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帝国海军军刀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意大利铁甲舰巡洋舰 德意志帝国海军军刀

德意志帝国海军军刀

2024-07-17 01:1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1871年1月18日,在法国凡尔赛宫镜厅的阵阵欢呼中,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Wilhelm I)登上了皇帝宝座,一个崭新的德意志帝国在神圣罗马帝国的遗迹上拔地而起,史称德意志第二帝国。德国实现统一后,由普鲁士海军发展而来的北德意志联邦海军也自然成为新帝国的常备海军,改称为德意志皇家海军。

新生的德意志皇家海军最初并没有争霸海洋的雄心壮志,其主要任务是近海防御,阻止敌军从海上发起入侵行动,防止海岸城镇遭到敌军舰队的轰击,以法俄海军为假想敌,北海的威廉港和波罗的海的基尔港(Kiel)是德国海军的两大基地。为了提高海上防御能力,德国海军的当务之急一是培养人才,二是增加舰船。本着建军先建校的原则,1872年3月在基尔建立了海军军官学校,培养初级军官,随后诸如轮机、医疗、鱼雷、水雷等专业院校也陆续成立,逐渐形成了系统的海军教育体系。

在钢制军舰出现初期,由传统风帆巡洋舰演变而来的近代巡洋舰出现了2个重要分支:一支是没有水线装甲带防护的巡洋舰,包括穹甲巡洋舰(防护巡洋舰)、通报舰(无防护快速巡洋舰)、撞击巡洋舰(例如北洋水师'超勇'号,撞击巡洋舰实用化的先驱)、老式的船旁列炮巡洋舰等;一支是水线处安装装甲带的巡洋舰后者因为有水线装甲带,也被称为二等铁甲舰.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以后,俄罗斯海军建造了像战列舰一样拥有铁甲堡结构的巡洋舰'海军上将'号同时,由于火炮技术和造船工艺的飞跃,原先那种在老式船旁列炮巡洋舰上敷设水线装甲的设计逐渐淘汰近代巡洋舰的发展脉络逐渐明晰,由原先种类众多、界限模糊而繁杂的通报舰、撞击巡洋舰、穹甲巡洋舰、二等铁甲舰、装甲巡洋舰等,渐渐集合为三个等级的巡洋舰:一等巡洋舰(主要包括装甲巡洋舰和7000吨以上的大型防护巡洋舰),二等巡洋舰(主要包括防护巡洋舰),三等巡洋舰(主要是无防护快速巡洋舰)。

德国海军也是最先探索装甲巡洋舰技术的列强之一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德国伏尔铿造船厂就根据中国北洋水师的订货要求,设计出装甲巡洋舰'经远'和'来远'号,她们也是德国人在设计和建造装甲巡洋舰上的第一次尝试2舰于1887年竣工,交付北洋水师,旋即成为北洋水师中最新锐的军舰之一不过,'经远'级装甲巡洋舰毕竟是带有试验性质的产品,虽然工艺精良,但是设计上的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例如装甲带宽度太窄、拼接处脆弱易损,司令塔防护方式存在隐患等这一段时间是德国海军尝试建造装甲巡洋舰的时期,1890-1895年间为本国海军设计的'奥古斯塔皇后'级和'维多利亚'级大型巡洋舰仍然沿用较为成熟的穹甲防护,因此不能算是装甲巡洋舰直到相关造船技术基本成熟之后,德国海军才开始正式建造真正的装甲巡洋舰 。

伊伦娜级防护巡洋舰:

伊伦娜级防护巡洋舰是德国海军拥有的第一型防护巡洋舰(即采用穹甲防护的巡洋舰)。德国海军发展防护巡洋舰的时间很早,不比英国皇家海军晚多少时间,但受制于德国早期的造船技术限制,德国早期的防护巡洋舰性能并不是十分精良,比如为中国建造的济远号防护巡洋舰就存在不少问题。直到德国伊伦娜级防护巡洋舰的出现,德国海军才获得了一级性能优良的防护巡洋舰。

1888年夏天,伊伦娜号加入驶往英国的舰队,庆祝威廉二世的加冕典礼。她和铁甲舰萨克森号、巴登号以及装甲护卫舰奥尔登堡号一起被分配到第一中队。皇帝的弟弟海因里希亲王指挥着这个中队,他的帅旗就挂在伊伦娜号上。随后,舰队在弗里德里希·霍尔曼海军少将的指挥下在北海进行训练演习。在1889年至1890年间的冬天,伊伦娜号和舰队第二中队进入地中海护送皇帝的游艇霍亨索伦号。在巡游期间,海因里希亲王仍然指挥着伊伦娜号。威廉二世对土耳其和意大利进行国事访问,并访问包括雅典和威尼斯在内的整个地区的港口。最终,伊伦娜号和其他舰队舰只于1890年4月返回德国。

