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比病毒更可怕的,是人们的无知和冷漠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德尔塔病毒可怕吗 疫情之下:比病毒更可怕的,是人们的无知和冷漠

疫情之下:比病毒更可怕的,是人们的无知和冷漠

2023-03-29 15:3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干货直播

点击预约今晚免费纯干货直播(4月14号)

「华为薪酬激励全面解析」

准时提醒开播,避免错过

作者 l 高琳教练

来源 l 有意思教练(ID:EmpowerLeaders)

去年圣诞节,我刚回西雅图就赶上几年不遇的大雪,家里没有铲雪的工具,车都开不出来。

正发愁呢,对面的邻居冲我喊:“我这儿有化雪的盐可以给你用。”

我说:“太好了!谢谢!”

正要走过去拿呢,只听见邻居大喊一声:“别过来!”

那一刻,我愣了,难道她知道我刚从中国回来,嫌弃我可能有新冠病毒。

紧接着我听见她说:“我们全家除了我,都得了新冠,我把盐放在这儿(路中间),你过来拿吧。”

我又懵了,这么说她是密接喽,那我现在走过去算不算次密接?我还要不要过去?

想了一下,我还是走了过去,谢了邻居,然后就隔着马路跟她聊了起来。

她说感恩节家里来了很多客人,可能就这么感染上了。

说着她指指远处正在铲雪的老公说:“他前两天得了,不过现在已经好了。”

回到家我立马儿开始洗手,洗了好几遍——我想洗掉的不仅是病毒,更是恐慌。

01

比病毒更可怕的是

人们的无知和冷漠

你所看到的世界,就是你内心世界的折射。

邻居一喊“别过来”,我就觉得她是在嫌弃我,说明我打心眼里恐惧病毒。

去年年底我给客户的国外团队做线上培训,等着大家陆续上线的时候,一个英国的学员说:“我今天得早点儿下线,因为我得了新冠,有点儿困。”

我当时就感觉病毒好像要从电脑屏幕喷出来一样,理性上明明知道这是无稽之谈,但为什么会有这种下意识的恐惧呢?

因为媒体的宣传——我们的认知都是宣传的产物。

就好像我没去美国之前认为他们都不戴口罩,天天到处传播病毒,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结果到了才发现,最起码我所在的城市,室内必须带口罩,学校里老师、学生也必须戴,而且隔三差五的组织学生查核酸,自愿参加。

一旦有学生感染,密接的同学家长就会收到邮件,要求居家隔离。

有些餐馆,剧院要求出示疫苗卡才能进去......原来美国人并没有像我们想象的那样不知死啊。这不也挺惜命的吗?

我到美国的时候正好赶上德尔塔的尾巴,奥密克戎爆发的顶峰,几乎每个人身边都有朋友感染,如果没有,那只能证明他没朋友。

因为感染的人太多,医疗资源明显不够,我老公的姐姐、姐夫都是医生,他们说非紧急手术一概推迟,全部为新冠病人让路。

为了避免感染,我很少出门,偶尔跟朋友出去吃个饭,逛个街,第二天回来就有可能接到电话说:

“我家儿子/老公刚发现阳性了,跟你说一声哈,你最好自查一下。”

一开始我还有些恐慌,慢慢地,我也适应了这种公开透明,本着对彼此负责,谨慎但不惶恐的互动方式。

之所以大家能做到公开透明,是因为没人觉得得了新冠就要死了,更没有人觉得有什么羞耻的。

病毒是问题,人不是问题。

恐惧并不是坏事儿,它让我们对疾病有敬畏心,采取一切必要措施去消灭它。但同时我们又要警惕那些制造恐慌的“妖魔化”宣传。

你越把病毒妖魔化,就越会让得病的人被污名化,产生更多的病毒歧视,地域歧视。

现在很多地方已经开始对上海人妖魔化,全然忘了当年武汉疫情的时候,很多国外的媒体污名化咱们国家,管病毒叫“Chinese Virus”。

那时候我们抗议:病毒不分国界,人类是一个命运共同体。

但现在如果你的邻居阳性了,你们不也是一个命运共同体?

前两天网传一份4700字的《上海仁恒河滨28号楼防疫保护指南》,公约中呼吁全体业主放下偏见、以真诚、爱心来面对困难:

“即使有同栋楼家庭被传染了不要歧视,也没有什么羞耻和特别的,每户人家如有感染需要和志愿者讲,让大家防控有数。”

相比之下,有些人的反应就不那么理性了。

“之前那个自测阳性的人啥时候拉走啊?再不拉走她通过下水道传染到我们家怎么办啊!”

“我们家有老人、孩子,得病了就完了!”

