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过武举人、设过区政府,如今还有“明星”!桐庐这个村你去过吗?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张永锡 出过武举人、设过区政府,如今还有“明星”!桐庐这个村你去过吗?

出过武举人、设过区政府,如今还有“明星”!桐庐这个村你去过吗?

2023-08-14 04:3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原标题:出过武举人、设过区政府,如今还有“明星”!桐庐这个村你去过吗?

【村史沿革】·基本概况

城南街道

春江村

春江村

春江村,属桐庐县城南街道,东邻中联自然村,西邻富春江边,南邻金西溪滩果园,北邻大丰村。2004年,行政村规模调整,由江联村、周家村、江头村合并,因三村都地处富春江边,故重新名春江村,村委驻地周家。

春江村地域面积5.24平方千米,耕地面积53.27公顷,盛产黄花梨及各种水果;辖周家、杨家、大塘岸上、坟山上、江头、河湾埠、江家、方家、汪家庄头、长山头、后塘、白栗垟棚、吴家、土山头、童村庙、陈家门口、下门山、墩头18个自然村,19个村民小组,781户,2312人。

春江村交通便利,渡济大桥跨村而过,整村格局以春江西路为分界点,河湾埠、江头、墩头位于春江西路西面,择富春江而居;周家等其他自然村处于春江西路东面,零星分散。村中有河湾古埠,曾是杭州至兰溪、梅城等水上交通枢纽。当你漫步于浓荫遮蔽的滨江大道,面对一江碧波横流,依然可以感受到河湾埠昔日之繁华。

城南街道

春江村

展开全文

春江村

春江村,属桐庐县城南街道,东邻中联自然村,西邻富春江边,南邻金西溪滩果园,北邻大丰村。2004年,行政村规模调整,由江联村、周家村、江头村合并,因三村都地处富春江边,故重新名春江村,村委驻地周家。

春江村地域面积5.24平方千米,耕地面积53.27公顷,盛产黄花梨及各种水果;辖周家、杨家、大塘岸上、坟山上、江头、河湾埠、江家、方家、汪家庄头、长山头、后塘、白栗垟棚、吴家、土山头、童村庙、陈家门口、下门山、墩头18个自然村,19个村民小组,781户,2312人。

春江村交通便利,渡济大桥跨村而过,整村格局以春江西路为分界点,河湾埠、江头、墩头位于春江西路西面,择富春江而居;周家等其他自然村处于春江西路东面,零星分散。村中有河湾古埠,曾是杭州至兰溪、梅城等水上交通枢纽。当你漫步于浓荫遮蔽的滨江大道,面对一江碧波横流,依然可以感受到河湾埠昔日之繁华。

【小村溯源】

城南街道

春江村

春江新村

周家聚落于坟山北小平原地区,呈“十”字状。南临坟山,东临富春江南渠,西、北临田畈。江南公路从村西经过,村中有大塘2口。南宋绍兴年间,周姓从黄岩迁此定居,繁衍成大族。

杨家聚落于富春江南渠东田畈中,呈长块状,西临富春江南渠,三面临田畈。清乾隆年间,杨姓从本县白石杨家迁此定居,故名。

大塘岸上聚落于大塘北岸,呈长块状。南临大塘,三面临田畈。村处大塘北岸,故名大塘岸上。清嘉庆年间,徐姓从温州迁此定居成村。

坟山上聚落于坟山上。西临田,三面靠山,以山名村。民国初期,丁姓从东阳迁此定居成村。

江头聚落于富春江畔,呈长块状。西濒富春江,三面临田畈,村处江口头,故名江头。村址原系一片沙地,1959年淳安县屏峰公社郑家埠移民来此建立新村。

河湾埠聚落在富春江边河湾溪入江处,呈长块状。西濒富春江,东、北临田畈,南接河湾溪口。村处漏港滩下湾兜处,又系船埠、渡口,为农村小集市,故名河湾埠。昔为程、宋、鲍家先后居住,清雍正年间,鲍家衰落,张姓由浦江迁入,继有徐、王等姓及各地商家迁来,繁衍至今。

江家聚落于坟山东麓,呈方块状。东、南靠富春江南渠,北临坟山,西临移民村方家。昔名罗家,明末年间,江姓入赘罗家,生八子,江姓繁衍,而罗姓绝嗣,故改名为江家。

方家聚落于中山北麓,呈长块状。东、西、北临田。原为荒芜坟地,曾名姚家坟头。1959年淳安方姓移民来此建村,改称方家。

汪家庄头聚落于田畈中,四面临田畈。原名为汪姓庄园,谐音为今名。明末,浦江蒋姓人迁入施家坞,清咸丰年间,改迁于此,村名仍旧。

长山头聚落于长山头脚,呈点散状。东、西靠山,南、北临田畈。以山名村。清咸丰年间,楼姓人由义乌迁居此地,为该村之始。

后塘聚落于叶家山西麓,呈长块状。东靠叶家山,三面临田畈。村东叶家山脚有一口塘,名后塘,以塘名村。清末,王姓由酒坊迁此定居成村。

白栗垟棚聚落于竹山头脚,呈点散状。东、西靠山,南、北临田畈。昔该地盛长白栗柴。民国初,俗称白栗垟。东阳人卢姓来此搭蓬定居,取名白栗垟棚。

吴家聚落于乌龟山脚(即前山),呈方块状。东、北靠山,南临村道,西近江南公路。明末,吴姓由安徽迁来定居前山东北麓,村民叫前山,村庄较大。清咸丰年间衰落,吴姓改迁前山西南麓。

土山头聚落于土山头南麓,呈“一”字状。北靠土山,三面临田畈。以山名村。民国29年,由后塘王姓分居于此。

童村庙聚落于风车山脚,东靠风车山,三面临田。昔有童村庙(已毁),以庙名村。1950年土改时建村。

陈家门口聚落于富春江南渠西北角,呈方块状,东、南临富春江南渠,西、北临田。民国时,一场火灾,将陈家所有房屋一扫而光,只留香火堂一只屋角,原香火堂门前道地有一亩地大,故名陈家门口。

下门山东北连周家,南连田畈,西连村委办公楼,呈方块状。

墩头聚落于周家西面,春江西路西,地处一小土坡上,俗称墩头。

城南街道

春江村

春江新村

周家聚落于坟山北小平原地区,呈“十”字状。南临坟山,东临富春江南渠,西、北临田畈。江南公路从村西经过,村中有大塘2口。南宋绍兴年间,周姓从黄岩迁此定居,繁衍成大族。

杨家聚落于富春江南渠东田畈中,呈长块状,西临富春江南渠,三面临田畈。清乾隆年间,杨姓从本县白石杨家迁此定居,故名。

大塘岸上聚落于大塘北岸,呈长块状。南临大塘,三面临田畈。村处大塘北岸,故名大塘岸上。清嘉庆年间,徐姓从温州迁此定居成村。

坟山上聚落于坟山上。西临田,三面靠山,以山名村。民国初期,丁姓从东阳迁此定居成村。

江头聚落于富春江畔,呈长块状。西濒富春江,三面临田畈,村处江口头,故名江头。村址原系一片沙地,1959年淳安县屏峰公社郑家埠移民来此建立新村。

河湾埠聚落在富春江边河湾溪入江处,呈长块状。西濒富春江,东、北临田畈,南接河湾溪口。村处漏港滩下湾兜处,又系船埠、渡口,为农村小集市,故名河湾埠。昔为程、宋、鲍家先后居住,清雍正年间,鲍家衰落,张姓由浦江迁入,继有徐、王等姓及各地商家迁来,繁衍至今。

江家聚落于坟山东麓,呈方块状。东、南靠富春江南渠,北临坟山,西临移民村方家。昔名罗家,明末年间,江姓入赘罗家,生八子,江姓繁衍,而罗姓绝嗣,故改名为江家。

方家聚落于中山北麓,呈长块状。东、西、北临田。原为荒芜坟地,曾名姚家坟头。1959年淳安方姓移民来此建村,改称方家。

汪家庄头聚落于田畈中,四面临田畈。原名为汪姓庄园,谐音为今名。明末,浦江蒋姓人迁入施家坞,清咸丰年间,改迁于此,村名仍旧。

长山头聚落于长山头脚,呈点散状。东、西靠山,南、北临田畈。以山名村。清咸丰年间,楼姓人由义乌迁居此地,为该村之始。

后塘聚落于叶家山西麓,呈长块状。东靠叶家山,三面临田畈。村东叶家山脚有一口塘,名后塘,以塘名村。清末,王姓由酒坊迁此定居成村。

白栗垟棚聚落于竹山头脚,呈点散状。东、西靠山,南、北临田畈。昔该地盛长白栗柴。民国初,俗称白栗垟。东阳人卢姓来此搭蓬定居,取名白栗垟棚。

吴家聚落于乌龟山脚(即前山),呈方块状。东、北靠山,南临村道,西近江南公路。明末,吴姓由安徽迁来定居前山东北麓,村民叫前山,村庄较大。清咸丰年间衰落,吴姓改迁前山西南麓。

土山头聚落于土山头南麓,呈“一”字状。北靠土山,三面临田畈。以山名村。民国29年,由后塘王姓分居于此。

童村庙聚落于风车山脚,东靠风车山,三面临田。昔有童村庙(已毁),以庙名村。1950年土改时建村。

陈家门口聚落于富春江南渠西北角,呈方块状,东、南临富春江南渠,西、北临田。民国时,一场火灾,将陈家所有房屋一扫而光,只留香火堂一只屋角,原香火堂门前道地有一亩地大,故名陈家门口。