1896年年底,伊伦娜号不得不在香港进行彻底的引擎维修,维修工作一直持续到11月30日。她于12月3日重新加入舰队。在此期间,陆军完成对胶州湾租借地的夺取。之后,远东巡洋舰中队被派去当地增援并晋升为东亚分舰队。伊伦娜号被分配到分舰队第一中队。1898年春,伊伦娜号被送到上海进行定期维护。

服役时间:1888-1921

舰长:103.7米

舰宽:14.2米

排水量:4,947吨

航速:18节

续航:2500海里/9节

武器:150mm PKL35Krupp C80炮4门、105mm克虏伯速射炮10门、37mm速射炮6门、356mm鱼雷发射管3具

装甲:水线带:80-150毫米,甲板:50-76毫米,指挥塔:50毫米

服役:伊伦娜号、威廉王妃号

伊伦娜级防护巡洋舰

燕子级无防护巡洋舰:

1886-1887财年,2艘新式的无防护巡洋舰被授权建造,用于替换掉那些旧风帆舰承担巡航殖民地的任务,此2舰即为“燕子”级。“燕子”级的设计工作在1886-1887年完成,该型舰是德国海军建造的第一级无防护巡洋舰。

1889年该舰被派往东非,之后的四年时间一直部署在东非。1893年5月燕子号巡洋舰舰接到命令回国,8月6日抵达基尔,8月25日退役进入基尔帝国造船厂改装。1898年4月1日再次被派往东非接替“海鹰”,4月20日抵达桑给巴尔。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后,“燕子”奉命调往东亚舰队,9月下旬抵达远东水域。

燕子级舰体为纵向肋骨方式的铁胁木壳结构,有舰艏楼和青铜制冲角。舰上武器只有舰炮而没有鱼雷发射管,具有典型的炮舰的特征。舰体下方采用铜板包覆,装备包裹式辅助船帆。1888年至1889年建成时被划分为四等巡洋舰,首舰“燕子”号服役至1893年,“食雀鹰”号服役至1896年,期间几乎一直担任海外警备任务。退役后,该级舰曾被作为宿舍舰,趸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被变卖,于1922年被拆解。

服役时间:1888-1896

舰长:66.9米

舰宽:9.36米

排水量:1111吨

航速:14.1节

续航:3290海里/10节

武器:8门1886式105毫米L/35架退炮,5门5管37毫米机关炮

装甲:

服役:燕子号、食雀鹰号

燕子级无防护巡洋舰

美洲鹰级无防护巡洋舰:

19世纪80年代末,德国海军更新了殖民地巡航所需的军舰,在1886-1887财年通过2艘“燕子”级的预算后,1888年又批准了另外6艘更大的无防护巡洋舰,即为“美洲鹰”级无防护巡洋舰。“美洲鹰”比“燕子”更大也更快,武器布局相仿但使用了新式的105毫米速射炮,且增加了雷装。“美洲鹰”级是最后一型装备辅助帆具的德国军舰。

六艘同级舰的大部分运用生涯都在海外服役,主要是非洲和南太平洋,它们曾在当地协助镇压了清朝的义和团运动和加罗林群岛的索克斯起义。鸬鹚号参与了1897年夺取中国胶州湾租借地的行动,隼号则参与了1902-03年的委内瑞拉危机。美洲鹰号和隼号于1912年拆解报废,但其余四艘舰至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仍在服役。鸬鹚号驻扎在青岛,发动机早已失修;由于不再使用,它便在港口内自沉。秃鹫号曾在太平洋上对英国航运实施短暂的打击,之后被当时保持中立的美国扣押在夏威夷。1917年4月美国参战后,它被强占并以“舒尔茨号”之名投入美国海军服役;1918年6月,它与一艘货轮相撞,意外沉没。与此同时,海雕号和神鹫号在战争开始后被改装成贮存水雷的废船。神鹫号是同级中唯一在战争中幸存下来的成员,它于1921年拆解报废。

服役时间:1890-1918

舰长:79.6米

舰宽:12.5米

排水量:1612吨

航速:15.5节

续航:2950海里/9节

武器:8门1891式105毫米L/35速射炮,5门5管37毫米机关炮,2具350mm鱼雷发射管

装甲:

服役:美洲鹰号、鸬鹚号、隼号、秃鹫号、海鹰号、神鹫号

美洲鹰级无防护巡洋舰

奥古斯塔皇后号防护巡洋舰:

奥古斯塔皇后号防护巡洋舰得名于1890年1月逝世的奥古斯塔皇后。舰只于1890年在基尔的日耳曼尼亚船厂开始架设龙骨、1892年1月下水,并于同年11月完工。由于预算限制,奥古斯塔皇后号被设计用作填补舰队侦察和海外派遣型巡洋舰的职能。它是德国海军第一艘采用三轴推进器的舰只。是“伊伦娜”级的放大版。

奥古斯塔皇后号于1897年至1902年间都在海外服役,主要是跟随海军上将奥托·冯·迪德里克斯麾下的东亚分舰队活动。在此期间,舰上船员曾协助镇压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它于1902年返回德国进行大范围整修,并一直持续至1907年,之后进入预备役。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于1914年爆发,奥古斯塔皇后号被重新动员作为一艘炮术教练船使用。它在整个战争中都担负此责;并最终于1919年10月作报废出售后至次年拆解。

