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张玄墓志》鉴赏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张玄墓志解析 北魏《张玄墓志》鉴赏

北魏《张玄墓志》鉴赏

2024-07-12 20:5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邵常铭

摘 要:《张玄墓志》是诸多北魏墓志中风格独树一帜的碑帖。它以其精妙绝伦的书法风格在诸多北魏墓志中鹤立鸡群,堪称墓志书法之精品,自面世以来它就被众多文人、书家所推重。文章以先鉴后赏的方式,对其志石的出土和拓片的流传情况进行了简要的论述,并对此志的艺术之美进行了赏析。

关键词:孤拓;鉴藏;艺术特色

《张玄墓志》全称《魏故南阳张玄墓志铭》,清代时须避康熙帝玄烨之讳,故清人又称其为《张黑女墓志》。此志为楷书,共二十行,每行二十字,共计三百六十七字,原石早佚。此志书风朴茂秀逸,意态纵横,兼具了北碑的俊迈和南帖的典雅。道光五年(1825),何绍基在山东历下购得《张玄墓志》剪裱本,何绍基对其称赞异常,并潜心临习。此拓本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1 志石及拓本的流传

1.1 志石所在

《张玄墓志》刻于普泰元年(531)十月,志石早佚,书者、刻者无考,现仅存原拓剪裱本一册。对于志石的出土情况,原文中称“岁次辛亥十月丁酉朔一日丁酉,葬于蒲阪城东原之上”[1]。依据志文可知张玄葬地为蒲阪城东原,蒲坂即今山西永济市蒲州镇,推测志石应在此地出土。又有刘东平、段志凌先生依据志文线索,到山西永济城东原实地踏勘,得出“志石出土于此无可非议”[2]。故以目前调查结果来看,志石的确出土于山西永济市,但出土时间、志石的去向等问题目前尚未能解决,期待更多新资料的发掘。

1.2 拓本的鉴藏与题跋

《张玄墓志》孤拓现藏于上海博物馆,拓本上有何绍基、陈介祺、崇恩、包世臣等十一人的题记与题跋,涉及拓片的流传和书法的评价。清代金石学家陈介祺在拓本中题曰:“此直似宋时毡蜡,明以后无此拓也。”[3]断定此本为宋拓,因明代印后没有“毡蜡”拓法,这是断定此拓本年代较权威的说法。

此拓自清代诗僧成槫收藏后一直在山东境内辗转流传。道光五年(1825),何绍基购得后极为珍爱,曾题拓本其上曰:“余自得此帖后,旋观海于登州,既而旋楚。次年丙戌入都,丁亥游汴,复入都,旋楚。戊子冬复入都,往返二万余里,是本无日不在箧中也。船窗行殿寂坐观赏,所获多矣。”[4]足见何绍基对此帖的珍爱程度。

玉牒崇恩题记:“道光戊申,路出河东,仅拓得隋《首山舍利塔碑》、唐《云麾将军李思训碑》,殊未闻《张黑女志》所在,想已久佚,主人亦不复知之矣。及门李小湘庆翱,今守蒲郡,昨曾寓书,属其留心物色,勿遗荒僻。傥于山村古寺中一遇之乎?临颖不觉神往也。六月七日玉牒崇恩题记。”[5]题记中我们了解到,他曾于清道戊申(1848)路过山西,却未闻《张玄墓志》,后又寓书嘱在蒲坂为官的门生留心寻找。以崇恩的能力竟未得《张玄墓志》,这也说明当时此志已不知所在,此拓很可能在当时就已经是孤拓了。

何绍基以后,《张玄墓志》拓本流传到秦文锦手中。秦文锦(1870—1938),字炯孙,江苏无锡人,1904年在上海创办了艺苑真赏社(上海古籍书店的前身),出版了一系列碑联集拓、联拓大观、珠联璧合等上百种字帖,影响甚大,其中就包括《张玄墓志》。

2 艺术赏析

《张玄墓志》是北朝墓志的代表作,拓本自问世以来就饱受称赞。何绍基评曰:“化篆分入楷,遂尔无种不妙,无妙不臻,然遒厚精古,未有何比肩《黑女》者。”[6]碑学大家包世臣赞道:“此帖骏利如《隽修罗》、圆折如《朱君山》、疏朗如《张猛龙》、静密如《敬显隽》。”[7]惜此志现仅存孤拓剪裱本,但依据相关文献,其原章法应为二十行,行二十字。现笔者从章法、字法、笔法与笔意这几个方面来对此拓本进行赏析。

2.1 章法与字法

清代刘熙载《艺概》中谈到:“书之章法有大小,小如一字及数字,大如一行及数行,一幅及数幅,皆须有相避相形,相呼相应之妙。”[8]章法大之可指整幅作品的谋篇布局,小之可指一字之内的点画安排。作品中每个字的大小、轻重、聚散等变化,使字与字、行与行之间得到呼应,形成既和谐又统一的整体。所以,章法与字法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将两者联系起来探讨十分重要。

