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帝国的守夜人,德国空军夜间战斗机部队的兴亡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德国战斗飞机 第三帝国的守夜人,德国空军夜间战斗机部队的兴亡

第三帝国的守夜人,德国空军夜间战斗机部队的兴亡

2023-06-21 07:1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从1940年5月10日英国夜航轰炸机第一次将炸弹扔向德国城镇,直至1945年4月末停止对德夜间轰炸,英国轰炸机部队和德国夜间战斗机部队在接近5年的时间里在欧洲的夜空中展开了你死我活的厮杀。这是人类夜间空战史上最大规模的体系碰撞,这里简述的就是以夜间战斗机为主体的德国夜间防空体系建立、完善和崩溃的历史。

战斗中的德国Ju88G夜间战斗机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雷达电子设备尚不普及,夜空是飞机有效的掩护。轰炸机由于内部空间和载重量大能够安装更完善的导航系统并配备专门人员,更适合夜间作战需要,因此整个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国轰炸机部队都选择以夜袭方式对德国开展战略轰炸。

1939年9月4日即德国入侵波兰后第四日夜间,英国皇家空军即第一次深入敌方领空,轰炸机在汉堡、不莱梅以及鲁尔区的若干城市投放了传单。这种克制的做法一直持续到丘吉尔上台那一天,当时由于德国空军对鹿特丹的毁灭性轰炸以及整个战局的恶化,当夜英国轰炸机就开始向德国工业区投掷实弹。其后三周的时间里英国夜航轰炸机出动了1700架次,仅损失了39架,并且大多数是因为事故坠毁,事实证明第三帝国夜间空防形同虚设。

在战前德国曾以一个中队的Bf 109战斗机试验过与探照灯系统配合的夜间空战,这种战斗其实就是把常规地面防空中与探照灯配合的高射炮替换成了战斗机。战争初期的德国夜间战斗机作战大致仍按上述套路进行,只是增加了雷达的引导。

夜间战斗机在雷达探测到远方目标后起飞,然后在地面联络人员指挥下到达指定空域待命,当探照灯照亮敌轰炸机时冲上去攻击。但这种方式在实战中效果很差,首先在恶劣天气下无效,其次探照灯照亮敌机的时间很短,并且此时也是地面高炮猛烈开火的时候,很容易被误伤。当时德军使用的弗累亚雷达性能原始,只能探测目标方向和距离而测不出高度,并且经常混淆敌我,地面能够提供的帮助有限。

早期的弗累亚雷达

这一阶段的夜间拦截几乎没有效果,只是证实了机动性和高速性能在夜间战斗中并非决定性因素,夜间战斗机只需要速度快过轰炸机即可;由于大量时间耗费在空中待机和搜索上,航程至关重要。单发战斗机无论是航程还是仪表飞行能力都无法胜任;相反双发驱逐机Bf 110更适合夜间作战,同时Do 17和Ju 88轰炸机由于具有长航程优势也开始被改装为夜间战斗机。

1940年7月19日,德国成立了第一夜战航空师,约瑟夫·卡姆胡贝尔上校任师长,此人即后来的夜间战斗机总监。卡姆胡贝尔极具组织能力且意志坚定,白手起家建立了德国夜间防空体系,战后出任西德国防军空军总监,参与重建了西德空军(相比之下当时的战斗机总监阿道夫·加兰德虽然名气极大,但几乎毫无建树)。

战后身着西德军服的卡姆胡贝尔

卡姆胡贝尔上台时手上共有40余架夜间战斗机,包括两个中队的Bf 110和若干架Ju 88,剩下的都是Bf 109战斗机,空勤人员由于长期无战果而士气低落。卡姆胡贝尔遂为夜间战斗机部队设定了两个不同的作战方案:针对德国西部地区的防御性近程夜战和对英国本土轰炸机出击基地的远程攻势夜战。