服役时间:1892-1918

舰长:123.2米

舰宽:15.6米

排水量:6056吨

航速:21节

续航:3240海里/12节

武器:4门150毫米L/30炮、8门105毫米L/35速射炮以及8门88毫米L/30速射炮,5具14英寸鱼雷发射管。1896年,该舰接受了改装,8门105毫米速射炮和4门旧式150毫米L/30炮被统一更换为12门150毫米L/35速射炮

装甲: 甲板和斜面分别有50毫米和70毫米厚。司令塔的侧部厚度也有50毫米、顶部则为20毫米

服役:奥古斯塔皇后号

奥古斯塔皇后号防护巡洋舰

吉菲昂号防护巡洋舰:

吉菲昂号是德国设计的一型多用途殖民地型巡洋舰。在和平时期,它负责巡航德国的海外领地,镇压当地叛乱;在战争时期,充当商业袭击舰。此外,它还需要担当舰队侦察兵的角色。这些职责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当时的德国海军预算有限,无法建造专用的舰队侦查舰和殖民地巡洋舰。事实上,它就像是当时德国防护巡洋舰的缩小版。但侦查巡洋舰的高速,袭击舰的大航程和殖民地舰的强火力。这些互相矛盾的要求,让它的最终设计十分不满。

1892年3月38日,"吉菲昂"在但泽市的席肖船厂开工建造。1893年3月31日,舰体下水,威廉二世出席了这次典礼。军舰于1894年6月27日在基尔港进行海上测试,一直持续到10月2日。测试揭露了许多设计缺陷,特别是船体内部通风不良。因此,它进入基尔的帝国造船厂进行改装。这项工程持续到1895年中期。在此之前,它一直被列入预备役中。1895年6月5日,它重新投入使用,参加了基尔运河的开通庆典。

1900年5月底,"义和团运动"在山东半岛蔓延,特别是青岛基地附近。东亚舰队和其它欧洲海军的船只加入由西摩尔指挥的救援远征部队。6月16日至17日,它们炮击了天津东南部的中国岸防部队,并派遣远征军登陆大沽口,"吉菲昂"号的派遣队参与了对天津西沽武库的进攻。从7月中旬开始,"吉菲昂"号驻扎在长江口外,负责监视该地区的交通情况。11月,它前往香港大修。1901年1月,"吉菲昂"号的舰长代理总督临时管理青岛。2月至4月份,它在日本长崎访问。6月份开始,它驻扎在上海。直到9月份,德国海军部命令它返回德国。9月22日,它离开中国海域。

服役时间:1895-1919

舰长:110.4米

舰宽:13.2米

排水量:3746吨

航速:19.5节

续航:3500海里/14节

武器:10门105毫米L/35速射炮,6门50毫米L/40速射炮,2具450mm鱼雷发射管

装甲: 穹甲平面厚25毫米、斜面厚30毫米

服役:吉菲昂号

吉菲昂号防护巡洋舰

维多利亚路易泽级防护巡洋舰:

维多利亚路易泽级是以保护殖民地为主要任务并能用于破坏通商作战和保护海上航道的防护巡洋舰。该级舰针对奥古斯塔皇后级进行了许多小型化、低速化的设计,基本舰体结构及3轴推进方式仍然相同,防护甲板装甲最厚处(平坦部分)达40毫米。主炮则进一步增大口径,采用了四缸三胀式蒸汽机和水管蒸汽锅炉。各舰不采用相同的主锅炉以做比较,以后又换装成海军型(舒尔茨桑尼克罗夫特)蒸汽锅炉,并改为两根烟囱。该级舰被用为海外警备和舰队服役,之后用作训练舰。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在波罗海作战,1915年成为宿泊舰,1920年至1922年间被拆解。

服役时间:1895-1919

舰长:110.6米

舰宽:17.4米

排水量:6389吨

航速:18.5节

续航:3412海里/12节

武器:210mm40倍径单装射速炮2门,150mm40倍径单装炮10座,450mm水下鱼类发射管3具

装甲:甲板40mm(平坦部分最厚)炮塔100mm,司令塔150mm

服役:维多利亚·路易丝号、赫莎号、弗雷娅号、维耐塔号、汉莎号

维多利亚路易泽级防护巡洋舰

瞪羚级小巡洋舰:

在为德意志帝国海军建造了美洲鹰级巡洋舰和赫拉号通报舰之后,国家海军办公室的造舰局开始筹备一款新型的轻巡洋舰设计,该设计结合了两个舰种的最佳属性。设计者必须研发一款配备装甲保护的小巡洋舰,并具有舰队作战所需航速、火力和稳定性的最优组合,以及在海外德国殖民地站点间运行所需的续航能力。由此诞生的瞪羚级为德国舰队于1914年以前建造的所有小巡洋舰提供了官方设计基础。

