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发布会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旅游业协会 新闻发布会

新闻发布会

2024-07-09 21:5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2018年,独龙族在全国28个人口较少民族中率先实现整族脱贫;2020年底,全州26.96万贫困人口全部达到“两不愁三保障”标准,249个贫困村全部退出,四个贫困县(市)全部脱贫摘帽,怒族、普米族、傈僳族等“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顺利实现整族脱贫,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创造了“直过民族”地区“一步跨千年”的奇迹。

经济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

“十三五”期间,全州GDP总量从2015年的113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210亿元,突破200亿元大关,年均增长10.3%,增速位居全省第一。固定资产投资从97.74亿元提高到204.64亿元,年均增长15.5%。

黄登、大华桥水电站建成投产,水电装机达到443.65万千瓦,发电量达183亿千瓦时。草果等香料种植面积达144万亩,怒江草果产业被列入农业农村部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名单,产量占全省1/2、全国1/3。

交通基础实现历史性飞跃

“十三五”以来,怒江推进高速公路、高等级公路、“四好农村路”建设,共完成综合交通固定资产投资235.68亿元。怒江美丽公路全线建成通车,惠及沿线3个县(市)17个乡(镇)的30万群众,成为怒江经济社会发展主动脉。兰坪通用机场建成通航。保泸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彻底结束了怒江无高速公路的历史。独龙江高黎贡山公路隧道贯通。全州所有行政村100%通硬化路、通客车,畅通的县(市)、乡(镇)、村组道路,解决了困扰怒江各族人民的出行难问题。新建36座“溜索改桥”,截至2020年底,怒江、澜沧江、独龙江上共有145座桥梁。全州公路总里程达6658公里,越来越多的群众走出了大山,到县城、省城甚至沿海地区打工,踏上了脱贫致富之路。

城乡面貌发生历史性巨变

2014年以来,怒江先后实施了5.77万户农村危房改造,为近17万贫困群众解决了住危房问题,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改善。通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规划建设了67个配套齐全、功能完备的集中安置点,相当于全州近1/5总人口、1/4农村人口、1/3贫困人口搬出大山、迁入城镇,10.2万群众告别了昔日的“千脚房”、茅草屋,住进了窗明几净、家具家电齐全、网络宽带到户的新楼房。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及美丽县城、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建设全面推进,怒江大峡谷两岸一个个特色集镇拔地而起,实现了怒江城乡结构的重构,城镇化率由33%提高到48%。

民生事业得到历史性改善

“十三五”期间,全州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和师资队伍数量、质量得到巨大改善,四县(市)义务教育实现均衡发展,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89.97%,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比2015年提高25.5%,高中阶段毛入学率比2015年提高36%。

医疗卫生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县(市)域内就诊率达89.67%,全州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6.2%,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4.11%。农村自来水普及率由48.7%提高到94%,集中供水率由59.5%提高到96%。

边疆治理能力全面提升,边境始终保持安全稳固局面。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硕果累累。城乡居民生活条件大幅改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7%、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3%,分别是2015年的1.4倍、1.6倍。

生态建设取得历史性成效

2016年以来,共争取到生态扶贫资金9.22亿元,聘用生态护林员31045人。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因地制宜发展了草果、有机茶、特色蔬菜水果、中药材、高黎贡山猪、中蜂等种养殖业,特别以草果为主的绿色香料产业快速发展,成为带动力最强、覆盖最广、贡献率最大的绿色产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大力推进怒江、澜沧江“两江”流域生态修复,开展封山育林,实施退耕还林(草)78.47万亩,完成“怒江花谷”生态建设2429.96万株23.77万亩;从2020年开始用3年时间,实施30万亩的“保生态、兴产业、防返贫”生态建设巩固脱贫成果行动。高黎贡山生物生态保护成效显著,越来越多的新物种被发现。河湖长制扎实有效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纵深推进,生态环境质量状况持续保持全省前列。如今,全州森林覆盖率从2015年的75.31%提高到78.90%,居云南省第二位,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被命名为国家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干部能力得到历史性提高

在全省率先建立“乡(镇)大队长”工作层级,选派29名州级机关副处级实职干部担任大队长,选好配强村第一书记,2017年以来,全州累计选派13383人次干部驻村。涌现出了“人民楷模”高德荣、“最美奋斗者”邓前堆、“最美支边人”管延萍、“背包工作队”等一大批“有情怀有血性有担当”的怒江脱贫攻坚干部,40名干部在脱贫攻坚中付出了生命代价。通过历练,广大党员干部精气神全面提振,自信心全面增强,打硬仗、啃“硬骨头”以及解决问题、破解难题的能力水平得到历史性提高。

群众素质得到历史性提升

建立覆盖州、县(市)、乡(镇)、村和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续开展“自强、诚信、感恩”主题实践和“升国旗唱国歌”以及国旗下的宣讲活动。

坚持志智双扶,开展技术技能培训,推进“乡村能人”培养和“脱贫能手”竞赛。实施农村文明素质提升工程,深入推进移风易俗,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培养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各族群众受到教育、熏陶和激励,在思想上、观念上、精神上实现了根本性转变,“等靠要”的思想逐渐淡化,靠努力奋斗过上新生活的良好风尚正在形成。

