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引申义与本义的联系是 第六讲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第六讲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2024-07-04 10:2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国家开放大学文法学院 吴鸿清 2007年03月30日

  语言满足交际的需要,除创造新词外,更多地是采取繁衍词义的方法。词义繁衍的主要途径就是词义引申。词义不断引申的结果造成了一词多义。一词多义是古今汉语所共有的现象,而在单音词占优势的古代汉语中尤为普遍。多义词内部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井然有序的词义系统。分析这种词义系统,对准确领会词义,提高阅读能力是极为重要的。

  一、词的本义

  所谓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的意义,它是与引申义相对而言的。词的本义并不一定是词的原始意义,因为汉语的产生,远在汉字发生之前。记录它的汉字仅有几千年的历史,而汉语的历史却非常悠久。在汉字产生以前,无疑会存在更古老的词义,但由于没有文字记载和文献依据,今天已无从考察。所以本义是造字时代的词义,是指与该词书写形式相应并有文献参证的最古的意义,而不是汉语发生时代的原始义或最初义。

  (一)掌握本义的意义

  在词义系统中,本义是引申义产生的根据,引申义是从本义发展来的。初看起来,纷繁的义项象似一团乱麻。其实不管义项有多少,本义只有一个;不管义项多么复杂,也都有合乎逻辑的内在联系。问题是需要我们去分析和认识这种联系。要理清多义词诸义项的发展脉络,明确各义项在词义系统中的位置,以便更确切地理解各单项义,关键是抓住根本,找出词的本义。掌握了词的本义,就可以提纲挈领,以简驭繁,使纷杂的词义条理清晰,脉络分明。下面以“及”为例加以说明:

  (1)追赶上。《齐晋鞌之战》:“故不能推车而及。”

  (2)达到。《齐晋鞌之战》:“将及华泉。”

  (3)到那个时候。《齐晋鞌之战》:“病未及死,吾子忍之。”

  (4)趁这个时候。《触龙说赵太后》:“愿及未塡沟壑而托之。”

  (5)品行赶得上。《论语·公冶长》:“非尔所及也。”

  (6)涉及。《论语·卫灵公》:“言不及义。”

  (7)与。用作连词。《郑伯克段于鄢》:“生庄公足及共叔段。”

  金文“及”写作http://zhejiang.ouchn.cn/pluginfile.php/4769/mod_page/content/1/image001.jpg,象追赶的人用手从后面逮住前面的人,可见“追赶上”是词的本义。本义确定后,便可以分析其它引申义。追赶上必须到达被追者的位置,于是引申出“到达”义。又由于词义的引申常由具体到抽象,于是由空间上的到达引申出时间上到了某时或趁某时,再引申出抽象的品行赶得上。赶得上才能涉及到另一事物,从而发生关联,进而虚化为连词,表示成分间的并列关系。

  (二)怎样推断本义

  推断本义,可采取两种方法:

  一是字形分析法,二是多义归纳法。

  1.字形分析法

  汉字是表意文字,字的形体和意义有着密切的关系,具有义寓于形、因形示义的特点。这里主要是指古汉字,即甲骨文、金文、小篆等秦以前的文字。它们是用形象的方法写词的,离造字时代未远,所以从分析字形入手探求词的本义,是可靠易行的方法。东汉的文学家许慎和历来的文字学家都是采取这种方法探求本义的。许慎的《说文解字》是一部讲解本义的著作,它至今还是我们探求本义不可缺少的工具书。当然由于当时古文字资料的缺乏和其它方面的局限,许慎对小篆所作的形义分析不尽贴切,所以我们在推断本义时,还要参照甲骨文。金文,参证古代文献,进行综合考察。如:

  (1)兵

  《说文》:“兵,械也。从http://zhejiang.ouchn.cn/pluginfile.php/4769/mod_page/content/1/image003.jpg象双手持斤。可见兵器是兵的本义。

  (2)牢

  《说文》:“牢,闲(xián,栅栏)也,养牛马圈也。”甲骨文作

  http://zhejiang.ouchn.cn/pluginfile.php/4769/mod_page/content/1/image0041.jpg

  表示饲养牲畜的栏圈,不限于牛、羊。“牢”的本义是牲畜的栏圈。《战国策·赵策》:“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用的正是本义。