1891年,瞪羚级的下水代表了由此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建造的小巡洋舰的原型。德国巡洋舰应同时具备足够的武器和速度来与舰队共同运用,并有适合境外任务的舒适性和耐受性。这与英国皇家海军针对不同任务而建造不同类型的舰艇设计背道而驰。

自瞪羚级开始建造的舰只最初仅是作为防护巡洋舰。但在1916年,防护巡洋舰所要求的排水量已从原本的2650吨提高至5620吨。第一代小巡洋舰使用三胀蒸汽机提供动力。这对于防护存在隐患,即由于活塞式压缩机的结构高度增加,装甲甲板必须布置在其上方。这种“装甲罩”造成的重大隐患只得通过加强高处区域的坡度来抵消(最初60毫米,后为100毫米)。直至蒸汽轮机的面世,这一缺陷才能完全避免,并可安装平坦贯通的装甲甲板。

瞪羚级巡洋舰在投入使用后曾以各种身份服役。它们中的大部分都被分配至舰队的侦察部队,但也有一些在海外基地服役。

服役时间:1901-1945

舰长:105米

舰宽:12.4米

排水量:2643-2706吨

航速:21.5节

续航:3570海里/10节

武器:10门单装105毫米40倍径速射炮,3具450mm鱼雷发射管。

装甲:20-25毫米厚的装甲甲板,侧部的斜面装甲厚度则为50毫米。司令塔的侧面有80毫米厚、顶面为20毫米厚

服役:瞪羚号、忒提斯号、尼俄伯号、阿科纳号、温蒂妮号、宁芙号、女性之赞号、美杜莎号、阿里阿德涅号、阿玛宗号

瞪羚级小巡洋舰

俾斯麦候爵号装甲巡洋舰:

1870年,俄国建造了世界上最早的水线带装甲巡洋舰“海军上将”号。之后,俄国人又为后续的军舰上引入了铁甲堡设计,一时间,世界舰船设计领域发生了不小的震动。对1871年刚刚同意的德国,也触动颇多。

俾斯麦侯爵号装甲巡洋舰的诞生并非为了对付德国海军的宿敌英国,因为当时英国还不是德国人的第一假想敌,再加上英国皇家海军的实力在当时是首屈一指的。而德国相较于英国这样的老牌列强还只是一个新生力量,其海军实力相较于英国还有很大的差距,舰队规模就更无法相提并论了。当时的德国海军上将弗里德里希·冯·霍尔曼并不想建造一支强大到能与英国争夺制海权的舰队,再加上德国海军的发展由于地缘因素困难重重,很容易被困死在港内,所以霍尔曼最初只是想要建设一支以近海防御为主的小舰队,此外还辅助有保护殖民地和通商口岸的巡洋舰队,而俾斯麦侯爵号装甲巡洋舰就是这支巡洋舰队的核心。

俾斯麦侯爵号的设计沿袭自德意志帝国海军的维多利亚·路易丝级防护巡洋舰,并可以视为前者的放大版本。该舰不仅要承担海防任务,更要在远洋执行保卫海上交通线的重任。“俾斯麦”号的尺度大大超过了以往的德国巡洋舰,武备和防护方面也有了很大的飞跃,自然不可避免遭遇技术瓶颈。因此该舰直到1900年4月才竣工,工期长达整整4年。到该舰服役的时候美、英等国更加快捷的新锐装甲巡洋舰都已经服役,该舰遂陷入了一种尴尬:如果作为巡洋舰执行破袭和侦察任务,她的速度太慢了;如果作为战列舰,她的装甲又略显单薄(同期的战列舰装甲厚度至少要达到229毫米)。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也许是德国人自己还没有搞明白装甲巡洋舰的核心概念,所以对“俾斯麦”号的定位也比较模糊。

1900年8月13日,“俾斯麦公爵”装甲巡洋舰经过万里航行抵达中国青岛,并很快投入到了镇压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华的战事中。到了1903年,“俾斯麦公爵”号成为德国远东巡洋舰队的旗舰,之后就长期在远东巡弋。到了1909年,由于船体的各种问题开始爆发,“俾斯麦公爵”号从远东返回了德国。到达德国后的“俾斯麦公爵”号,没有等到鲜花和掌声,也没有获得各种升级和改造的预算,得到的却是退役的命令。这是“俾斯麦公爵”号第一次退役,距离它服役仅仅只有9年,时间是1909年6月26日。到了1910年,经过简单的改造之后,“俾斯麦公爵”号成为鱼雷测试船。陷入这种境遇,似乎太过辱没“铁血宰相”的名字。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俾斯麦公爵”再次披挂上阵,加入德国海军重新服役。只不过,曾经被寄予厚的“俾斯麦公爵”号已落后,不仅无法与战列舰抗衡,与新建造的装甲巡洋舰也有明显差距。所以,“俾斯麦公爵”虽然重新入役,但是没有被编入战斗序列,只是用于近岸防御。到了1915年2月,“俾斯麦公爵”再次沦为试验舰,先是成为鱼雷试验的靶舰,之后又在基尔被改为引擎教练舰使用。到了1917年,“俾斯麦公爵”号终于走上战场,不过拥有大口径主炮和厚重装甲的它,在战场上担负的却是运送U型潜艇的任务,防护力和火力在“运输舰”中绝对首屈一指。不过,这个就是这么一个“后勤”的工作,“俾斯麦公爵”也没有干多久,就被改装为海军飞艇指挥官的练习舰。这种“打酱油”的角色,基本伴随着“俾斯麦公爵”走完了整个一战。