下门山东北连周家,南连田畈,西连村委办公楼,呈方块状。

墩头聚落于周家西面,春江西路西,地处一小土坡上,俗称墩头。

【江家源流考】

城南街道

春江村

江家村

江姓,溯其根源,可追至三千多年前的舜帝时代。华夏文明始祖黄帝之孙少昊,少昊之孙颛顼,颛顼之孙大费,谓伯益。伯益是舜帝时东夷部落的头领,因辅助大禹治水有功,深受舜帝褒奖,并赐姓为赢。伯益三子皆受封,且赐以国为姓。长子大廉,爱秦氏;次子若本,封徐国,为徐氏;三子元仲,封江国江陵(河南正阳),为江氏,是江氏百姓之始祖。至殷商时期,江旻公以国归周,旻公之孙济公被周武王封为东京郡王,亦以国号为江。周元王时,世良公因助周伐犬戎有功,被封为济阳侯。即山东济南一带称济阳郡。

至唐后期,黄巢起义,战乱频发,诸王公子俱散而奔。有江陵江氏第六子纯,单骑出循于水浒,而后居济阳,颇衍其嗣。越数世,纯之裔孙迁徒徽州婺源。又越数世,婺源江氏有能者经商迁居福建,其子文蔚公又迁回婺源,遂为济阳江氏婺源派始祖。此后,婺源江氏据山川之胜,繁衍生息。有江氏昆季五人,以“日、月、光、天、德”为号,发宗繁支,子嗣昌盛。时有德公之后,讳礽祚,字德延,于宋南渡时期,从婺源迁徙之桐庐坊下之睦亲坊,为桐江江氏之始祖。

德延公迁居桐江,生时举、应发二子,二人均高中进士,后子孙繁衍,使江氏一跃成为桐江名门望族。至第九世仕昱公于明成化四年由坊郭迁窄溪,第十世世昂公于明成化十九年由窄溪分派迁河湾,为河湾江家之始祖。至万历十年,十三世忠公由坊郭迁居岩桥;清顺治十一年,第十五世有圣公从岩桥分派迁居荻浦。

世昂公迁居河湾,子嗣昌盛,财运亨通。数世后,便有江家之称。到了清时,村中楼房林立,气象更新,但最有代表则是江氏宗祠“爱敬堂”、旗杆大屋。这期间,村中能人辈出,武有举人江德扬,文有道光丁酉副榜第一乡贡的江肇塽,恩贡江澍生,岁贡江景澄、江孔殷,例贡江令涟、江肇训、江英杰等。

江氏族规严谨,其中有孝父母、友兄弟、敬尊长、重节义、肃闺门、完国课、崇节俭,村民们和睦相处,崇儒之风较浓。据传,有一年严州府台大人到桐巡视路过江家,见村风淳朴,村民友爱,特赠匾一块,上书“爱敬堂”三个大字,挂于祠堂前厅正中。由于江氏族谱失传,村中的一些轶事也只是零星的留存在老辈们的记忆中。

城南街道

春江村

江家村

江姓,溯其根源,可追至三千多年前的舜帝时代。华夏文明始祖黄帝之孙少昊,少昊之孙颛顼,颛顼之孙大费,谓伯益。伯益是舜帝时东夷部落的头领,因辅助大禹治水有功,深受舜帝褒奖,并赐姓为赢。伯益三子皆受封,且赐以国为姓。长子大廉,爱秦氏;次子若本,封徐国,为徐氏;三子元仲,封江国江陵(河南正阳),为江氏,是江氏百姓之始祖。至殷商时期,江旻公以国归周,旻公之孙济公被周武王封为东京郡王,亦以国号为江。周元王时,世良公因助周伐犬戎有功,被封为济阳侯。即山东济南一带称济阳郡。

至唐后期,黄巢起义,战乱频发,诸王公子俱散而奔。有江陵江氏第六子纯,单骑出循于水浒,而后居济阳,颇衍其嗣。越数世,纯之裔孙迁徒徽州婺源。又越数世,婺源江氏有能者经商迁居福建,其子文蔚公又迁回婺源,遂为济阳江氏婺源派始祖。此后,婺源江氏据山川之胜,繁衍生息。有江氏昆季五人,以“日、月、光、天、德”为号,发宗繁支,子嗣昌盛。时有德公之后,讳礽祚,字德延,于宋南渡时期,从婺源迁徙之桐庐坊下之睦亲坊,为桐江江氏之始祖。

德延公迁居桐江,生时举、应发二子,二人均高中进士,后子孙繁衍,使江氏一跃成为桐江名门望族。至第九世仕昱公于明成化四年由坊郭迁窄溪,第十世世昂公于明成化十九年由窄溪分派迁河湾,为河湾江家之始祖。至万历十年,十三世忠公由坊郭迁居岩桥;清顺治十一年,第十五世有圣公从岩桥分派迁居荻浦。

世昂公迁居河湾,子嗣昌盛,财运亨通。数世后,便有江家之称。到了清时,村中楼房林立,气象更新,但最有代表则是江氏宗祠“爱敬堂”、旗杆大屋。这期间,村中能人辈出,武有举人江德扬,文有道光丁酉副榜第一乡贡的江肇塽,恩贡江澍生,岁贡江景澄、江孔殷,例贡江令涟、江肇训、江英杰等。

江氏族规严谨,其中有孝父母、友兄弟、敬尊长、重节义、肃闺门、完国课、崇节俭,村民们和睦相处,崇儒之风较浓。据传,有一年严州府台大人到桐巡视路过江家,见村风淳朴,村民友爱,特赠匾一块,上书“爱敬堂”三个大字,挂于祠堂前厅正中。由于江氏族谱失传,村中的一些轶事也只是零星的留存在老辈们的记忆中。

【江氏宗祠“爱敬堂”】

城南街道

春江村

江家古樟

江氏宗祠爱敬堂位于江家村村中心,建于清朝中叶,建筑面积约500平方米。坐东朝西,系砖石结构。三间二弄二进四合式楼房,双坡硬山顶。一进为石库大门,大门前用石板铺设,大门外两侧各置一座两尺左右高的旗杆石(供立旗帜用),明间四柱五檩。天井也用石板铺设,做工十分考究。天井两侧为二柱三檩、双坡硬山顶厢房。二进地面高于一进0.19米;重檐,有前檐廊,两侧开边门。明间进深四柱九檩,双坡硬山顶。最令人惊叹的是,祠堂内的所有柱子和大梁全部用花岗石打制而成(梁上檩条为木檩条)。整幢建筑布局合理,用料粗大结实而又讲究,楼屋略高,雕刻简洁。祠堂前厅正中悬挂有“爱敬堂”匾额。

爱敬堂是江氏族人最隆重的祭祀场所,清明前三后七,江氏族人须天天到祠堂祭祖。这期间,族中男丁每天可在祠堂吃中饭;清明那天,除了男丁,所有江姓女子也可以在祠堂吃中饭。不但可以吃,还可将吃剩的肉、豆腐等带回家。江氏族人如此大规模的祭祀活动,这在其他宗族中是闻所未闻的。据传江氏宗族有三百亩堂众田出租,祠堂每年有一大笔收入可供使用。除了祭祖,每年农历十一月初十、十一,江家过时节,族人要将剪溪庙里的菩萨刘老爷抬到祠堂正堂上供起来,再将平时存放在祠堂内箱子里的五六十个小菩萨摆到供桌上,供众人顶礼膜拜。族人们有的求丰收,有的求平安,有的求婚姻,有的求子嗣。整日人来人往,热闹非凡。

爱敬堂残存石柱、石梁、石墩、石磉

据村中老人回忆,因江家村出过武举人江德扬,加上江家村离县城不远,所以清朝中后期时,桐庐武秀才的考试,其中跑马射箭项目的场地就设在江家祠堂前的广场上。这也算得上是江家和江姓宗族的荣耀了。

爱敬堂从落成到上世纪四十年代末的近两百年间都是盛极一方。但到2005年前后终于成了一座危房。当时,村里正打算要建一座老年活动室,于是便一举将爱敬堂夷为平地。然后在地基的前三分之一处,造了一座老年活动室。后面的三分之二的地基上,除了爱敬堂的几根石柱、石梁和几个石墩、石磉搁在那里外,大部分场地至今一直空在那里。

爱敬堂已经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了。不过,爱敬堂右前方有一棵古樟树倒还郁郁葱葱。古樟高20米,胸围7.7米,树冠36米,从底部以上至4米处树干已成空心,据考证,树龄800年以上,南宋中叶时就已经生长在这里。古樟处在风口中,又紧临水塘,所以每逢烈日炎炎的夏天,樟树底下便成了村人纳凉的最佳处所。

城南街道

春江村

江家古樟

江氏宗祠爱敬堂位于江家村村中心,建于清朝中叶,建筑面积约500平方米。坐东朝西,系砖石结构。三间二弄二进四合式楼房,双坡硬山顶。一进为石库大门,大门前用石板铺设,大门外两侧各置一座两尺左右高的旗杆石(供立旗帜用),明间四柱五檩。天井也用石板铺设,做工十分考究。天井两侧为二柱三檩、双坡硬山顶厢房。二进地面高于一进0.19米;重檐,有前檐廊,两侧开边门。明间进深四柱九檩,双坡硬山顶。最令人惊叹的是,祠堂内的所有柱子和大梁全部用花岗石打制而成(梁上檩条为木檩条)。整幢建筑布局合理,用料粗大结实而又讲究,楼屋略高,雕刻简洁。祠堂前厅正中悬挂有“爱敬堂”匾额。

爱敬堂是江氏族人最隆重的祭祀场所,清明前三后七,江氏族人须天天到祠堂祭祖。这期间,族中男丁每天可在祠堂吃中饭;清明那天,除了男丁,所有江姓女子也可以在祠堂吃中饭。不但可以吃,还可将吃剩的肉、豆腐等带回家。江氏族人如此大规模的祭祀活动,这在其他宗族中是闻所未闻的。据传江氏宗族有三百亩堂众田出租,祠堂每年有一大笔收入可供使用。除了祭祖,每年农历十一月初十、十一,江家过时节,族人要将剪溪庙里的菩萨刘老爷抬到祠堂正堂上供起来,再将平时存放在祠堂内箱子里的五六十个小菩萨摆到供桌上,供众人顶礼膜拜。族人们有的求丰收,有的求平安,有的求婚姻,有的求子嗣。整日人来人往,热闹非凡。