  使用《说文解字》应注意下面两点:第一,许慎列举的小篆,经过长期演变,有的已发生讹变,使形义关系脱离。遇到这种情况就要往上查找金文、甲骨文,防止用已经讹变的形体推求本义。如“为”字,《说文》解释为“母猴”(猴的一种,也作“沐猴”。“猕猴”。与一般以雌猴为母猴义异。)。

  “为”字甲骨文写作作http://zhejiang.ouchn.cn/pluginfile.php/4769/mod_page/content/1/image005.jpg,象人手牵象助劳。动词。

  第二,许慎的解说,多数是本义,但有的并不是本义,而是引申义。如《说文》:“啓,教也。从支,启声。”甲骨文作,象用手开门状,不是教诲。《郑伯克段于鄢》:“夫人将启之。”姜氏里应外合,为共叔段打开城门,用的正是本义。 “启”的开导义是本义“开门”的引申义。

http://zhejiang.ouchn.cn/pluginfile.php/4769/mod_page/content/1/image006.jpg

  运用字形分析法,必须有文献参证,如果孤立进行字形分析,很可能失于主观臆测。如“元”字,《说文》:“元,始也。从一,兀声。”金文写作

  http://zhejiang.ouchn.cn/pluginfile.php/4769/mod_page/content/1/image007.jpg

  象突出头部而侧立的人。金文“元”字,身子作陪衬,突出头部,说明与头部的意义有关,但还不能确指,必须有文献参证。如《孟子·滕文公下》:“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是说有志之士不怕弃尸沟壑,勇敢之人不怕丧失头颅。赵岐注:“元,首也。”可见“元”的本义确是人头。古字以突出头部表示人头,是依附象形字,不是从一兀声的形声字。

  字形分析法,虽然可靠易行,但也有局限。纯表意字,特别是象形字,推断本义明显直接,然而它的数量并不多,汉字多数是形声字。利用形声字的形符推断本义,也是一种方法,但不具体,只能提示线索,指明方向。如《诗经·豳风·七月》:“九月叔苴(j,麻的种子)的“叔”,《说文》:“拾也。从又,http://zhejiang.ouchn.cn/pluginfile.php/4769/mod_page/content/1/image009.jpg,形符“又”是一只手,说明“拾取”是“叔”的本义,“叔苴”是用手拾取麻子。至于表示排行年少的“叔”是假借义。

  2.多义归纳法

  词义的演变是有规律可循的,通过多义归纳的方法也可以求得词的本义。词义的发展,通常是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由部分到整体,总是先后有序,相互纠结。从甲义派生出乙义,一般是义出有因,中间存在某种相似点、条件或其它系联的因素,构成词义间相互联结的纽带。我们紧紧抓住这一纽带,按照词义繁衍的逻辑顺序逐项考察,就不难找出词的本义。如“解”:

  (1)解牛。《庖丁解牛》:“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2)解剖(分解动物)。〈左传·宣公四年〉:“宰夫将解鼋(yuán,大鳖)。”

  (3)解体。《史记·张耳陈余列传》:“今独王陈,恐天下解也。”

  (4)开放。《后汉书·耿纯传赞》:“严城解扉(fi,门扇)。”

  (5)解结。《孟子·公孙丑上》:“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

  (6)解脱。《礼记·曲礼》:“解履不当阶。”

  (7)解释。《史记·吕太后本纪》:“君知其解乎?”。

  (8)晓悟。杜甫《月夜》诗:“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解”金文写作

http://zhejiang.ouchn.cn/pluginfile.php/4769/mod_page/content/1/image010.jpg

  正是分解牛的形象,本义为解牛。上列各个义项,我们可以把它们的层次关系和引申脉络分析归纳如:

  

  →解体→开放

  解牛(本义)→解剖——→解脱

  →解结——

  →解释→晓悟 

  这个排列基本符合词义发展的脉络。由个别的解牛,到一般的解剖动物;解剖的结果,导致解体,开放;由分解动物又引申为解开绳结,解绳结的结果达到解脱;又由具体的解结引申为抽象的解说;解说的结果,使人通晓,理解。

