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开国皇帝都叫“祖”,后来继位的皇帝叫“宗”?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开国君主一般为祖或宗 为什么开国皇帝都叫“祖”,后来继位的皇帝叫“宗”?

为什么开国皇帝都叫“祖”,后来继位的皇帝叫“宗”?

2024-07-09 02:4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封建社会的皇帝,一般开国皇帝都是高祖或者太祖,后来继位的皇帝都叫太宗、高宗,比如汉高祖、宋太祖、明太祖;唐太宗、唐高宗、宋太宗等等。当然也有例外,比如朱棣不是开国皇帝,但后世称他为明成祖,清朝更离谱有三位“祖”,那么出现这些不同叫法的原因是什么呢?

其实太祖、高祖,太宗、高宗,都只是古代帝王的“庙号”。帝王死后,在放在太庙室内奉祀,特立名号,这便是“庙号”,得庙号者必是皇帝,后妃王侯都不能有庙号。其中,太祖作为帝王庙号使用,多为创基立业者,常见于开国皇帝,也有为其先人追授者。

由此,非常明显的是,能够用上太祖这一庙号的人,要么自己就是开国皇帝,要么其后代是开国皇帝。像汉高祖、唐高祖、宋太祖、明太祖都是开国皇帝。

后来继位的皇帝,大多都是开国皇帝的后代子孙,所以一般都称为“宗”。其实这和中国封建社会的宗法制度有关。自从夏启开始,世袭家天下取代了禅让公天下制度。到了西周发展成为完整的封建宗法制,整个社会靠家族和宗法来维持。每个家族有一个“祖”,祖有一个唯一法定继承人,这就是“宗”。

嫡传是大宗,旁支是小宗,大宗有祭祀权,小宗没有。天子的家族也一样,有祖有宗,创业为祖,继祖为宗。所以封建王朝帝王们,开国皇帝叫祖,继位皇帝为宗。

那么,都是开国皇帝,为什么有的叫太祖,有的叫高祖呢?

比如刘邦和李渊,刘邦是汉高祖,李渊是唐高祖。这中间可能有个误会,中国古代皇帝除了庙号,还有个谥号。谥号是“死后”的盖棺定论,上一任帝王死后,继任的帝王为死去的帝王另起的一个称号就是谥号。刘邦的谥号是高皇帝,庙号是太祖。而司马迁在《史记》中为刘邦作的传记是《高祖本纪》,不知司马迁是有意还是无意,反正后来就习惯于叫汉高祖了。

三国时期曹操的谥号就是武皇帝,庙号魏太祖;魏文帝曹丕的谥号是魏文帝,庙号魏高祖(也有记载为世祖)。南北朝时期宋的开国皇帝刘裕,和刘邦一样,庙号是宋高祖,他的儿子刘义隆是宋太祖。李渊的情况和刘邦不一样,因为李渊追谥自己的父亲李虎为唐太祖,所以他自己的谥号只能是唐高祖了。后来清朝,努尔哈赤也被称为清太祖,和李渊这个情形差不多。

明成祖朱棣是一个例外,朱棣并不是开国之君,也不是明朝第二位皇帝,他是第三位皇帝。朱棣的庙号本来是”明太宗“的,后来是他的后代,也就是明朝第十一位皇帝嘉靖为他改了庙号,改为了“明成祖”。

因为嘉靖皇帝觉得朱棣在位期间,多次远征蒙古开疆拓土,那时期也是明朝疆域最广阔的时期。再加上朱棣推行新政,曾经编修《永乐大典》,虽不是开国之君,却有着开国之功。

宋朝以前皇帝一般都称呼庙号或者谥号,比如汉高祖、汉武帝,唐高祖、唐太宗,宋太祖、宋仁宗,元世祖、元顺帝等。宋朝之后,尤其明朝中期之后,大多称呼皇帝的年号。比如嘉靖皇帝、万历皇帝、崇祯皇帝。

清朝更是如此,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其实都是他们在位期间的年号。之所以不用谥号是因为谥号太长,少的十一二个字,多的二十多个字,例如乾隆的谥号为“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

清朝的特殊之处在于有三位“祖”,分别是:清太祖努尔哈赤,清世祖顺治帝,还有大家熟悉的清圣祖康熙帝。一般王朝的开国之君都是一个人打下江山,清朝比较特殊,经历了努尔哈赤、皇太极、多尔衮、顺治等人,直到康熙帝时期才算真正坐稳了江山。所以清朝的“祖”也比别的朝代更多一些。

参考:《历代皇帝庙号与谥号》、《史记·高祖本纪》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