摒弃明星基金经理现象后,“多基金经理制”会是灵丹妙药吗? 过去公募基金业内“一拖多”(一位基金经理管理多只基金)的现象颇受争议,最近几年有了很大的改善。并且我们发现“多管一”(多...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怎么介绍一只基金经理工作 摒弃明星基金经理现象后,“多基金经理制”会是灵丹妙药吗? 过去公募基金业内“一拖多”(一位基金经理管理多只基金)的现象颇受争议,最近几年有了很大的改善。并且我们发现“多管一”(多... 

摒弃明星基金经理现象后,“多基金经理制”会是灵丹妙药吗? 过去公募基金业内“一拖多”(一位基金经理管理多只基金)的现象颇受争议,最近几年有了很大的改善。并且我们发现“多管一”(多... 

2024-06-09 17:4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来源:雪球App,作者: 二鸟说,(https://xueqiu.com/3502863673/284378653)

过去公募基金业内“一拖多”(一位基金经理管理多只基金)的现象颇受争议,最近几年有了很大的改善。并且我们发现“多管一”(多位基金经理管理1只基金)的基金越来越多,多人共管模式逐渐成为业内新趋势。

截至2月29日,今年以来共有210只基金宣布增聘基金经理(A/C份额合并计算,下同)。整体来看,全市场共11621只基金中,超四分之一的基金采用共管模式,其中有14只基金由4位基金经理共同管理,299只基金由3位基金经理共同管理,2672只基金采用双基金经理制。(来源:Choice)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基金选择多人共管?这种模式有什么优势和不足?下面就来为大家分析一下。

一、多人共管的形式和优势

通过对大量“多管一”基金研究后发现,管理同一基金的多位基金经理之间的合作关系可以分为以下几种:老带新、引入强援、分工合作、分仓管理等。

1、老带新,传帮带

基金经理需要真刀真枪在资本市场中拼杀,培养过程是严谨和漫长的。一般需要经历从研究员、基金经理助理、基金经理的成长过程,从幕后研究走向实际投资,需要一个巨大的转变。资深老将的传帮带,可以帮助新基金经理快速成长,尽快将其研究能力转换为投资收益,也有助于把老将的投研理念传承下去,为公司培养更多的潜力选手。

比如国内深度价值风格的领军人物中泰资管姜诚,管理的中泰玉衡价值优选混合在2019年4月19日至2021年3月22日期间曾新增田瑀为基金经理。经过这种传承式的锻炼,2021年后田瑀也开始独立管理基金,成功实现“单飞”。兴证全球基金的谢治宇,管理的兴全合宜混合2023年1月3日至今新增程剑为基金经理。田瑀和程剑两位新人初次担任基金经理就得到了大咖的“传帮带”,既是一种幸运,也说明自身潜力被认可。

2、引入强援,提振业绩

单个基金经理的管理下,会充分体现该基金经理的投资风格、优势和不足。一般偏好进攻的选手往往对防守做得不够好,偏好防守的选手往往进攻性略显不足。为了基金有更好的表现,基金公司会考虑增聘擅长某一领域的新基金经理来帮助原基金经理补足短板,避免“木桶效应”。

这种情况在公募基金里面比较多见,我们就不一一举例了。

3、分工合作,共创辉煌

分工合作,一般是指基金经理在同一组合中分别管理不同类型的资产,互不干扰。这种情况经常会出现在偏债混合基金、固收+基金中。在组合的操作管理中权益投资部分由股票基金经理决策,固收投资由债券基金经理负责。

比如规模超260亿的天弘永利债券,就是由四位基金经理采取“主基金经理+辅助基金经理”的分工合作方式。主基金经理是公司固定收益业务总监姜晓丽,负责整体资产配置的把控,然后通过会议形式与其他基金经理共同商议决定资产配置决策。具体执行中,姜晓丽和张寓共同负责股票投资,杜广和赵鼎龙分别负责转债和纯债投资。这种模式已执行多年,效果还不错。

4、分仓管理,独立决策

分仓管理一般是指一只基金由几位相对成熟的基金经理进行分仓管理,各自独立决策。其投资方法论各不相同,相关性较低,希望形成较为平滑稳定的净值曲线。

比如工银领航三年持有混合2023年6月成立之初就设置了四位基金经理,均是从业经验超10年的投研老将,都有各自擅长的投研领域,基本能全覆盖所有大类行业板块,使业绩不易受市场风格、行业轮动及规模增长等因素影响。其中杜洋是研究部副总经理、投资总监,擅长均衡风格,聚焦建筑建材、公用事业、制造等领域。胡志利是权益投资部投资总监,擅长成长风格,聚焦大消费和科技行业。谭冬寒擅长成长风格,聚焦医药领域。盛震山擅长价值风格,聚焦金融地产和周期板块。