近程防御夜战使用现有的雷达、听音器和探照灯配合,首先在明斯特西部建立了一个宽35英里的照射区,再在这个基础上不断扩宽和延伸,到41年底已经投入六个探照灯团,照射区从北海一直延伸到梅斯。英国轰炸机进入照射区后会被探照灯接力照射,长时间暴露在夜间战斗机视野下,被击落的几率大增。但这个探照灯防线只是昙花一现,德国各地方当局要求将探照灯部署在城市附近配合高炮作战,最终此防线在希特勒亲自干预下解体。

好在此时新式的维尔茨堡雷达已投入使用,这种雷达波长53厘米,比波长2.4米的弗累亚准确得多,并且能够测出高度,搜索半径为35公里。卡姆胡贝尔以此为中心建立了一套被称为华盖床(也有翻译为天床)的引导体系。

维尔茨堡雷达

每个华盖床基地包括一台用作远距搜索的弗累亚雷达和两台维尔茨堡雷达以及一个装备了标图板和通信设备的指挥中心。夜间战斗机起飞后即与指挥中心建立联系,上升到预定高度后开始围绕指挥中心盘旋待机。当弗累亚雷达发现目标后,一台维尔茨堡雷达负责跟踪敌机,另一台负责跟踪己方夜间战斗机,两者的航迹都显示在标图板上。地面战斗机引导员负责为夜间战斗机提供航向、速度、高度等指令,将夜间战斗机引向目标。

1个华盖床基地只能覆盖直径约65公里的圆周,因此必须在轰炸机航路上连续部署华盖床才能保证拦截成功。1941年8月,夜战师被升格为第12航空军,此时已升任少将的卡姆胡贝尔任军长,由此获得了调用德国海量资源生产无线电和雷达设备的可能。华盖床基地像蜘蛛网一样在大地上延伸,每隔30公里就是一座。卡姆胡贝尔的目标是在北至挪威南至地中海的整个西欧土地上都建成华盖床基地网,并不断增加密度。这些华盖床基地数量最多时达到1500个,被称为卡姆胡贝尔防线。

此时夜间战斗机的数量也达到了约250架,均为双发战斗机,除轰炸机改装的型号外,不列颠之战后一批被打残了的Bf110驱逐机部队也转入夜战。这一时期的主要问题是由于探照灯部队被撤走,夜间战斗机被引导就位后往往仍不能用目视发现目标。在地面指挥中心标图板上两者早已重合,但飞行员就是看不见轰炸机在哪里,有时反复多次引导进入仍无法发现,最终目标逃逸(这一点和五六十年代中国空军夜间拦截侦察机的经历很相似)。

同一时期远程攻势夜战也在进行,这个任务由第二夜间战斗机联队(NJG 2)的Do 17和Ju 88负责。这些轰炸机改装的夜间战斗机航程很长,机头火力强大并且保留了轰炸用的弹仓。德国监听机构发现英国轰炸机集结准备行动的信号后,这些远程飞机就分数批起飞。

德国远程夜间战斗机共分为三个攻击波。第一个攻击波赶在英国轰炸机起飞前到达,用机炮和炸弹攻击尚未起飞的轰炸机群;第二个攻击波将在北海上空拦截起飞后集结中的轰炸机;第三个攻击波在数小时后起飞,他们要混在返航的英国轰炸机中直达英国基地,趁疲惫的轰炸机飞行员准备降落放松警惕时大开杀戒,或者对着灯火通明的基地上停放的机群扔下炸弹。

当时德国每天能投入远程空战的夜间战斗机不到20架,由于航程很长又都是无支援的单机作战,战果并不算高,自身损失相对也较大,但这种骚扰式空战对英国轰炸机部队的正常运作以及飞行员的士气造成很大打击。然而在1941年10月12日远程空战被希特勒正式叫停,理由是德国民众(很可能也包括一些空军高官)对击毁在英国的敌机不感兴趣,大家更想看到入侵者就坠毁在自己轰炸造成的废墟旁边。

