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角下金融服务的路径选择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惠农支付服务点现状 乡村振兴视角下金融服务的路径选择

乡村振兴视角下金融服务的路径选择

2024-07-15 20:4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内容提要

近年来,陕西省金融系统围绕支农政策体系、组织体系、金融资源供给、金融创新等方面持续发力,着力做好金融支农工作。但调研发现,目前陕西省农村金融服务在金融组织体系作用激发、金融产品供给、多元化融资渠道构建、配套机制保障等方面还存在问题,建议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从激发金融体系作用、打造创新型信贷产品、完善利用多元融资工具的支持政策及金融服务保障体系等方面,进一步推动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并注重处理好政府支持与金融支持、商业利益与社会责任、“输血”与“造血”、金融创新与风险防控四方面关系,确保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取得实效。

一、陕西省农村金融服务现状

(一)金融支农政策体系不断完善

近几年,人民银行西安分行加强多部门协作,制定出台了多份金融支持陕西省“三农”领域发展的政策文件,其中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制定了《关于做好乡村振兴金融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和《陕西省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实施细则》《陕西省金融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实施细则》等政策文件,从优化融资结构和金融机构体系、市场体系、服务体系提出具体措施,着力提升金融支持“三农”的服务能力。

(二)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不断健全

陕西省内大中型商业银行均设立了普惠金融事业部,国开行、农发行设立了涉农金融事业部,农业银行、邮储银行在全省各地市均建立了“三农”、乡村振兴金融事业部。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迅速,农村信用社改革稳步推进。截至2022年末,陕西省共有地方法人银行业金融机构149家(含财务公司、信托公司等),其中农商行54家、农合行2家、农信社40家、村镇银行42家,县域银行网点总数超3000余家。

(三)农村金融资源供给不断增加

人民银行西安分行不断加大货币政策工具运用力度,灵活运用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带动陕西省涉农信贷投放持续增加,支持农村地区产业发展,截至2022年末,陕西省涉农贷款余额达到9969.91亿元,同比增长11.41%,高于全省本外币各项贷款增速1.31个百分点。

(四)“三农”重点领域金融支持力度不断加大

脱贫攻坚战胜利后,陕西省金融系统着力围绕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和能力,如延安市金融机构针对苹果产业后整理,围绕苹果种植、收储、流通等产业链条的关键环节,推出“防雹贷”“冷库贷”等信贷产品,各猕猴桃主产区金融机构针对猕猴桃产业链生产、销售、加工等各个环节融资难题,推出特色化信贷产品、构建“一站式”金融服务、创新多元化担保方式,有力支持了猕猴桃产、供、销全流程发展。

(五)金融支农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一方面,农业农村抵质押物范围不断拓宽,在杨凌推广“生物资产动态评估浮动抵押贷款”,有效盘活农业经营主体拥有的生物资产金融属性;针对农村专业合作社融资需求,推出“乡村振兴贷”,围绕产业链融资需求,推出“生产设施贷”“收储贷”等。另一方面,农业产业金融服务模式不断创新,在西安推出“统贷联放”产业链金融支农模式,引入货币政策工具的低成本资金、产业扶贫基金、财政奖补资金、政策性保险和担保风险分担基金等,支持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和做优做强。

(六)农村基础金融服务不断完善

陕西省农村地区惠农支付服务基本实现了行政村全覆盖,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也持续推进,积极为农户建立了信用档案,信用村、镇创建工作也在稳步推进。同时,每年还定期开展“金惠工程”“金融消费者权益日”等活动,不断提高消费者的金融素养和风险意识。

二、农村金融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村金融服务组织体系作用仍需进一步激发

农业属于弱质产业,经营风险较高,金融机构投入与收益不成正比,限制了金融支农投入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部分国有银行县域机构中长期贷款审批权限缺失阻碍了优质涉农业务的进一步拓展,村镇银行在网点设立、产品开发等方面还比较薄弱,小额贷款公司、农村金融合作组织等其他机构业务范围较窄、规模较小,农村金融投入的多样性不足。

(二)农村金融产品供给契合度仍需提高

从农村金融服务供给端来看,金融机构倚重抵押担保与农村有效抵押物少的矛盾依然突出,活体牲畜抵押、农村产权抵押等贷款还停留在探索试点阶段,大面积铺开的产品较少,且部分金融机构发放的涉农贷款期限与农业产业项目收益期限不匹配,多数支持农业特色产业的信贷产品高度同质化,围绕农业产业链延伸探索开发的金融产品不多。

(三)涉农领域多元化融资工具发展缓慢

目前,涉农领域资金投入主要依靠银行贷款,较少利用股权、债券等直接融资渠道,造成多元化资金供给体系缺失。一方面,对农村法人金融机构来说,其通过发行金融债增加涉农信贷投放的效果有待提升。另一方面,农村地区企业由于财力和产业上的局限,能利用资本市场筹集资金的企业资源有限。

(四)信息化手段应用不够

一方面,农村居民习惯于银行走村入户、设置助农服务点等传统金融服务方式,对相对复杂的金融科技产品存有抵触情绪。另一方面,由于农村金融机构尤其是县域法人机构科技能力较为薄弱,对盈利模式抱有惯性思维,利用科技手段开展支农服务的内在主动性不足。