爱敬堂残存石柱、石梁、石墩、石磉

据村中老人回忆,因江家村出过武举人江德扬,加上江家村离县城不远,所以清朝中后期时,桐庐武秀才的考试,其中跑马射箭项目的场地就设在江家祠堂前的广场上。这也算得上是江家和江姓宗族的荣耀了。

爱敬堂从落成到上世纪四十年代末的近两百年间都是盛极一方。但到2005年前后终于成了一座危房。当时,村里正打算要建一座老年活动室,于是便一举将爱敬堂夷为平地。然后在地基的前三分之一处,造了一座老年活动室。后面的三分之二的地基上,除了爱敬堂的几根石柱、石梁和几个石墩、石磉搁在那里外,大部分场地至今一直空在那里。

爱敬堂已经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了。不过,爱敬堂右前方有一棵古樟树倒还郁郁葱葱。古樟高20米,胸围7.7米,树冠36米,从底部以上至4米处树干已成空心,据考证,树龄800年以上,南宋中叶时就已经生长在这里。古樟处在风口中,又紧临水塘,所以每逢烈日炎炎的夏天,樟树底下便成了村人纳凉的最佳处所。

【武举人江德杨】

城南街道

春江村

江德扬夫人用的石脚桶

中国的武举制度发轫于武周。但桐庐的习武风气并不浓厚,从唐宋至宋元,桐庐没有出过一个武举人。明至清,习武之风方渐趋浓厚,桐庐一共出过二十名武举人、一名武进士。江德扬作为其中之一,其武功在方圆几百里也算是排得上号的了,因而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为后人所传颂。

老古话说,人怕出名猪怕壮。江德扬自从考中武举人以后,声名渐盛,甚至东阳一带也有人知道他的事迹。一天,一个自称是东阳人的大汉来到了江家村,对江德扬说,他一是想到贵地买三百斤黄豆,二是想和江举人切磋切磋武艺。

江德扬一听,二话没说,便走到楼上,找了三只大箩筐装了300斤黄豆——左右两只小手指各钩一箩筐黄豆、嘴上叼着一箩筐黄豆——“登登登”地走了下来,然后往汉子面前一放,说道:“客官,这是你要的黄豆,请过目。”

大汉也不说话,随手从箩筐里抓起一把黄豆,用手一捏,黄豆全部捏成了豆粉,然后对江德扬说道:“江举人,你怎么将这些烂黄豆卖给我?你看,我不过轻轻一捏,就变成豆粉了。这样的黄豆怎么吃?”

这时,江家已经聚拢很多看热闹的人。明明是刚收的新黄豆,却说是烂黄豆,有几个毛头小伙子不服了,他们捏紧拳头,正想上前理论,只见江德扬用手一挡,从箩筐里抓起一把黄豆,用手一捏,只见手指缝里竟然滴下了豆油:“客官,这明明是上好的新黄豆,你怎么说是烂黄豆呢?”大汉一见,知道江德扬果然功夫了得,不是自己所能比的,掉转屁股就逃了。从此,江德扬空手捏黄豆的故事在金牛乡成了美谈。

江德扬虽然武功了得,但并不张扬,更没有去谋个一官半职。他一辈子以务农为业,武术不过是他的爱好而已。江德扬曾请人打制过一只350余斤(老秤)重的石元宝。晚上,他将石元宝捧到二楼顶房门;白天,他又将石元宝捧到门外淋雨、晒太阳。一年360天,从不间断。这只石元宝被江德扬的后人收藏了近二百年,上世纪六十年代,江家老房子失火,石元宝被烧爆裂,最后成了一块块的碎石。

江德扬武功了得,妻子江夫人也非等闲之辈。她家有一只石脚桶,外径约80厘米,内径约74厘米,高约30厘米,厚约6厘米,重约300斤。从江家到水塘,足足有四五十米路,江夫人每天就是捧着这只石脚桶到大樟树旁那口水塘洗衣服。

如今,江举人的老房子、练膂力用的石元宝、石墩子都难觅踪影,唯有江夫人用的石脚桶还保存在江德扬后裔江良英女士家中。曾有多人到江家求购这只石脚桶,都被婉拒。

城南街道

春江村

江德扬夫人用的石脚桶

中国的武举制度发轫于武周。但桐庐的习武风气并不浓厚,从唐宋至宋元,桐庐没有出过一个武举人。明至清,习武之风方渐趋浓厚,桐庐一共出过二十名武举人、一名武进士。江德扬作为其中之一,其武功在方圆几百里也算是排得上号的了,因而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为后人所传颂。

老古话说,人怕出名猪怕壮。江德扬自从考中武举人以后,声名渐盛,甚至东阳一带也有人知道他的事迹。一天,一个自称是东阳人的大汉来到了江家村,对江德扬说,他一是想到贵地买三百斤黄豆,二是想和江举人切磋切磋武艺。

江德扬一听,二话没说,便走到楼上,找了三只大箩筐装了300斤黄豆——左右两只小手指各钩一箩筐黄豆、嘴上叼着一箩筐黄豆——“登登登”地走了下来,然后往汉子面前一放,说道:“客官,这是你要的黄豆,请过目。”

大汉也不说话,随手从箩筐里抓起一把黄豆,用手一捏,黄豆全部捏成了豆粉,然后对江德扬说道:“江举人,你怎么将这些烂黄豆卖给我?你看,我不过轻轻一捏,就变成豆粉了。这样的黄豆怎么吃?”

这时,江家已经聚拢很多看热闹的人。明明是刚收的新黄豆,却说是烂黄豆,有几个毛头小伙子不服了,他们捏紧拳头,正想上前理论,只见江德扬用手一挡,从箩筐里抓起一把黄豆,用手一捏,只见手指缝里竟然滴下了豆油:“客官,这明明是上好的新黄豆,你怎么说是烂黄豆呢?”大汉一见,知道江德扬果然功夫了得,不是自己所能比的,掉转屁股就逃了。从此,江德扬空手捏黄豆的故事在金牛乡成了美谈。

江德扬虽然武功了得,但并不张扬,更没有去谋个一官半职。他一辈子以务农为业,武术不过是他的爱好而已。江德扬曾请人打制过一只350余斤(老秤)重的石元宝。晚上,他将石元宝捧到二楼顶房门;白天,他又将石元宝捧到门外淋雨、晒太阳。一年360天,从不间断。这只石元宝被江德扬的后人收藏了近二百年,上世纪六十年代,江家老房子失火,石元宝被烧爆裂,最后成了一块块的碎石。

江德扬武功了得,妻子江夫人也非等闲之辈。她家有一只石脚桶,外径约80厘米,内径约74厘米,高约30厘米,厚约6厘米,重约300斤。从江家到水塘,足足有四五十米路,江夫人每天就是捧着这只石脚桶到大樟树旁那口水塘洗衣服。

如今,江举人的老房子、练膂力用的石元宝、石墩子都难觅踪影,唯有江夫人用的石脚桶还保存在江德扬后裔江良英女士家中。曾有多人到江家求购这只石脚桶,都被婉拒。

【江家龙王庙】

城南街道

春江村

龙王庙遗址

江家村地处坟山东麓,地势较高,所以即使大涝季节,洪水也进不了村庄。但是,江家的田地大多濒临富春江边,因为地势低洼,一遇到雨季,庄稼往往要被洪水淹没。在那个科学不发达的年代,修建防洪工程是必须的,但求龙王爷保佑风调雨顺也不可或缺。江家村的龙王庙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建造起来的。

龙王庙亦称水陆潮神庙,位于江家村龙王山脚下,建于何时已无法考证,但据传江德扬曾出资修建过。龙王庙坐南朝北,南枕高坡,北临田畈。寺前溪水淙淙,由东而西再向北流入富春江。寺庙占地面积约300平方米,为二进一天井的建筑风格。与爱敬堂一样,龙王庙的柱子和大梁由花岗石打制而成。因为是龙王庙,主供菩萨当然是龙王。但正如俗话说的那样,一个篱笆三根桩,一个好汉三个帮。龙王纵有天大的本领,作起法来,如果没有帮手也难以成功。所以,又另外塑有陈百廿五老相公的金身和土地公公的金身。这样,龙王作法时,就不会一人唱独角戏了。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江家龙王庙的设计者用心之良苦。

龙王庙属江家人所有,是江家人的家庙。所以,除了江家人,其他村的人一般不来叩拜。凡初一、十五村中都有人祭拜;如遇到大涝大旱之年,则杀猪宰羊举行重大祭拜活动。江氏族人去世,其家属都要到龙王庙告知龙王。

龙王庙里曾办过小学、金西卫生院、加工厂、村礼堂等。“文化大革命”破四旧时,庙中菩萨被砸。后在原址上盖了六间平房,出租给他人做厂房。

城南街道

春江村

龙王庙遗址

江家村地处坟山东麓,地势较高,所以即使大涝季节,洪水也进不了村庄。但是,江家的田地大多濒临富春江边,因为地势低洼,一遇到雨季,庄稼往往要被洪水淹没。在那个科学不发达的年代,修建防洪工程是必须的,但求龙王爷保佑风调雨顺也不可或缺。江家村的龙王庙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建造起来的。

龙王庙亦称水陆潮神庙,位于江家村龙王山脚下,建于何时已无法考证,但据传江德扬曾出资修建过。龙王庙坐南朝北,南枕高坡,北临田畈。寺前溪水淙淙,由东而西再向北流入富春江。寺庙占地面积约300平方米,为二进一天井的建筑风格。与爱敬堂一样,龙王庙的柱子和大梁由花岗石打制而成。因为是龙王庙,主供菩萨当然是龙王。但正如俗话说的那样,一个篱笆三根桩,一个好汉三个帮。龙王纵有天大的本领,作起法来,如果没有帮手也难以成功。所以,又另外塑有陈百廿五老相公的金身和土地公公的金身。这样,龙王作法时,就不会一人唱独角戏了。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江家龙王庙的设计者用心之良苦。

