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安太后为什么会暴死?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慈安太后为什么不生育 慈安太后为什么会暴死?

慈安太后为什么会暴死?

#慈安太后为什么会暴死?|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慈安太后(1837-1881年),钮枯禄氏,满洲镶黄旗人,广西右江道穆场阿之女,事威丰帝于即帝前。威丰二年(1852年)封贞嫔,进贞贵妃,立为皇后。同治帝即位后,尊为皇太后,与慈禧太后一同垂帘听政。光绪七年(1881年)三月,于宫中去世。其性情温和,心地善良,虽位在慈禧之上,却从不骄纵。葬于普祥峪,称定东陵。

慈安太后为什么会暴死?

  光绪七年三月,清宫中又发生了一件震动朝野的事件。这年的三月初十日,东宫太后慈安钮祜禄氏突然暴逝于寝宫。慈安死得十分蹊跷,死时只有45岁。她的身体一向很好,非常健康,这是宫内外一致公认的。慈安死的前一天,也就是三月初九日,东太后只是感到身体略微有些不适,经皇宫太医检查,患了轻微的感冒,并没有其他特殊的病状。

  第二天,慈安太后仍然上了早朝。见到她的官员们后来回忆说,东太后面色怡和,不像有病的样子。但是当天的下午,慈安就突然死去了。轻微的感冒,不会在24小时之后致人于死命,这是最一般的医学常识。慈安太后患病后的诊治过程,也一反常规,疑点颇多。

慈安太后为什么会暴死?

  按照清朝的制度,皇帝或皇后有病,在传唤太医诊治之前,必先通知军机大臣和御前大臣,了解此事,预做安排。御医开出的药方,也要先交给军机大臣及御前大臣过目。按照清廷惯例,像太后这样重要的皇室成员,应该按方施治,以求慎重。然而,慈安从初九日患病以来,相继请了五位太医诊治,都未按惯例事先通知任何一位军机或御前大臣。所开出的药方,也都是在慈安死后,才予以公布的。初十日中午,也就是慈安死前不久的一张处方,只述明病状,却未将给病人吃了何种药写出来。而给慈安太后治过病的太医们,谁都说不清楚钮祜禄氏到底死于何病。死后的处理,也显得格外简单和神秘。清代皇后病逝,依惯例,应在将遗体装殓人棺的时候,派翰林院的官员轮班看视。但是慈安入殓时,并未通知翰林院,仅令内务府及有关亲属到慈安寝宫,略微瞻视后,便匆匆装入棺材。慈安太后死后遗容,也只有极少数几个人见过。

  这些疑点给慈安之死蒙上了一层隐秘的面纱,当时社会上确实流传着各种各样的关于慈禧(1835~1908年)害死慈安的说法,其中许多明显是人们杜撰出来的。不过慈安的死,在清廷内外,只对慈禧一人最为有利。做过清朝末代皇帝的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一书中这样写道∶"咸丰去世前就担心懿贵妃将来母以子贵,做了太后会恃尊跋扈。那时皇后(即慈安太后)必不是她的对手,因此特意留下一道朱谕,授权皇后,可以在必要的时候制裁她。

  "生于侯门而毫无社会阅历的慈安,有一次无意中把这件事向慈禧泄露出来。慈禧从此下尽工夫向慈安讨好。慈安太后竟被她哄弄得当她的面烧掉了咸丰的遗诏。过了不久,慈安太后就暴卒宫中。有的说是吃了慈禧送去的点心,有的说喝了慈禧亲手做的什么汤。"从上面溥仪的这段话中也可以清楚地看到,慈安的存在,对于慈禧的独揽朝政,始终起着极大的牵制和障碍作用。虽然是东太后与西太后共同垂帘,但朝中大事多取决于慈禧。对后宫的控制与管理,情况也大致如此。

慈安太后为什么会暴死?