到了1918年12月31日,贵为德国第一艘万吨巡洋舰的“俾斯麦公爵”终于退役了。但是,“俾斯麦公爵”的尴尬并没有结束,退役后的它被遗弃在伦德斯伯格附近的奥多尔夫无人问津。

服役时间:1900-1918

舰长:127.11米

舰宽:20.42米

排水量:10690吨

航速:18.7节

续航:3230海里/12节

武器:4门1898式240毫米L/40速射炮,12门1898式150毫米L/40速射炮,10门88毫米L/30速射炮,6具450mm鱼雷发射管

装甲:主装甲带厚200毫米,装甲带在舰首尾减薄至100毫米,内侧有100毫米内衬板。穹甲平面厚30毫米,斜面厚50毫米。前指挥塔有200毫米侧甲和40毫米顶甲,后指挥塔有100毫米侧甲和30毫米顶甲。主炮塔有200毫米侧甲和40毫米顶甲,副炮塔有100毫米顶甲和70毫米炮盾,炮廓有100毫米侧甲

服役:俾斯麦候爵号、

俾斯麦候爵号装甲巡洋舰

海因里希亲王号装甲巡洋舰:

1898年,德国通过了第一部《舰队法》,计划建造12艘装甲巡洋舰用于德国海外殖民地巡航和舰队侦查。海因里希亲王号是《舰队法》授权的第一个海军建造项目,舰名取自威廉二世的弟弟海因里希王子。作为1900年《舰队法》的首个产品,海因里希亲王号的设计是在早期舰只俾斯麦首爵号的基础上进行改良,并配备了更少的武器和更薄的装甲,以换取更高的速度和更低的成本。其设计还开创了将副炮全数集中于舰舯的先例,而不像俾斯麦首爵号一样是沿着舰只长度分散布置。此后德国所有的装甲巡洋舰均是依照海因里希亲王号的样式发展。

在1902年竣工后,海因里希亲王号开始跟随练习舰队服役。它获委任为巡洋支舰队的旗舰,部队成员还包括有大巡洋舰维多利亚·路易丝号和八艘小巡洋舰。1914年7月底,随着欧洲列强之间的战争浪潮,英国于8月5日正式向德国宣战。海因里希亲王号参加了德军在北海的第二轮主要攻势,即1914年12月15-16日的炮击哈特尔浦。海因里希亲王号,连同罗恩号和一支鱼雷艇区舰队组成了公海舰队的先锋,受海军上将腓特烈·冯·英格诺尔指挥。

1915年8月爆发的里加湾海战期间,德国在波罗的海的海军力量得到了公海舰队的增援。德国人试图肃清里加湾内的俄国兵力,并铺设防御雷区,以防止俄国人反击。自1916年起,海因里希亲王号被移除出前线服役,转而在基尔被用作浮动的海军办公室。而当离开现役后,舰只的武器也被全数拆除。在运用生涯的剩余时间里,它还曾在基尔担当补给母舰。海因里希亲王号于1920年1月25日正式从海军名录中除籍,并于同年晚些时候出售。它最终在伦茨堡拆解报废。

服役时间:1902-1920

舰长:126.59米

舰宽:19.61米

排水量:8857吨

航速:19.9节

续航:4580海里/10节,2290海里/18节

武器:2门240mm SK L/40型主炮,10门150mmSK L/40型速射炮,10门88mmSK L/30型速射炮,4具450mm鱼雷管

装甲:主装甲带为80-100-80mm,主水平甲板为35--40mm,穹甲为50mm。炮廓装甲和150mm炮塔正面装甲为100mm,240mm炮塔正面装甲为150mm、顶部30mm。前指挥塔则为150mm和30mm(正面/顶部),后指挥塔仅为12mm

服役:海因里希亲王号

海因里希亲王号装甲巡洋舰

阿尔伯特亲王级装甲巡洋舰:

德国海军的第三级装甲巡洋舰为阿尔伯特亲王级。1900年,德国海军“阿尔伯特王子”级装甲巡洋舰设计完成。和“海因里希亲王”号相比,“阿尔伯特王子”级的主装甲带厚度增加了50%不过最重要的是宽度增加了,对于并不总是需要参加决战抵挡巨炮的巡洋舰来说,范围足够大的防护区域比厚重但宽度不足的装甲带要实用的多,因此“阿尔伯特王子”号也不再像“俾斯麦”号一样敷设厚而窄的装甲带,而是采用大面积的中等厚度装甲。

