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胡麒牧:数字产业化是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动能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德国企业文化的特征有哪些 解读《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胡麒牧:数字产业化是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动能

解读《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胡麒牧:数字产业化是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动能

2023-06-10 01:1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封面新闻记者 孟梅 易弋力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数字中国建设驶入快车道。

作为影响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文件,《规划》有哪些新特点?如何让数据要素更好服务于数字中国的建设?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怎样深度融合?为何要打造自信繁荣的数字文化?如何理解《规划》提到的“以数字化赋能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3月2日,封面新闻记者对中国数实融合50人论坛副秘书长、中钢经济研究院首席研究员胡麒牧进行了专访。

胡麒牧表示,2022年初我们已经发布了《“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之后我们还发布了数字经济一些细分领域的专项规划和行动方案,但更多聚焦于经济领域,强调数字技术与经济领域的融合发展。此次发布的《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是站在更高层面的顶层设计,所涉及范围已经远远超出经济领域。文件提出推进数字技术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深度融合,强化数字技术创新体系和数字安全屏障“两大能力”,优化数字化发展国内国际“两个环境”。也就是说,数字经济是数字中国的重要支撑之一,而数字中国则关乎全局,对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

统筹发展与安全

让数据要素更好服务于数字中国的建设

技术进步是驱动我国当代产业变革及社会变革的最根本动力。《规划》也强调了要强化数字中国关键能力,一方面构筑自立自强的数字技术创新体系,另一方面筑牢可信可控的数字安全屏障。

对此,胡麒牧认为,在推动数字中国建设的过程中,通过数字技术的创新和升级来充分激发数据要素的作用是一个关键环节,因此技术创新一定是第一位的。但数据要素的采集、传输、处理、应用过程,涉及信息安全问题,如果没有良好的安全屏障,可能会对经济安全、社会安全带来巨大隐患。因此我们要统筹发展与安全,既要为推动数字技术创新提供良好的环境,还要守住安全的底线,不断完善数据相关的基础制度和配套体系,让数据要素更好服务于数字中国的建设。

以“数实融合”为理念引领

“数字产业化”是数字经济核心产业

当前,数字经济服务实体经济的程度正在加深。胡麒牧此前提到,以“数实融合”为理念引领的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双向奔赴,也将逐渐模糊新经济与传统经济的界限。围绕“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规划》也提出,培育壮大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研究制定推动数字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措施,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推动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农业、工业、金融、教育、医疗、交通、能源等重点领域,加快数字技术创新应用。

胡麒牧表示,数字经济分为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两部分,文件对这两个方面都做出了部署。数字产业化是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目前创造的增加值只占到数字经济的20%左右,但是核心的原创性的数字技术研发活动,以及使用数字作为主要生产要素的产业和业态都在这个范畴里面。这是一块全新的产业领域,很多技术和模式并不成熟,需要我们去培育壮大,才能提升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动能。另外一块产业数字化的发展,则一方面要充分依托我们超大规模市场和完善工业体系,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的融合发展;另一方面是带动我们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端化、智慧化、绿色化发展的抓手。

文化产业转型升级

发展数字文化是一个很好的落脚点

在《规划》公布之前,很多专家多次强调了的数字文化重要性。此次发布的《规划》专门就赋能经济社会发展强调了要打造自信繁荣的数字文化,在发展网络文化,推进文化数字化发展,提升数字文化服务能力的基础上,还强调了要形成中华文化数据库。

对此,胡麒牧从理论、产业、技术三个层面进行了解读,“从理论层面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先人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财富,所以传承、发展我们的中华文化既是我们的使命,对于我们进一步从中汲取营养,推动中国特色的理论创新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从产业层面来看,我们的文化产业也面临着转型升级的任务。如何把大量的文化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以人民群众更加喜闻乐见的方式展现出来,实现更大价值;从更广泛的范围内传播开来,讲好我们的中国故事,其实发展数字文化就是一个很好的落脚点。从技术层面来看,目前我们的数字孪生、虚拟现实、区块链等技术已经极大丰富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应用场景,提升了供给质量,改进了文化消费的体验。我们的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成熟以及数据库的建设,也能让我们高质量保存好中华文化资源。古代文化传承靠的是文字书写,靠的是纸、碑等物理介质,像声音等其他介质很难传承,进入数字时代,我们有了数字化的手段来多维度地保存、传承这些资源,存储能力和保真性都有了质的飞跃。”

数字技术的进步和数字基础设施的完善

为解决“三农”问题带来了新路径

以乡村振兴为指向,未来数字乡村的建设需要依托于现有基础,找到贴合当下实际的一些发力点,以此为引擎带动相关产业融合创新和业态自然演进。从构建普惠便捷的数字社会角度出发,《规划》提到的推进数字社会治理精准化,深入实施数字乡村发展行动,以数字化赋能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应该如何理解呢?

胡麒牧解读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要解决好“三农”问题。我国乡村地区分布广袤,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在传统产业逻辑和社会治理方式下很难实现要素聚集,打造比较优势,实现高效发展。但数字技术的进步和数字基础设施的完善,为我们解决“三农”问题带来了新路径,数字化的工具可以突破时空局限,弥补工业经济模式中乡村的资源要素禀赋短板,通过数据要素作用的发挥来实现新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从乡村治理上,数字中国建设会提升乡村地区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的质量,推动社会治理精准化,极大提高乡村治理的效率。”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