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建筑轴线相交表示方法 科普

科普

2024-06-28 13:1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以下文章来源于燕山阅读 ,作者雨燕说

燕山阅读.

北京燕山出版社官方公众号。

↑ 点击上方「中国测绘学会」

可快速关注我们

中轴线的历史沿革

在中国建筑史上,中轴线是很多城市比如北京、西安、洛阳、南京、广州等城市建筑的坐标与脊梁。尽管不同城市的中轴线规划设计有所不同,但是在建筑理念及其所承载的中华传统文化精髓上都有内在的一致性。

北京作为元明清时期的首都,其中轴线是对以往中轴线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它可以说是中国古代中轴线的集大成者。元明清时期,北京都城建设继承和发展了古代建筑的理念与文化,其中也包含了对中轴线理念与空间布局的继承。相对于以往的都城建筑而言,北京城的建筑可以说是以往都城建筑的集大成者,也是古代中轴线空间布局的典范,集中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1

中轴线的发生与发展

中国传统的建筑非常强调城市的科学规划,古人在建筑中注重天人合一、法象天地、辨方正位等理念,通过考古发现与研究证明,我国早期的城市建筑的理念与思想,很多都见于《周礼·考工记》。《周礼·考工记》不仅是建筑的思想指导,更是对上古以来城市建筑思想的汇总。

在先秦时期,都城的设计与建筑,已经体现了方与正的思想,到了西汉建筑长安城的时候,就汇集了以往的这些思想,并形成了比较明确的中轴线规划及建设,对此杨宽在其《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中就这样总结:

西汉长安沿袭西周东都成周和战国中原诸侯都城以及秦都咸阳城郭布局而有所发展,是很明显的。由未央宫北阙一直向北有大街通过横门,再由横门一直向北有大道通到横桥,设有都门(即北郭门),形成一条由朝宫向北直贯城区和郭区的中轴线。这种雄伟的布局,就是沿袭西周东都成周和战国、秦代都城制度而进一步扩展的,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西汉时期的长安城作为先秦两汉时期都城的典范,基本上是对上古以来都城建筑成就的汇总与集大成。长安城的建筑中所展现的中轴线,实际上已经体现了古代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这也是对上古以来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可以说,中轴线的形成并不仅仅产生于明清北京城的建设,而是从上古时期开始已经有这样的意识,比如魏晋洛阳城、隋唐长安城、宋汴梁城、辽的中京城与南京城、金的中都城、元大都等都继承了中国古代都城的基本理念与中轴线思想及布局方式,尤其是隋唐以后的都城皆是如此,对此杨宽在其《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说道:

隋唐以后的都城,都采用东西对称、南北向的中轴线的布局,这是在东汉都城坐北朝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北魏建都洛阳,在原来北宫的基础上重建宫殿,省去了南宫,把原来北宫南门外的正南大街(铜驼街)延长,穿过原来南宫基址,直到南城墙的宣阳门,并把原来建筑在南宫东南的中央重要官署,分别建到铜驼街的东西两侧,于是在洛阳城南部形成以铜驼街为中轴线的布局。同时把东西两面的郭区的“里”和“市”,划分得十分整齐。东西两面郭区分设有小市和大市,把全部城区和郭区划分为三百二十个“里”,每个“里”的面积是一平方里。因为洛阳的南面郭区,大体上以洛水为界限,面积狭小,郭区中央的南北向大街作为中轴线的作用,就不显著。

就是说,从隋唐以后,当时的都城建筑开始注重空间布局的规范化,从而形成了东西对称、南北向的中轴线格局,这种格局实际上也是上古以来都城建筑注重方正、中心等建筑传统的延续。隋唐时期的长安城,作为中国中古时期都城建筑的典范,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当时作为南北走向的朱雀大街,从宫城的承天门和皇城的朱雀门向南一直贯通到明德门,成为了纵贯南北皇城、郭城的中轴线,由此使得长安城形成了东西对称的布局。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隋唐以后随着皇权意识的强化,坐北朝南的都城分布成为了基本的规制,这种做法实际上也是为了强化皇权,毕竟基于中轴线的都城布局,一方面有利于集合群臣朝会,另一方面南北贯通的中轴线也体现了大一统思想:

