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平有哪些独具特色的村落?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开平碉楼的现状和发展史 开平有哪些独具特色的村落?

开平有哪些独具特色的村落?

2024-07-09 21:1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许家兄弟建设“缅甸村”

“缅甸村”,实名广成村,隶属开平市月山镇高阳村委会,建于1933年,为缅甸华侨、木材商许纯庆、许瑞庆兄弟所建。1942年,12间两层高的大屋建成,日寇大举侵犯东南亚,战火逼近缅甸,许氏兄弟只好提前携同家眷,避祸回乡。12间房子中,一间作私塾,一间作书馆,其余10间房子分给大家居住。村子周边构筑有混凝土墩围栏,村庄内民房楼顶为硬山顶式瓦面结构,墙体为青砖结构。屋子与屋子之间建有封闭式的走廊,可以在楼上穿行整条村庄。保护完好的青砖高门房,共有12间,分两行排列,两边房屋门口对开,走廊前后两边均开有枪眼。民居楼梯、楼阁大门均为柚木结构,横梁为“工”字铁外加柚木。该村每间房子结构基本一致,连铺设的地板、房子的锁也一样。房子与房子之间距离约2米宽。1952年土地改革时,许家被评为“漏网地主”,村子西南面的两间房子分给两家农户,许家后代分散到香港、美国等地。“文革”时期,村中一些房子曾作仓库用途。直到改革开放落实华侨政策,全部房子才被发还许家,村里剩下看管家业的许炳富兄弟也不住在旧房子了。

 

仓东村与“仓东计划”

仓东村,地处江门开平市塘口镇,是开平潭边院谢姓族人的始祖村,自元朝谢荣山在此辟土而居以来,已有700年历史。夫人庙、忠心社、祠堂、学校反映了儒家宗法制度之下村民的信仰与操守;榕树、社稷之神、玄母神位等表现了村落的风水元素;新旧不一、高低不同、风格各异的建筑更记录着侨乡村落不同历史时期的特征。秉文谢公祠和侯成谢公祠于1934年建成,内部格局和外部风格上都融入了西方建筑的风味。解放后人民公社把祠堂当作集体粮仓,2010年,旅港的仓东村后代谢天佑博士出资,五邑大学副教授谭金花主持,祠堂修复工作得以进行。借着祠堂修复的契机,2011年夏,开平碉楼与村落项目成功申报为人类文化遗产的主要推动人──香港大学建筑学博士谭金花主导“开平碉楼保育与发展计划”中的“仓东计划”正式开始进行。修复后的侯成谢公祠除了供奉谢氏先祖以外,成为了教学宣讲的重要场所,村民们自发在秉文谢公祠办展览,向访客展示家中收藏的书籍、古物等。仓东村教育基地是热心遗产保育与发展人士探索遗产保育与发展模式的一项尝试,也是在开平碉楼文化遗产保育协会的协助下,由香港炼金石国际文化教育公司支持运营的公益性项目。2015年,实行乡村文化遗产保育为目的的“仓东计划”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区文化遗产保护奖(优秀奖)”。

 

欧陆风情的赤坎古镇

赤坎镇,始建于清朝顺治年间,因建于“赤土高地”而得名。位于广东省珠江三角洲西南部、四周被潭江支流水系包围,南岸是乡村,北岸是市镇,曾是开平县城所在地,因地处开平境内潭江上游,是上接恩平、湛江,下汇三埠、江门、广州和港澳的水路交通枢纽,许多早期“赴洋”的开平人就是在此踏上船板,扯起风帆,漂洋过海。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赤坎镇属于归侨侨眷或以侨汇为主要资金的商店已超全镇商店总数的百分之六十,大多数公司都有侨资参股。堤西路的老民居多建于二十世纪二十至三十年代,由侨胞、商号老板兴建。楼高一般二至三层,是中国传统建筑与西洋建筑的结合体,即在传统“金”字瓦顶及青砖结构的基础上,融入当时先进的西洋混凝土建筑材料,使小镇被誉为“骑楼王国”。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