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徕卡只有旁轴?Leica R系列全传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徕卡R口镜头转接到索尼a7C上支持放大对焦吗 谁说徕卡只有旁轴?Leica R系列全传

谁说徕卡只有旁轴?Leica R系列全传

2024-07-01 02:5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美国的Leica经销商拿着Nikon F问Leica能不能做出这么个照相机。Leica高层依然没有重视经销商的反馈,而是先就此问题进行市场调研,但让人哭笑不得的是,调查对象都是些使用Leica旁轴的摄影记者或报社工作人员,一个劲儿夸旁轴的便利性……于是,研发SLR的计划就此束之高阁。

直到后来,越来越多的报社记者开始换用Nikon F等SLR,Leica才终于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匆匆忙忙于1965年推出第一台SLR:Leica FLEX(在1964年的照相器材博览会上展示,正式销售则是始于1965年),整整比Nikon推出F晚了6年。

谈及Leica的SLR,我们不得不提到一位Leica设计师:Willi Wiessner,他是Leica R系列的缔造者。在Leica还没提出研发R系列计划时,他已经将SLR作为私人研究项目进行了好长时间。后来,他也就成了R系列的主要负责人,并发挥了重要作用。

Leica的R系列

1. 初级阶段:LEITZ公司自行的设计SLR

LEICAFLEX(1965年出品)——Leicaflex Mark I 和 Leicaflex Mark II

LEICAFLEX(1965年出品)——Leicaflex Mark I 和 Leicaflex Mark II

这是第一台Leica迷们期望已久的SLR,做工和后处理虽然秉承了Leica的一贯作风细腻漂亮,但在技术规格上比日本制的机器落后了一代。当时日本机器已经普遍采用了测定镜头通过光的TTL测光方式,而Leica还采用的是老式外部测光方式。在这顺便说点题外话,TTL的语源应该是Through The Lens,但英语中并没有这样的语序,这是日本人创造的日式英语。只是后来随着日本的产品出口,被英语圈的接受并广泛使用了。还有Cost Down,降低成本也是日本式英语。

取景器模仿了M3,但和完成度已经很高的NIKON F比较起来,虽说1/2000秒的高速快门很突出,但其他就属不提也罢了无新意。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快门声安静,反光板冲击小,充分体现了LEICA工作精度的高超。

虽说有不完善之处,但明亮的取景器可以和M系的媲美。

Leicaflex Mark I

Leicaflex Mark I

制造年月:chrome 1964—1968(black 1965--)

总生产台数:37500台(Mark I. Mark II合计)

快门:机械式横走快门

快门速度:B.1—1/2000秒

曝光模式:手动

测光方式:外部测光

闪光接口:X.M

闪光同步速度:1/100秒

电池:HD水银电池1.35V X 1个

W X H X D(mm):148×97×57

重量:820g

将过片柄设计成测光表开关。

Leicaflex Mark II

Leicaflex Mark II

制造年月:chrome 1965—1968(black 1965--)

总生产台数:37500台(Mark I. Mark II合计)

快门:机械式横走快门

快门速度:B.1—1/2000秒

曝光模式:手动

测光方式:外部测光

闪光接口:X.M

闪光同步速度:1/100秒

电池:HD水银电池1.35V×1个

W X H X D(mm):148×97×57

重量:820g

在Leicaflex时,聚焦范围只限于7mm的微棱镜。等到了SL聚焦板全部可以进行合焦变成了可能,而且还采用了点测光模式。同时一改过去落后的外部测光方式,内装TTL测光计。过去在Leicaflex上进行微距及望远摄影比较困难的局面得以改善。

TTL5%点测光范围为7mm的直径圆。

注:世界上首台采用TTL机内测光计的35mm单反照相机是出品于1963年TOPOGON RE Super,由于测量的是通过摄影镜头的通过光,所以可以得到适合所装镜头画角的正确的测光值。这也就是大家所知的延续至今35mm的主流测光方式。但如果不考虑被摄体的反射率的话,就无法得出正确的测光值。这也是反射式测光表的宿命。