以都城中北部的宫城为主体的、对称的中轴线布局,是适应规模越来越大的元旦大朝会的需要而设计的。元旦大朝会的规模越来越大,原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统一的需要。因此唐代长安这种棋盘格式的中轴线布局的出现,就是统一王朝的权力达到高度集中的一种标志。

唐以前都城布局的三次重大变化,说明了棋盘格局的对称的中轴线布局的逐渐形成过程。它之所以会发生如此三次变化和形成这种中轴线布局,是和当时政府所用礼制发生变革有关,特别是和举行万人以上的大朝会的礼制有关。因为这种统一王朝每年元旦的大朝会,不仅是为了对皇帝的朝贺和提高朝廷的威严,而且是对全国地方政府一年政绩的总检查和总考核,还是团结全国上层统治者、巩固全国统一、加强中央集权的一种重要手段。

从两汉开始,随着疆域的扩大,朝廷事务的繁杂,通过元旦朝会的形式,即在朝堂里大会群臣来总结过去一年的成绩、展望未来一年的规划,日渐成为了一项重要政治事务。这种元旦朝会的方式,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得到了继承与发展,并最终在隋唐时期通过都城建筑格局调整的形式彰显出来,由此也强化了中轴线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北京城在金朝的时候,就建有金中都。当时的建筑,也吸收了以往建筑的思想与成就,也有典型的中轴线。当时的中轴线是从外郭城正南的丰宜门,一直延续到外郭城正北的通玄门,成为贯通南北的中轴线。当时金中都重要的建筑,都在这条中轴线的正中和两侧。金中都中轴线的思想,为元明清时期北京城中轴线的建立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启示与实践借鉴。

总之,中轴线是中国古代城市的脊梁,基于中轴线进行城市规划,是中国古代都城建设的重要思想,这不仅可以因地制宜利用空间进行城市规划,更为主要的是,中轴线日渐被赋予浓厚的政治文化色彩,对于巩固皇权、实现社会控制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正是因为如此,在元明清时期,都城的建设有了明确且严格的中轴线规划布局,这不能不说是中华文明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对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弘扬的重要体现。

2

北京中轴线的形成与完善

北京的中轴线具有时代性,随着时间推移也逐渐发生变化。在元代的时候,初步确立了中轴线的位置。当时元大都的设计者刘秉忠,他精通中华传统文化,曾建议元世祖忽必烈根据《周易》“大哉乾元”之意,将国号蒙古更名为“大元”。随后,忽必烈命刘秉忠主持元大都的营建工作,刘秉忠就此提出了中轴线的设计理念。北京中轴线的设计虽然也是中原文化精髓的体现,但也是蒙古族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对此如有学者所分析的:

营建元大都最精彩、最具创造性的一笔是,首先测定了全城的中心点,就是测定了全城平方布局,东南西北方向等距离的交叉点。接着又确定了全城的中轴线,中轴线顾名思义,即在全城中间以中心点为起点,从南到北画一道线,中轴线到东西城墙的距离相等,形成东西比例对称的格局,把一座城池分为东西两个部分。

蒙古族建筑家把中心点称作“肚脐眼点”,把中轴线称作“肚脐眼线”,它起源于对蒙古包的经营管理学。千百年来在高原地区的恶劣环境中生活的蒙古族,创建了抗风沙,抗风雪,抗地震,合乎力学原理的圆形住宅——蒙古包。蒙古包中心点置于蒙古人有所崇拜的“戈拉图拉格”火灶之处,蒙古语“戈拉”是火,“图拉格”是支架,可译作灶火支架,这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地方,是一家一户兴旺发达的标志,每年除夕都要举行祭火灶的礼仪。由此产生了许多禁忌,比如,不准把脏东西抛入其中,不准从上面迈过,如果哪个人从主人的“戈拉图拉格”上面迈过,主人非和你持刀相见不可。“戈拉图拉格”的位置就是蒙古包的中心,被看作有神灵、有生命的整体,这就是“肚脐眼点”(中心点),由它向蒙古包门口拉一条南北走向的线就是“肚脐眼线”(中轴线)。这个理论一直应用到成吉思汗的宫殿、行宫、元上都、元大都的营建实践中。关于中心点、中轴线的理论,就是著名的《考工记》也没有提及。

