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建筑学家贝聿铭作品有哪些名字 上海

上海

2024-07-05 20:4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享誉世界的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于5月16日在美国纽约去世,享年102岁。

211.jpg

贝聿铭生平简介

美籍华人建筑师贝聿铭,1917年出生于中国广州,祖籍苏州。于1935年远赴美国留学,先后在宾夕法尼亚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学习建筑设计学,并于1955年成立了自己的公司。贝聿铭1983年荣获“建筑界的诺贝尔奖”——第五届普利兹克奖,被誉为“现代主义建筑的最后大师”。今年3月,贝聿铭获选美国百人会终身成就奖。此外,他还荣获了1979年美国建筑学会金奖,1981年法国建筑学金奖,1989年日本帝赏奖,及1986年里根总统颁予的自由奖章等。

上海——贝聿铭建筑梦开始的地方

受过多年西方教育的贝聿铭仍旧认为:“我在中国度过了吸收能力最强的少年时代,因此有种中国性,深深地留在我的身上,无论如何也很难改变。我仍是一个十足的中国人。”

在被誉为“东方巴黎”的上海,贝聿铭接触到了新的建筑、艺术和生活方式,“我从上海,略微看到了我在苏州未曾见过的未来或是未来的开始”。

有人说,苏州是他设计精神的“中国原点”;而上海,是贝聿铭建筑梦开始的地方。

当时,贝聿铭先生每天中午放学,就会乘电车到当时有“远东第一高楼”之称的国际饭店,在旁边的大光明影院看电影,没有新电影的时候就坐在梧桐树下。他着迷于其24层楼高和二百多个房间的庞大体量,甚至回到家还像模像样地画了一份建筑图纸。贝聿铭日后坦言:“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它的高度,我被它的高度深深地吸引了,从那一刻起,我开始想做建筑师。”

他的建筑梦在中国发芽生根。

 

贝聿铭80年代首次回到上海在同济大学文远楼演讲

▲1981年4月贝聿铭先生首次回到上海在同济大学文远楼演讲,现场气氛热烈,座无虚席

▲贝聿铭先生在上海对虹桥开发区世贸商城进行指导与讨论

上海市建筑学会理事长曹嘉明回忆道:“I.M.P 贝聿铭先生是至今最有成就、并且能得到世界认可的伟大的建筑师。穿透一个世纪的生命,正如他对建筑与生命的感悟: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贝聿铭先生100岁寿辰之时,上海市建筑学会曾发贺信为其送去诚挚祝福。我本人有幸参加1981年4月贝先生首次回到上海在同济大学文远楼的演讲,盛况难忘,印像深刻。当时倪天增、李国豪、冯纪忠、陈从周、金经昌、魏志达等及几百位上海的学者,设计师和学生参加了论坛,窗外都站立了不少听众。贝先生自述受上海国际饭店影响走上建筑学之路,改革开放后多次来上海并对虹桥开发区世贸商城、中欧管理学院教等项目进行了具体的指导,打开了建筑学术的世界窗口,培育了新一代建筑学人,与上海有很深的情缘!”

▲1985年贝聿铭先生在上海同济大学讲座上做报告

▲贝聿铭先生在讲座开始前装幻灯片,戴复东先生协助,站立者为高庭耀校长

上海市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李振宇也回忆起了当时的场景:“贝聿铭先生到过同济多次,影响最大的是81年4月25日第一次讲座和85年10月24日担任同济名誉教授。第一次我还没入学,只听学长们反复提起;第二次我经历了几天的盛况,学院也保留了很多珍贵的照片。当时我抢到了最前排的位置,深深感受了贝先生的风采,还有贝夫人的优雅雍容。”

▲倪天增副市长、李国豪名誉校长、高庭耀校长、金经昌先生等在讲座现场

他表示:“贝先生担任名誉教授对同济建筑城规学院的发展是非常有意义的:提升了同济国际教育合作的能级,为“中国的、现代的”建筑理念树立了榜样。当年建筑系罗小未先生、赵秀恒老师等主导,发行了一套《香山饭店》和一套《贝聿铭建筑设计作品集》幻灯片,影响很大。而《时代建筑》1984年创刊号的封面,是香港中国银行。贝先生驾鹤西去,同济人永远怀念。”

