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中,纳粹德国失败的最根本原因是什么?“道”与“术”之辩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德国二战输的主要原因 二战中,纳粹德国失败的最根本原因是什么?“道”与“术”之辩

二战中,纳粹德国失败的最根本原因是什么?“道”与“术”之辩

2024-07-14 00:3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然而,假如从我们中国人几千年总结的哲学思想和经验教训的基本点来看,上述文章只是从“术”的层面来分析问题的,实际上,比“术”更重要的、更关键、更能说到点子上的是“道”。

“道” 是高级的东西,相当于战略、战术中的“战略”,是决定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必然性的因素。下面我就从“道”的角度和层面来分析一下纳粹德国最终失败的根本原因。

首先有必要简单讲解一下什么是“道”。

“道”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哲学和文化的精髓。简单地说,“道”就是为人处世的最佳方式和最佳分寸:用中华文化的语言来说就是“阴阳平衡”;用孔子的话来说叫“无过无不及”;用《论语·尧曰》来说就是"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即做到恰到好处)";用儒家的专业术语来讲叫“中庸之道”。

这个“道”文化几千年浸润到中华民族的思想里、血脉里、骨髓里,深深影响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动准则。所以,中国人做事一般不喜欢走极端,而是力求把握一个最佳的“度”(即分寸。我认为,中国之所以叫“中”国,就是这个含义),其结果自然就是好的多、坏得少。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纳粹德国是怎么做的,背后的指导思想和动因又是什么。

第一,纳粹思想是一种极其极端的种族歧视、种族压迫、种族灭绝的思想

以希特勒为首的德国纳粹党宣扬德意志民族是优秀民族,把犹太民族和其他民族视为劣等民族。希特勒一上台,便推行了一整套疯狂的反犹灭犹政策;之后,纳粹德国在占领很多其他国家后,又扩大为反斯拉夫、反低等种族的政策,建造了无数个集中营,大肆屠杀其他民族,造成人类历史上屠杀所谓劣等民族、特别是屠杀犹太民族的罕见浩劫。物极必反,纳粹德国的极端思想和极端行为必要要遭到世界上其他种族的同仇敌忾的激烈反抗和迎头痛击。终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结成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群策群力、众志成城,最终埋葬了纳粹德国。

第二,纳粹的文化是一种极端排他性、封闭专制的文化

在纳粹德国国内,国会大厦纵火案之后,希特勒镇压了社会民主党、共产党和国内所有的反对势力,造成纳粹专权,没有任何的制约和牵制力量,这样希特勒就可以为所欲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他在政策方面的许多走极端的缺陷和不足也就无法得到及时的纠正和更正。

二战爆发后不久,希特勒又解除陆军总司令的职务,自己任命自己为德军陆军总司令,这样造成希特勒在军队中专权,很多有才能军队专业人才和高级将领都得不到任用,德军整体自废武功,希特勒在军事方面的许多走极端的缺陷和不足也无法得到及时的纠正和更正。就这样,希特勒一意孤行,胡作非为,到处冒险和惹是生非,最终带领纳粹德国走向灭亡。

第三,纳粹德国的外交政策是一种不讲信义、缺少最起码国际准则的极其卑鄙的政策

1938年,希特勒借口苏台德区德国裔居民受到捷克斯洛伐克的欺负,迫使英国、法国、意大利语与纳粹德国签订《慕尼黑协议》,不久他就撕毁了协议,派兵占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1939年9月,希特勒借口波兰士兵首先攻击德国(实际上是德国人自导自演的),下令闪电攻击和占领波兰。

1941年6月,希特勒不仅单方面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而且又故伎重施,借口苏联士兵攻击德国,下令闪电攻击和占领苏联。希特勒无数次不讲信义、缺少最起码的国际准则,是极其卑鄙的国际小人,最后终于引起国际社会的天人共怒,结成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对付纳粹德国,纳粹德国最终自食苦果。

第四,纳粹德国的军事战略是一种极端冒险、心存侥幸的政策

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失败的原因就是德国被迫东、西两线作战造成的。希特勒和纳粹德国的领导层十分清楚这一点。但是希特勒和纳粹德国的领导层被二战初期的胜利冲昏了头脑,他们心底里的极端冒险的本性又暴露出来了。

难怪,当初“啤酒店暴动”最终成功了,“慕尼黑协议”阴谋也成功了,之后攻打波兰成功了,占领法国也成功了,于是,希特勒和纳粹忘记了德国一战失败的惨痛原因,决定赌上一把,极其冒险地去挑衅(而且是很可耻的偷袭)强大的苏联。

赌徒这次没交上好运,最终被苏联联合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打到家门口,纳粹德国最终寿终正寝。 

上面从“道”的几个视角分析了纳粹德国失败的必然原因所在。

俗话说得好,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希特勒和纳粹德国的失败从一开始就注定是必然的。希特勒希望带领德国民族走向复兴和强大,但是他不走光明大“道”,而只会走极端,搞小聪明,搞阴谋诡计,甚至采用最凶险的战争手段来冒险,结果给德国人民造成极大的浩劫,也给其他很多的人民造成深重的灾难。

希特勒和纳粹德国的失败对于今天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极好的反面教材:中华民族依只走和平崛起的道路!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