  慈安娘家姓钮祜禄氏,她是广西右江道道员穆扬阿的女儿,很小的时候就进入宫中。慈安比慈禧小两岁。咸丰为皇子时,被奕亡封为侧福晋。不久咸丰即位,嫡福晋病逝。咸丰二年二月以慈安的温柔贤淑封为贞妃,五月晋贞贵妃,六月便立为皇后,统摄六宫,主内廷,时年仅十六岁。慈安虽年轻,但为人端庄谦和,颇有长者之风。这年十月,文宗咸丰皇帝特命大学士裕成为正使,礼部尚书奕湘为副使,持节赉册宝举行了隆重的册立礼。

  慈安美而贤,咸丰生前颇敬重之。咸丰虽好逸乐,尝夜宴,皇后多婉言规劝,帝"未尝不从"。而外省军报及廷臣奏疏皇上有搁置时,凡后一言相劝,帝"未尝不立即省览"。而遇妃嫔因失礼遭责时,亦多赖皇后周旋调停,而"旋蒙恩眷"。

  慈安被册立为皇后时,慈禧还只不过是一个贵妃。直到咸丰去世,慈禧的儿子载淳即了帝位,她才母以子贵,册封为皇太后。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慈禧与慈安的这种在名分和地位上的差距,将永远存在。因于封建的礼法与规条,慈禧的行动要受到慈安束缚,重大的问题,都应该向慈安请示。无形中,慈安给慈禧造成了精神上和政治上的巨大压力。

  事实上,两人之间的明争暗斗,就从来没有停止过。咸丰皇帝刚刚去世,两人就在咸丰的灵前发生了礼节争执。慈禧要以"第一夫人"的姿态执掌大礼,排序在前。慈安则维护自己的地位,坚决不干。最后礼部援引清朝祖制,慈禧不得不退让。光绪六年,在东陵祭祖时,再次爆发礼仪争吵。

  礼仪之争,实际是地位的争夺、权力的争夺。东太后慈安要极力维护自己优于慈禧的正宫的地位,借以把持清王朝的统治大权。西太后慈禧则要利用各种机会,打破慈安的这种优越地位,独揽朝柄。为同治选择皇后的时候,由于慈安的坚持,慈禧的意图未能实现。她所不喜欢的崇绮之女阿鲁特氏被册封为后,而慈禧选中的凤秀的女儿,只封了个贵妃。慈安在年幼的光绪眼里,也要亲和得多。由两个外国人写的《慈禧外记》一书,对此也做了记载∶"光绪帝渐次长成,颇与慈安太后相亲,当时宫中人人同此传说。盖慈安性情和悦,不似慈禧之严厉,故得幼帝之亲爱。帝年尚幼,任其天真而动,常往东宫,与慈禧较疏。慈禧深感不悦,以为幼帝之心,向于东宫,殊不能忍。且有人进谗言,东宫阴令帝反对慈禧。以此之故,两宫意见愈深矣。"光绪进宫以后,虽然慈禧经常日以为伴,甚至亲手给予照料。但是日久天长,慈安太后的影响也涉及这里。小皇帝与慈安的感情越来越亲密,甚至超过了他自己的姨母———慈禧。

  因此,从人品和性格上讲,慈安待人比较谦和,不似慈禧那样阴险毒辣。在权力欲及施展诡计方面,慈安也远不如慈禧。两太后共同垂帘时期,每遇朝中重大事情,西太后总是大发议论,自做决定。而东太后多隐忍沉默,很少发言,不公开与慈禧发生争执。

  咸丰在弥留之际,将他的两枚印章,一枚给了皇子载淳,即"同道堂",另一枚"御赏"章则给了皇后钮祜禄氏慈安,并嘱咐肃顺等八顾命大臣要尊重皇后。向来知妻莫如夫,咸丰深悉皇后为人忠厚老成,与那拉氏慈禧不同,所以,他除了对慈安皇后的眷恋之外,也怀着深深的忧虑。因为他对那拉氏也是了解的。他曾宠幸过这个女人,特别在她生了皇子之后,加之自己身体每况愈下,常懒于政事,有时便命其代为"批览各省章奏"。这样,一方面给了那拉氏熟悉政务及参与议论国事、增长才干的机会,但另一方面也助长了她专权的野心。咸丰皇帝逐渐认识了这个懿贵妃,她与皇后不同,她不以"三从四德"为重,也不想恪守妇职,她有着极大的权力欲,是个"热心政权,亦独秉特性"的女人。咸丰察觉到了以后,心中开始为自己百年以后大清的未来从长计议。据《清宫遗闻·文宗秘谕》载∶文宗在热河,临危之际,密授朱谕一纸与慈安后,谓某如恃子为帝,骄纵不法,卿即可按祖宗家法治之。及文宗崩,慈安以之示慈禧,殆警之也。而慈禧栗栗危惧,先意承志,以事慈安,几于无微不至,如是者数年。慈安以其心无他矣。日者,慈安婴小疾,数日,太医进方不甚效,遂不服药,竟愈。忽见慈禧左臂缠帛,诧之。慈禧曰∶"前日参汁中曾割臂肉一片同煎,聊尽心耳。"慈安大为感动,泣而言曰∶"吾不料汝竟如此好人,先皇帝何为尚疑汝哉。"遂取秘谕面慈禧焚之。嗣是日渐放肆,语多不逊,事事专权,不与慈安协商,慈安始大悔,然已无及矣。