用作品登顶建筑大师地位

这位建筑界的华裔奇才为世界带来了各种精彩绝伦的作品。包括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肯尼迪图书馆、华盛顿国家艺术馆东馆、中国北京香山饭店、香港中国银行大厦和苏州博物馆、中国驻美国大使馆、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卡塔尔多哈伊斯兰艺术博物馆等。下面让我们一起回顾贝聿铭先生在全世界的经典建筑设计作品。

1.卢浮宫玻璃金字塔

1983年—1989年

法国,巴黎

提到贝聿铭先生的代表作,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卢浮宫拿破仑广场的玻璃金字塔。不过,这一设计最初在法国却遭到了众多非议。

贝聿铭回忆:“在我们公开展示金字塔设计之后的1984到1985年之间,争论已经到了白热化的程度,我也在巴黎街头遭到不少白眼。”

他强调自己来自有着古老文明的中国,使法国人相信自己不会小看历史文化传统。玻璃透明的质地,保证现有建筑群的外观不被严重破坏,历史之于现代能完美融合。他认为:“卢浮宫关乎建筑,但更是对一个文明的表达。我总能从博物馆的建造中学到很多。它们不断地提醒着我,艺术、历史和建筑确实密不可分。”

▲贝聿铭先生在卢浮宫金字塔模型前

▲贝聿铭为卢浮宫扩建设计的图纸

▲1989年,卢浮宫金字塔的开幕仪式上,贝聿铭先生与当时的法国总统Francois Mitterrand 握手

面对压力,贝聿铭先生将各种非议和怀疑抛诸脑后,坚持将自己的设计完善并建造出来。他曾说:“建筑设计师必须有自己的风格和主见,随波逐流就肯定被历史淹没了”。最后,金字塔的设计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甚至和埃菲尔铁塔一样,成为了巴黎的标志。法国人还称赞金字塔是“卢浮宫里飞来的一颗巨大宝石”。

2.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

1978年

美国,华盛顿特区

1978年6月1日,贝聿铭先生在美国国家艺术博物馆东馆 

贝聿铭先生的设计理念来自于场地本身的形状,并且设计风格经典却不复古。他将东馆的入口设在大三角形底边的中间,正对着原馆的侧门。新馆呼应着旧馆的对称性,同时将原有的东西向中轴线继续延展。新旧两馆原本只能隔街相望,年代相差40个年头,而贝聿铭的设计,将这两栋建筑牢牢地系在了一起。这是整体的大印象,馆内则另有风云,学院派风格的中轴线遍寻不见了,通过中庭的设计,整个流动空间呈向南的趋势,中庭构成设计图上的第三个三角形,用于联系组成建筑的两个三角形,使建筑更有整体感。

3.苏州博物馆

2003年—2006年

中国,苏州

(新馆)

继香山饭店、香港中银大厦和北京中银总部之后,苏州博物馆是贝聿铭先生在自己的故土中国设计的第四件作品,是他给自己的老家苏州留下的一座文化遗产,内里既有古迹珍宝,又有颇具趣味的现代艺术收藏。在苏州博物馆里,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大池塘。

2006年,贝聿铭先生庆祝苏州博物馆开馆(by Ariana Lindquist via 纽约时报)

贝聿铭先生想在苏州寻觅的,是如何在中国如今林立的摩天大厦和真正的文化根基之间架设桥梁,是对中国传统的升华。在建筑的构造上,玻璃、钢铁结构让现代人可以在室内借到大片天光,开放式钢结构替代传统建筑的木构材料,屋面形态的设计突破了中国传统建筑“大屋顶”在采光方面的束缚。