1942年电子技术的进步使德国夜间战斗机的效率大大提高。首先是加大天线的巨型维尔茨堡雷达装备部队,将搜索距离提高到70公里;其次是小型机载雷达FuG202 利希滕施泰因B/C被安装到夜间战斗机上,最后一段接敌可由机载雷达辅助引导,终于解决了看不见的问题。

Do217N夜间战斗机机头的FuG202雷达天线

至42年末,德国夜间战斗机部队已扩充到400多架双引擎飞机,在这一年中1291架英国轰炸机被德国夜间战斗机击毁。德国方面的问题是华盖床体系是一个建造耗时、昂贵且效率较低的系统,每个华盖床只能引导一架战斗机,如果轰炸机飞出华盖床覆盖范围,则被引导的战斗机只能放弃攻击,因为它无法接受下一个华盖床引导。如果英国轰炸机以密集队形成群通过,华盖床体系必然应接不暇。好在41年到42年间,英国轰炸机的指挥和作战体制尚在摸索中,夜间密集编队技术尚未掌握。英国轰炸机往往以较长的时间间隔单机通过,反而有利于德国夜间战斗机刷战果。

42年时英国轰炸机部队也在校正自己的战术。英国人经评估认为夜间小编队多批次出击造成炸弹散布过大,影响了空袭效果。于是英军分别在三、四、五月末对德国城市进行了三次集中空袭,特别是五月三十日对科隆的空袭,使用了超过1000架轰炸机,在一个半小时内通过目标上空。这些飞机沿路遭到各华盖床体系拦截,36架飞机被夜间战斗机击落,从而使总击落数刷过600架。华盖床体系的缺陷就此被英国人破解,本来他们预计当晚将有50到100架轰炸机被战斗机击毁。很显然,对单个目标的进攻中,轰炸机越多则损失越小、效果越好。

1943年卡萨布兰卡会议后,英军再次集中力量对德国城市开展大规模攻击。3月5日夜422架轰炸机编队突袭埃森,38分钟内投弹1014吨,自此拉开史称鲁尔之战的近四个月的大规模轰炸序幕,直到6月28日夜540架飞机再次空袭科隆为止。英国轰炸机共出动18506架次,被击落812架,其中仅6月份就损失了250架,另有2126架次飞机受伤。从表面上看德国夜间战斗机取得了相当大的战果,但付出的代价是被空袭的城市一片狼藉。而英国人最后统计损失不过占总架次的4.7%,他们以完全承受得住的代价在给德国人放血。

夜袭中的英国兰开斯特轰炸机群

虽然德国基层夜战部队还在不知天高地厚地狂欢,王牌飞行员为了争夺击坠数甚至将其他就位的夜间战斗机赶出引导区,但德国空军高层却明白他们要挡不住了。卡姆胡贝尔的对策是继续增加华盖床基地的数量、开发新型雷达和电子设备以及试验一套华盖床引导多架战斗机的方法并且将现有的夜间战斗机部队扩大到三倍规模。但也许是他以前提的同类要求次数太多已经超过了元首的心理底线,这次希特勒终于爆发了。卡姆胡贝尔于43年9月19日被解除第12航空军军长职务,到11月份夜间战斗机总监的位子也丢了。

卡姆胡贝尔的问题一方面在于他的夜间防线实在是耗资巨大,另一方面夜间战斗机占用了轰炸机的大量生产配额。夜间战斗机是一种纯防御性武器,而削减轰炸机则意味着攻击力和主动权的丧失。卡姆胡贝尔在建立夜战体系过程中获取了很大的物资调配权限,他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动了一大票人的奶酪,所以最后无论是戈林还是凯特尔都护不住他。

