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语言学视域下的“废话文学”解读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废话文学例子 社会语言学视域下的“废话文学”解读

社会语言学视域下的“废话文学”解读

2024-07-14 08:2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摘要:基于社会语言学相关理论,以语言变异、会话分析和社会心理作为切入点,着重分析“废话文学”的语义的变异、幽默风趣的语言特色还有导致其广泛流行的社会心理。

关键词:“废话文学”;社会语言学

“废话文学”是一个网络流行语,用来形容网上哪些搞笑、看似说了话又没有任何有用信息的文章和视频。“废话文学”也往往用来形容一些个文不对题、不知所云、模棱两可、打太极、绕圈圈的话。如:“上次读到这篇文章的时候还是在上次”“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具体什么情况,还得看情况。”“废话文学”不是文学,而是“废话”,是一种语言游戏,表达了出自己对于创作的热情,也包含了戏谑性、抵制和反叛精神。

一、“废话文学”与语言变异

语言变异是社会语言学研究的重要核心内容之一,目前,学界普遍认为语言变异是人们在交际时脱离语言常规的语言形式。陈松岑(1999)认为,语言变异“可以是某些音位的组合或聚合规则,可以是某个词语,也可以是某些词语的组合或聚合原则;可以是某个语义,也可以是某些语义的组合或聚合规则”。这里要讨论的“废话文学”的变异主要涉及词语组合和语义变异问题的讨论。

“废话文学”的创作主要围绕三个方面,一是重复,二是同义替换,三是前后矛盾,例如:

1.重复法:“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情况还是这么个情况,具体什么情况,还得看情况”

2.同义替换法:“这个番茄长得很像西红柿”“每呼吸一分钟,就过去了60秒”

3.前后矛盾法:“我长话短说,但说来话长”“如果我没猜错的话,那我一定是猜对了。”

以上所罗列的例子中,可以看得出来“废话文学”并没有更深的语义,但在网络语境中它的组合结构产生变异,语义也发生变化,已经不能用常规思维进行解读。“废话文学”通过语义鸿沟中的落差来实现表达的目的。我们觉得句a“这个苹果长得像西红柿。”在日常表达是合理合法的,在“废话文学”中句b“这个番茄长得很像西红柿”在网络交际中同样也可以合法合理。原因在于句a中主语“苹果”的语义特征是[+可食用][+圆形],句b主语“番茄”也有相似的语义特征,所以从这个层面分析是合理的。其变异是不再遵循一物比另一物的常规模式,而是通过同义替换的方式,达到“最后又回到语义表达的起点”的目的,实际语义只表达“说了和没说一样”。

在词语组合方面,通过逻辑断裂,打破我们的思维惯性来实现变异。如“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按照我们常规的理解,这是一句复句,下半句话应该与上半句意义有所关联,正如我们常听到的“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这句经典名言在意义上表示联合复句中的顺承复句。但我们并没有从“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中得到相同的结构关系,我们的思维惯性被打断,“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下半句又回到了“语义表达的起点”,看起来就像个循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这句话被“废话文学”以戏仿的方式解构了,相同的还有“三人行,必有三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不穷”等。

二、“废话文学”与会话分析

日常生活中,“废话”常常用于面对面的寒暄,例如街上见到熟人会说:“在逛街呀!”,散步遇到熟人会问:“在这散步呢?”,还有常见的“吃了吗?”。这样的互动较为简单,做出的回应也比较单一。“废话文学”借助网络平台,能使会话变得丰富。例如某个视频或者文章内容毫无意义,网友a评论:“对于这个内容,据我所知,我一无所知。”网友a以戏谑的方式表达了自己一无所获,网友b就会回复网友a:“听君一席话,胜似一席话。”表示对网友b回复的肯定,还有一种对网友b回复无用内容的吐槽。网友c表示“你跟我搁这儿搁这儿呢。”此时所表达的就是一种模仿。虽然这些内容看上去毫无意义,但参与的多方能依据语境背景进行互动。上述对话中想要传达的不单单只有“废话”这么简单,而是用一种自创的、带有幽默性质的“废话”,委婉表达了对泛滥的劣质信息、博人眼球的文章的嘲讽与抵制,说的虽然是“废话”,但输出的却是情绪。

三、“废话文学”与社会心理

网络的普及给追求个性,喜欢展现自我的网民提供了平台,他们在互联网上尽情挥洒自己的创意。“废话文学”活跃于社交平台或评论区等网民集中的重地,其容易复制、创作门槛低的特点为网民们个性化的创作意愿提供了可能。“废话文学”浓缩了语境和语料,是一种简洁快速、高效的表达方式,加之网络的助推,使得越来越多的人看得到并加入其中。“废话”往往难登大雅之堂,也常常被人嫌弃,关注度也不高,网民们在网络中将这种边缘的语言类型运用自如,让其走进大众视野。可见,这也是网民们追求新潮和不羁的表现。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可以看到一些为赚取流量、博人眼球视频或是一些假大空的文章,这些视频或文章内容毫无深度,网民们对于这些现象不再选择沉默的接受,而是选择用“废话”对抗“废话”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看法和反抗。

据第49次《中国互联网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12月,10-39岁的网民占总网民的50%,说明网民群体还是以年轻人为主。年轻人除了追求个性,喜欢展现自我以外,也非常重视外界对自己的认同。“废话文学”属于网络社会“梗”文化的一种,“梗”是一种语言游戏,是潮流的象征,体现了一个人对文化热点、社会时事的关注度。玩“梗”被视为在网络群体中快速识别自己人、获得认同的一种方式。要快速融入这个网络群体,那就得快速了解现如今流行什么,自己也跟着潮流走。从这个意义上说,紧跟潮流的心理也促进了“废话文学”的传播。

“废话文学”借助网络语境加之网民们的不断创作,既保留了“废话”的特征,也拥有了自身的特色。从语义特征和组合结构来看,是一种语言变异;就会话效果来说,有戏谑和幽默性;从广泛传播的现象探究根源,与社会普遍求新求异的心理分不开。

参考文献:

[1]戴庆厦.社会语言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2]陈松岑.语言变异研究[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

[3]陈原.社会语言学 [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4]张琴.浅析网络流行语:废话文学[J].汉字文化,2021(23).

[5]麻珊珊.基于社会语言学理论探究网络流行语的使用[J].散文百家(理论),2021(09).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