(五)涉农金融服务配套保障机制仍需完善

一是涉农风险缓释机制仍需完善。县域政策性担保机构普遍较少,且规模小、担保金少,按照放大倍数所提供的担保贷款也有限,制约银行放贷积极性。二是农村产权交易要素市场仍需完善。目前有利于盘活农民财产性权利的农村产权交易流转、价值评估、风险补偿等要素市场还不够完善,制约了银行围绕农村产权开展业务创新的积极性。

三、做好乡村振兴金融服务的相关建议

(一)着力激发涉农金融服务组织体系作用

推动农村金融服务组织健康发展。鼓励农合机构积极争取更多额度的地方政府专项债补充资本金缺口,并探索通过发行二级资本债、永续债等方式,拓宽资本补充渠道。加大对农村金融机构政策激励,优化完善服务乡村振兴的金融组织体系,督促有条件的国有大型金融机构积极在县域布点,并注重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考核评估结果的综合运用,对考核优秀单位在市场准入、再贷款使用、差别准备金率等方面进行支持。

(二)打造创新型乡村振兴信贷产品

建议遵循市场机制,以持续健康发展为前提,打造支持特定农户群体发展的乡村振兴信贷产品。在支持对象范围上,重点支持有贷款意愿、就业创业潜质、具备技能素质、有一定还款能力的农户,打造普惠型的乡村振兴小额信贷产品。在贷款额度及期限上,根据农户生产发展需要,适当提高贷款上限,根据产业发展周期匹配贷款期限,对部分产业周期长的项目应适当延长贷款期限。在财政贴息上,适当减少贴息比例,建议由农户承担部分利息,推动小额信贷长效发展。

(三)开发推广适合农业农村融资需求特点的金融产品

大力发展农业产业链金融。围绕农村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及产业链延伸发展,推行供应链、产业链融资模式。激发三农资产金融属性,开展活体牲畜抵押等业务,并将农机具、粮食等动产与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资产股份等不动产抵押品相结合,开展“农村产权+”等业务。依据农村电商交易量,推出电商流量贷等产品及适合农业产业生产周期特点的互联网金融产品。

(四)完善利用多元化融资工具的支持政策

一是充分发挥资本市场作用,建议积极引导中介机构降低涉农企业上市和再融资的中介费用。二是建议协调财政部门对小型农商行金融债券承销费用予以适当补贴,降低发债成本。三是建议推动地方政府针对企业资质不足等问题,积极引入信用增进机构,为债券发行人提供信用增进,并制定支持涉农企业发行直接债务融资工具的奖励或贴息等扶持政策。

(五)进一步完善金融服务乡村振兴保障体系

一是完善涉农信贷风险分担机制。建议由中央及省市县四级财政联合出资建立乡村振兴贷款担保基金,专为农户、小微涉农企业贷款进行风险补偿。同时充分发挥农业保险的风险保障功能。二是进一步完善农村产权交易要素市场。推动建立涉农产权评估机构,完善农村产权价值评估体系,并推动成立第三方产权承接机构。三是建议地方政府部门加大农业特色产业相关数据归集力度,并积极与金融机构建立数据共享机制。

四、几点思考

笔者认为,在做好乡村振兴金融服务工作中,还需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关系,进一步深化金融支农实效。

(一)处理好政府支持与金融支持的关系

政府政策支持与金融支持举措协调配合,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有利于金融支持措施顺利落地,提升支持质量。在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工作中,一方面,金融机构要结合各地政府部门规划,有针对性地提供金融服务。另一方面,政府部门要进一步完善各项配套机制建设,为金融支持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如在提供担保服务、健全风险补偿机制、完善农村信用体制建设等方面发挥作用。

(二)处理好商业利益与社会责任的关系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也是陕西加快追赶超越,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服务好乡村振兴战略,是金融系统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是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金融业拓展发展空间,提升发展质量的重大战略机遇。因此,金融机构要在平衡好商业利益和社会责任的关系上下功夫,要在推动重要农产品供给、促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支持农村集体经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小农户发展方面,发挥金融支撑作用。

(三)处理好金融支持“输血”与“造血”的关系

在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战略中,要将金融资金的“输血”功能与金融资源的“造血”功能有机结合,在创新产品和服务模式,因地制宜推动金融资源向乡村振兴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倾斜的基础上,在农村地区实施金融基础设施提升工程,大力推动移动支付等新兴支付方式的普及应用,全面提升农村地区支付服务水平;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发挥信用信息服务农村经济主体融资功能;打造普惠金融教育体系,将金融知识渗透到老百姓日常生活中,不断提升农村群众的金融工具运用能力。

(四)处理好金融创新与风险防控的关系

做好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最主要方式,就是结合各地资源禀赋和农业产业特点,创新契合各地农业发展实际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但实现业务创新与风险防控的平衡是关系到金融助力可持续发展,考验金融机构经营管理能力的重要内容。一方面要按照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引导金融资源合理配置,发展绿色金融,助力农业产业融合,优化农村地区金融生态环境,另一方面,要以防控风险为底线,增强涉农业务风险防控能力,提高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可持续性。

作者:刘婷,中国人民银行西安分行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