“阿尔伯特王子”号和“弗雷德里希·卡尔”号装甲巡洋舰均加入公海舰队,两舰分别于1914年11月和9月被调入波罗的海执行任务11月17日“弗雷德里希·卡尔”号在巡逻时触发俄军布设的水雷,损伤严重并沉没(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时期俄国海军的布雷行动许多是由高尔察克亲自指挥的)“阿尔伯特王子”号则于次年10月23日被英国潜艇E-8号用鱼雷击沉。

服役时间:1903-1915

舰长:126.59米

舰宽:19.61米

排水量:9087吨

航速:20.5节

续航:5080海里/12节

武器:2座双联210mm SK L/40,10座单门150mm SK L/40,12座单门88mm SK L/35舰炮和4门450mm鱼雷发射管

装甲:主装甲带为80-100-80mm,主水平甲板为40--80mm,穹甲为50-80mm。炮廓装甲和150mm炮塔正面装甲为100mm,210mm炮塔正面装甲为150mm、顶部30mm。前指挥塔则为150mm和30mm(正面/顶部),后指挥塔仅为20mm

服役:阿尔伯特亲王号、弗雷德里希·卡尔号

阿尔伯特亲王级装甲巡洋舰

不莱梅级小巡洋舰:

不来梅级小巡洋舰是德意志帝国海军在20世纪初根据《舰队法》的增项而建造的小巡洋舰的船级。“不莱梅”级是“瞪羚”级的改进型,比前级更大、更快和更好地防护。它们奠定了后来德国轻巡洋舰以城市为舰名的传统。

不来梅级舰只在整个职业生涯中曾担任各种不同角色。不来梅号及莱比锡号从1905年至1914年被派往海外服役;前者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不久返回德国,后者则继续留在了东亚分舰队。汉堡号、柏林号、吕贝克号和但泽号在入役后即被分配至公海舰队的侦察部队。与此同时,慕尼黑号在其战前的役期中都被用作鱼雷试验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所有七艘同级舰都参与了行动,但只有不来梅号及莱比锡号在冲突中遇难。

但泽号于1914年8月参与了黑尔戈兰湾海战,但并未直接与英国舰只接触。然而,它有从沉没的小巡洋舰阿里阿德涅号中救出幸存者。1914年12月,汉堡号出席了突袭斯卡布罗、哈特尔浦及惠特比的行动,期间它曾短暂遭遇英国的轻型部队,但没有交战。慕尼黑号是唯一参加了1916年5月31日至6月1日爆发的日德兰海战的同级舰,它在那里遭到五枚中等口径炮弹的命中,并中度受损。不来梅号、吕贝克号和但泽号在战争期间主要从事对抗俄罗斯帝国海军的行动,其中包括1915年的突袭利鲍和里加湾海战,以及1917年的阿尔比恩行动。

不来梅号于1915年12月不慎触及了俄国人敷设的水雷,并连同大部分船员一起沉没。莱比锡号在战争爆发时仍身处海外,它参与了1914年底的科罗内尔海战和福克兰群岛海战。在前次行动期间,它曾与英国轻巡洋舰格拉斯哥号交火;而在后次行动中,它则被格拉斯哥号和康沃尔号击沉。

柏林号于1916年撤出现役并解除武装。慕尼黑号于1916年10月遭到英国水雷的严重破坏,此后退役作宿营船使用。汉堡号也在战争后期担任宿营船职能,而莱比锡号则于1917年成为教练船。但泽号作为最后的同级舰是于1917年末退出现役。在五艘幸存的舰只中,柏林号和汉堡号被新组建的魏玛国家海军作为教练船保留下来。其余三艘——吕贝克号、慕尼黑号和但泽号,则作为战利舰移交英国,并于1920年代初作废钢出售。汉堡号和柏林号作为教练巡洋舰度过了1920年代末和1930年代初,至1930年代中期,它们再一次被改造为浮动的营房。汉堡号于1944年遭英国轰炸机击沉,后于1949年被打捞上岸并拆解报废。柏林号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幸存了下来,并于战后为装载化学武器进行销毁而自沉在斯卡格拉克海峡。

服役时间:1903-1915

舰长:111.1米

舰宽:13.3米

排水量:3278吨

航速:22.5节

续航:4270海里/12节

武器:10门105mm速射炮,10门37mm马克沁机关炮,2具鱼雷发射管

装甲:装甲甲板80毫米,炮盾50毫米,司令塔侧面80毫米、顶部20毫米

服役:不莱梅号、吕贝克号、但泽号、汉堡号、柏林号、慕尼黑号、莱比锡号

不莱梅级小巡洋舰

罗恩级装甲巡洋舰:

