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的猴子不得艾滋病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得艾滋病的明星中国有谁 为什么有的猴子不得艾滋病

为什么有的猴子不得艾滋病

2024-07-10 09:1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为什么有一些灵长类动物,例如乌白眉猴,能够与猿免疫缺陷病毒(SIV)共存,而其他的灵长类动物,例如恒河猴,却会因为这种类似于艾滋病(AIDS)的疾病而丧命。搞清乌白眉猴如何抵抗这种疾病,有助于阐释人体免疫缺损病毒(HIV)在人体中的发病机制。美国科学家的研究表明,对AIDS的易感性或抗性可能源于物种在暴露于病毒下后,特定的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DCs)形成干扰素-α(IFNα)的能力差异。科学家认为,这一发现为研制新的治疗艾滋病的药物提供了帮助。

尽管SIV能够在被感染的乌白眉猴中产生高水平的病毒血症,但这种病毒并不能导致大量普遍化的免疫激活,而这正是与AIDS在被SIV感染的恒河猴以及被HIV感染的人体中发展有关的特征。为了研究这一差异背后的原因,美国佐治亚州亚特兰大市恩莫利大学的Judith N Mandl及其同事比较了乌白眉猴与恒河猴的免疫响应过程。首先,研究人员发现,与被感染的恒河猴相比,成熟和活化的pDCs(通过形成IFNα和引发适应的免疫响应而扮演了一个关键的抗病毒角色)在被感染的乌白眉猴中含量很低,其中pDCs并没有转移到被感染的乌白眉猴的淋巴结中。在被感染的乌白眉猴中,自然杀伤细胞和CD8+ T细胞也仅仅表现出了有限的传播。

接下来,功能分析显示,与来自恒河猴和人类的pDCs形成对照的是,来自乌白眉猴的pDCs并没有形成大量的IFNα,而IFNα会触发toll样受体7(TLR7)和TLR9通过几种配位体——包括未被激活的病毒——发出信号。与此形成对照的是,在两种猴子中,炎症细胞因子前体——例如白细胞介素-12——的产生,以及TLR7和TLR9调节活化的下游核因子-κB在pDCs中却是一致的。这意味着乌白眉猴体内的IFNα形成中的缺陷可能与IFN调节因子7(IRF7)的路径有关,后者是IFNα表达感应所必需的。与这一想法一致的是,在乌白眉猴的IRF7转录激活域中鉴定到了的序列的多态性,然而TLR7和TLR9的序列却高度保存在两种猴子和人类当中。研究人员在最新出版的英国《自然—医学》杂志上报告了这一研究成果。

基于这些研究结果,研究人员推断,在乌白眉猴中削弱IFN对SIV的响应是一种进化适应,从而使它们能够在慢性病毒感染期间避免普遍的免疫激活。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