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平”是真不奋斗了吗?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当代年轻人积极发声 “躺平”是真不奋斗了吗?

“躺平”是真不奋斗了吗?

2024-02-21 21:1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原创 王镭铮 中国青年杂志

欢迎关注《中国青年》杂志官方微信

张良驯:请读懂“躺平”背后的青年反思

文/本刊记者 王镭铮

当“内卷”一词席卷舆论,年轻人迅速造出新词作出抵抗,一时“躺平”甚嚣尘上。青年“躺平”的姿态虽各有不同,却迅速汇聚成足以引发社会关注的声量。

年轻人为什么说“躺平”?他们到底想要表达什么?他们真的不再奋斗了吗?带着这些问题,《中国青年》杂志记者采访了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张良驯。作为长期从事青年社会教育、青年发展政策和青年工作理论研究的专家,张良驯对“躺平”一词有着独特且宏观的视角——

“躺平”是青年一种自觉的思考和反思

《中国青年》:最近,“躺平”一词很热,您认为年轻人说“躺平”的时候是在表达什么?

张良驯:“躺平”已成为一个社会广泛关注的青年现象。对于这个现象,不能简单化,而要分几个层面来看。

第一,表达一种声音。“躺平”的出现是源于青年在提高生活品质、追求人生梦想的过程中,因受到多重压力,而发出的“既然无力改变,不如不去抗争”的声音。这是部分青年面对现实压力表达的态度。

第二,表达一种情绪。整个中国社会在飞速发展,“90后”乃至“00后”这一代,相比之前几代人,感受到更多的压力。比如当下青年的上学竞争压力、住房压力、就业压力、婚恋压力形成套叠,往往在毕业的同时,租房的压力旋即找上门来。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躺平”成为部分青年的情绪宣泄。

第三,表达一种期许。“躺平”现象反映出我们国家的青年发展政策体系还不够完善。我们看到《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的实施,虽然逐步在解决青年发展的相关问题,但无论是从体系的健全、政策的落地实施,还是对青年需求的针对性来说,都还有待提高。

《中国青年》:您如何看待“躺平”?

张良驯:在我看来,“躺平”是青年人对自身发展的一种自觉的思考和反思。在调研中发现,这些发出声音的年轻人实际上对自己所承受的压力、社会的变革、周遭的环境作出了一定的分析,并对自己的发展方向有了相应的规划和思考。无论是个人和社会的关系,还是个人与国家的关系,这种青年们自觉的思考和清醒的认知,我认为都是一件好事情。

另外,这些声音汇聚起来,引发了政府和社会的强烈关注,也引发各界的思考,到底什么是青年问题?青年真正需要的是什么?社会越关注这个群体,便越能探究当代青年的真实发展状况,促进公共政策的制定,从而推动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当然,事物都有两面性。“躺平”的弊端在于,无论是情绪的宣泄,还是态度的表达,青年对贫富差距、对“内卷”、对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抗争,本质上终归是带有消极色彩的。“996”“努力无用论”消解甚至否定了奋斗的意义。青年真正应该思考的是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而不是一味宣泄甚至停滞不前。

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青年现象

《中国青年》:有一种声音认为,现在的年轻人流行“丧”“佛”“躺”文化,是在矫情、拒绝奋斗,于是称他们为“自私的一代”。您如何看待这种观点?

张良驯:我很不认同这个观点。

其实,说要“躺平”的这些年轻人不是真的不奋斗。这只是他们对自己现状和压力的一种表达,不能称之为矫情,更不能说他们自私。据我观察,当代年轻人的奋斗精神不亚于任何一代。社会各界对于青年人,应是理解、引导和服务,不应脱离时代背景横加指责。

我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大学生,从井冈山下的农村来到北大就读。在那个年代,上大学不需要交学费,学生宿舍不用交房租,国家还会提供助学金,补贴生活费,上大学并不会加重家里的负担。一个人只管好好读书,毕业后国家分配工作。工作后,各单位都会提供集体宿舍。和现在的年轻人相比,我们算压力大吗?