党的建设得到历史性加强

全州2046个基层党组织全部完成“边疆党建长廊”示范创建,29个乡(镇)255个行政村全部完成“双整百千”达标创建。2017年以来,在脱贫攻坚一线选拔处级干部200名,比重达到66.2%。大力开展村级集体经济三年攻坚行动,所有行政村集体经济年收益达到5万元以上。治理正风肃纪持续加强,风清气正的干事创业氛围更加浓厚。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进一步增强,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党在基层的执政能力有效提升,基层党组织成为引领发展的坚强堡垒。

1

精彩问答

记者问:“十三五”期间,怒江州通过实施“大建设、大搬迁、大环线”三步走,实现了区域性整体脱贫,也为全州旅游产业发展夯实了基础。当前,在加快融入云南省“大滇西旅游环线”,发展壮大怒江旅游产业方面有哪些举措?

中共怒江州委副书记张晓鸣:

当前,州委、州政府正按照省委、省政府怒江现场办公会确定的打造“世界级高山峡谷旅游胜地”的定位目标全力推进旅游产业发展,主要采取了以下举措:

一是抓组织领导。把旅游产业确定为“一把手”工程,州委书记、州长亲自抓、负总责,州县乡三级联动,健全完善重点项目挂联制度、挂图作战制度、督查通报制度3个机制,全州上下同频共振抓落实。

二是抓限制管控。怒江峡谷地带自身的环境承载能力是有限的,在管控上严格限制大规模的人口迁入(不包括人才引进,怒江对人才引进是全面放开的)。严格限制县城城区房地产开发,严格限制农村宅基地新增和农房无序建设,严格限制矿产开发,为全力发展旅游业腾挪空间,全面修复生态,修复风貌。

三是抓策划规划。聚焦“小众、特色、高端”的旅游发展定位,对标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坚持世界级和全域的理念,用国际化视野全新定义怒江旅游。沿怒江大峡谷300公里系统策划、规划怒江走廊、怒江客厅、怒江阳台、怒江花谷等旅游业态,用大手笔的策划、规划推进项目包装、项目招商和项目建设。

四是抓节点打造。按照系统规划、重点突破的思路,集全州之力先期启动傈僳音乐小镇、泸水三河片区、小沙坝·登埂片区、皇冠山·知子罗片区、丙中洛片区和独龙江景区的打造提升,确保年内一批景区景点和半山酒店面向游客开放。

五是抓品牌营销。全面建设,全方位营销,持续打造推介五个品牌。依托美丽公路,打造户外运动品牌,目前有峡谷马拉松、环法自行车、皮划艇野水漂流;建设“半山酒店”,打造休闲度假品牌,云南能投登埂半山酒店、环球融创、松赞文旅等知名企业都已进驻怒江;建好国家步道,打造科普研学品牌,穿越高黎贡山、三江并流将会成为徒步爱好者的心仪之地;实施“厨房工程”,打造农旅融合品牌,把手抓饭和怒江的有机生态食材推向市场;培育特色村寨,打造乡村旅游品牌,雾里、老姆登等中国最美村寨会进一步展现在广大游客面前。

记者问:作为全国“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的典型代表,怒江州如何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中共怒江州委副书记张晓鸣:

围绕省委、省政府怒江现场办公会确定的打造“脱贫致富示范区”的目标定位,全面落实“一平台、三机制、四个全覆盖”,怒江州全力做好以下工作,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一是聚焦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突发严重困难户“三类对象”,采取线上和线下相结合、自下而上排查核实、发现问题,自上而下统筹调度、解决问题的工作机制,做到常态化监测、常态化帮扶、持续动态清零。确定了州里每半年全面组织一次排查,县里每季度组织一次排查,乡镇每月组织一次排查,村里常态化开展排查。目前,全州已排查出来的8864户3.4万脱贫不稳定户和边缘易致贫户都做到了“一户一策”及时帮扶。

二是聚焦产业、就业、易地搬迁后续扶持、智志双扶“四个重点”,着力提高产业发展、转移就业、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和智志双扶组织化程度,全面提升群众自我发展能力,持续稳定增加群众收入。今年,通过提高就业的组织化程度,目前已实现转移就业19.72万人,占全州劳动力总数的76.73%。其中,转移到县外、省外就业5.86万人,占转移就业人数的29.7%。群众的务工收入得到持续增长。

三是落实脱贫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监管“四个不摘”要求,全面推进领导体制、工作力量、项目规划、考核机制的有效衔接,成立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领导小组,州委书记、州长任双组长,组建乡村振兴局,下派驻村干部1168名,规划“十四五”期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项目497个,做到各项工作衔接有序、过渡平稳。

四是坚持试点先行,稳步推进乡村振兴。在旅游景区、交通沿线布局一批美丽乡村示范样板,力争3年内创建5个乡村振兴示范乡镇、80个精品示范村、100个美丽村庄,所有抵边村全部建成现代化边境小康村。

更多详细内容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查看发布会直播实录

来源:云南省网上新闻发布厅

编辑:郑明皓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