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内首次 心血管内科成功开展两例VitaFlow®瓣膜TAVI手术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廉哲勋大夫 省内首次 心血管内科成功开展两例VitaFlow®瓣膜TAVI手术

省内首次 心血管内科成功开展两例VitaFlow®瓣膜TAVI手术

2023-12-02 11:1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在院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兄弟科室的大力配合下,我院心血管内科廉哲勋教授团队与葛均波院士团队的周达新、张蕾教授通力合作,于10月18日顺利完成山东省第一例、第二例VitaFlow®瓣膜TAVI手术(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两例手术患者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80岁和79岁,主动脉瓣严重钙化伴重度狭窄。术前廉哲勋教授组织我院TAVI团队多学科会诊,对两例患者进行了充分的术前评估。两位患者年龄大,合并症多,外科开胸换瓣手术风险大,家属拒绝外科手术,从影像学和超声评估来看适合行微创TAVI手术。周达新和廉哲勋针对这两例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做了细致的分析及讨论,制定了周密的手术方案。VitaFlow®瓣膜成功植入后,两例患者超声评估显示术后取得优质疗效。术后,周达新教授与廉哲勋教授就VitaFlow®瓣膜系统的特点做了充分交流,表示由我国自主研发的VitaFlow®瓣膜系统在今天的手术中整体表现优异,特别是全球首创电动输送系统大大地提高了手术操作中瓣膜释放的稳定性与精准性,术中无需快速起搏下进行了瓣膜释放,降低了循环崩溃的风险。创新性的双层裙边设计有效降低了瓣周漏;大网孔设计也降低了术中冠脉阻塞的风险,同时也为以后冠脉介入治疗预留了空间。TAVI技术是将一个带有瓣膜的支架经导管输送系统准确地放置于主动脉根部,替换自身病变的主动脉瓣。常用TAVI入路途径包括经股动脉途径和经心尖途径。经股动脉途径操作相对简单,无需外科医生帮助即可完成,是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技术。该技术类似心脏支架的手术原理,在下肢的股动脉做一个6mm的切口,沿着股动脉将压缩的心脏瓣膜送到原有心脏瓣膜的位置,释放后替代病变的瓣膜,规避了传统开胸手术创伤大、心脏停跳、使用体外循环等对预后不利的多种风险。因此,即使是因高龄、体质弱、病变重或合并其它疾病而外科手术禁忌的老年患者,也可以进行TAVI手术。经心尖途径是指经肋间小切口、心尖部位穿刺、心脏不停跳状态下置入专用的主动脉瓣膜的手术,适用于外周入路条件差、低冠脉开口、单纯重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患者。主动脉瓣狭窄的病因包括先天性、风湿性及钙化性。其中,钙化性主动脉瓣狭窄(CAS)是老年患者最常见的病因,也是TAVI的适应人群。随着患者年龄的增长,CAS的患病率显著升高。在西方国家,65岁及以上的人群中患病率约为2-9%,在85岁及以上的人群中患病率约为4%。CAS是患病率仅次于冠心病和高血压的第三大心血管疾病。若不及时干预,患者中位生存期为2至3年。在我国,总计约有超过280万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群体。TAVI是近年来应用于临床的介入治疗手段,该疗法设计之初,旨在为那些不能耐受外科主动脉瓣置换术的高危重症主动脉瓣狭窄患者提供较为理想的替代治疗方案。近年来的研究结果显示,TAVI疗法的适应证已经涵盖整个风险范围,包括不适合外科手术的患者、外科术后生物瓣衰败、处于高风险或中等风险的患者,以及低风险患者,预示着TAVI向全患者人群迈进。目前,我国只有少数心脏中心开展此项技术。TAVI的开展,标志着心血管内科继开展新技术左心耳封堵术之后在结构性心脏病学领域又一突破。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