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说】美媒:有意为之!美国严重且普遍的贫富文化是制度设计造成的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当今美国种族歧视案例 【世界说】美媒:有意为之!美国严重且普遍的贫富文化是制度设计造成的

【世界说】美媒:有意为之!美国严重且普遍的贫富文化是制度设计造成的

#【世界说】美媒:有意为之!美国严重且普遍的贫富文化是制度设计造成的|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中国日报网5月24日电 据美国政客新闻网站21日刊登的评论文章指出,美国社会学家马修·戴斯蒙德(Matthew Desmond)在其新书《由美国造成的贫困》(Poverty, By America)中指出消除贫困的运动可以超越美国严重分裂的政治。许多美国人都知道戴斯蒙德的核心论点是真实的:美国的制度被操纵和设计,有利于那些已处于有利地位的人,而且种族隔离助长了美国 "私人的富裕和公共的肮脏"。

美国政客新闻网站报道截图

  除此之外,他还提出了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残酷而诚实的观点——贫困在美国的普遍存在是有意为之的,目的是让富人过上富裕的生活方式。与澳大利亚、法国、德国等其他25个发达经合组织国家相比,美国的贫困率要高得多,且更为极端。

  文章提到,对于美国是如何成为一个经济极端的国家?那些在底层挣扎的人是如何陷入根深蒂固的、令人难以忍受的贫困?德斯蒙德认为,贫困是由三个典型的美国习惯造成的:对穷人的剥削;对富人的补贴;以及有意将富人和穷人隔离开来,使机会被囤积起来,社会流动很少。他承认,反黑人的种族主义加剧了美国人对公共福利支出的反感。

  文章作者、美国乔治敦大学法学教授谢里尔·卡辛(Sheryll Cashin)指出,德斯蒙德描绘了一幅许多美国人都参与其中的、充满道德风险的系统的清晰图景。高薪人士作为消费者从其他人的贫困工资中获益。随着企业削减或外包工作,工资停滞不前并反对工会时,富人们的股票投资不断膨胀。他们得到了免费支票,而穷人则从银行和 "发薪日 "贷款人那里得到了高利贷的费用。同时,只允许单户住宅的分区法规造成了人为的住房稀缺,提高了富人们的财产价值,却把高成本和无家可归的问题强加给其他人。德斯蒙德认为,种族隔离助长了 "私人的富裕和公共的肮脏",因为富裕的人退出了公共机构,而社会则系统地剥夺了普通人需要的公共产品。

  德斯蒙德在书中还展示了美国联邦政府如何通过税法极大程度地补贴富人。2021年,美国在税收减免上花费了1.8万亿美元,放弃了原本应该缴纳的税收,其中大部分流向非常富有的人。例如,由于跨国公司和富裕家庭的避税策略,美国每年损失超过1万亿美元的未缴税款。如果像德斯蒙德所说的那样,完全可以通过关闭无意义的税收漏洞找到大量资金来消除贫困,为什么不这样做呢?他指出,2019年,法国和德国等其他西方民主国家的税收收入占其GDP的38%,并广泛投资于公共产品,而美国约占其总收入的25%,且美国 “向富裕家庭提供大量政府福利,拒绝起诉逃税者”。

  卡辛表示,废除贫困的道德观能否控制或克服选举政治的操纵,特别是由共和党主导的立法机构通过压制选民和极端的选区划分来限制多数人的意愿,这点还有待观察。这让人们回到了种族划分的作用,以及如果美国要消除极端的系统性不平等——所有肤色的人都在遭受着这种不平等——就必须超越种族分裂。

  德斯蒙德在民意调查中发现,大多数美国人认为经济对富人有利,对穷人有害;富人没有支付他们应缴的税收;以及应该有15美元的联邦最低工资。反黑人的政策和言论是创造野蛮的不平等制度的核心,这些制度伤害了所有人,而反黑人的过程继续维持着隔离制度。但是,直接努力修复对黑人造成的经济和社会损害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反作用,或者被政治右派用来招揽选民。

  德斯蒙德还提到,美国黑人受到了不成比例的伤害,特别是历史上和当代的住房重划线和歧视。 他在书中呼吁废除美国的住宅种姓制度,并主张支持促进种族平等和修复历史上被剥夺资金的黑人社区的政策——以及遭受政府和私人机构掠夺和剥夺投资最多的公民。

编辑:孙继肖 河山新闻移动客户端 张家口日报官方微信“张小全儿” 张家口新闻网官方微博 抖音扫码关注@张家口NEWS 【张家口新闻网版权声明 】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