从这我们可以看出来,中轴线固然体现了中原文化,也反映了诸多蒙古族的文化传统。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元大都中心点、中轴线的设置,这也是蒙古人信仰的体现,更是日常生活实践积累的产物,充分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在建筑领域的高超智慧与思想结晶。在今天的元大都遗址中,也有这样的遗物存在并证明了当时的建筑历程。在今鼓楼附近,便有“中心台”字样的石碑,并有中心阁,对此《析津志辑佚》也有记载:“中心台在中心阁西十五步,其台方幅一亩,以墙缭绕。正南有石碑,刻曰中心之台,实都城东南西北四方之中也。”陈高华在其《元大都》这样评价:“在城市设计和建造时,把实测的全城中心做出明确的标志,这在我国城市建筑史是没有先例的创举。”

元大都建立之后,为后来明清北京城的建设奠定了基础,明朝在建设北京城的时候也基本上继承了元大都的形制布局,并在元大都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完善了中轴线的规划与内容。如有学者研究后认为:

元大都以东西中分线为全城规划中轴线,南北中分线与东西中分线相交处建鼓楼为全城的几何中心点。其全城规划中轴线除以鼓楼和钟楼为标志外,余者均呈隐形特征。元大都宫城的中轴线在全城东西中分线之东129米,向北向南分别延伸至中心台和丽正门,仅位于南半城,对元大都全城起不到规划中轴线的作用,故这条显性存在的宫城中轴线不是元大都全城的规划中轴线。

明北京城则不然,其内城较元大都城北缩南扩后,平面几何形状较元大都发生根本改变,导致内城东西中分线与宫城中轴线合一(较元大都东西中分线即其全城中轴线平行东移129米)。

明朝建立之后,继续沿用了元代的中轴线,只是城市的中心点继续南移,由原来的积水潭东北岸移到了景山位置。改建元大都的时候,将丽正门南移了二里,这样一来,中轴线的北段延伸到了钟鼓楼,南端延伸到了永定门。同时,将左祖(太庙)右社(社稷坛)分别对称地安排在皇城之内、紫禁城之前。将皇城、紫禁城建在中轴线的正中,进一步体现了皇权至上、唯我独尊的思想,等等。到了清代,继续延续了元明的中轴线,尤其进一步建设完善了景山,从而凸显了中轴线的内涵。

民国时期,时任中华民国内务总长的朱启钤主持对北京城进行改造,拆除了大清门东西千步廊、长安左右门两侧的宫墙,在东西交通上打通了天街,使得东西城贯通;南北交通上打通了府右街、南北长街、南北池子。同时拆除了正阳门与箭楼瓮城的东西月墙等。这些做法对新中国成立后的北京城改造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新中国成立之后,北京旧城的改造继续进行,其中中轴线上的故宫、景山等相继开放。与此同时,在天安门广场附近建设人民大会堂、中国历史博物馆等建筑。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的旗杆就位于天安门广场的中轴线上。1988年,北京为了举办1990年亚运会,进一步扩建北辰路,将中轴线向北延伸;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之后,为了建设奥林匹克公园,将中轴线再向北延伸,中轴线由此成为了奥林匹克公园的轴线。在中轴线的东西两侧,又增加了国家体育场“鸟巢”、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一圆一方,象征着“天圆地方”。与此同时,北京中轴线向南也得到了延伸,并落成了大兴机场等一系列新建筑,等等。

——摘自《北京中轴线承载的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研究》

原标题:《科普 | 中轴线的历史沿革》

阅读原文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