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潇湘竹石图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徐州古玩店 苏轼潇湘竹石图

苏轼潇湘竹石图

2024-07-13 23:1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苏轼.潇湘竹石图

苏轼.潇湘竹石图

《潇湘竹石图》为苏轼创作的绢本水墨画,绢本,纵28厘米,横105.6厘米,现藏于中国美术馆。

画作采用长卷式构图,展现了湖南省零陵县西潇、湘二水合流处,遥接洞庭巨浸的苍茫景色。整幅画作以潇湘二水的交汇点为中心,远山烟水,风雨瘦竹,近水与云水、蹲石与远山、筱竹与烟树产生强烈对比,让人在窄窄画幅内如阅千里江山。

目录 隐藏 1 创作背景 2 艺术鉴赏 2.1 主题 2.2 技巧 2.3 构图 3 流传 4 下载 创作背景

苏轼绘画喜作枯木竹石,所作之物象,多形象简练却寓意丰富。苏轼作画用笔颇具书法意味,为后世文人画“书写化”用笔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枯木之外,苏轼十分喜爱竹子,曾有“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之句。苏轼画竹初师文同之法,但苏轼所作之竹“大抵写意,不求形似”,是典型的文人画创作风格。

《潇湘竹石图》卷末端题有“轼为莘老作”五字款识。明代庐陵人吴勤考证,画作为苏轼在黄州时(公元1080年—1085年)赠予孙莘老的墨宝,落款中的“莘老”,即孙觉,东坡同年进士,孙觉与苏东坡在政治上观点相同,思想也非常接近,后来与东坡一起横遭政治迫害。

卷末端“轼为莘老作”五字款识

卷末端“轼为莘老作”五字款识

艺术鉴赏 主题

竹与石在中国绘画题材中备受青睐,久盛不衰。苏轼也偏爱“竹石”题材,《潇湘竹石图》正是其绘画艺术的代表作品之一。

苏轼为“文人画”的倡导者,在中国美术史上有着不可抹杀的功绩,但其所留传至今的画作极为稀少。透过《潇湘竹石图》折射出的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存道理,流露出作者对事物认知的态度和思想感情,显示出作者的绘画艺术已达到造极的境界。

技巧

苏轼利用近水与云水、蹲石与远山、筱竹与烟树强烈的对比作为画面的焦点展开描绘,画面自远至近而又及远,繁简、大小、疏密、动静等布局合理,段落分明,层次丰富,结构严谨。同时以潇湘二水的交汇点为中心,从而使画面出现惊涛拍岸般的高潮。围绕这个高潮,画面演变出此起彼伏的烟水云山:那宽敞延绵的潇湘二水使人心境开阔;宁静深寂的远野令人心旷神怡;烟树掩映下的对岸让观者赏心悦目,山川物态,应有尽有,意境盎然。苏轼在创作中始终把握以写潇湘二水上下万物寓“水”之意境的立意。

《潇湘竹石图》中亦可看到浓淡不一的竹叶,从竹子长势分析,有些以淡墨画出者殊无解释成叶背的可能。特别是所画之末端翻卷的竹叶,墨色全然如一,并未因翻出背面而有浓淡之别。其所以杂用浓墨淡墨,为了使画面富于变化,且使本来相当密集的竹叶不给人以壅塞之感。在这幅画上,用淡墨所画之叶为数不少,在用浓墨画出的叶子中作无规律的穿插,而为了整体的连贯性,遂在叶间增加许多小枝。不过与后世习用的“淡踢枝、浓撇叶”的做法不同,小枝的墨色很深,透过叶面仍可看到。苏轼画的竹叶逼真,长短阔狭浑如天成,叶尖既铦锐又鲜活,楚楚有生气。所画卷折的叶子用笔圆转翻跳,一气呵就。竹竿则以楷书及行书撇、捺、竖、横等笔法写就,笔笔到位,“用笔秀嫩,风韵高标,绝无画家气味,显然为文人之笔”。