德国海军的第四级装甲巡洋舰为罗恩级(约克级)(该级2艘),该级舰可以视为是阿尔伯特亲王级的改进型号,主要改进是增加了锅炉,外在体现就是增加了一座烟囱。罗恩级是阿尔伯特亲王级的扩大改进型,航速提高了0.5节,防护加班最厚处增厚至60毫米,除此之外在武器装备和防护措施方面与之没有什么改变。航速提高的原因是主锅炉由14台增至16台,沿舰艉线方向并列的4个锅炉室内分别配置4台锅炉,而烟囱因此改为4根。该级巡洋舰还装备了4具450毫米鱼雷发射管,艏艉中心线和舰艏主炮塔正下方各有一具。该级在鱼雷武器上与阿尔伯特王子级的唯一区别是,后者舰艉的鱼雷管是水上发射,而本级所有的鱼雷管都是水下发射的。

罗恩(Ron)号由基尔海军造船厂建造于1903年8月在船台上敷设龙骨,1906年4月竣工,造价15,345,000马克,1914年8月作为第三海防舰队的旗舰,担负近海巡弋任务1914年11月3日参加了公海舰队炮击英国城市雅茅斯的行动同年12月16日,该舰又与“海因里希亲王”号一道出击,炮轰了英国港口城市哈特普尔。

1915年4月罗恩号和部分老式装甲巡洋舰及前无畏舰进驻波罗的海与沙俄海军争夺制海权,1916年11月以后作为训练舰服役德国人曾一度计划将罗恩号改装成水上飞机母舰,在船艉安装一具重型起重机,增设机库容纳4加大型水上飞机,届时她的武器也将改换为6门150毫米炮和6门88毫米炮,改装后的罗恩号将担负舰队远程侦查、巡逻等任务,如果该舰加入公海舰队无疑将改善德国海军的远程侦查能力,只是这个计划一直没有得以实施。战争结束后,该舰解除了全部武装专门执行撤回海外驻军、运输物资等非战斗任务,最终在1921年拆毁。

约克(Vorck)号则在汉堡港的布洛姆-福斯造船厂开工,建造周期为1903年2月到1905年11月在这里请注意约克号装甲巡洋舰建成的时间,在海洋的另一边,一艘名叫无敌的巨舰宣告了战列巡洋舰时代的到来,造价高达16,241,000马克的该舰迅速过时,在战争爆发前已经降入预备役,1914年8月约克号得以重新起用,加入了罗恩号领衔的第三海防舰队1914年11月2日,该舰在巡逻时触发了德军先前布下的水雷受伤,11月4日再次触发己方水雷再次严重受创,当即沉没。

服役时间:1905-1921

舰长:127.89米

舰宽:20.22米

排水量:9533吨

航速:21.4节

续航:4200海里/12节

武器:2门双联210毫米40倍径主炮,10门单装150毫米40倍径副炮,14门单装88毫米35倍径速射炮,4门37毫米速射炮(根据需要安装),4具450毫米鱼雷发射管

装甲:水线处最厚150毫米,炮塔正面防盾180毫米,舯甲板要害部位装甲厚63毫米

服役:约克号、罗恩号

罗恩级装甲巡洋舰

柯尼斯堡级小巡洋舰:

“柯尼斯堡”级是“不莱梅”级的改进型,武器则相同。四艘同级舰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得到了广泛运用。柯尼斯堡号在印度洋进行破交战,然后受困鲁菲吉河并遭英国军舰击沉。尽管如此,其舰炮在经过德国陆军改造后仍被用于德属东非。纽伦堡号作为东亚分舰队的一分子,参加了科罗内尔海战和福克兰群岛海战。在前一次战斗中,它击沉了英国装甲巡洋舰蒙默思号;而在后一次中则遭对方的肯特号所击沉。斯图加特号和斯德丁号在战争期间留在德国水域,并共同参与了1916年5月31日至6月1日爆发的日德兰海战。它们与英国舰队进行了近距离的夜战,但均未受到严重破坏。两艘姊妹舰在战争后期都退出了现役,其中斯德丁号转为担任教练船,而斯图加特号则被用作水上飞机母舰。它们都在战争中幸存了下来,并在战后作为战利舰被割让予英国。两艘舰最终于1920年代拆解报废。

服役时间:1907-1920

舰长:117.4米

舰宽:13.3米

排水量:3390吨

航速:23节

续航:4120海里/12节

武器:10座单管105mm SK L/40型速射炮、8门52mmSK/L 55型速射炮(“柯尼斯堡”2门88mm速射炮)、2具450mm鱼雷管

装甲:甲板舰首80毫米,舰尾减至20mm,炮盾50毫米,司令塔侧面100毫米、顶部20毫米

服役:柯尼斯堡号、纽伦堡号、斯图加特号、斯德丁号

柯尼斯堡级小巡洋舰

德累斯顿级小巡洋舰:

德累斯顿级是在柯尼斯堡级的基础上改进建造的,在前身柯尼斯堡级的基础上作出了渐进式改良,有稍大的体积和更快的航速。而作为对新式涡轮技术进行持续试验的一部分,德累斯顿号和埃姆登号分别由蒸汽轮机和三胀蒸汽机提供动力。

