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北的由来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张家口张北县属于哪个区域 张北的由来

张北的由来

2023-07-30 22:1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到南宋时期,这里是蒙古国的抚州府,后改为隆兴府,直到1267年元朝时期,又将隆兴府改为隆兴路。就像现在的由县一级改为了市一级的政府,提高了它的地位,而张北一带又由柔远县改叫高原县。

在元朝时,就在张北馒头营乡的白城子一带建立了元中都。当时的统治者嫌隆兴路级别太高,改路为府,后又隆格为源州,撒销了高原县制。并在白城子一带设置了开宁路,开宁县,中都留守司。这一带又叫开宁县,直到1312年左右,改开宁路为兴和路。“兴和城”这个名字我们有许多人都熟知也才确立。

历史迈入明朝的时候,在朱元章统治的洪武三年,也就是1370年,在兴和城设置了政府机构“兴和府”,直接隶属于北平布政司管辖。到明洪武三十年,即十四世纪末叶,此地又改名为“兴和守御千户所”,为地方级政府部门。到永乐元年,即1403年,“千户所”又直属于后军都督府,也就是今天宣化一带管理。这与公元前219年又一致了,当时宣化一带称上谷郡。

到了宣德五年,即公元1430年,千户所又改由万全县设立的都指挥使司所管辖。到宣德二十年后,明朝势力衰落,蒙古鞑靼部落乘机强占入驻,把这里变为其游牧草场。而在明崇祯五年时,这里又被掘起的后金国掠夺而去。所以我们说张北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张北的由来之二

清朝,张北进入中国历史上一个空前发展时期,可归结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清朝顺治初年历经康熙、雍正、乾隆年间,为私人垦牧期。朝廷把察哈尔蒙古东西两翼的几股游牧民族迁到此地,结合宣化、大同一带,让其垦荒放牧,发展这里的经济。

第二阶段,是在嘉庆、道光年间,当时连年遭灾,流民急剧增多,在张北一带又出现更大规模的私人开垦荒地现象。老百姓为活命逃荒到此开垦,由此,一个我们都熟知的名词“口外”相应而生。实际是内地的流民为生存逃到坝上开荒放牧。相反如果我们往南走叫到“口里”。

丰年间,朝廷在此处也进行了几次大规模的“招垦”活动,鼓励游牧人群定居开荒,从而使这一带由游牧场变为一个个的耕牧村落。

第三阶段,光绪末年,列强刮分中国,为抵制俄帝国的侵略,朝廷正式颁布开垦蒙荒令,叫“移民实边”。将内地百姓大批移到坝上一带开荒定居,张北以空前的速度和规模掀起垦荒高潮,这是张北开发史上的“黄金时期”。

第四阶段,民国初,国民政府很重视边境,继续移民实边,所设政府机构都以开垦务农为主。在张北设立垦务局,史称“大开荒”。这样就形成了今天以农业经济为主体的社会结构。

第五阶段,民国13年,即1924年后,事变迭起,土匪纷扰,加上连年大旱,许多地户逃亡。而此时的当局也在多方强化垦务活动,一度成立护垦队,但衰败趋势已不可挽回。民国17年全县已垦土地316万亩,加上未报的“黑地”和抛荒轮休地,实际垦熟之地约500万亩之多。而该阶段也是张北历史开发时期的尾声。

张北的开发,历经五个阶段,为时三百多年,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大量荒原草场被开垦,游牧经济遭受严重打击,生态环境危害严重,广大农牧民陷入贫困的生活境地。

2年(1913年),改张家口理事抚民同知厅为张北县。民国3年7月,隶察哈尔特别区,民国7年(1918年)隶察哈尔特别区兴和道。民国17年12月改区为省,撤兴和道,直隶察哈尔省。民国23年5月,部分转隶察哈尔省崇礼设治局。民国25年1月隶察哈尔盟。民国26年10月盟县隶伪蒙古联盟自治政府,民国28年9月隶伪蒙古联合自治政府。民国34年5月中共建张北办事处,隶赤源县,领局部。6月办事处改建张北抗日民主政府,隶察蒙办事处。8月,张北解放,9月张北抗日民主政府接管本县并改建张北县政府,隶晋察冀边区冀察区第十九专区,年底改属察哈尔省察北专区。民国35年10月,为国民党统占区,分隶察哈尔省察北专区张北、崇礼二县。民国36年2月中共建张宝联合县,隶冀热察区察北专区,7月联合县分,再设张北县政府,领部分地。民国37年12月15日,张北全县再次解放,隶察哈尔省察北专区。

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沿旧制。1952年11月15日隶河北省张家口专区。1959年5月张家口专区与张家口市合并称张家口市,张北县属之。1968年改张家口专区为张家口地区,县属之。1993年6月底,张家口地区撤消并于张家口市,县隶属张家口市。2005年1月30日,河北省人民政府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推进城市化进程,确定张北县为第一批扩大管理权限的县(市),仍隶属张家口市。

来源:张北旅游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