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道台是个什么官,比知府大吗?为啥说它是一个万金油官职?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廪生是什么官职 清朝的道台是个什么官,比知府大吗?为啥说它是一个万金油官职?

清朝的道台是个什么官,比知府大吗?为啥说它是一个万金油官职?

2023-10-06 17:5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道台是清朝特有的一个官职,可别小看道台,其地位要比知府大上不少。

道台又称道员,是清朝一个特有的官职,其他朝代并不存在,而在清朝,道台属于一个“万金油”般的角色。

清朝时,对于地方上的行政级别划分共分为省、府、县三级,其中,省的级别为最高,而省里最高一级的行政长官,就是我们熟悉的总督和巡抚。

不过,总督和巡抚两者之间,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比如,清朝总督的官阶,一般是正二品,而巡抚的官阶,大多数则是从二品。

除了官阶高低有所不同之外,两者所能行使的权力范围同样也有区别。

清代的巡抚,一般是掌管所在省的军政、民政、吏治、刑狱、关税、漕政等,而总督有时候可能会督管多省。

尤其是在清朝,总督督管多省的现象十分普遍,我们在电视剧中也会经常看到,比如直隶总督、两江总督、湖广总督等。

像李鸿章、张之洞以及袁世凯,就曾经先后担任过湖广总督。

清朝之所以要设置负责多省事务的总督一职,就是希望通过总督,来加强对地方上的管理,并且,总督最大的作用,就是协调各省、各县,以达到统一事权的目的。

同时,有一个负责多省的总督存在,还能起到防止各省之间互不相熟,遇到事情互相推诿的情况发生。

除了地方上的总督之外,清朝还设有专管某项具体事务的总督,如漕运总督、河道总督等。

这类总督的最大特点,就是只负责与职务相关的具体事宜,而不是像地方上的总督那样全面抓,因此行政级别也就相对低了很多。

不过,不管是总督也好,还是巡抚也好,其设立的根本,还是古代皇帝鉴于协调统筹地方事务才来的。

也就是说,总督和巡抚最早的性质,是属于“特派员”性质,比如像明朝时,就是在朝廷需要处理某项事务时,委任某个官员担任总督去办理,而该项事务办理完毕后,总督一职也会被撤销。

只不过,到了后来,明朝的皇帝看这种特派方式比较好使,才逐渐将这两个官职给固定了下来,而清朝入关后,沿袭了明朝的官制,因此总督也就继续被沿用。

而在明清两代的官制中,除了总督和巡抚外,省一级地方上,还存在有布政使和按察使。

布政使一职,源自明朝洪武年间,朱元璋登基称帝后,为削弱和分割地方上的权力,撤除元代的中书省,设立布政使司,并设左右两名布政使,分管全省民政事务。

当然,一个省的行政事务,不仅仅只有民政,还有十分重要的“刑名”,而为了不让布政使专权,按察使就派上了用场。

按察使这个官职,早在唐代就已经存在,不过,当时的按察使,主要职责是巡察、考核吏治,说白了就是皇帝派出去的督察员。

而到了宋代,按察使不再负责考核吏治,而是专一负责一省的司法刑狱。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官制仿照宋朝,不过,在一省的行政长官中,又增加了都指挥使,也就是说,最初明朝一个省的最高行政长官,是布政使、按察使和都指挥使。