龙王庙属江家人所有,是江家人的家庙。所以,除了江家人,其他村的人一般不来叩拜。凡初一、十五村中都有人祭拜;如遇到大涝大旱之年,则杀猪宰羊举行重大祭拜活动。江氏族人去世,其家属都要到龙王庙告知龙王。

龙王庙里曾办过小学、金西卫生院、加工厂、村礼堂等。“文化大革命”破四旧时,庙中菩萨被砸。后在原址上盖了六间平房,出租给他人做厂房。

【过街楼】

城南街道

春江村

过街楼

过街楼又称“骑楼”,属徽派建筑格式。一般建在正厅之外的街道上空,依托街道或巷弄两旁屋墙,架木铺设楼板筑成,颇为雅致。楼一般高约2米,长3—5米,宽4—5米不等。纵向街道两侧,楼的下半段砖墙砌在楼板上,上半段为可装可拆的槽板。过街楼是一种跨越街道、连通两侧的阁楼式建筑,它的作用相当于现在的立交桥。在形制上属大屋的附属建筑,起点缀群居作用。

江家祖宗徽州,村中的民居沿袭徽派建筑风格。过街楼在古代建筑中虽说是十分常见的一种形式。但是,利用过街楼,实行家家相连户户通,防患于未然,则源于江氏武举人江德扬的创举。

江德扬,乾隆五十九年甲寅武举人。清时,武举人选拔提倡的“先之以谋略,次之以武艺”,把军事谋略置于军事技术之上。德扬公不仅武功了得,而且精通兵法与谋略。为了让村民免受灾难,减少损失,全村过街楼都由他亲自设计,使整个村家家户户形成一个联动的安全防范网络。

那时的江家,户户相通,一旦发生突发情况,村民就可以相互救助。比如,发生火灾,前幢房屋里的人不能从大门逃生,则可从过街楼逃到后幢房屋,只要拆掉过界楼就平安无事了。又比如,强盗从大门进来了,家里人(不论老小)可带着钱财从过街楼逃脱,免遭损失。再比如遇到兵荒,到村里来抓夫派役,就是兵丁占据村里地面,村民还是可从过街楼转移到村的任何一角逃出去。整个村子就像一座空中迷宫,外人是不敢轻易上楼走过街楼到另一座房屋的。特别是到了村中间,更像是进了八卦阵,没有熟悉的人带路,根本就走不出来的。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江家村里老少爷们还经常在晚饭后相聚在仅有的过街楼下的弄堂里,谈天说地,谈过街楼、谈江家往事。

城南街道

春江村

过街楼

过街楼又称“骑楼”,属徽派建筑格式。一般建在正厅之外的街道上空,依托街道或巷弄两旁屋墙,架木铺设楼板筑成,颇为雅致。楼一般高约2米,长3—5米,宽4—5米不等。纵向街道两侧,楼的下半段砖墙砌在楼板上,上半段为可装可拆的槽板。过街楼是一种跨越街道、连通两侧的阁楼式建筑,它的作用相当于现在的立交桥。在形制上属大屋的附属建筑,起点缀群居作用。

江家祖宗徽州,村中的民居沿袭徽派建筑风格。过街楼在古代建筑中虽说是十分常见的一种形式。但是,利用过街楼,实行家家相连户户通,防患于未然,则源于江氏武举人江德扬的创举。

江德扬,乾隆五十九年甲寅武举人。清时,武举人选拔提倡的“先之以谋略,次之以武艺”,把军事谋略置于军事技术之上。德扬公不仅武功了得,而且精通兵法与谋略。为了让村民免受灾难,减少损失,全村过街楼都由他亲自设计,使整个村家家户户形成一个联动的安全防范网络。

那时的江家,户户相通,一旦发生突发情况,村民就可以相互救助。比如,发生火灾,前幢房屋里的人不能从大门逃生,则可从过街楼逃到后幢房屋,只要拆掉过界楼就平安无事了。又比如,强盗从大门进来了,家里人(不论老小)可带着钱财从过街楼逃脱,免遭损失。再比如遇到兵荒,到村里来抓夫派役,就是兵丁占据村里地面,村民还是可从过街楼转移到村的任何一角逃出去。整个村子就像一座空中迷宫,外人是不敢轻易上楼走过街楼到另一座房屋的。特别是到了村中间,更像是进了八卦阵,没有熟悉的人带路,根本就走不出来的。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江家村里老少爷们还经常在晚饭后相聚在仅有的过街楼下的弄堂里,谈天说地,谈过街楼、谈江家往事。

【周氏花厅】

城南街道

春江村

周家古塘

周氏花厅位于周家自然村中心,大约建于清朝中期。据传是村中18位做粮食生意的周氏族人集资建造的。花厅坐西朝东,建筑面积约400平方米,分前堂、明堂和后堂;前堂有前门,后堂有后门,明堂左侧有一圆形石门,右侧则是一长方形石门。因为周家周姓是北宋大儒周敦颐的后人,所以周家花厅又称“爱莲堂”,“爱莲堂”的匾额悬就挂于前堂正上方。

花厅为砖木结构建筑,用材十分考究。前堂和后堂的8根大柱直径有60—70厘米,其余近20根边柱直径也有40厘米。大梁用料粗壮敦实。所有大梁和牛腿都雕刻有各色花卉动物,最多的则是历史人物。花厅内墙四周全部用一块一块的木排门拼接而成。为防止木排门受潮腐烂,下面用30厘米高的石条作排门脚。上面的排门则一直拼接到大梁处。所以,在花厅里面基本上看不到四周的砖墙。花厅椽树用方形杉木条制成。椽树上面先用磨薄磨光的青砖铺设,然后再在青砖上面盖上瓦片。据说,一块青砖磨薄磨光就得花一天的时间,而整座花厅铺设的砖头不下一万块,可见工程耗费耗时。明堂内的天井地面用鹅卵石铺设。因为天井比较大,加上它有四扇大门,所以花厅的采光通透。花厅前大门外还有一块约20余平方米的空地,全部用大理石铺设。

金西乡有大小自然村四十余个,各类古建筑不下百余处,周氏花厅算得上有名气了。它是周姓族人议论大事、接待贵宾之场所。花厅曾办过学校、年糕厂等,1981年,周家10位村民出资9000元买下花厅全部木料、石料、砖头(前厅前半部分的两堵砖墙因为和其他民居共用没有被拆)、瓦片以及所有的雕件,转手卖给了严子陵钓台修膳处。200年前,建花厅的是周家人;200年后,卖花厅的也是周家人。这真应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句老古话!

城南街道

春江村

周家古塘

周氏花厅位于周家自然村中心,大约建于清朝中期。据传是村中18位做粮食生意的周氏族人集资建造的。花厅坐西朝东,建筑面积约400平方米,分前堂、明堂和后堂;前堂有前门,后堂有后门,明堂左侧有一圆形石门,右侧则是一长方形石门。因为周家周姓是北宋大儒周敦颐的后人,所以周家花厅又称“爱莲堂”,“爱莲堂”的匾额悬就挂于前堂正上方。

花厅为砖木结构建筑,用材十分考究。前堂和后堂的8根大柱直径有60—70厘米,其余近20根边柱直径也有40厘米。大梁用料粗壮敦实。所有大梁和牛腿都雕刻有各色花卉动物,最多的则是历史人物。花厅内墙四周全部用一块一块的木排门拼接而成。为防止木排门受潮腐烂,下面用30厘米高的石条作排门脚。上面的排门则一直拼接到大梁处。所以,在花厅里面基本上看不到四周的砖墙。花厅椽树用方形杉木条制成。椽树上面先用磨薄磨光的青砖铺设,然后再在青砖上面盖上瓦片。据说,一块青砖磨薄磨光就得花一天的时间,而整座花厅铺设的砖头不下一万块,可见工程耗费耗时。明堂内的天井地面用鹅卵石铺设。因为天井比较大,加上它有四扇大门,所以花厅的采光通透。花厅前大门外还有一块约20余平方米的空地,全部用大理石铺设。

金西乡有大小自然村四十余个,各类古建筑不下百余处,周氏花厅算得上有名气了。它是周姓族人议论大事、接待贵宾之场所。花厅曾办过学校、年糕厂等,1981年,周家10位村民出资9000元买下花厅全部木料、石料、砖头(前厅前半部分的两堵砖墙因为和其他民居共用没有被拆)、瓦片以及所有的雕件,转手卖给了严子陵钓台修膳处。200年前,建花厅的是周家人;200年后,卖花厅的也是周家人。这真应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句老古话!