但英国人可不管第三帝国内部的倾轧,稍作休息后他们又卷土重来。1943年7月24日夜,791架英国轰炸机扑向汉堡,英军第一次动用了被称为窗口的金属干扰箔条。电子干扰机每隔1分钟投下一批箔条,德军的引导雷达和炮瞄雷达全部失灵,当天英军仅损失了12架飞机。接着他们趁热打铁,连炸了8天,地面上死了3到5万人。

恰在汉堡大轰炸之前,为应对鲁尔之战的窘迫,哈约·赫尔曼少校提出了“野猪”战术。这种战术实际上是将夜间空战恢复到战争初期水平,单发战斗机按地面通报的敌机来袭方向飞行,依靠被击中飞机的火光、英国前导机投下的目标指示弹等自行修正航向,然后在城市上空利用地面火光或探照灯发现轰炸机并发起进攻。当时既然整个夜间战斗机和高射炮体系都已瘫痪,这就是唯一的应急办法。好在英国轰炸机来袭规模远大于战争初期,地面燃烧的城市提供了足够亮的背景,发现目标倒是不成问题。后来卡姆胡贝尔也不得不下令夜间战斗机照此办理。

野猪的成功仍然是昙花一现,单发战斗机的夜间飞行能力与开战时相比并无提高,后来事故损失率竟然超过了战果,1944年3月不得不解散了主要的野猪部队。但野猪的思路却启发了夜间战斗机部队,德国空军技术局一部部长冯·洛思贝格上校提出跟踪夜战的战术,即华盖床体系仅作为预警使用,夜间战斗机不再局限在华盖床区域内,而是混入轰炸机群自行选择目标作战。

43年时德国夜间战斗机部队还有两个新的不利因素必须指出。一是美国空军开始大规模昼间空袭,防空战斗机部队捉襟见肘,夜间战斗机不得不频繁卷入白昼空战,不少经验丰富的夜战飞行员在不熟悉的白昼空战中被打死;二是英国蚊式夜间战斗机开始深入欧洲大陆作战,木头造的蚊式战斗机雷达特征小且高速灵活,这些蚊子反过来猎杀德国夜间战斗机,事实上德军直到战败也没造出能有效反制蚊式的夜间战斗机。

德国夜间战斗机靠野猪战术打烂仗的状况一直持续到43年末几种新式电子设备装备为止。新型的FuG 220 利希滕施泰因 SN-2雷达波长改为3.3米(老型号为53厘米),在英军干扰波长之外,同时扫描角度增加到120度;FuG 350 纳克索斯R雷达接收机可定向英国轰炸机的鹿特丹导航轰炸雷达信号,后期的ZR型则可提供英军夜间战斗机搜索雷达信号预警;FuG 227 弗伦斯堡雷达接收机用来定向英国轰炸机的莫妮卡护尾雷达。还有一个重要发明是在夜间战斗机机背向斜上方安装的机炮,这种武器被称为斜射炮或斜乐曲。它能使夜间战斗机偷偷钻到英国轰炸机正下方开火,避开背部和机尾炮塔的观测和反击火力,很多英国飞机莫名其妙就被不知从何而来的炮弹击毁。这是基层部队的民间发明,被证实有效后很快在所有夜间战斗机部队推广。

装备斜射炮的Ju88R突袭兰开斯特轰炸机

44年初德国夜间战斗机的新战术也趋于成熟。原有的华盖床系统不再负责指挥,而是向上级单位提供数据。夜间战斗机师的指挥中心根据汇总的信息向夜间战斗机发布命令并通报敌军的位置、数量、高度、航向等信息。夜间战斗机起飞后爬升到约6000米的英国轰炸机常用飞行高度,然后自行搜索目标并投入交战。一般首次接触都是由SN-2雷达或纳克索斯接收机完成,飞行员在发起攻击前应向地面通报敌方编队位置和航线,稍后这些信息将被转发给附近区域的其他夜间战斗机。

