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觉思维和灵感思维(什么是灵感思维)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思维和潜意识的区别与联系 直觉思维和灵感思维(什么是灵感思维)

直觉思维和灵感思维(什么是灵感思维)

2024-07-14 19:4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由于直觉和灵感在创造性思维的关键阶段上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它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直接性、快速性和奇特性往往给人以神秘感,因而人们越来越重视对这两种思维方式的研究。但是,目前对这两种思维的研究也还多是探讨性的,在本节我们结合学术界的研究成果谈一些基本看法。

二 关于灵感思维

  1.什么是灵感思维

  灵感带有很大的神奇色彩,是千百年来认识史留给我们的一个难解的谜。在历史上,神赐论者认为灵感是神所赐予人的神灵之气;不可知论者虽然将灵感的发生由 “神”转向了“人”,但又认为灵感扑朔迷离、恍惚莫测而不可知;天才论者认为灵感是天才人物的一种得天独厚的素质的自然流露;描述论者认为灵感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精神状态,但只限于灵感光顾时的真实写照和维妙维肖的描述。在人类对灵感的认识上经历了一个由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的发展过程,但是由于科学研究的水平限制,长期以来未能彻底揭开灵感之谜。历史发展到今天,由于人们越来越清楚地看到灵感在创造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因而也越来越认识到对灵感研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当代,第一次鲜明地将灵感现象作为人类的一种基本的思维类型提出来的是钱学森教授,而且他的科学卓见为从本质上揭示灵感之谜透出了一线黎明的曙光。

  灵感思维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产生的一种突发性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它与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相比,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①突发性。灵感往往是在出其不意的刹那间出现,使长期苦思冥想的问题突然得到解决。在时间上,它不期而至,突如其来;在效果上,突然领悟,意想不到。这是灵感思维最突出的特征。②偶然性。灵感在什么时间可以出现,在什么地点可以出现,或在哪种条件下可以出现,都使人难以预测而带有很大的偶然性,往往给人以“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阴”之感。③模糊性。灵感的产生往往是闪现式的,而且稍纵即逝,它所产生的新线索、新结果或新结论使人

感到模糊不清。要精确,还必须有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辅佐。灵感思维所表现出的这些特征,从根本上说都是来自它的无意识性。形象思维、抽象思维都是有意识地进行的,而灵感思维则是在无意识中进行的,这是它们的根本区别所在。

  灵感思维和直觉思维是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它们的主要区别是:灵感在产生之前往往有一段时间对课题的顽强探索,直觉思维则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对问题的迅速而直接的判断;灵感的产生常常出现在思考对象不在眼前,或在思考别的对象的时候,直觉思维则是对出现于面前的事物或问题所给予的迅速理解和判断;灵感可能产生于主体意识清楚的时候,也可能出现在主体意识模糊的时候,直觉思维则是出现在主体神智清楚的状态;灵感往往是在某种偶然因素的启发下使问题得以顿悟,直觉思维产生的原因则是为了迅速解决当前的课题;灵感在出现方式上带有突发性,使人出乎意料,直觉思维的产生则无所谓突然,是在人的意料之中;灵感的结果是与解决某一问题相联系,直觉思维的结果则是对该事物作出直接的判断和抉择。当然,灵感思维和直觉思维也有着共同的地方,这就是它们与抽象逻辑思维相比,都属于非逻辑思维,它们都表现出跨跃推理程序的不连续的跃迁性的特点,而且,灵感思维和直觉思维也并非没有联系,直觉思维往往需要借助灵感思维来实现其对问题的直接的快速的抉择;而灵感思维又常常需要借助直觉的启示而使问题得到突如其来的顿悟和理解。

  2.灵感思维的发生机制

  近年来,我国思维科学界对灵感的发生机制进行了探讨,有代表性的是钱学森和刘奎林的显意识和潜意识相互作用的理论。

  我们先来看一下钱学森对灵感思维机制的阐述,他说:

