成效,学生经历思考的过程以及学会使用不同的思维方式显得更为重要。

(二)保持教师期待,回归学生主体

首先,课堂提问应是多元具体的。“多元的”指课堂提问的类型不应局限于简单记忆的问题,还应包括理解型、分析型、应用型甚至是更高层面的创造型问题。“具体的”指课堂提问应与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紧密结合,尽量避免无效提问。 其次,课堂提问应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观照学生的生活体验,使学生能够将书本所学与生活所获相结合,进而实现知识的融合、理解以及内化。最后,提问要面向所有学生,体现教育公平。事实上,公平其实是一种相对性的差异中的公平[5]。 教师应在了解学生性格、习惯、认知情况、思维品质等各方面的差异后,有的放矢地给予学生回答机会,从而达到相对公平的状态。

(三)善于情境渲染,深化情感体验

问题不在多,而在精。教师的课堂提问应当引领学生自主学习与积极思考,尝试质疑与对话,牵动学生全身心投入文本。王崧舟的提问,无论是追问艺术还是情境艺术,均是为拓展学生思维空间、深化学生情感体验作准备的。 首先,提问是为教学服务的,提问应建立在深入剖析文本以及了解学生的基础之上,由此创设具体情境与推动教学。 其次,提问难度要恰到好处。 若问题过易,便难以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情感;若问题过难,学生便会无所适从。 最后,复沓式的提问利于情境创设、情感体悟。“复沓”看似是传统意义上的单一重复,实则展现了提问意义的逐步跃升。 由此,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情感的体悟在复沓式提问与复沓式应答的进程中达到高潮。

五、结语

剖析王崧舟《慈母情深》一课,我们发现语文课堂流淌着诗意的灵魂,更散发着课堂提问的期待艺术、追问艺术与情境艺术。 在真实的教学场域中,具备艺术性、教育性的课堂提问不仅助力学生的知识成长与思维跃升,而且助推教师提升教学技能与教学素养。 教师课堂提问的艺术特征在于呼唤学生的课堂主体意识,引领学生透过文本深化思考,使文本之情抵达心灵,从而润泽学生心灵、开拓学生视野。

猜你喜欢 情深慈母情境 情境引领追问促深福建中学数学(2023年5期)2024-01-25不同情境中的水中学生数理化·中考版(2022年10期)2022-11-10慈母心心声歌刊(2021年5期)2021-12-21浓浓慈母爱,暖暖寸草心学生天地(2020年15期)2020-08-25我的情深你若懂青年歌声(2020年7期)2020-07-29『慈母手中线』——我们可能没读懂的一句诗意林·全彩Color(2018年7期)2018-08-13峡谷情深读书文摘·经典(2017年3期)2017-03-21护患情境会话护士进修杂志(2017年3期)2017-02-14特定情境,感人至深小学生作文(中高年级适用)(2016年3期)2016-11-11从来缘浅,奈何情深传奇故事(破茧成蝶)(2015年1期)2015-02-28

教育科学论坛2024年7期

教育科学论坛的其它文章高中思想政治课“问题结构式”课堂的价值意蕴与建构策略诗情画意入境,诵读吟咏悟情——《涉江采芙蓉》教学三部曲核心素养导向下高中英语读后续写教学策略探究实践:赋能科学思维提升新高考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命题研究——基于2017—2023 年新高考卷的分析基于语料库的高中生英语作文动词名词搭配错误研究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