苏轼.潇湘竹石图.局部

苏轼.潇湘竹石图.局部

构图

《潇湘竹石图》采用长卷式构图,以阔远、迷远、幽远之势,除了使画面充满张力之外,还可以使画面富于一种灵性的变化,使人在“窄窄画幅”内如阅千里江山,这是他严谨的创作思维与浪漫主义手法相结合的产物,是一种高度的艺术概括。展开画卷,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片远山烟水,可谓“景物至绝而微茫缥缈”。慢慢的又露出了“风枝雨叶瘦土竹,龙蹲虎踞苍藓石”和湍流之水,此图画石“磊落雄壮,苍硬顽涩,矾头菱面,层叠厚薄,覆压重深”,写竹“其茂梢劲节,吟风泻露、拂云筛月之态,无不曲尽其妙”,其水则犹如“输泻跳蹙之势,汹汹欲崩屋”。好一派紧张热闹气氛,扣人心弦。沿水势而上,激流渐缓,淡墨点染的烟水、云山、远树使构图更有一种险中取胜和搏动、层次丰富的艺术效果。

《潇湘竹石图》在构图上始终注意主次、轻重、繁简、动静等艺术对比以及连接贯通的艺术效果。

苏轼.潇湘竹石图.局部

苏轼.潇湘竹石图.局部

《潇湘竹石图》的蛤蟆石以清淡、空灵、松散之笔草草而成,石似卷云皴,实则是无皴法,信手写出而不求形似,与苏轼的另一幅存世画作《枯木怪石图》中的蛤蟆石如出一辙。从技法来看,其采用飞白法写石,颇具书意。由于是草创,难以同元代以后成熟的石画相提并论,但由于是首创,其重大的历史意义就难以估量了。

流传

《潇湘竹石图》上有湘中杨元祥之题,拖尾有叶湜、钱复、等元明题跋凡二十六家,题跋文字三千余言,始于元惠宗元统甲戌年(1334年),止于明世宗嘉靖辛酉年(1561年)。

元惠宗元统二年(1334年),湖南书画收藏家杨元祥是画作中第一位留下墨迹的文人,十五年前,杨元祥在湘中故家见过苏轼此画,现在湘中故家欲将其出售,杨元祥便引荐南京梁台杜德甫购之,并作题记。

明洪武三年(1370年),梁台李秉中从杜氏手中购得此卷,如获至宝,由李秉中之子李从善重新装裱后藏于家中,李从善从此继承父亲意愿,对此卷“珍藏愈固”。

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金陵李家的传人李甲峰携此卷来到江阳(今四川泸州),在这里偶遇明代文学家杨慎,席间杨慎在画作上留下了一篇赏析的七言跋文,杨慎的墨宝对于《潇湘竹石图》无疑增色不少,而跋文本身也具有珍贵的艺术价值。

从明洪武初年李秉中购得此画,传与其子从善,到嘉靖年间李甲峰时已有八代,金陵李家得此画卷,代代相传,视为绝世珍宝,其间近两百年历史。而后画作如何流入市井,又有谁有幸见到了这幅古画,如今我们已不得而知。

到了近代,《潇湘竹石图》的私人收藏者有两位,第一位是北洋军阀吴佩孚的秘书长白坚夫。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白坚夫从北京风雨楼古玩店中买走了苏东坡的两幅传世珍品:一是《枯木怪石图》,二是《潇湘竹石图》。前者是风雨楼主人从一个山东收藏者手中买来的,后者则是风雨楼的藏品。抗战时期,白坚夫把《枯木怪石图》卖给了日本人。¹

1961年,白坚夫经济困难,把《潇湘竹石图》卖给邓拓,1964年邓拓无偿捐献给了中国美术家协会。1984年春,国家文物局组织了谢稚柳、启功、杨仁铠、刘九庵、徐邦达等著名文物专家,对《潇湘竹石图》进行鉴定,确认此《潇湘竹石图》是苏东坡的真迹。²

下载

苏轼.潇湘竹石图

文件格式:jpg,文件大小:3.36MB

直接下载

注释:

见《枯木怪石图》 百度百科:潇湘竹石图。徐邦达《苏轼〈竹石图〉卷》一文中认为应该是南宋时期的伪作。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