【埂头庙】

城南街道

春江村

周家村

埂头庙座落在距周家村东500米处的开阔田野上,主要由周家、埂头合建。埂头庙后靠老山,面朝富春江对面的排门山。

昔日,站在庙门口,春江美景尽收双眼,据传当时择基建庙时,风水先生看中的就是排门山的山坞形态。远眺排门山,上坞形如白象,中坞形如猪头,下坞形如鸡冠,并与庙门遥遥相对。此庙址人称“三星福地”。埂头庙内分两厅,前厅陈老相公威坐堂中,土地老爷、总管老爷两边陪坐,十八罗汉两边显威风;后厅观音菩萨端坐堂上,众多小仙坐立两边。

传说埂头庙的陈老相公为芦茨老相公的娘舅。桐庐方向的人常划船把芦茨老相公请到村里过节叩拜。有一次,运芦茨老相公的船只行至排门山“三星福地”对面的江面上,突然不由自主地旋转了三圈,说那是芦茨老相公在向娘舅埂头庙老相公跪拜的缘故。自此后,每当运芦茨老相公的船只行经此地,总要停靠一段时间,方可行走,以确保航程安全无事。

埂头庙的香火极为旺盛。古时,埂头设有古渡,周家在剪溪坞、排门山置有大量的山产,方园几十里屈指可数。而周家、埂头边上的无田无地的老百姓,全靠剪溪坞的箍柴换米度日。箍柴在埂头埠上船经富春江水道直运杭州,为求货运平安,凡是在埂头埠上船外销箍柴的人,都要进埂头庙拜拜陈老相公,保佑一路上平平安安。

如今,埂头庙早被夷为平地,庄稼也不知出了多少茬。路上,行色匆匆卖柴人也早已淡出了人们的视线,留下的只是老人们儿时对埂头庙的记忆。

城南街道

春江村

周家村

埂头庙座落在距周家村东500米处的开阔田野上,主要由周家、埂头合建。埂头庙后靠老山,面朝富春江对面的排门山。

昔日,站在庙门口,春江美景尽收双眼,据传当时择基建庙时,风水先生看中的就是排门山的山坞形态。远眺排门山,上坞形如白象,中坞形如猪头,下坞形如鸡冠,并与庙门遥遥相对。此庙址人称“三星福地”。埂头庙内分两厅,前厅陈老相公威坐堂中,土地老爷、总管老爷两边陪坐,十八罗汉两边显威风;后厅观音菩萨端坐堂上,众多小仙坐立两边。

传说埂头庙的陈老相公为芦茨老相公的娘舅。桐庐方向的人常划船把芦茨老相公请到村里过节叩拜。有一次,运芦茨老相公的船只行至排门山“三星福地”对面的江面上,突然不由自主地旋转了三圈,说那是芦茨老相公在向娘舅埂头庙老相公跪拜的缘故。自此后,每当运芦茨老相公的船只行经此地,总要停靠一段时间,方可行走,以确保航程安全无事。

埂头庙的香火极为旺盛。古时,埂头设有古渡,周家在剪溪坞、排门山置有大量的山产,方园几十里屈指可数。而周家、埂头边上的无田无地的老百姓,全靠剪溪坞的箍柴换米度日。箍柴在埂头埠上船经富春江水道直运杭州,为求货运平安,凡是在埂头埠上船外销箍柴的人,都要进埂头庙拜拜陈老相公,保佑一路上平平安安。

如今,埂头庙早被夷为平地,庄稼也不知出了多少茬。路上,行色匆匆卖柴人也早已淡出了人们的视线,留下的只是老人们儿时对埂头庙的记忆。

【桐庐严陵区区政府旧址】

城南街道

春江村

严陵区区政府旧址

桐庐严陵区区政府旧址位于春江村周家自然村,成立于一九四九年五月,当时区政府就设在周柏华家的老房子里。

桐庐解放初期,为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推进土改工作顺利进行,时任县委书记的张振峰带领李启亭、房招亭等南下干部到周家村,建立了严陵区区政府,以周家为中心,发动群众与土匪、地主、恶霸斗争。全县第一个农民协会在周家村成立,周茂坤任会长。后又相继成立了民兵、妇女、青年、儿童团等组织。谢世祥时任周家村儿童团团长。在村农会的领导下,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民兵配合区武装部队到老山里剿匪。

当时,以“王指挥”为首的土匪势力在芦茨、三源和建德冷水沼山一带活动猖獗。他们与打入区小队的奸细,里应外合,企图扼杀新生的政权。

六月的一个傍晚时分,土匪集结了大约200多人的兵力,从剪溪坞老山那边出来,选择有利地形向区政府所在地发起攻击。双方激战近三个小时,土匪自知不敌,慌乱逃窜。第二天早上,区政府周围地留下足足一箩担的子弹壳。

为确保区政府及工作人员的安全,区政府遂从周家搬迁至上杭埠包家的一座三层楼里办公。但由于叛徒的出卖,区政府又一次遭到土匪的袭击,副县长丁有进受伤。严陵区政府再次搬回周家村,并在周家村召开千人公审大会,公开处决叛徒。为防止土匪的再次反扑,保护村民的安全,县委书记张振峰亲自批条,发给周家村民兵4支步枪和10颗手榴弹。

1953年,严陵区政府搬到了俞赵村后溪头办公。

城南街道

春江村

严陵区区政府旧址

桐庐严陵区区政府旧址位于春江村周家自然村,成立于一九四九年五月,当时区政府就设在周柏华家的老房子里。

桐庐解放初期,为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推进土改工作顺利进行,时任县委书记的张振峰带领李启亭、房招亭等南下干部到周家村,建立了严陵区区政府,以周家为中心,发动群众与土匪、地主、恶霸斗争。全县第一个农民协会在周家村成立,周茂坤任会长。后又相继成立了民兵、妇女、青年、儿童团等组织。谢世祥时任周家村儿童团团长。在村农会的领导下,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民兵配合区武装部队到老山里剿匪。

当时,以“王指挥”为首的土匪势力在芦茨、三源和建德冷水沼山一带活动猖獗。他们与打入区小队的奸细,里应外合,企图扼杀新生的政权。

六月的一个傍晚时分,土匪集结了大约200多人的兵力,从剪溪坞老山那边出来,选择有利地形向区政府所在地发起攻击。双方激战近三个小时,土匪自知不敌,慌乱逃窜。第二天早上,区政府周围地留下足足一箩担的子弹壳。

为确保区政府及工作人员的安全,区政府遂从周家搬迁至上杭埠包家的一座三层楼里办公。但由于叛徒的出卖,区政府又一次遭到土匪的袭击,副县长丁有进受伤。严陵区政府再次搬回周家村,并在周家村召开千人公审大会,公开处决叛徒。为防止土匪的再次反扑,保护村民的安全,县委书记张振峰亲自批条,发给周家村民兵4支步枪和10颗手榴弹。

1953年,严陵区政府搬到了俞赵村后溪头办公。

【河湾古埠】

城南街道

春江村

河湾古埠遗址

河湾古埠位于河湾埠村老街的尽头,开埠时间无法考证,从康熙《桐庐县志》对河埠头简单的记载得知,公元1683年以前河湾埠头就已存在。但据明《徐霞客游记》记载:”初六日,鸡再鸣,鼓舟晓出浙江,已桐庐城下矣。令童子起买米,仍附其舟。十五里,至滩上,米舟百艘,皆泊而待剥,余舟遂停。亟索饭,饭毕,得一舟,别附而去,时已上午……。”据考证,徐霞客乘坐的船停泊的滩上就是河湾埠。当时,河湾埠的江面较宽,水势也较稳,再往上江流湍急。“米舟白艘,皆泊而待剥。”说明停泊的船多,都在等待靠撑篙和人工拉纤的方式逆水行舟。因而可以肯定的是河湾埠至少建于明时或更早。

河湾埠头处在漏港滩下湾兜处,为昔日航船之中转站。以埠头为界,埠头上游则是富春江上著名的七里滩了,航道复杂,一滩胜过一滩。往昔前往兰溪、梅城的客商,一般在河湾埠头下船,到岸上补充生活所需,而船家则准备下船拉纤。埠头下游的富春江,河面宽广,水流平缓,帆船顺风顺水,可一路平安直达杭州等地。

1969年11月至1972年6月,钱塘江航管处组织民工二千余人,对下杭埠至漏港滩航道实行疏浚。后河湾至富阳东梓关客运轮船开通,本地村民们俗称“河湾班”。河湾班早晨6点从东梓关开出,终点河湾埠,沿途停靠横山埠、窄溪、梅蓉、柴埠、滩头、桐庐、河湾埠。全程逆水耗时约2个半小时,顺水约2小时。下午2点从河湾埠起程返回,2点半从桐庐东门头轮船码头开往东梓关,每天往返一趟,全程票价0.3元,大约从1985年1月份调价为0.5元。随着陆路运输和公路大桥的发展,桐庐轮船码头进出客运量逐年减少,1988年4月河湾班停航,因沿途群众的需求,次年8月复航。1993年3月,河湾班再次停航。从此,河湾埠渡船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2012年,河湾村民何勇等人从老埠头脚挖出一块石碑,上面刻有“河湾义渡”,该碑立于何时、为何人所立,由于年代久远,石碑风化严重,已无从考证了。但“义渡”二字,道出了先辈们“义”字当头的侠骨柔情。

河湾班停航了,虽说少了许些人情往来,但埠头的一天依然是忙碌和热闹,有担水的、洗衣服的、抲鱼的……

城南街道

春江村

河湾古埠遗址

河湾古埠位于河湾埠村老街的尽头,开埠时间无法考证,从康熙《桐庐县志》对河埠头简单的记载得知,公元1683年以前河湾埠头就已存在。但据明《徐霞客游记》记载:”初六日,鸡再鸣,鼓舟晓出浙江,已桐庐城下矣。令童子起买米,仍附其舟。十五里,至滩上,米舟百艘,皆泊而待剥,余舟遂停。亟索饭,饭毕,得一舟,别附而去,时已上午……。”据考证,徐霞客乘坐的船停泊的滩上就是河湾埠。当时,河湾埠的江面较宽,水势也较稳,再往上江流湍急。“米舟白艘,皆泊而待剥。”说明停泊的船多,都在等待靠撑篙和人工拉纤的方式逆水行舟。因而可以肯定的是河湾埠至少建于明时或更早。

河湾埠头处在漏港滩下湾兜处,为昔日航船之中转站。以埠头为界,埠头上游则是富春江上著名的七里滩了,航道复杂,一滩胜过一滩。往昔前往兰溪、梅城的客商,一般在河湾埠头下船,到岸上补充生活所需,而船家则准备下船拉纤。埠头下游的富春江,河面宽广,水流平缓,帆船顺风顺水,可一路平安直达杭州等地。