  我们的中枢神经系统接受外界的信息,有几种可能性,一种就像人走路,已经开步走了,脚已经踩在地下,这些反映传到人的神经系统,神经系统产生反射式的动作,来控制人的肌肉。这些反射式的动作,是下意识的,根本没有进入到大脑的上层,

所以人没感到想怎么走,自然就走起来了。另外,这些信息到了人的大脑之后,是经过显意识,就是人对意识到的思维过程进行加工,然后是有意识的动作,不是反射式的动作。但是所谓灵感,恐怕是人脑有那么一部分对于这些信息再加工,但是人并没有意识到,这在国外也称为“多个自我”,即人不光是一个自我,而是好几个,一个是自己意识到的,还有没意识到的,但它也在那里工作。那么,假设一个很难的问题,在这些潜意识里加工来加工去,得到结果了,这时可能与我们的显意识沟通了,一下得到了答案。整个的加工过程,我们可能不知道。这就是所谓灵感。从前我也讲过,灵感、灵感,不是什么神灵的感受,而是人灵的感受,还是人,所以并不是神秘的事。不过在人的中枢神经里是有层次的,而灵感可能是多个自我,是脑子里的不同部分在起作用,忽然接通,问题就解决了。

  为了更好他讲解这一机理,钱学森画了个框图,来说明潜意识多路并进的情况和几种意识之间的关系。

  从图中可以看出,在人脑中有显意识、潜意识和下意识三种意识形态,当外界感受信息传入大脑后,这三种意识在同时工作着,彼此之间并形成密切频繁的反馈关系和转化关系。而且潜意识不只有一条路,而是有许多路,好像是有许多个频道在同时工作一样。钱学森的这一理论,被一些研究者称为“多路理论” 。

  显意识和潜意识都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人脑这块特殊复杂物质的机能。所不同的是,显意识的信息加工是主体可意识的,或者说是在自我意识的控制下自觉进行的;而潜意识的信息加工则是主体无意识的,或者说是不在自我意识的控制下非自觉地进行的。潜意识是人脑不可缺少的潜在的反映形式,人的意识活动是显意识和潜意识的一种综合性的复杂的反映过程。

  按照刘奎林的解释 ,灵感的发生,首先是显意识将所追索的课题作为“指令性信息”输送给潜意识后才开始的。这是灵感发生的前提,潜意识的信息加工活动就是围绕这根主线进行的。潜意识的信息

加工,是未被意识的一种特殊推论,刘奎林称之为“潜意识推论”。潜意识推论,是一种多因素、多结构、多层次、多功能的系统整合过程。这种整合过程,是信息同构与相关脑生理功能结构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辩证发展过程。

  信息同构,是输入的知觉信息与已存储的经验信息按照指令性课题所进行的整合活动。通过信息同构,可以把相关信息或者整合推论出一种简单的可能的良好图形,或者整合推论出一种可望的新信息。这种信息同构活动是很复杂的,它的自行加工不知多少次才会成功。

  脑神经系统功能结构的建构,是信息同构活动的物质基础。客体信息在作用于人的内外感官之后,又以强弱程度不同的电流刺激着脑细胞的大分子。由于神经细胞的电位变化、化学物质的变化,便引起神经系统功能结构的变化。很可能脑细胞的某一分子就与某一信息产生暂时或固定的联系,成为某一信息的真实载体和确定符号。因而,在信息同构活动中,通过新旧信息的辨识、匹配等,无一不驱动脑细胞大分子功能结构的变化。信息同构与脑神经系统功能结构的建构,虽然不是同步进行的,也并非是等同的,但在潜意识推论过程中,二者是密不可分的。可以说,它们是共建于将信息形式转化为精神产品存在形式的创造之中的。

  潜意识就是这样默默地对新输入的知觉信息和过去的经验信息进行综合的整合加工,从而得到某种期望的新信息。而当潜意识推论后所得的新信息偶然受某一相关信号的诱导,便可能跃入显意识,这时灵感也就出现了。

总之,灵感的发生有一个过程,即知觉信息由显意识扩大到潜意识,潜意识经过加工形成新信息,再通向显意识而成为灵感。灵感,是显意识与潜意识相互通融、交互作用的结果。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