  二、词的引申义

  所谓引申义,就是由本义直接或间接引申出来的意义。换句话说,就是在本义的基础上繁衍派生出来的意义。词义的引申是形成一词多义的根本原因,它使语言的表达更加丰富多采,更好地满足交际的需要。依据引申义和本义的关系,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引申,也叫近引申;一类是间接引申,也叫远引申。

  (一)直接引申

  直接引申是指由本义直接派生出来的意义。如“保”的本义是抚养,金文写作http://zhejiang.ouchn.cn/pluginfile.php/4769/mod_page/content/1/image011.jpg,象大人背负婴儿,表示抚养、保育义。如《尚书。康诰》:“若保赤子。”“保赤子”就是抚养初生的婴儿。直接引申为安。如《齐桓晋文之事》:“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直接引申,由于是从本义直接引申出来的,与本义的关系密切,出现的时间也比较早,由于临近本义,未经曲折演变,一般容易辨认。

  (二)间接引申

  问接引申是指由引申义再引申出来的意义,除直接引申义外都属于间接引申义,即所谓“辗转引申”。在词义系统中,本义和引申义的关系,一般多为间接关系。怎样分清直接引申义和间接引申义,需要把各种引申义加以分析比较才能确定。如“集”,古文字写作http://zhejiang.ouchn.cn/pluginfile.php/4769/mod_page/content/1/image012.jpg三鸟在树上,是表示群鸟在树上,群鸟落于树上是“集”的本义。《诗经·周南·葛覃》:“黄鸟于飞,集于灌木。”直接引申为鸟停息在一起。由此又引申为聚合。贾谊《过秦论》:“天下云集而响应。”是说天下的百姓象云一样聚合。由聚合又引申为聚会义。王羲之《兰亭集序》:“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是说年轻的年长的都聚会在一起。由聚会又引申为抽象的成就某事。《齐晋鞌之战》:“此车一人殿之,可以集事。”“集事”指成就大事。又引申为诗文的汇集。由上可知,除直接引申义群鸟停息在一起外,聚合。聚会、成事及诗文的汇集等都属于间接引申义。

  (三)引申义与假借义的区别

  引申义是从本义引申出来的:引申义与本义之间存在直接或曲折的联系。还有一种假借义,是从音同音近字的假借而产生的意义。辨别是引申义还是假借义,看它和本义有无意义上的联系。有联系的便是引申义,没有联系的便是假借义。如“归”,本义是女子出嫁,从止(脚趾),婦省,http://www.openedu.com.cn/CmsFile/2007/03/30/5b23718e-ff79-495d-9a16-11a6a4e8466c/image013.jpg声。《诗经·周南·桃夭》:“之子于歸,宜其室家。”是说这个女子出嫁,能使她的家庭和顺。这里用的正是本义。

  又如《论语·阳货》:“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tún)。”是说阳货想要让孔子来拜见他,孔子不去见,他便送一头(蒸熟了的)小猪。“归孔子豚”不是阳货归还孔子一头小猪,而是赠送,馈赠。“出嫁”与“赠送”没有任何意义上的联系,“赠送”不是本义“归”的引申义,而是借“归”的字形,表“馈”的意义。因为“归”、“馈”二字音近,才借“归”表“馈”。可见“归”是“馈”的假借字,“馈”是本字,馈送则是“归”的假借义。

  三、词义引申的方式

  词义引申是有规律可循的,它是客观事物日益发展,人们的思维能力不断深化的表现。迄今我们对它的研究还很不够。大体说来,词义的引申是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由部分到整体,这是词义引申的基本方式。但实际上并不这样单纯,它有时又由一般到个别,由泛指到特称,由整体到局部,不拘一格,十分灵活。尽管我们对词义引申尚不能作出全面的科学的概括,有待深入探讨,但通过对一些词义引申现象的考察,还是可以初步整理出某些规律性的条理。分述于下:

  (一)延展引申

  延展引申是依据表达新事物、新观念的需要,就原词义与之相关的某一特征,加以突出或延展,赋予它新的特点,从而派生出新义。这是一种常见的引申方式。如:

  监(監)