4.日本美秀美术馆

1991-1997

日本,滋贺县,信乐町,神田美苑

“确定下来的选址虽然和中国的规模不同,意境却让我想起了典型的中国风景,有山,有溪谷,其中雾气缭绕。由于建筑的体量偏西,而入口在东边,因此一开始看不到馆身。我对这样的构想欣喜万分。”

5.中银大厦

1989年

中国,香港

中银大厦楼高70层,楼高315米,加顶上两杆的高度共有367.4米。其因此为1989年至1992年间香港及全亚洲最高的建筑物。中银大厦外型为稜柱状,就像「节节高升」的竹笋一样,象徵着力量、生机、茁壮和锐意进取的精神;基座的麻石外墙代表长城,则代表中国。结构上,整座建筑物的拐角由四根加强混凝土柱支撑,有三角形框架将建筑的压力转移到四个柱子上。其独特外型设计因此让它成为香港最瞩目地标之一。

6.北京香山饭店

中国,北京

7.中国银行总部大楼

地点:中国,北京

8.伊斯兰艺术博物馆

2000—2008年

卡塔尔,多哈

311.jpg

9.肯尼迪图书馆

肯尼迪图书馆从设计到施工只用了短短三年就完成了项目。贝聿铭将图书馆的选址移到了哥伦比亚角更远端的一个垃圾填埋区。建造时还特别加高4.5米来避开污水管道。在这个新的高地上的建筑分层设计。博物馆设在地下,图书馆和纪念馆在地上,与周围马州大学笨拙的砖楼和其他住宅项目形成强烈反差,自成一体。贯穿这个项目的挑战,在于如何用现代但又经得起岁月考验的设计手法来纪念这位年轻的总统。在设计当中,不能借鉴如林肯纪念堂等历史范例,也就是不能再新古典主义风格的纪念亭前设置纪念像。

10.美国大气研究中心

地点:科罗拉多州落基山脉

在洛基山脉的丘陵兴建建筑时,不能打造脆弱的建筑物,而是要昂立迎向山的尺度。这座建筑不该像要塞,而是必须人性化,但同时得够强势,才足以立于此地。贝聿铭先生发现这个问题最好的解决之道并非对抗自然,而是与自然结合。在处理形式、空间、光线与动线之前,必须把非常复杂的需求精简到只剩它们的本质。运用简化的手法,这样一来,过程开始时很复杂,但会变得简单至极,然后又回归到发展出复杂度,以及为建筑成品做出细部。

11.纽约市贾维茨会展中心

12.中国驻美大使馆

时间:2006年

地点:美国,华盛顿

320.jpg

使馆办公楼建筑设计和规划遵循中国传统建筑原理,并融入现代建筑风格。入口大堂的正南居中、室内外空间的次序条理以及庭园的巧妙运用从整体上达到了建筑与园林之间的和谐。使馆新办公楼分为三部分:西部办公区、东部办公区和连接东西区的中部入口大堂。入口大堂造型独特,其鲜明的现代建筑造型是中国驻美国大使馆的标志。

1212.jpg

“最美的建筑,应该是建筑在时间之上的,时间会给出一切答案。”

                                                                       ——贝聿铭 

从法国巴黎卢浮宫前的玻璃金字塔,

到卡塔尔多哈的伊斯兰艺术博物馆,

从中国的香山饭店再到日本的美秀美术馆,

贝聿铭先生始终秉持着现代建筑的传统,

他从不为自己的设计辩说,

从不自己执笔阐释解析作品观念,

他认为建筑物本身就是最佳的宣言。

作为中国建筑界的先驱者,

美籍华人建筑师贝聿铭以其东方的智慧、宽容乐观的人生态度、

卓越的建筑设计功力、独具慧眼的现代建筑理念,

创立了众多影响世界的建筑名作,

这位“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倾其一生,

只为向世人呈现最美、最的设计。

谨以此文,向贝聿铭先生致敬,

大师的建筑精神,

将影响和激励着一代代建筑学人奋发图强,砥砺前行!

本文图文部分素材来源于网络,由上海市建筑学会编辑整理排版,图片版权归原创者所有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