Leicaflex SL

Leicaflex SL

制造年月:blak/chrome 1968—1974

总生产台数:70995台

快门:机械式横走快门

快门速度:B.1—1/2000秒

曝光模式:手动

测光方式:TTL

闪光接口:X.M

闪光同步速度:1/100秒

电池:HD水银电池1.35V X 1个

W X H X D(mm):148×97×57

重量:770g

机身和SL相同,加马达后1秒可以拍3—4张,36张装胶卷可以用10秒拍完,但加马达后的重量就到1.7kg了。

Leicaflex SL-MOT

Leicaflex SL-MOT

制造年月:blak1972—1974

总生产台数:1080台

快门:机械式横走快门

电池:5号1.5V电池X 10

WXHXD(mm):152×97×51

重量:300g(未装电池时)

测光范围向低照度扩张2阶,指示测光值指针部追加照明装置。

注:产品制造成本高涨,业绩不振2大问题在6、70年代一直困扰Leitz公司,虽说也进行了降低成本的种种尝试性挑战,但效果非常不明显。结果SL2就成了Leitz公司最后一款Leica的单反照相机。

Leicaflex SL2

Leicaflex SL2

制造年月:blak/chrome 1974--1976

总生产台数:24555台

快门:机械式横走快门

快门速度:B.1—1/2000秒

曝光模式:手动

测光方式:TTL

闪光接口:X.M

闪光同步速度:1/100秒

电池:HD 1.35V X 2个

W X H X D(mm):148×97×57

重量:770g

马达和SL-MOT使用的是相同型号。

Leicaflex SL2--MOT

Leicaflex SL2--MOT

制造年月:blak 1975--1976

总生产台数:1020台

2. 中级阶段:被逼无奈和日本MINOLTA全面合作

在当时德国人工费高涨和日本机性能超群、价格低廉的双重压力下,持续的业绩不振导致LEITZ公司自行设计的系统陷入崩溃。

为了活下去,只有放弃自己一惯标榜的高价极品思想和MINOLTA进行全面合作。合作的结果就出现了止于R8以前的这些机种。

LEITZ格调的MINOLTA XE

LEITZ格调的MINOLTA XE

采用点测/中央重点可以选择的2种测光方式。可以说是MINOLTA XE的翻版,保持了LEITZ公司风格的是军舰部的外壳,机身顶盖·底盖采用的是黄铜制造。

★ 在35mm单反照相机上装备光圈优先AE功能的首台应该是PENTAX(当年叫做ASAHI PENTAX)的ES。在此之前,大多机器的主流AE(当时叫做EE)方式是速度优先方式。由于光圈优先对构图可以产生影响,所以特别适合风光摄影,速度优先则适合抓拍及体育摄影,当年日本的摄影爱好者们还为谁比谁好发生过多次论战。但厂家选择何种方式最终的决定好像是朝着根据照相机和镜头的接口来区分的方向发展的。

Leica R3 Electronic, Leica R3--MOT Electronic

Leica R3 Electronic, Leica R3--MOT Electronic

制造年月:blak/chrome 1976--1979

总生产台数:45750台

快门:电子式金属纵走式快门

快门速度:4—1/1000秒

曝光模式:手动/光圈优先

测光方式:TTL

测光模式:点测/全面

闪光接口:X.M

闪光同步速度:1/90秒

电池:SR44电池1.55V X 2个

W X H X D(mm):148×96.5×64.5

重量:780g

取景窗中表示测光模式,加马达后2幅/秒。

Leica R3--MOT Electronic

Leica R3--MOT Electronic

制造年月:blak/chrome 1978--1979

总生产台数:25500台

快门:电子式金属纵走式快门

快门速度:4—1/1000秒

曝光模式:手动/光圈优先

测光方式:TTL

测光模式:点测/全面

闪光接口:X.M

闪光同步速度:1/90秒

电池:SR44电池1.55V X 2个

W X H X D(mm):148×96.5×64.5

重量:780g

直到R7的外形决定版——便携式设计

R4给是采用光圈优先还是速度优先打上终止符的是采用MINOLTA的XD系统,这也是自R3的外形以来整个型号出现了变化的划时代的型号。直到R8登场,这是LEICA单反形态的始祖。全面测光上的程序曝光/光圈优先/速度优先,点测光上也有光圈优先/手动可选,采用5种类型的多区测光。也就是平时所说的双优先。