我有一个朋友在美国感染过新冠早就康复了,结果回到国内有一次跟客户开会的时候,当对方听说他曾经得过新冠,竟然当场站起来就离开了会议室。

比病毒更可怕的,是人们的无知和冷漠。

这种冷漠伤害的不仅仅是别人,也是你自己。 因为你永远不知道你是不是下一个。

疫情已经到了第 3 年,随着越来越多的阳性、无症状感染者和康复者的出现,我们必须学会用科学理性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人。

今天你歧视别人,明天被歧视的就有可能是你。

无人可以幸免。

02

歧视从偏见开始

用联结打破偏见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阿伦森是这样界定偏见的:

“人们依据有错误的和不全面的信息概括而来的、针对某个特定群体的敌对的或者负向的态度,一旦产生偏见又不及时纠正,扭曲后或可演变为歧视。”

作为一个北京人,我从小就被大人灌输上海人自私,爱算计,唯利是图这种地域偏见。

长大以后,尤其是出国以后,我才慢慢理解,上海人不过是更有“边界感”而已。

如果说北方人的人际关系像是一锅粥,上海人则更像是一锅饭——米是一粒一粒的,在一起,但不黏在一起,俗称“拎得清”。

这种“边界感”并不是自私,而是我管好我的,你也管好你的,不要管别人的闲事。

在机票被熔断N多次后,我终于在3月中回到上海,隔离期间正好赶上上海的疫情和封控。

我亲眼目睹了当疫情来临时,上海人是如何用他们特有的智慧和幽默,彼此互帮互助,“多管闲事”的。

很多人网上抢不到菜,邻里之间就自发成立互助小组组织团购。我有一个做技术的朋友,还写了个小程序帮助那些老人买菜。

所以说,偏见靠什么来打破?

靠人与人之间的联结——我们比其他任何时候都需要联结。

在这种联结中,我们和身边的人的关系发生了一种微妙的重构。

本来平时大家每天各上各班,各鸡各娃,没有什么更深的往来。但通过这次疫情,反而让人与人之间恢复到了很久以前那种互帮互助的状态。

虽然人与人之间的物理距离被隔离了,但因为守望相助,却让心走得更近了。

“人”字的结构,本来就是一撇一捺的相互支撑,而不是相互嫌弃。

03

和病毒共存?

先和不同认知的人共存吧

前两天网传一段视频上海某小区居民冲出去抢菜,我的一个北京的朋友说了一些比较难听的话,我这里就不复述了。

《了不起的盖茨比》里有一句话:

“每当你觉得想要批评什么人的时候,你切记:这个世界上的人并非都具备你禀有的条件。”

违反抗疫政策固然不应该,但你坐在家里有吃有喝的,真的能体会别人吃不上饭的感受吗?

其实我这个朋友并非有什么坏心眼,他炒股不上班,所以天天坐在家里靠刷抖音指点江山。

众所周知,这种算法推送的信息会按照你的喜好,不断地给你推送跟你观点一致的内容。

比如:你刷到了一条信息告诉你新冠后遗症是大脑会萎缩,你看了,转发了,系统下一次就会给你推送更多类似的内容,比如:

《新冠可怕后遗症出现了,张文宏凌晨发文:真相远不止这些》 ……

这种耸人听闻的信息,会让你有限的认知不断的自我加强。

你会愈发顽固地认为你的观点是最有道理的,从而失去了不同的视角,更多的维度的思考。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很多事情上,观点越来越分裂,彼此都感觉夏虫不可语冰。

很多人都说,现在已经不是能不能与病毒共存的问题了,而是能不能和不同认知的人群共存的问题了。

亚里士多德说过:“人生最终的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在于生存”。

但问题是,当人们因为生存问题而苦恼的时候,就很容易变成情绪的产物,丧失自主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

条件越艰苦,情绪化的声音会越高涨,思考的声音就越会被淹没。

如何避免呢?多听取不同的观点。

上个月我带儿子去参观大学,在听一位政治学教授讲他的教学理念的时候,他说:

“只有接收不同的声音,不被某一种观点所局限,才能最终形成自己的观点。”

这就是为什么朋友圈里虽然有些人的观点和我不一致,但我也不会轻易拉黑。

毕竟他不是敌人,病毒才是。

04

写在最后

《流浪地球》中有这样一段话:

“起初,没有人认识这一场灾难...... 直到这场灾难和每个人息息相关,人类才认识到这是一场灾难。”

究竟这场灾难是天灾还是其他,留给历史来评判。

我们唯一能做的是选择善良,选择理性,选择希望。

- END -

实训营推荐

4月23日,周六线上远程参训,

手把手教学、小组共创交付,现场敏捷咨询

儒思创始人&CEO崔晓光亲自指导

基于战略与业绩增长的奖金体系实训营

学习华为奖金模式底层逻辑和核算过程

设计出让老板满意,让员工多拿钱

像华为一样激励员工不断做大业绩,做增量绩效的奖金体系

真正提升人效、不断创造价值

丨本文由儒思HR实战智库(ID:cuixg111)整理编辑,内容作者:高琳,有意思教练CEO, 职场畅销书《职得》、《故事力》作者, 最会讲故事的高管教练,英国工商管理博士。拥有20年世界500强高管经验,擅长讲故事、撒狗粮、熬鸡汤加干货。帮你获得内在成长,外在成就,成为自己故事里的英雄!微信公众号:有意思教练(EmpowerLeaders)。若须引用或转载,请务必注明。

你点的每一个“在看”,我都认真地当成了喜欢

点点赞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