1969年11月至1972年6月,钱塘江航管处组织民工二千余人,对下杭埠至漏港滩航道实行疏浚。后河湾至富阳东梓关客运轮船开通,本地村民们俗称“河湾班”。河湾班早晨6点从东梓关开出,终点河湾埠,沿途停靠横山埠、窄溪、梅蓉、柴埠、滩头、桐庐、河湾埠。全程逆水耗时约2个半小时,顺水约2小时。下午2点从河湾埠起程返回,2点半从桐庐东门头轮船码头开往东梓关,每天往返一趟,全程票价0.3元,大约从1985年1月份调价为0.5元。随着陆路运输和公路大桥的发展,桐庐轮船码头进出客运量逐年减少,1988年4月河湾班停航,因沿途群众的需求,次年8月复航。1993年3月,河湾班再次停航。从此,河湾埠渡船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2012年,河湾村民何勇等人从老埠头脚挖出一块石碑,上面刻有“河湾义渡”,该碑立于何时、为何人所立,由于年代久远,石碑风化严重,已无从考证了。但“义渡”二字,道出了先辈们“义”字当头的侠骨柔情。

河湾班停航了,虽说少了许些人情往来,但埠头的一天依然是忙碌和热闹,有担水的、洗衣服的、抲鱼的……

【河湾埠村】

城南街道

春江村

河湾埠老街

河湾埠位于在富春江边河湾溪入江处,村子呈长块状,村民们沿江而居。村子处于漏港滩下湾兜处,江边建有古埠。村里先后有程氏、宋氏、鲍氏居住,清雍正年间,鲍家衰落,张姓由浦江迁入,继而有徐氏、王氏及各地商家迁来居住,且繁衍至今。

河湾埠亦称落水埠头,为古时杭州至兰溪、梅城往来水路中转之枢纽。新中国成立后,曾经是金西公社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1951年6月,金西供销社成立,河湾埠成为首选之地。落水埠头,交通方便,只不过大批货物下船时,要请村里人高马大的强劳力帮忙。每天清晨,不出百米的老街甚是热闹,各地的村民们大都赶在生产队开工前到供销社换购生活所需的物品。那时物资馈乏,换购的农副产品大部分是鸡蛋、生猪等之类。村民们先将东西送到收购站过称,再到生产资料部取钱,然后才能到南货部购买生活所需的油盐酱醋等物品。那时舍得起早的小孩,屁颠屁颠跟在大人身后,还是能得到一颗诱人的水果糖。

1972年5月,金西公社从金山村搬迁至河湾埠,整个金西片的政治、经济、文化向河湾埠村聚拢,尤其是社办企业办的风生水起,从最早的缸窑厂,到后来的造纸厂、印刷厂、电镀厂、农机修理厂等。那些最早脱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社办企业的职工自然成为河湾埠的另类风景,惹得众多年轻人羡慕。然而,历史的车轮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1992年5月,桐庐县乡镇行政区划调整,金西乡并入三合乡,金西乡在河湾埠划上句号,并尘封在历史的档案中。

河湾埠曾经是繁华的,但世事轮回,随着金西乡撤并,亦在喧嚣的尘世中慢慢的寂静下来。

城南街道

春江村

河湾埠老街

河湾埠位于在富春江边河湾溪入江处,村子呈长块状,村民们沿江而居。村子处于漏港滩下湾兜处,江边建有古埠。村里先后有程氏、宋氏、鲍氏居住,清雍正年间,鲍家衰落,张姓由浦江迁入,继而有徐氏、王氏及各地商家迁来居住,且繁衍至今。

河湾埠亦称落水埠头,为古时杭州至兰溪、梅城往来水路中转之枢纽。新中国成立后,曾经是金西公社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1951年6月,金西供销社成立,河湾埠成为首选之地。落水埠头,交通方便,只不过大批货物下船时,要请村里人高马大的强劳力帮忙。每天清晨,不出百米的老街甚是热闹,各地的村民们大都赶在生产队开工前到供销社换购生活所需的物品。那时物资馈乏,换购的农副产品大部分是鸡蛋、生猪等之类。村民们先将东西送到收购站过称,再到生产资料部取钱,然后才能到南货部购买生活所需的油盐酱醋等物品。那时舍得起早的小孩,屁颠屁颠跟在大人身后,还是能得到一颗诱人的水果糖。

1972年5月,金西公社从金山村搬迁至河湾埠,整个金西片的政治、经济、文化向河湾埠村聚拢,尤其是社办企业办的风生水起,从最早的缸窑厂,到后来的造纸厂、印刷厂、电镀厂、农机修理厂等。那些最早脱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社办企业的职工自然成为河湾埠的另类风景,惹得众多年轻人羡慕。然而,历史的车轮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1992年5月,桐庐县乡镇行政区划调整,金西乡并入三合乡,金西乡在河湾埠划上句号,并尘封在历史的档案中。

河湾埠曾经是繁华的,但世事轮回,随着金西乡撤并,亦在喧嚣的尘世中慢慢的寂静下来。

【金西缸窑厂】

城南街道

春江村

乌龟山

金西缸窑厂位于吴家自然村的乌龟山脚,南临村道,西近江南公路,交通十分便利。

1969年,金西乡为巩固发展集体经济,根据中央社办企业“三就”方针(就地取材、就地生产、就地推销),组织人员将本地泥土送至江苏宜兴,经化验泥土质量较好且符合制作陶器条件,随后聘请宜兴三位技术人员到当地实地勘察。勘察结果为地区基础较好,资源丰富,制陶资源大约可烧一千年以上。当时杭州地区还没有类似企业,陶器在市场上供不应求,前景看好。据此,由江联村土地入股,供销社出资的方式,成立金西陶器厂(又称缸窑厂),并将建窑厂情况报县政府批准。

说说容易,动手难,办厂需缸窑一座,平房十二间,泥橙730条(打泥用的,长八尺、厚五市寸)。所需杉树8立方米、松木3立方米、杂木4立方米,每月用煤10吨、民用布200尺。在那个物质馈乏的计划年代,除了群众办厂的热情,其余所需物资必须向政府打报告特批。

缸窑建在乌龟山脊背上,窑头在山脚,窑身在山脊背上,全长约50余米,从下往上仰视,呈30度角度 ,窑身两侧建有小窑口,远看活象一只蜈公爬在乌龟背上。那时在金西,仍至桐庐,差不多家家都有几件陶器厂的产品,有小到盛饭、泡凉茶的钵头,大到米缸、酒缸等,虽然制作粗糙,但也实用,深得百姓欢迎。

缸窑厂办了十年有余,终因亏损严重而倒闭。究其原因为:一是生产成本高,本地泥土粘性强度低,根本不符合制陶要求,原材料必须从宜兴用船运来。二是生产质量不过关,制陶是个技术活,技术不过关,烧制出来的产品,次品多,正品少,产量下降。三是产品单一,缺乏市场竞争力。

城南街道

春江村

乌龟山

金西缸窑厂位于吴家自然村的乌龟山脚,南临村道,西近江南公路,交通十分便利。

1969年,金西乡为巩固发展集体经济,根据中央社办企业“三就”方针(就地取材、就地生产、就地推销),组织人员将本地泥土送至江苏宜兴,经化验泥土质量较好且符合制作陶器条件,随后聘请宜兴三位技术人员到当地实地勘察。勘察结果为地区基础较好,资源丰富,制陶资源大约可烧一千年以上。当时杭州地区还没有类似企业,陶器在市场上供不应求,前景看好。据此,由江联村土地入股,供销社出资的方式,成立金西陶器厂(又称缸窑厂),并将建窑厂情况报县政府批准。

说说容易,动手难,办厂需缸窑一座,平房十二间,泥橙730条(打泥用的,长八尺、厚五市寸)。所需杉树8立方米、松木3立方米、杂木4立方米,每月用煤10吨、民用布200尺。在那个物质馈乏的计划年代,除了群众办厂的热情,其余所需物资必须向政府打报告特批。

缸窑建在乌龟山脊背上,窑头在山脚,窑身在山脊背上,全长约50余米,从下往上仰视,呈30度角度 ,窑身两侧建有小窑口,远看活象一只蜈公爬在乌龟背上。那时在金西,仍至桐庐,差不多家家都有几件陶器厂的产品,有小到盛饭、泡凉茶的钵头,大到米缸、酒缸等,虽然制作粗糙,但也实用,深得百姓欢迎。

缸窑厂办了十年有余,终因亏损严重而倒闭。究其原因为:一是生产成本高,本地泥土粘性强度低,根本不符合制陶要求,原材料必须从宜兴用船运来。二是生产质量不过关,制陶是个技术活,技术不过关,烧制出来的产品,次品多,正品少,产量下降。三是产品单一,缺乏市场竞争力。

【江头村蝶变】

城南街道

春江村

江头村口廊坊

江头村,淳安县屏峰公社郑家埠移民建立的新村。因地处富春江畔的江口头,故名。村址原系一片沙地,南侧田畈中有一条名为牛丫浦的水沟由东向西、环包荒沙地流入富春江,因地势与故地郑家埠相似,故选址在此新建家园。

1959年4月,淳安屏峰公社郑家埠村168户828人,从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大局出发,舍小家顾国家,挥泪离别生息九百余年的故土,简装踏上迁徒之路,除少部分迁居临安、昌化、安徽省歙县、江西省德兴县外,绝大部分迁居金西公社周家临时安置点,插花住居在当地社员家中,或住居在仓库、礼堂等处。1959年10月5日,移民村动工新建,经过两年多的艰苦创业,建成砖木泥结构3单元2层楼房9幢、2单元楼房3幢、平房3幢和附属用房3幢。1962年6月起,临时居住在周家村的新安江水库移民相继搬入新居。村中郑氏约占90%,其他姓氏约为10%。村依江而建,呈长条形,地处江口头,故名为江头生产大队,1984年更名为江头村。迁入新居的江头村,传承团结、淳朴、节俭、勤劳的家风,奋发图強,重建家园。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村民们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历经50余年的栉风沐雨,已把过去的荒沙地建设成为设计新颖、风格多样、新楼林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连接县城春江西路、进村主干道的左侧树着一块大石碑,上面刻着“秀水淳安鄭家埠,潇洒桐庐江头村”,是纪念江头人新安江移民五十周年而立。碑旁植有大香樟树一棵;右侧新建仿古长廊五间,内设美人靠,可供村民劳作之余休闲娱乐,长廊东侧植有大银杏树一棵;主干道两侧设置青石护栏80米,显得十分大气美观。村庄沿江建起了标准防洪大堤,坡下沿江建有人行道,堤坡植有多种树木、花草,堤顶休闲大道绿树成荫,胜似公园,是村民休闲养生的好去处。村大礼堂南侧建起了73幢排列整齐、设计规范、楼层统一,道路、绿化、供水、供电和通讯等配套设施齐全的新农居点,己有73户、300余人迁入新居,村民的生活正可谓芝麻开花节节高。