注:世界首台可以进行双优先的AE单反照相机按厂家最初公布的应该是ROLLEIFLEX SL2000F,但等到正式销售时不知是何原因规格做了大幅度的简化,只保留了光圈优先。如此一来能够实现双优先的首台照相机就成了MINOLTA XD。快门速度的变化吸收光圈的连动误差的微处理器控制系统,更进一步增强了实用性。由于这种方式的采用,LEICA R4不用改变镜头接口使程序AE曝光变成了可能。

Leica R4

Leica R4

制造年月:blak/chrome 1980--1986

总生产台数:85665台(R4-MOT Electronic在内合计)

快门:电子金属纵走式快门

快门速度:8—1/1000秒

曝光模式:手动/光圈优先AE/速度优先AE/自动程序P

测光方式:TTL

测光模式:点测/全面

闪光接口:X

闪光同步速度:1/100秒

电池:SR44电池1.55V × 2个

W X H X D(mm):138.5X88.1X62.2

重量:630g

只采用了3种模式的R4的廉价版—R4S

被称之为R4的廉价版的R4S,是省略了R4测光功能的型号。测光方式方面,全面测光上只有光圈优先,和点测光上的光圈优先/手动2种模式合计是3种方式。除了曝光模式以外的其他规格和R4是相同的。

Leica R4S

Leica R4S

制造年月:blak1983--1985

总生产台数:19000台

Leica R5 速度提高到1/2000秒,装备Leitz公司初次开发的TTL闪光控制装置。

将R4的快门速度范围扩大到15—1/2000秒,装备了Leitz公司初次开发的TTL闪光控制装置。在进化到程序曝光摄影的同时,增加了尊重摄影者曝光意图的B门。

Leica R5

Leica R5

制造年月:blak 1987—1992(chrome 1988--)

总生产台数:13577台

快门:电子金属纵走式快门

快门速度:B·15—1/2000秒

曝光模式:手动/光圈优先AE/速度优先AE/自动程序P/B门

测光方式:TTL

测光模式:点测/全面

闪光接口:X

闪光同步速度:1/100秒

电池:SR44电池1.55V X 2个

W X H X D(mm):138.5×88.1×62.2

重量:625g

只有3模式测光的R5的廉价版——LEICA R-E

E就是Economy的意思,是R5省略了部分功能的简化版。R5的5种测光模式省掉了2种,只保留了全面测光方式上的光圈优先,点测光方式上的光圈优先/手动3种模式。

Leica R-E

Leica R-E

制造年月:blak 1990—1994

总生产台数:不详(LEICA公司出于商业保密的原则,70年代后期就不再公布自己的生产情况了)

快门:电子金属纵走式快门

快门速度:B·15—1/2000秒

曝光模式:手动/光圈优先AE

测光方式:TTL

测光模式:点测/全面

闪光接口:X

闪光同步速度:1/100秒

电池:SR44电池1.55V X 2个

W X H X D(mm):138.5×88.1×62.2

重量:625g

SL2生产中止11年后出场的机械快门机——Leica R6

这是自LEICAFLEX SL2以来再次采用机械式快门的第一台机,从SL2停产到重新开始已经过了11年。机械式快门控制组件是LEICA公司自行开发的,采用了反光板预升机构。外观设计上,快门拨盘高度提高。

Leica R6

Leica R6

制造年月:blak /chrome 1988—1992

总生产台数:不详

快门:机械金属纵走式快门

快门速度:B·1—1/1000秒

曝光模式:手动

测光方式:TTL

测光模式:点测/全面

闪光接口:X

闪光同步速度:1/100秒

电池:SR44电池1.55V × 2个

W X H X D(mm):138.5×89.1×63.5

重量:625g

将R6的快门速度提高到1/2000秒的机械快门照相机——Leica R6.2

由于机械快门厂家不再供货,只好停产。

Leica R6.2

Leica R6.2

制造年月:blak /chrome 1992—2002

快门:机械金属纵走式快门

快门速度:B·1—1/2000秒

曝光模式:手动

测光方式:TTL

测光模式:点测/全面

闪光接口:X

闪光同步速度:1/100秒

电池:SR44电池1.55V × 2个

W X H X D(mm):138.5×89.1×63.5

重量:625g

R4家族由R5进一步发展了的最后一机——LEICA R7

R7发表于1992年,是R4发售以来经历了16年的R4家族的最后一款机。使R5的TTL闪光控制发展到对应全部模式。并且,首次装备了胶卷感光度从ISO25—5000的自动化识别功能。

