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生菌靶向定植,益生菌是如何在肠道定植的?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怎么样才能增加身体的益生菌分泌 益生菌靶向定植,益生菌是如何在肠道定植的?

益生菌靶向定植,益生菌是如何在肠道定植的?

2024-07-13 18:0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来源:雪球App,作者: 益生菌FB,(https://xueqiu.com/4862643675/217227733)

   #益生菌#   我们人体中分布着数以亿计的细菌,其中对我们身体健康起到有益促进作用的,我们称之为有益菌或者益生菌。有的有益菌和肠道有一定的亲和力,通过黏附和定植,成为了常驻菌,才能在肠道持久存活和繁殖,发挥应有的健康效用;有的有益菌没有亲和力,不能黏附和定植,这些菌就成为了过路菌,很容易被大便带走。所以有靶向定植技术的益生菌补充品,才能有效发挥作用。   @益生菌PROBIO   

健康的肠道菌群定植对于免疫的形成以及肠道屏障功能的建立具有重要作用,有助于保护人体抵御感染和过敏的威胁。益生菌最终发挥作用的地方在消化道的下端,即小肠中下段和大肠内,因此益生菌能否对抗消化道的各种消化液到达目的地--肠壁上,取决于它们的"肠道黏附"和"肠道定植"能力。#益生菌功效#   

益生菌在肠道内的生理过程

第一步是"粘附":

黏附是指细菌与宿主肠上皮细胞结合的过程。

其特征:

首先是宿主的特异性,来自人体的细菌不一定能在动物体内定植,同样来自动物的细菌也不一定能在人体定植;其次是菌株的特异性,同一种属的细菌

有的益生菌菌株可以黏附定植,有的则不可以;另外,还需有足够的量,黏附有群体效应,细菌只有达到一定的量,黏附才能牢固。

黏附可避免益生菌被胃酸、胆汁等胃肠道分泌的液体和肠道的蠕动所清除,而"定居"下来的菌由于"先来先占"减少了其他有害菌的"定居"的可能性。同时由于大量"好菌"的存在,形成了"生物屏障"作用而防止"坏菌"接近肠道的上皮细胞。

在人体内益生菌靶向定植和作用机理

在肠道菌群世界,除了有益菌之外,还存在另外两大家族,有害菌和中性菌。比如我们饮食不规律、休息紊乱,就会导致肠道很容易被有害菌占领。有益菌即益生菌会通过战斗抑制有害菌家族成员繁衍,最终消灭他们,从而增加有益菌数量,恢复肠道内菌群平衡,形成抗菌生物屏障,才能起到保护肠道的效果。

第二步是"益生菌靶向定植":

益生菌靶向定植是生长发育的前提,是在黏附下发生的一种生理功能。

细菌在靶向定植后才可以在黏附膜表面形成微生物膜,防止外籍菌入侵,保护肠粘膜的健康。通常从体内(粪便)分离的益生菌具有较强的黏附、定植和适应消化道环境的能力。

肠道黏附和肠道定植是一个动态过程,即使对于有粘附和靶向肠道定植的益生菌来说,有其他菌定植在先的话,后来的就挤不进去了,如果服用抗生素或其他原因,已定植的菌也会逐渐减少或丢失,有害菌及部分条件致病菌就有可趁之机。#后生元技术#   这种具备靶向定植的益生菌也被研究领域称为“后生元”。   @后生元Postbiotics   

益生菌必须及时补充

每天科学补充优质的益生菌,有利于调整和改善人体微生态内环境,促进微生态平衡,减少因菌群失衡所带来的肠道问题和各项身体疾病。

什么是优质的益生菌?

1、看菌株数量

因为益生菌要从胃部、十二指肠到小肠、大肠,历经重重关卡,才能最终到达肠道来起效。并且还要通过胃酸、胆汁的重重考验,可能会损失一部分也会留下一部分,所以数量上一定要保证足够量。并且要尽量选择含有多种益生元的益生菌产品,为益生菌的生长繁殖提供充足食物。

2、看菌株品质

菌株是决定益生菌品质的"核心武器"。好的菌株更能耐受胃液、胆汁的消化分解,而且具备较强的粘附性,配合靶向定植技术,能粘附定植于肠道,活着到达肠道发挥作用。

3、看活性程度

活性益生菌的程度是衡量好坏的重要标准。益生菌需要在适当的温度、水分状态下才能保持活性。最好采用超低温冻干技术和包埋技术让益生菌经受各种考验而能够保持高活性。

参考整理自: 中国益生菌网、新营养、益生菌FB、后生元。

参考学术文献:

[1].Yoha, K.S., Nida, S., Dutta, S. et al. Targeted Delivery of Probiotics: Perspectives on Research and Commercialization. Probiotics & Antimicro. Prot. (2021).[2].van de Wijgert JHHM, Verwijs MC (2019) Lactobacilli-containing vaginal probiotics to cure or prevent bacterial or fungal vaginal dysbiosi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future trial designs. BJOG An Int J Obstet Gynaecol 127:287–299.[3].Raghavi LM, Moses JA, Anandharamakrishnan C (2018) Refractance window drying of foods: a review. J Food Eng 222:267–275.[4].CNPROBIO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