城南街道

春江村

江头村口廊坊

江头村,淳安县屏峰公社郑家埠移民建立的新村。因地处富春江畔的江口头,故名。村址原系一片沙地,南侧田畈中有一条名为牛丫浦的水沟由东向西、环包荒沙地流入富春江,因地势与故地郑家埠相似,故选址在此新建家园。

1959年4月,淳安屏峰公社郑家埠村168户828人,从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大局出发,舍小家顾国家,挥泪离别生息九百余年的故土,简装踏上迁徒之路,除少部分迁居临安、昌化、安徽省歙县、江西省德兴县外,绝大部分迁居金西公社周家临时安置点,插花住居在当地社员家中,或住居在仓库、礼堂等处。1959年10月5日,移民村动工新建,经过两年多的艰苦创业,建成砖木泥结构3单元2层楼房9幢、2单元楼房3幢、平房3幢和附属用房3幢。1962年6月起,临时居住在周家村的新安江水库移民相继搬入新居。村中郑氏约占90%,其他姓氏约为10%。村依江而建,呈长条形,地处江口头,故名为江头生产大队,1984年更名为江头村。迁入新居的江头村,传承团结、淳朴、节俭、勤劳的家风,奋发图強,重建家园。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村民们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历经50余年的栉风沐雨,已把过去的荒沙地建设成为设计新颖、风格多样、新楼林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连接县城春江西路、进村主干道的左侧树着一块大石碑,上面刻着“秀水淳安鄭家埠,潇洒桐庐江头村”,是纪念江头人新安江移民五十周年而立。碑旁植有大香樟树一棵;右侧新建仿古长廊五间,内设美人靠,可供村民劳作之余休闲娱乐,长廊东侧植有大银杏树一棵;主干道两侧设置青石护栏80米,显得十分大气美观。村庄沿江建起了标准防洪大堤,坡下沿江建有人行道,堤坡植有多种树木、花草,堤顶休闲大道绿树成荫,胜似公园,是村民休闲养生的好去处。村大礼堂南侧建起了73幢排列整齐、设计规范、楼层统一,道路、绿化、供水、供电和通讯等配套设施齐全的新农居点,己有73户、300余人迁入新居,村民的生活正可谓芝麻开花节节高。

【郑氏渊源记】

城南街道

春江村

江头村标

江头郑氏原自于河南荥阳市,起源地为陕西华县东北域林。公元前806年,周宣王封幼弟郑桓公为郑国;公元前770年,郑武公即位建都新郑(今属河南),以国名为姓,“郑”字正式成为姓氏,郑桓公为荥阳郑氏一世祖。

公元一世纪汉代,郑氏第五代孙郑奇之子郑稚举族回迁河南郡开封荥阳聚居,遂使荥阳郑氏,从汉到唐,连荣不衰,成中原的名门望族,出过六状元、八驸马、二十进士、三十二朝官,辅佐朝政,人称“郑半朝”。后因社会动荡、战事频发,郑氏家族兴衰起伏不断,因战、灾、难等多种因素,迁居全国各地和世界各国。

公元307年晋永嘉元年,荥阳郑氏二十五世(郑兴九世)孙郑庠从河南开封南迁至寿阳,经安徽寿春过长江至江苏丹阳郡秣陵县桑梓里(今江宁县)隐居十余年,大兴四年末年321年,郑庠出任信安县令(今衢州),举家迁至信安县定居,生子平、昭二人,郑平公为郑氏衢洲一世祖;郑昭公晋初任福建福州太守,举家迁居闽。

北宋时期,郑平公玄孙郑凝道出任歙县县令,任职满后留居当地,其子郑自牖官至殿中待御史,因故被贬,谪居遂安西南狮城镇,其孙郑淮入赘浦江县承恩里宣氏,定居浦江郑宅镇。因族规严励、治家有方,后来被封为江南第一家。

周世宗星德三年,郑平公二十五世日献公迁至淳安县屏峰乡鲤溪即郑家埠,为郑家埠郑氏一世祖。鲤溪,泉甘土肥,距邑治十有余里,近非城郭远非村,是繁衍生息的好去处。其子孙播衍于淳安、建德、分水、昌化、江西宜黄、安徽歙县等地。

郑氏兴衰起伏2800余年,先祖列宗在中华大地创造的辉煌业绩,可歌可泣。如:春秋战国的郑子产,铸刑书,尊法制,为人仁爱;先秦时韩国水利专家郑国,修建著名的郑国渠;汉代经学家郑兴、郑众、郑玄等人,传播儒家经典,弘扬中华文化;南朝的郑露、郑庄、郑淑,潜修儒学,号称“南朝三先生”;唐代郑虔,诗、书、画三绝,杜甫诗称“荥阳冠儒众”;还有汉代被誉为中国法学之祖的郑昌,宋代精于地理的郑良、史籍专家郑樵,明代大航海家郑和,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近代抗荷复台的民族英雄郑成功等。因此,宋朝民族英雄岳飞,大文学家苏洵、文天祥,大哲学家、教育家朱熹,明代三朝宰相商辂等都为郑氏家族题词著文,歌功颂德。

城南街道

春江村

江头村标

江头郑氏原自于河南荥阳市,起源地为陕西华县东北域林。公元前806年,周宣王封幼弟郑桓公为郑国;公元前770年,郑武公即位建都新郑(今属河南),以国名为姓,“郑”字正式成为姓氏,郑桓公为荥阳郑氏一世祖。

公元一世纪汉代,郑氏第五代孙郑奇之子郑稚举族回迁河南郡开封荥阳聚居,遂使荥阳郑氏,从汉到唐,连荣不衰,成中原的名门望族,出过六状元、八驸马、二十进士、三十二朝官,辅佐朝政,人称“郑半朝”。后因社会动荡、战事频发,郑氏家族兴衰起伏不断,因战、灾、难等多种因素,迁居全国各地和世界各国。

公元307年晋永嘉元年,荥阳郑氏二十五世(郑兴九世)孙郑庠从河南开封南迁至寿阳,经安徽寿春过长江至江苏丹阳郡秣陵县桑梓里(今江宁县)隐居十余年,大兴四年末年321年,郑庠出任信安县令(今衢州),举家迁至信安县定居,生子平、昭二人,郑平公为郑氏衢洲一世祖;郑昭公晋初任福建福州太守,举家迁居闽。

北宋时期,郑平公玄孙郑凝道出任歙县县令,任职满后留居当地,其子郑自牖官至殿中待御史,因故被贬,谪居遂安西南狮城镇,其孙郑淮入赘浦江县承恩里宣氏,定居浦江郑宅镇。因族规严励、治家有方,后来被封为江南第一家。

周世宗星德三年,郑平公二十五世日献公迁至淳安县屏峰乡鲤溪即郑家埠,为郑家埠郑氏一世祖。鲤溪,泉甘土肥,距邑治十有余里,近非城郭远非村,是繁衍生息的好去处。其子孙播衍于淳安、建德、分水、昌化、江西宜黄、安徽歙县等地。

郑氏兴衰起伏2800余年,先祖列宗在中华大地创造的辉煌业绩,可歌可泣。如:春秋战国的郑子产,铸刑书,尊法制,为人仁爱;先秦时韩国水利专家郑国,修建著名的郑国渠;汉代经学家郑兴、郑众、郑玄等人,传播儒家经典,弘扬中华文化;南朝的郑露、郑庄、郑淑,潜修儒学,号称“南朝三先生”;唐代郑虔,诗、书、画三绝,杜甫诗称“荥阳冠儒众”;还有汉代被誉为中国法学之祖的郑昌,宋代精于地理的郑良、史籍专家郑樵,明代大航海家郑和,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近代抗荷复台的民族英雄郑成功等。因此,宋朝民族英雄岳飞,大文学家苏洵、文天祥,大哲学家、教育家朱熹,明代三朝宰相商辂等都为郑氏家族题词著文,歌功颂德。

【江肇塽】

城南街道

春江村

江家银杏树

江肇塽,字数峰,号退谷。道光丁酉,乡副榜第一,金牛乡江家庄人,后居孝仁杨家坞。

江肇塽从小才思俊逸,性韵简淡,喜好游历名山大川,若耶、四明、苕溪、天目,无不揽其幽胜,每借寓兰若客授,爱听松声。尝云:“他年得营草堂,当牓曰‘听松友人’。”袁世纪榻取“惠山”、李少温“听松”二篆赠之。江肇塽离世时已七十有余,家道贫无所有,陶器、单衾、壁经散帙而已。一生著有《听松草堂诗文集》五卷,《瀛碧楼杂录》若干卷。仁和谭廷献吊以诗云:“老友桐庐江退谷,听松读易道心生。谁知名士流离死,我尚来为访戴行。”评价其诗:“山水清音也。”族弟景澄,字湘帆,岁贡生,亦卓有文名。教授乡里,坐下弟子成名者甚多。从子澍生,字向荣,恩贡生,文思亦敏绝,涉笔成趣。道光中叶,英人入舟山,尝上《御戎策十八条》于浙抚。