两艘同级舰都曾广泛应用于海外基地;埃姆登号在入役后被分配至东亚分舰队,德累斯顿号则于1913年被派往加勒比地区。德累斯顿号曾计划于1914年8月返回德国进行定期维修,但这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而取消。因此,它被用作进行破交战,直至与海军中将马克西米利安·冯·施佩所率领的东亚分舰队会合。德累斯顿号随后相继参加了1914年11月的科罗内尔海战和12月的福克兰群岛海战。它是在后次交战中唯一幸免于难的德国舰只,并继续在逃达数月之久。1915年3月,德累斯顿号终因发动机磨损而驶入了智利岛屿马斯地岛。两艘英国巡洋舰不顾智利的中立政策,于德累斯顿号抛锚时攻击该舰;为了避免被强占,德国人遂凿沉了他们的舰只。

与此同时,埃姆登号已经脱离了东亚分舰队,在印度洋独立进行破交战。它曾俘虏或击沉了多艘协约国船只,其中包括后来被改造为鸬鹚号辅助巡洋舰的俄国商船梁赞号。1914年9月,埃姆登号突袭槟榔屿,截获了俄国防护巡洋舰珍珠号和法国驱逐舰滑膛枪号,并迅速将这两艘舰摧毁。此后不久,埃姆登号在科科斯群岛附近遭到澳大利亚轻巡洋舰悉尼号的截击,并在激烈的交战后被迫搁滩。

服役时间:1908-1915

舰长:118.3米

舰宽:13.5米

排水量:3664吨

航速:24节

续航:3600海里/14节

武器:10座单管105mm SK L/40型速射炮、8门52mmSK/L 55型速射炮、2具450mm鱼雷管

装甲:甲板舰首80毫米,舰尾减至20mm,炮盾50毫米,司令塔侧面100毫米、顶部20毫米

服役:德累斯顿号、埃姆登号

德累斯顿级小巡洋舰

沙恩霍斯特级装甲巡洋舰:

德国海军的第五级装甲巡洋舰为沙恩霍斯特级。1897年,阿尔弗雷德·冯·提尔比茨被德皇威廉二世任命为海军大臣,由此拉开了打造公海舰队,与大英帝国争霸海权的大幕。1900年,德国国会通过第二次海军法案,计划新建14艘装甲巡洋舰,而在1904年至1905年间开工的2艘沙恩霍斯特级是其中最强大的级别,同时也是德国海军最后一级传统的装甲巡洋舰。

鉴于约克级成功的设计,德国人决定建造一级加强火力的改进型约克级装甲巡洋舰,这就是日后鼎鼎有名的沙恩霍斯特级。该级巡洋舰与约克级外形极其相似,均为高干舷、长艏楼船型,同样是4座等尺寸的高大烟囱,还拥有前后对称的、中部设有大型战斗桅盘的筒形主桅,在外观上非常相似。随着战列巡洋舰的问世,德国海军后续的大型巡洋舰都向战列巡洋舰转变,因此沙恩霍斯特级也是德式装甲巡洋舰的巅峰之作。与之前的罗恩级装甲巡洋舰相比,沙恩霍斯特级在吨位、火力、防护、航速各方面都得到了强化,其战斗力足以匹敌同期英国海军的装甲巡洋舰。

加入公海舰队的沙恩霍斯特级先后被派往中国青岛,沙恩霍斯特号于1910年成为德国东亚巡洋舰队的旗舰。战争爆发后,'沙'、'格'两舰率领驻扎在青岛的德国巡洋舰编队突入公海,四处袭击协约国据点和交通线。1914年的11月,英国无敌级1、2号舰“无敌号”和“不屈号”就和德国沙恩霍斯特级1、2号舰“沙恩霍斯特号”、“格奈森瑙号”在南大西洋的的福克兰群岛海战当中进行了对决。11月初,这支德国舰队在智利克罗内尔附近海域歼灭了英国皇家海军西印度舰队第四分队英国朝野为之震惊,随即派出重兵围剿斯佩的舰队双方从正午战至天黑,尽管斯佩经验丰富,麾下的官兵也训练有素,但是实力的悬殊让沙恩霍斯特和格奈森诺号在进行了英勇抵抗之后双双战沉,结束了短暂而传奇的一生。

服役时间:1907-1914

舰长:144.7米

舰宽:21.64米

排水量:11616吨

航速:23.5节

续航:4800海里/14节

武器:2座双联和4座单门装210mm SK L/40(共8门),6座单门150mm SK L/40,18座单门88mm SK L/35舰炮和4门450mm鱼雷发射管

装甲:主装甲带为80-150-80mm,。主水平甲板为35--60mm,穹甲为40-55mm。150mm炮盾为80mm,210mm炮塔正面装甲为170mm、顶部30mm(单装为150mm炮盾+40mm顶部)。前指挥塔则为200mm和30mm(正面/顶部),后指挥塔为50mm和20mm(正面/顶部)。

服役:沙恩霍斯特号、格奈森瑙号

沙恩霍斯特级装甲巡洋舰

沙恩霍斯特级装甲巡洋舰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