  所以此说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咸丰对其身后事的安排,确实用心良苦。比如他既安排肃顺、载垣、端华、景寿、穆荫、匡源等八位"顾命大臣","赞襄一切机务",又赏两印代替朱笔。凡辅政大臣所拟上谕,必首尾钤盖二章方能生效,显然这是对辅政大臣的一种牵制。所以,可以推知也必须给予皇后一定权力,以便驾驭那拉氏。

  慈禧清楚地知道,在满洲亲贵中,慈安的威望非常高。朝中盛传这样的说法,"东宫优于德","西宫优于才"。甚至就连自己的亲生儿子同治,也亲于东宫,而疏于西宫。由慈安做出的一些重大决策,如提携曾国藩为两江总督、协办大学士,授太常寺卿吴棠阶为军机大臣,以失陷封疆罪斩两江总督何桂清,将骄悍贪淫的胜保赐死等等,颇得朝内外大臣的赞赏和好评。如果说这些成绩让慈禧嫉妒的话,那么诛杀安德海这件事则深深触动了慈禧怨恨的神经。

  安德海是深受慈禧宠爱的太监,当年为清除肃顺等八大臣立下了汗马功劳,成为慈禧身边第一号红人,从此安德海变得不可一世,气焰日益嚣张,他的跋扈引起了慈安的不满。同治八年,安德海奉慈禧的私令,到江南一带置办龙衣,一路上招摇滋事,敲诈勒索。到了山东境内,被巡抚丁宝祯以假冒圣意的罪名拘捕,并上奏朝廷。根据清朝法律,为了防止宦官专权,规定太监不得出京城城门,更没有出外办事的权力。慈禧知道后,大惊失色,不知如何才能既保住安德海,又不会损害自己。这时东宫太后慈安命军机大臣共同商议如何处置,众人都赞成依照法律处决,慈安于是下令将慈禧最得力的心腹诛了。

  慈安的存在对慈禧的权力限制是显而易见的,所以她有可能在合适的机会除掉自己这个强劲的对手。当慈安患病,而对外朝大臣又实行保密的情况下,后宫一切事宜,以及慈安太后病情的医治及处理,就都掌握在慈禧一人手中,她可以为所欲为。在慈安患病之前,慈禧公开宣称自己身体不适,甚至朝政也由慈安一人垂听,给外界造成她只在宫中专心养病,外面的任何事情都不予过问的假象。这是欲盖弥彰的手法。因为慈安死得突然,又在盛年,况且慈禧一生奸诈,居心叵测,再加上上面这些疑点,难怪当时以及后世的人们都普遍认为,这件事是慈禧所为。

  不过,从两宫皇太后生前处世的种种迹象看,由于慈安为人比较老实,而且识字不多,胸无韬略,"和易少思虑","见大臣讷讷如无语者"。所以,每有臣下奏报,多由慈禧讲给她听。至于批阅奏章,裁决政务,多为慈禧一人做主,慈安不过点头称是罢了。所谓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实是慈禧一人独揽朝纲。这样看来,慈禧倒不一定非害死慈安不可,但绝不能排除其加害慈安的可能性。

  还有一种说法是慈安自尽而亡。两宫二次垂帘听政后,慈禧欲心膨胀,一手遮天,而慈安却深居宫中,倦怠政事。慈禧单独听政决断,有什么事情也不再告诉慈安。光绪七年,慈禧患血崩之症,遍请名医而疗效甚微。因此,慈安单独听政,处理朝政中规中矩,令慈禧心中愤愤不平。慈禧就恶毒地诬陷慈安辜负了她的嘱托,干预朝政,别有用心。慈安生性懦弱,语言木讷,哪能辩过伶牙俐齿的慈禧?恼怒交加,吞下鼻烟壶自尽。慈禧恐恶行败露,把慈安匆忙装殓,但还是留下许多蛛丝马迹,被人看出了她的阴谋。

  慈安究竞暴卒于何因?是急病,是慈禧下毒,还是自杀而亡?这恐怕是历史不愿让后人解开的谜。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