城南街道

春江村

江家银杏树

江肇塽,字数峰,号退谷。道光丁酉,乡副榜第一,金牛乡江家庄人,后居孝仁杨家坞。

江肇塽从小才思俊逸,性韵简淡,喜好游历名山大川,若耶、四明、苕溪、天目,无不揽其幽胜,每借寓兰若客授,爱听松声。尝云:“他年得营草堂,当牓曰‘听松友人’。”袁世纪榻取“惠山”、李少温“听松”二篆赠之。江肇塽离世时已七十有余,家道贫无所有,陶器、单衾、壁经散帙而已。一生著有《听松草堂诗文集》五卷,《瀛碧楼杂录》若干卷。仁和谭廷献吊以诗云:“老友桐庐江退谷,听松读易道心生。谁知名士流离死,我尚来为访戴行。”评价其诗:“山水清音也。”族弟景澄,字湘帆,岁贡生,亦卓有文名。教授乡里,坐下弟子成名者甚多。从子澍生,字向荣,恩贡生,文思亦敏绝,涉笔成趣。道光中叶,英人入舟山,尝上《御戎策十八条》于浙抚。

【抗战老兵张永锡的传奇】

城南街道

春江村

张永锡

民国时期的河湾埠张金潮家,在桐庐一带名声显赫,家中三个儿子,老大、老三都是国民党蒋介石身边的贴身侍从。

当年,在浙江省立第九师范学校求学的张家老大张永锡,怀着满腔的爱国热情,毅然投笔从戎,投身于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经过三个月跋山涉水,到达国民党陪都重庆。在结束了各项军事技能训练后,因考核成绩优秀,人长得英俊高大,被蒋介石侍卫长俞济时钦点为蒋总统贴身侍从。

那时为国共合作共同抗日时期,位于重庆渝中区中山四路36号的蒋介石住所“尧庐”,对外号称蒋公馆。“尧庐”办公设施先进,有严密的安防体系,是蒋介石处理内政外务的主要官邸之一。周恩来住的曾家岩50号,位于渝中区中山四路的东端尽头,是邓颖超以周恩来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的名义租用,对外号称“周公馆”,实际上是中共中央南方局部分机构所在地。周恩来、董必武、叶剑英、林彪、王若飞等人在渝期间常住于此。周公馆外面,距大门右边百米之遥是特务头子戴笠的公馆,左边毗邻国民党警察局派出所。周恩来去蒋公馆商谈国事时,大多数是由张永锡护送回周公馆。周恩来平易近人,说话风趣幽默富含哲理,张永锡对此影响深刻。

1943年,张永锡利用病休疗养到云南看望时任某部担架连连长的堂兄张建昌。临走前俞济时交给张永锡两封推荐信,嘱咐他如果不方便回重庆,就直接在云南找工作,并搭乘陆军总司令顾祝同专车到达昆明。因当时国军正在组织第二次对日滇西大反攻,这对于做内勤保卫的张永锡异常的兴奋,终于可以上前线和日军真刀真枪地干上一场了。张永锡先后在六十军、二十九军、二十七军任上尉等职,直到抗战胜利。

工作笔记

1947年,张永锡在昆明收获了昆华女子中学李吉英的芳心。李吉英是时任云南省政务处主任李应祥的第三个女儿。李应祥毕业于云南讲武堂,与朱德为同班同学,北伐时在白崇禧麾下担任炮兵独立团团长。红军强渡金沙江时,李应祥带领的部队在后面装模作样追赶着朝天放枪。抗战胜利后,李应祥解甲归田,隐居故里。1953年,朱德到云南时专程看望李应祥。1949年,张永锡追随刘渭生少将及其他96名军官起义。1950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成都军区川西检查站工作,因表现突出,被推荐到西南军区后勤学校参谋班学习,毕业后留任学校教员。期间驻地百姓住房发生火灾,为抢救人民群众和财产安全被房梁压伤,1951年11月复员。回到桐庐后在窄溪中学教书,后因抵制不正之风,被某些别有用心的人诬陷为混进革命队伍的特务分子而惨遭迫害。平反昭雪后,继续在教育战线工作,直至退休。

城南街道

春江村

张永锡

民国时期的河湾埠张金潮家,在桐庐一带名声显赫,家中三个儿子,老大、老三都是国民党蒋介石身边的贴身侍从。

当年,在浙江省立第九师范学校求学的张家老大张永锡,怀着满腔的爱国热情,毅然投笔从戎,投身于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经过三个月跋山涉水,到达国民党陪都重庆。在结束了各项军事技能训练后,因考核成绩优秀,人长得英俊高大,被蒋介石侍卫长俞济时钦点为蒋总统贴身侍从。

那时为国共合作共同抗日时期,位于重庆渝中区中山四路36号的蒋介石住所“尧庐”,对外号称蒋公馆。“尧庐”办公设施先进,有严密的安防体系,是蒋介石处理内政外务的主要官邸之一。周恩来住的曾家岩50号,位于渝中区中山四路的东端尽头,是邓颖超以周恩来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的名义租用,对外号称“周公馆”,实际上是中共中央南方局部分机构所在地。周恩来、董必武、叶剑英、林彪、王若飞等人在渝期间常住于此。周公馆外面,距大门右边百米之遥是特务头子戴笠的公馆,左边毗邻国民党警察局派出所。周恩来去蒋公馆商谈国事时,大多数是由张永锡护送回周公馆。周恩来平易近人,说话风趣幽默富含哲理,张永锡对此影响深刻。

1943年,张永锡利用病休疗养到云南看望时任某部担架连连长的堂兄张建昌。临走前俞济时交给张永锡两封推荐信,嘱咐他如果不方便回重庆,就直接在云南找工作,并搭乘陆军总司令顾祝同专车到达昆明。因当时国军正在组织第二次对日滇西大反攻,这对于做内勤保卫的张永锡异常的兴奋,终于可以上前线和日军真刀真枪地干上一场了。张永锡先后在六十军、二十九军、二十七军任上尉等职,直到抗战胜利。

工作笔记

1947年,张永锡在昆明收获了昆华女子中学李吉英的芳心。李吉英是时任云南省政务处主任李应祥的第三个女儿。李应祥毕业于云南讲武堂,与朱德为同班同学,北伐时在白崇禧麾下担任炮兵独立团团长。红军强渡金沙江时,李应祥带领的部队在后面装模作样追赶着朝天放枪。抗战胜利后,李应祥解甲归田,隐居故里。1953年,朱德到云南时专程看望李应祥。1949年,张永锡追随刘渭生少将及其他96名军官起义。1950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成都军区川西检查站工作,因表现突出,被推荐到西南军区后勤学校参谋班学习,毕业后留任学校教员。期间驻地百姓住房发生火灾,为抢救人民群众和财产安全被房梁压伤,1951年11月复员。回到桐庐后在窄溪中学教书,后因抵制不正之风,被某些别有用心的人诬陷为混进革命队伍的特务分子而惨遭迫害。平反昭雪后,继续在教育战线工作,直至退休。

【“米馃大王”王光潮】

城南街道

春江村

说起“米馃大王”王光潮,那可是桐庐明星级人物,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因“非典”上过央视,因米馃上过省台,他是国内将农村传统点心米馃推向市场、规模营销的第一人。

王光潮是位头脑活络地道的农村人,善于捕捉市场各种信息。2002年就成为浙江省果子狸养殖大户,后因“非典”事件,养殖场毁于一旦。2005年桐庐农家源食品厂成立,农村传统点心米馃一上市就受城市居民的青睐。经过十余年发展,农家源从小作坊生产到上规模经营,产品由单一的米馃发展为酒酿馒头、玉米饼、黄金粽等多种传统食品,并实现跨省、跨地区销售,填补了全国速冻食品市场的多个空白。

农村传统米馃制作

2014年农家米馃获“杭州市知名点心”称号,并被杭帮菜博物馆收藏;酒酿馒头多次获省农博会金奖。2016年农家源成为G20杭州峰会食品供应商,米馃被端上各国领导人的早餐桌上。2018年4月,首届浙江省餐饮协会点心总决赛中,桐庐酒酿馒头获金奖,农家米果获银奖,并双双获得“浙江省名点名小吃”称号,王光潮被评为省级点心大师。“米馃大王”点心制作体验馆,被授予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山村小吃制作技艺传承基地,引领地方特色点心的传承和创新。

城南街道

春江村

说起“米馃大王”王光潮,那可是桐庐明星级人物,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因“非典”上过央视,因米馃上过省台,他是国内将农村传统点心米馃推向市场、规模营销的第一人。

王光潮是位头脑活络地道的农村人,善于捕捉市场各种信息。2002年就成为浙江省果子狸养殖大户,后因“非典”事件,养殖场毁于一旦。2005年桐庐农家源食品厂成立,农村传统点心米馃一上市就受城市居民的青睐。经过十余年发展,农家源从小作坊生产到上规模经营,产品由单一的米馃发展为酒酿馒头、玉米饼、黄金粽等多种传统食品,并实现跨省、跨地区销售,填补了全国速冻食品市场的多个空白。

农村传统米馃制作

2014年农家米馃获“杭州市知名点心”称号,并被杭帮菜博物馆收藏;酒酿馒头多次获省农博会金奖。2016年农家源成为G20杭州峰会食品供应商,米馃被端上各国领导人的早餐桌上。2018年4月,首届浙江省餐饮协会点心总决赛中,桐庐酒酿馒头获金奖,农家米果获银奖,并双双获得“浙江省名点名小吃”称号,王光潮被评为省级点心大师。“米馃大王”点心制作体验馆,被授予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山村小吃制作技艺传承基地,引领地方特色点心的传承和创新。

文字:一叶、朱光法、郑发荣

摄影:由一叶、朱光法、县档案馆提供

微村志

“微村志”是由桐庐县地方志办公室(县委党史研究室)创办的一种史志编修新模式。其编纂从“微”字着手,本着“见微知著”原则,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开门办史的模式,来展现桐庐各个“美丽乡村”的特色亮点。

欢迎各位朋友扫描下方的官方微信,加入“桐庐微村志”,让我们一起来记录我们村的“微村志”吧!

欢迎推荐您的乡村!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联系方式:0571-64212736

0571-64219201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联系方式:0571-64212736

0571-64219201

编辑:戴江影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