存世的巨型维尔茨堡雷达

依靠改进过的设备和战术德国夜间战斗机部队再次给英国轰炸机造成了巨大的损失。1944年1月28日夜轰炸柏林的英国轰炸机损失了43架;2月15日夜再次空袭柏林,又损失了42架;3月24日,811英国轰炸机被击落了72架。3月31日,战斗达到最高潮,795架英国轰炸机向纽伦堡发起进攻,德国空军组织了200架夜间战斗机迎战。那天晚上德国的夜空被一轮满月照亮,气温异常下降使高空的轰炸机身后形成了长长的凝结尾迹,德国夜间战斗机得以对敌机位置一览无余。95架轰炸机被击落,12架在着陆时坠毁,还有71架严重损伤,损失率达到12%。

这一天是夜间空战的转折点,英国轰炸机部队遭到了单日最惨重的伤亡,而德国夜间战斗机部队的胜利达到了巅峰,不过这也是他们最后的胜利了。

此战之后,为了给诺曼底登陆的霸王行动做准备,英国轰炸机部队改变了任务目标。这个现象很自然地被德国空军脑补为此前大胜的结果,他们认为英国空军由于无力承担巨大损失已经放弃了夜间对德国城市的战略空袭,换言之德国空军夜战部队已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但是非常遗憾的是这纯属一厢情愿。诺曼底登陆后不久英国轰炸机部队以更大的规模卷土重来,而这次德国夜间战斗机部队惊恐地发现梦魇再现,他们又一次处于又聋又瞎的境地。

7月13日,一架Ju 88夜间战斗机迷航后在英国苏塞克斯的伍德布里奇基地降落,SN-2雷达和弗伦斯堡雷达接收机随即被破解,英国人很快推出了对应的干扰措施。不久后, 纳克索斯雷达接收机也失效了。

随着地面战场盟军部队的节节推进,在法国、荷兰和比利时的华盖床基地被逐个占领,原有的预警雷达网络和指挥体系被压缩、破坏。夜间战斗机部队被从配置良好设备齐全的基地赶出来,匆忙转移到德国内地拥挤简陋的小型野战机场上。由于白昼制空权的丧失,这些基地也变得不再安全,残存的飞机被隐蔽在树林里,甚至直接利用公路起降。

1945年2月13至15日,英美空军对德累斯顿进行了史无前例的大规模轰炸,德国夜间战斗机毫无作为。在这个阶段夜间战斗机部队在组织上已经陷入瘫痪。

1945年3月3日,德国夜间战斗机部队发起了吉塞拉行动,这是最后一次回光返照式的冲击。100多架Ju 88和He 219夜间战斗机尾随返航的英国轰炸机群穿越北海,对萨福克、林肯郡和约克郡的27个英国轰炸机基地发动进攻。一切似乎又回到了1941年开展远程夜战的时期,夜间战斗机在英国基地上空横行无忌。他们击落了20多架英国轰炸机,炸伤了地面的若干架,只有5架或6架夜间战斗机在英国上空损失。

这个醒悟来得实在太晚了,此时已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止英国轰炸机部队取得最后的胜利,关键是德国空军连组织同样规模的夜间战斗机再来一次的能力都没有了。其后德国空军夜间战斗机部队就在一片混乱和哀鸣中和第三帝国一起走向终结,可能唯一值得一提的就是他们在战争最后阶段建造了一些Me 262 B-1a/U1喷气式夜间战斗机,可以争夺一下“最早安装雷达的喷气式战斗机”头衔,但这其实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Me 262 B-1a/U1夜间战斗机

数年的空中较量最终以德国夜间战斗机部队的全面失败落下了帷幕。战后英国空军部出版了一本《德国空军的兴亡》,书中提到:“从一九四一年至一九四五年间,英国皇家空军得以依靠没有受到攻击的基地进行作战,这对于战胜德国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从这个角度看,攻势空战可能是德国夜间战斗机部队取胜的唯一机会,当他们放弃这个机会时,也就注定了失败的结局。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