这三者中,布政使管“民政”,按察使管“刑名”,都指挥使则管“军务”,三者统称为“三司”。

清朝入关之后,裁减掉都指挥使司,只设布政使司和按察使司,因此也被称作为“二司”。

通过上述我们可以得知,总督、巡抚、布政使和按察使,均为省一级的行政长官,而在他们之下,就是我们常说的知府。

知府这个官职,起源于唐代,最早叫做府尹,其具体职责为“掌宣教化,岁行属县,观风俗,录囚徒”等。

但从工作主要职责上来看,唐代的知府与后世朝代的知府大同小异,不过,行政级别却相差不少。

唐代时,知府为从三品,但在宋代和明代,知府改为正四品,到了清代再次降级,变为从四品。

而在知府之下,就是地方上最后一级行政单位,也就是县令,又称作知县。

说完省、府、县这三个级别的行政长官,我们再来说说清朝一个独有的官职,也就是前文所说有“万金油”之称的道台。

在清朝之前,是没有道台这个官职的,道台真正意义上出现的时间,大约是在顺治年间。

前文讲过,地方上的最高行政长官,固定的是布政使和按察使,而既然作为一个省的最高长官,那么身边自然有助手,来帮助他们处理日常政务。

这些布政使和按察使的助手,在清朝分别叫做“参政”和“按察副使”。

而在“参政”和“按察副使”之下,还设有参议和佥事,其工作职责同样也是协助布政使和按察使处理各项地方上的事务。

比如下去收税,再比如监督各县,代表布政使和按察使对官员进行巡查,说他们是一省之长的秘书也不算为过。

而这些人,就是清朝道台的前身。

乾隆登基后,考虑到布政使和按察使的工作繁重,就有心想帮助他们减轻部分工作负担(其实也是为了监督和分解地方长官的权力),就有意把参政、按察副使等助手级别的官员,单独划分出来。

如何划分呢?就是把全省分为若干道,并把参政、参议等助手,分别派往各府各县去坐镇,以监督当地官员。

这样一来,原本是助手角色的参政、参议,就成了一个独立的官职,因其负责的是一个或者多个道,所以也被称作道员。

需要注意的是,清代的道员分工非常详细,河、粮、盐、茶等事务均由不同的道员负责,而其官职名称也跟随其负责的事务不同而不同。

比如负责粮食的就叫做河道,负责盐茶的就叫做盐茶道等,另外还有“守道”和“巡道”。

而从行政级别上来说,道员是低于总督、巡抚以及布政使和按察使的,但同时又高于知府,因此,道员要比知府大上一级。

另外,清代的道员官阶一般为正四品,这也比知府的从四品要高。

那么,道员在日常工作中,是如何与上下级之间进行运作的呢?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比如某个地方的知府,有事情需要向该省的布政使汇报,就需要先看所汇报的事情属于哪一道。

确定完哪一道之后,比如粮食问题,知府就会将文书递交给相关的道员,也就是粮道,再有粮道审核之后,递交给上一级的布政使。

之所以说道员是”万金油“,是因为其本身就具备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地方上的事务,需要道员向上传递,而省里有什么指示,同样也需要道员向下传达。

到了后来,也就是乾隆末年和嘉庆初年时,道员的权力得到了增加,当时朝廷下令,道员有密折封奏的权力,这就让道员地位更高。

因此,为了以示尊敬,逐渐有人开始称呼道员为道台,久而久之,道台这个称呼也就流传开来。

不过,道台有一点很特殊,他虽说比知府级别要高,但却不像知府那样具备地方行政单位性质,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讲,道台与最早的总督在性质上类似,都是属于“特派”性质。

只不过,总督是朝廷特派,而道台则是由省里特派。

要是套用在我们现代,道台的行政地位,有点像省级的事业单位一把手,比如税务局一把手、水利局一把手等。

也就是说,道台所能行使的权力,仅限于其负责的那个业务领域,而在这个业务领域之外,道台是无权插手当地事务的。

另外还有一点,就是清代各省的道台数量不一,并且道台的设定,也会根据该省的经济、人文,甚至包括所在区域的不同而设定。

比如,在江南等地,由于这里是粮食和财税重地,因此粮道官就会相对多一点,而在沿海城市,则设立有内地没有的海防道,这种情况,在清朝十分常见。

由此也可以看出,道台本身确实具备“特派”性质,说白了,道台就是省级行政机构的派生物。

而由于负责的区域和业务范围不一样,导致了清代的道台级别不一,有些道台因为所处重要之地,其级别就很高,甚至还有人做到了二品的地步,而有些偏远处的道台,没有什么能够对其进行支撑,因此级别就很低,只能止步于四品。

而这种品阶高低不一的情况,就造成了有些时候尊卑不分的事情发生,在光绪年间,就有大臣李慈铭对此提出了反对意见。

在他看来,当前的道台在品阶上“ 尊卑不别,等级不明” ,常有越级加封的例子,这样就会让其他官员心生不满,并且还会造成官员们对朝廷的官位晋升失去敬畏之心。

因此,李慈铭就建议,应该把道台固定在某个品级,不能出现太高品阶的事情。

不过,他的建议最终并未获得批准,而在此之后,由于清廷大量缺乏人才,因此跳级加封的事情更是屡见不鲜,最终形成泛滥。

综上所述,清代的道台,属于是省级行政机构为了更进一步的细分权力,所衍生出来的派生物,是介于省级与府级之间的一个特有官职,而由于其行政权力的特殊,因此道台就要比知府大上一级。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