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选择水草缸过滤的几个建议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底滤滤材摆放顺序 关于选择水草缸过滤的几个建议

关于选择水草缸过滤的几个建议

2023-11-23 18:3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本文综合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大家好!欢迎阅读小编的文章。今天小编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很有趣或者有益的文章。如果能得到您的青睐,那是小妹的荣幸啦!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对于过滤的选择,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自己喜欢什么就用什么是原则。

过滤有很多种,有上部过滤、内置过滤、外置过滤、底部过滤……

上部过滤。虽然过滤效果不错,但滴流的水只会增加缸内的氧气,而且加快缸内有限的二氧化碳的损失。草缸需要的是CO2而不是过多的氧气,所以草缸不建议使用上部过滤。我只是说不主张,而不是说不能用。

内置过滤。也就是使用潜水泵的那种过滤,虽然噪音小、过滤效果也不错,但它不仅占据缸内空间,影响整体美观效果,而且多数潜水泵的出水流量都较大,水流会吹歪其流向前的水草。还有,草缸内的水流过大,会促进某些藻类的滋生,比如黑毛藻。

外挂式过滤。过滤效果有限,用在小缸上尚可,80以上草缸上使用我想过滤效果不会太理想。当然,也有功率强劲的挂滤。这我就不想谈了,因为我没用过,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了。

底部过滤。我在国外网站上浏览,底部过滤在老外的草缸上也成为没落之状了,但也不是没人用。我也有几个朋友用底滤,群里的****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他的水草状态非常好,造出的景也非常漂亮。我对底滤的理解为:在用沙子做底床的缸里可以,不建议在泥缸里使用。我本人刚开始玩草时,也曾经自己DIY底滤后使用过一段时间,说是它能活化底床而不会发生底床板结现象,但我用的过程中,局部区域的底床板结还更快,也许是我用的不当,或是我DIY的有问题,反正我本人是弃之不用了。还有,等水草根系发达起来后,过滤效果也降低,无论是使用同程式或是反程式,往往在缸底造成进水或出水的不均衡,出现过滤肓区而影响水质的现象,尤其是使用泥时。另外,我想它可能会加速根肥或是底肥的流失的,我用底滤时还不知道什么是根肥、什么是底肥,呵呵,所以这观点也是猜测而已。这位说了,底滤能把底床中的鱼便便等脏物吸走或是吹出来,殊不知,草缸中分解脏物靠的是微生物而不是过滤,具体是什么微生物,这就让化学家们来回答吧!

这个不主张,那个不建议,那到底哪个过滤好呢?我本人的主张就是:外置外过滤桶好!还是那句话,养鱼养草中什么都没有定式,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根据自己的喜好而选择自己喜欢的过滤方式,这才是真的,水草好才是真得好!

过滤桶在草缸内只留有进出水管,首先观感上草缸内部给人以干净利索的印象之外,过滤效率也高,还能较长时间不用清洗,而且使用寿命也长,但它的价格相对其它过滤来说都不便宜。过滤桶是一次性投入、长时间收益。我的玩法是:要买就买知名品牌的,同样流量的过滤桶,国内品牌(如创星、佳宝等)和国外品牌(德彩、伊罕等,当然,所谓国际品牌,目前多数也是国内加工组装的)功率数有较大的差别,国际品牌的虽然一次投入的价格不菲,其功率数(W数)虽小但其功效超过国内品牌,时间长了单单从电费的节省上也能捞回其投入成本的。

多数过滤桶的走水是从桶底往上抽水的,一般,过滤桶内都有两层以上的滤材盒,或是一个圆桶内分层摆放滤材(本人正在使用的伊罕250就是这样)。桶内滤材的选择、滤材的摆放顺序也因人而异。下面所说的,是我正在使用的德彩65、创星EF2的三层滤材盒内的滤材摆放顺序(从下至上的顺序):

第1层,滤环、滤珠等等+生化棉。在这里滤环(陶瓷环等)的作用不仅仅是成为硝化菌的菌床(说实话,我对过滤桶内培养硝化菌这一说法持有保留意见的),通过吸水口吸进来的水草烂叶子等脏物,经过不规则摆放的滤环时被分散开,避免了脏物常期堆积在滤棉的某一区域而堵塞或是减缓水流的现象。滤环的上边再铺上生化棉,生化棉本身空隙较粗,进一步阻隔了脏物的往上走。

第2层,生化棉+过滤棉。因为生化棉的厚度不够填满滤盒,我是在其上边又加了层过滤棉。

第3层,过滤棉+细过滤棉。若水色发黄时,可在第3层,也就是离出水口最近的盒里放活性炭,用纱布或丝袜包上后再放,以方便取出。活性炭会降低液肥的功效,不过没关系,多加液肥就是了。

当然,我这个摆法你不一定赞同。不要全部仿照他人,能够保证过滤效果,说明你的摆法也是正确的!

关于选择水草缸过滤的几个建议

本文综合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大家好!每一次选择都必须是一次超越,否则就不要选择;每一次放弃都必须是一次升华,否则就不要放弃。做人最大的乐趣在于通过奋斗去实现理想,所以选择放弃意味着我们还要更加完美,有缺点意味着我们还要更加努力。放弃是一种智慧,缺陷是一种恩惠。因为有新的目标去奋斗,人生才会更精彩,生活才会更充实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