Leica R7

Leica R7

制造年月:blak /chrome 1992

总生产台数:不详

快门:电子金属纵走式快门

快门速度:B·16—1/2000秒

曝光模式:手动/光圈优先AE/速度优先AE/程序AE

测光方式:TTL

测光模式:点测/全面

闪光接口:X

闪光同步速度:1/100秒

电池:SR44电池1.55V × 4个或是CR-1/3NX2个

W X H X D(mm):138.5×94.8×62.2

重量:670g

3. 现行阶段:重返自主开发

完全不同于过去的全新的R型,而且没有采用自动对焦的——Leica R8。

R8发表于1996年的世界照相器材博览会上,外观设计上是一个全新R型Leica。在以往的部分测光(点测),中央重点测光的基础上追加了5分区测光。

曝光模式计有:光圈优先/速度优先/无阶可变程序/手动/预闪光测光5种模式。R8一个独特的功能就是在预闪光测光模式上,和光圈调整环并用就具有可测闪光表的功能。

快门速度16—1/8000秒。包围曝光可以以1/2EV和1EV为阶段自由任选拍摄3张(但必须是在和马达连动的状态下才可以实现此功能,仅有机身是不可以的)。

Leica R8

Leica R8

制造年月:blak /chrome 1996--2002

快门:电子金属纵走式快门

快门速度:B·16—1/8000秒

曝光模式:手动/光圈优先AE/速度优先AE/程序AE

测光方式:TTL

测光模式:点测/全面/5分区多区测光

闪光接口:X

闪光同步速度:1/250秒

电池:CR-2电池3V × 2个

W X H X D(mm):158×101×62

重量:890g

R9实际上是在听取了客户对R8的意见后的改进版。机身用料改变,使得机器整体重量减少了100g。多分区测光状态下也可进行±0.7(以0.1为段)进行设定,R8则不可。AEL功能,R8只在点测时可以,R9增加了在中央重点也可。同时R9改进了曝光模式拨盘,增加了锁定开关。其他规格完全和R8相同。

Leica R9

Leica R9

制造年月:blak /chrome 2002—2009

快门:电子金属纵走式快门

快门速度:B·16—1/8000秒

曝光模式:手动/光圈优先AE/速度优先AE/程序AE

测光方式:TTL

测光模式:点测/全面/5分区多区测光

闪光接口:X

闪光同步速度:1/250秒

电池:CR-2电池3V × 2个

W X H X D(mm):158×101×62

重量:790g

Leica R8/R9用 DIGITAL-MODUL-R

Leica R8/R9用 DIGITAL-MODUL-R

▲正面(所有图片翻拍至《2007照相机年鉴》)

▲背面

▲数码背

▲拆装

左思右想,如果不把适用于Leica R8/R9的数码机背(DIGITAL BACK)部分加上的话,Leica R全传的称呼多少有些名不副实。

这是我在梳理Leica M数码编的时候发现的。

从机背2005年8月30日上市,我们就能看出,Leica尝试在数码上走出与日系不同的路子,但从后来也就是2006年,推出M8可以看出Leica实际上是放弃了继续走数码机背来进化自己数码产品系的想法,详细的观察论点将在别的文章中继续叙述,此处就不多说。

但DIGITAL-MODUL-R样品发布是在2004年世界影像博览会上,这是Leica多年一直就有的传统。

DIGITAL-MODUL-R基本数据:

像素:26.4X17.6 CCD ,约1000万

记录规格:RAW、TIFF、JPG

大小体积:W45×H28×D95,195g

点击底部“阅读原文”进原帖交流互动~

作者丨okj

编辑丨shelby

责任编辑丨晓晴

【今日推荐】

根据您的浏览喜好推荐:

长按上方二维码-识别-关注

找出菜单栏,翻腾吧,有惊喜!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