《张玄墓志》还未完全脱去隶书的体势,字形多呈横扁状,左右开张,形成类似于隶书的章法,呈现出雍容大度的态势。如“故、女、之、徒、太、共、此、远”字,这些字或横画宽接,或撇画、捺画极尽伸展,强调字的横势,显得稳健古雅。这幅作品中甚至许多字在横竖交接的地方横压着竖,这也是为了强调字的横势,在此不做举例。偶有呈纵势的字在章法中起到了调节的作用,如“荣、鱼、翼、寿、霄、贯、风、群”字,这些字形狭长的字在呈横势的章法中更显得秀逸峻拔,纵与横在章法中就形成对比,互相呼应。

字与字的轻重、大小的变化在整篇作品中也很重要,若呆板无变、状如算子就不能称之为书法。天上的星星尚有远近、明暗之分,若将作品中的字看做夜空中的星星,那幺在这幅墓志中,“近而明”者有“君、自、坂、城、悽、诵、贯、星”,“远而暗”者如“谓、识、书、羽、卅、上、兆、风”。前后两者相互交错,且毫无雕琢之气,具有自然和谐之美,使作品气韵生动,富有活力。

2.2 笔法与笔意

北碑墓志在形制上都是碑版石刻(除书而未刻者),由于这种特殊性,撇去书丹者的书法水平不说,刻书者的刀工对墓志的整体风貌也起着巨大的影响。沙孟海在《略论两晋南北朝隋代的书法》一书中对写手与刻手的联系作出分析,并将北魏《张猛龙碑》《根法师墓志》《张玄墓志》《高归彦墓志》归为写手、刻手俱佳[9]。所以,其潇洒奇逸的书风与精美细腻的刻工是分不开的,刻书者精湛的刀工将原墨迹最大程度地呈现出来,我们可以从此一探笔法的究竟。

康有为曾说:“书法之妙,全在运笔,该举其要,尽于方圆。”[10]可知笔法的重要程度。观《张玄墓志》我们可以明显看出:此志用笔以中锋为主,侧锋为辅;方笔为主,圆笔为辅;中锋之笔多见于长横、长竖和长撇、长捺,得厚重含蓄之意;侧锋之笔多见于短横、短撇、方折处,取研美飘逸之趣。

起笔处和捺脚处多用方笔,转折之处时方时圆,但总体来说此志是以方笔为主,圆笔为辅。值得注意的是,此志大量运用了外拓之法,虽点画多用方切,但大部分的字给人的感觉是圆浑的,如“南、尚、图、世、褐、侍、有、为”。康有为说:“圆笔萧散超逸,方笔凝整沉着……妙处在方圆并用,不方不圆,亦方亦圆,或体方而用圆,或用方而体圆,或笔方而章法圆,神而明之,在乎其人矣。”[11]此志的妙处即在方圆并用,用方而体圆。

融入行书和隶书的笔意也是此志最大的亮点之一。先说行书之意,这方墓志行气连贯,似是作者一气呵成之作。细察点画,笔与笔之间气息贯穿,某些笔画甚至完全用行书的笔画去表现,如“其、无、于、亥、然、复、河、良”。“其、于、然”三字的点连贯书写,“复、河”二字的偏旁是行书的写法,而“无”字直接用行书的写法,“亥、良”二字的末笔向左下收笔,有与下面的字连写的意向,行书的笔意十分明显。

隶书的笔意多体现在字的撇、捺画以及钩画处,如“故、吏、太、是、速、侍、守、丁”。“故、吏、太”三字撇画向左伸展,末尾部上翘,略含隶意。“是、速”二字与前三字的捺划挺拔有力,捺脚处顿笔,向右上方出锋收笔,正是隶书“燕尾”的写法。“侍、守、丁”三字钩画顺势而下,向左推笔出锋,其中隶书的笔意显而易见。

综上所述,《张玄墓志》是海内孤拓,又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自面世以来就被众多文人书法家推重,是北碑墓志中的精品之作。我们在学习《张玄墓志》的过程中,要艺术价值和文物价值并重,除了把它当做法帖来临习之外,也应了解它背后的一些信息,如版本流传、鉴藏以及各代书家对它的评价等,这对我们的学习定会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上海书画出版社编.中国碑帖名品·北魏墓志名品(一)[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3:74-75.

[2]刘东平,段志令.《张玄墓志》史料辑释与书法艺术特点[J].碑林集,2005:138.

[3]上海书画出版社编.中国碑帖名品·北魏墓志名品(一)[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3:69.

[4]上海书画出版社编.中国碑帖名品·北魏墓志名品(一)[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3:88.

[5]上海书画出版社编.中国碑帖名品·北魏墓志名品(一)[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3:96-97.

[6]上海书画出版社编.中国碑帖名品·北魏墓志名品(一)[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3:77.

[7]上海书画出版社编.中国碑帖名品·北魏墓志名品(一)[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3:82.

[8]上海书画出版社编.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712.

[9]沙孟海.沙孟海论书丛稿[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87:223.

[10][11]上海书画出版社编.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843.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