  本义是照面的水盆。古文字写作http://zhejiang.ouchn.cn/pluginfile.php/4769/mod_page/content/1/image014.jpg,象人俯身张目对盆照影状。《新书·胎教》:“明监所以照形也。”引申为照面,《尚书·酒诰》:“人无(毋)于水监,当于民监。”人照面,审视污垢,就这一特征,加以突出延展,于是由具体的照面引申为抽象的借监。《论语·八佾(yì》:“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照面要端详,从这一特点引申出察看。《召公谏弭谤》:“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

  (二)条件引申

  条件引申,顾名思义,由原义引申出新义,要借助一定的条件,以自然的或社会的某种条件为媒介,才能引申出新义。如:年的本义是年成,收成。《说文》:“年,谷熟也。”甲骨文作http://zhejiang.ouchn.cn/pluginfile.php/4769/mod_page/content/1/image016.jpg,表示庄稼成熟。《左传·宣公十六年》:“冬,大有年。”“大有年”指五谷丰登。我国黄河流域一般是谷物一年一熟。由于谷熟的时间需要一年,这一自然条件使“年”由年成、收成义引申出时间单位一年。

  条件引申与延展引申有明显的区别,前者是以一定的自然或社会的条件为引申的契机,没有这种条件就不能引申出新义;后者在原义与新义之间具有共同点或相似点,需要找出词义所概括内容的异同。

  (三)比喻引申

  比喻引申,是以原词义所概括的事物为喻体的一种引申方式。原词义所概括的事物,在形象特征以及性质、功能等方面与所要表达的事物相类似,于是就用原词去比喻它,从而引申出新义。如:

  斗

  本义指带柄的舀酒器,《鸿门宴》:“玉斗一双,欲与亚父。”由于天上的北斗与有柄的酒器形状相似,便用舀酒器的“斗”去叫北斗星。如《楚辞·九歌》:“援北斗兮酌桂浆。”

  比喻引申与修辞格中的比喻是有区别的,一个是语义范畴,一个是修辞范畴。比喻引申除运用修辞手法外,还必须产生新义,新义产生后不足转瞬即逝,而是稳定的常住性的意义。例如“崩”:

  (1)天崩地坼(chè,裂),天子下席。(战国策·赵策)

  (2)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例(1)(2)用天崩地裂、山陵倒塌来比喻周烈王和赵太后的死惊天动地、不问寻常,显然是修辞上的比喻。再看下例:

  (1)梁山崩。(左传·成公五年)

  (2)不义不暱(nì),厚将崩。(郑伯克段于鄢)

  (3)周烈王崩。(战国策·赵策)

  (4)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cú)。(出师表)

  例(1)用的是本义,山陵崩塌。例(2)是比喻引申,是抽象意义的崩溃,垮台。例(3)指天子死,已不再是一般修辞性的比喻,而是引申出新义。如《礼记·曲礼》:“天子死曰崩。”可见已成为稳定的词义。例(4)的“崩”与例(3)的“崩”义同,“崩殂”是同义复词,指刘备死。

  (四)关联引申

  关联引申,也称邻近引申。这种引申是原义所代表的事物与所要表达的事物之间相邻近、相关联,二者关系密切,人们通过由此及彼的联想,从而引申出新义。如:

  景

  本义是日光,《说文》:“景,日光也。”《岳阳楼记》:“至若春和景明。”“景明”就是阳光灿烂。阳光照物,必有其影,“光”和“影”相关联,密不可分,由日光自然引申为影。枚乘《上书谏吴王》:“人性有畏其景而恶其迹者。”后来字形分化,写作“影”。

  关联引申,还包括时空方面的引申。在古人的观念中,时间与空间是密切相关的,所以时空义常常互相转化,表示空间的词可以引申出时间的意义,表示时间的词也可以引申出空间的意义。如:

  (1)历

  本义是经过,经历。《毛遂自荐》:“毛遂按剑历阶而上。”在空间行走时需要一定的时问,于是引申出历时的意义。《论衡·问孔》:“故谓七十子历世希有。”现代有双音词“历代”。

  总之,对多义词词义系统的分析,要有层次。首先要找出本义,随之分析引申义。在对引申义作了全面分析之后,明确直接引申义和间接引申义,理顺各个义项的发展次序。还要分析原义和新义间的相互关系,了解引申的方式和线索。上面所述词义引申的方式是举例性的,读书时,遇到多义词,如能经常分析,不断实践,必有助于准确把握词义和深入理解文句,提高阅读水平。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