5、其他特殊情况

有时候增设基金经理也可能出于其他原因,比如增聘新基金经理一段时间后原基金经理离任、原基金经理需要请长假、只挂名不实际管理等。

从上面的分析来看,多人共管模式通过“去中心化”消除单一基金经理管理时诸多潜在弊端,比如打破个人能力边际的局限,有利于投资之中相互配合、查漏补缺,拓宽超额收益来源;通过多资产、多策略、多风格,更好的应对资产价格周期波动、风格快速切换,提高市场适应能力和回撤控制能力。这样能够避免对单个基金经理的过度依赖,通过集体决策、团队协作,更彻底的执行既定策略,提高基金的业绩稳定性和持续性。

当然任何一种模式都不是完美的,多人共管在实际执行中也会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下面来分析一下,以便形成更加客观的认识。

二、多人共管可能遇到的问题与挑战

投资上的合作,和很多其他岗位的组织与协作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配合默契,团队作战的优势就能显现出来。但如果配合得不好,反而互相牵制和消耗,影响基金业绩表现。

1、无法责任到人

俗话说,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多人共管基金时,如果职责划分不清晰,或者业绩考核没有合理详细的界定,很容易无法赏罚严明、责任到人,挫伤积极性。

2、容易陷入“多谋寡断”

多人共管基金时,将面临投资风格、投资思路、仓位配置、选股标准等方面的分歧。如何让团队成员求同存异,建立顺畅的沟通,快速高效决策,都是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如果管理同一基金的基金经理投资风格迥异,却无法相互融合,则会形成内耗。如果每次的投资意见都经过相互妥协、折中,有可能让基金失去特色和阿尔法收益,变得平庸。因为伟大的投资几乎都源自于与多数意见的背道而驰。

3、引发投资者担忧

如果基金成立之时,选用多基金经理,对于投资者来说相对容易理解这是由于分工的需要。但如果是管理过程中基金经理发生变更,如先增聘、后卸任(增聘新基金经理为原基金经理卸任过渡),或者增聘新基金经理后原基金经理就不参与管理,或者挂名,都意味着实际管理基金的人员不明确。而对于投资者来说,选基金就是选基金经理,增聘基金经理会引发一系列猜测和不安情绪,投资者不得不耗费更多的时间去探究背后的原因,增加了决策难度。

综上所述,多人共管模式可能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其出发点是好的,都是为了解决人才储备、基金业绩不稳定等问题,争取在未来获得更好的业绩。

三、“多基金经理制”是灵丹妙药吗?

追本溯源,多人共管模式并不是国内首创。国际资管机构资本集团(Capital Group),最开始也是让旗下基金经理单独管理资产组合,结果发现实际的投资结果总是出现较大的偏离。于是公司把一只基金分仓,交给不同的基金经理和研究员分别管理,这一方式后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公司管理的资产规模超过2.5万亿美元,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最成功的资管机构之一。

目前在国内公募基金行业走向全球化的背景下,多人共管模式自然成为国内公募借鉴的一种改进基金业绩的方式。近日证监会发布的《关于加强证券公司和公募基金监管加快推进建设一流投资银行和投资机构的意见(试行)》中也提出摒弃明星基金经理现象,强化“平台型、团队制、一体化、多策略”投研体系建设。

可见,多人共管模式有望成为国内公募基金未来的趋势。因为采用这种模式的基金公司可以从过去的基于个人的投研文化转向团队化管理,提高投资决策质量和风险把控能力,为基金产品业绩的持续性奠定坚实基础保障。即使多人共管模式的执行中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也还是希望基金公司能够坚持践行下去,在实践中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对多人共管模式进行完善,制定有效的考核机制,从而为投资者谋福祉。

声明:基金、基金投顾组合的研究、分析不构成投资咨询或顾问服务,本账号发布的言论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作为买卖的依据。基金投资有风险,基金及基金投顾组合的过往业绩不预示其未来表现,为其他客户创造的收益,并不构成业绩表现的保证。基金投顾业务尚处于试点阶段,基金投顾试点机构存在因试点资格取消不能继续提供服务的风险。敬请认真阅读相关法律文件和风险揭示声明,基于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进行理性投资。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