这一代成长起来的年轻人,移动通信飞速发展的今天打破了他们之间的信息壁垒。青年人可以很便捷地接受各种信息和知识,但同样也极大地考验了青年的自制力和对繁杂信息的分析能力,他们被拉在同一个层面被比较。

三四十年前,人均GDP比较低,当时年轻人的生活条件相对比较差,但他们彼此之间差别不大,依然没有现在这一代年轻人的压力。比如一线城市的高房价、加班文化的盛行、婚恋问题等,这些是之前几代的年轻人都未曾经历过的。

我们不能脱离特定时代去看青年问题。

过去,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结婚,去女方家只需带1只鸡、2瓶酒,花的钱很少。而现在盛行高彩礼,动辄就要上十万,还要买房买车。初入社会的年轻人凭借自己的努力,其实很难达到,往往需要整个家庭的投入和付出。所以,当有些人说要低欲望、低消费时,你很难说这些人是自私的。从本质上讲,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我们要尊重这种权利。

《中国青年》:您是说,我们应该以不同的标准衡量这一代年轻人吗?

张良驯:我认为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青年现象。

比如最近大家都在说生育成本很高,多子家庭压力很大。也有老年人说:“我们当年生了几个孩子也没见多累。”但他们没有考虑一线城市的职场压力,孩子的教育成本、生活成本,包括一些养育观念上的改变和进步。以前三兄妹可以挤在一张床上,现在懂得尊重孩子的个人空间,懂得培养孩子的隐私意识、性别意识,孩子们会各自分房间睡,自然需要更大的房子和空间,等等。

我们不可以总用过去的眼光看事情,也不能总用一成不变的标准做衡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如果我们还是用老旧的眼光和过去的需求看问题,那我们还发展什么呢?

对年轻人要倾听、理解、体会、引导

《中国青年》:您如何看待“努力也没有用,阶层已经固化了,还不如‘躺平’”这一观点?在您看来,应如何有效地与年轻人沟通?

张良驯:对于年轻人的感受,首先是要倾听,然后去理解、体会,最后是引导。

分析他们的心理,便要看他们身处的环境。青年之所以受到如此多的关注,是因为无论于国家于社会于民生,他们都是象征着未来的先锋力量,由此他们必然也承担着更多的职责和工作,而年轻人往往干得多,拿得少。

另一方面,在一线城市往往代际传承的情况更多见。同样是年轻人,一个是从农村出来打拼,一个是能获得父辈的资源和积累,他们两人的起点可以说一样吗?每个人身处的环境不一样,表达的感受自然也不相同,但客观来看,这些情况是真实存在的。

只不过,青年也应该看到,阶层是相对动态的。市场经济的普遍结果便是财富集中,现在的环境或许是上一辈努力打拼后换来的,相应的,这一代年轻人只要努力打拼,是有可能改变这个现状的。

青年,其实只是一个年龄概念。但在青年这个范畴内,还应细分为许多个亚群体,比如,务工青年、青年学生、农村青年,等等。这个年龄段的青年属于矛盾多发期,他们的看法是随着对世界的认知不断改变和完善的,不能以少数人去定义整个群体,特别是整个青年群体。

理解了年轻人的想法后,才是引导。年轻人虽然对现状有一些不满和宣泄,但还是要引导他们找到奋斗的意义。物质不是唯一的评判标准,所谓的“阶层”也不是你人生存在的意义。年轻人要去奋斗、去追求,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现状,实际上,在创造社会财富的时候亦能提升个人的价值。

除了青年自身的心态调整,在社会层面,我们目前的青年发展政策,存在针对性不够和落地性不强两大问题。在此我们呼吁,希望更多的人认可和支持“青年优先发展”,形成社会共识。

监制:皮钧

终审:蔺玉红

审校:陈敏 刘晓 刘博文

原标题:《“躺平”是真不奋斗了吗?》

阅读原文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