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导学案 含答案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原文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导学案 含答案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导学案 含答案

2024-06-26 08:2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导学案

设计:龙的故乡

【学习目标】

1、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及其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2、理解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3、结合自身学习实际,积极争取做一名注重实践、勇于创新的人。

【学习重点】  

1、理解作者观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学习难点】

1、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2、正确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

【自主预习案】  

1、给加点字注音

肇(  )埋没(  ) 彷徨(      )嘹望(   ) 授予(   ) 

2理解词义

格物:                            致知:

彷徨:                             修身:

清谈:                             诚意:

正心:                             齐家:

袖手旁观:                         一帆风顺: 

3本文是一篇___ (文体),作者___ 是美国华裔___

___ 家,____ 奖获得者。

4、在文章中找出表明论点的句子:__________  。  

5、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请结合课文内容作简单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内探究案】

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自古以来,人们都在探求事物,科学的认识世界,获得新知,追求新生活。无论是大大小小的事例,还是大大小小的人物,都在体现着“格物致知”的精神。美籍物理学家丁肇中先生,就是如此体现的典范。今天,我们学习的新课文,就是他对“格物致知精神”的阐述。

二、作者简介。    

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生于密执安州的安阿伯。1962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69年后任马萨诸塞理工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1974年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J/ψ粒子),并导致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现阶段。因此于1976年与里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本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见上文)

三、自主探究,释疑解惑。  

(一)读一读  

1首先请同学们听老师朗读课文,在听的时候圈点勾画生字词。

2结合前面的预习,把你认为重要的生字注好音。

(二)找一找  

速读课文,对课文进行圈点批注,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承上启下的段落、各段的关键句等。﹙提示:先独立做,然后同学们在小组交流﹚

明确:

﹙三﹚想一想  

1、精读课文,把握思想内容和篇章结构。

(1)《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         

明确:

(2)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端?

明确:

(3)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有何现实意义?

明确:

(4)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精神的关键是什么?

明确:

学生前后座四人一组讨论交流.然后各组选一名代表作总结发言。全班交流。明确:

2、聚焦论证方法

提问: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说理方法?请结合课文内容作简单分析。

学生讨论,明确:

﹙四﹚填一填(提示:学生小结课文)

引论(提出问题):___________   

     本论(分析问题):___________   

     结论(解决问题):___________   

﹙五﹚议一议  

1:联系实际,延伸拓展

讨论:你具备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吗?请结合自己的经历给大家讲一讲。

明确:

2:质疑问难,互动交流

中国传统教育与西方教育的差异。 (同学们自愿组成探究学习自小组,课余时间利用图书馆、阅览室、因特网等信息资源库作探究学习,并写成研究小论文,一周后进行成果交流与评比。)

   

四:教师总结:

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就贯穿在我们日常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关键是看我们每个人头脑中究竟有无这种意识、观念。只有有了这种精神,我们的,生活才是多彩的,思维才是开阔的。江泽民主席曾说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在于创新。我们只要立足于实际,努力探索,勇于实践,大胆创新,就一定能取得成功

【拓展检测案】

一、课内语段阅读。

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和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被埋没了。

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理论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一天王阳明要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王阳明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的。圣人知道真理以后,就传给一般人。所以经书上的道理是可“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这种观点,经验告诉我们,是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

1这几段文字的论点是什么?选择正确的一项( )

A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B王阳明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

C儒家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的。

D这种观点,经验告诉我们,是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

2作者主要采用哪些论证方法证明论点?

3这三段论述文字是如何紧扣全文中心论点的?

4从这几段中可以看出作者对王阳明的态度吗?

二、课外语段阅读

①多年前,中日学生夏令营事件闹得沸沸扬扬。报道说日生出色的独立生活能力和坚韧品质,中国学生显得有些无知与软弱,他们似乎不懂得如何在陌生而艰苦的环境下求得生存。这种状况时刻提醒我们:为担负起建设祖国的重任,必须学会生存。

②生存,就是生活,学会生存就是延续生命。丰衣足食并不是上天的恩赐,而是通过辛勤劳动获得的。随着社会的进步,当今社会性的生存含义已扩展到适应社会的需要,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取得生存发展的机会。这样一来,学会生存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

③学会生存意味着拥有理想,满怀希望地迎接生命的挑战。可以说,生存的理想就是为理想而生存,为实现理想而奋斗的过程就是人生价值体现的过程。人们常常用“重于泰山,轻于鸿毛“来形象比喻生存的意义,而这实际上都是由理想决定的。有了崇高的理想,才会懂得生存的重要,才能具备学会生存的决心和动力。

④学会生存意味着尽力实干。将求生存变为会生存,需要的正是实干。俄国作家克雷洛夫曾说过“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有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河上的桥梁。”“仅仅树立理想而没有行动,只不过是一位“空想家”,终究一事无成;只有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积极行动,才能梦想成真。

⑤如果说理想是生存的思想基础,实干是生存的根本途径,那么,经受磨难就是生存的必由之路。众所周知:生存的道路布满荆棘,坎坷不平,在重重磨难面前倘若胆怯退缩,轻言放弃,便失去了生存的机会;倘若毫不气馁,迎难而上,便能化险为夷,成为真正意义上学会生存的强者。古往今来,一个个生动的事例流传了下来,纪念勇者,激励后人。大禹治水,愚公移山,为生存不惜历经千难万险,终成正果;拜伦天生跛脚,贝多芬中年失聪,他们都为事业不顾身体残疾,奋斗终生,铸造辉煌。正是这些坚强的人用一曲曲千古传唱的生命之歌告诉我们:学会生存意味着要经受磨难。

⑥历史已经步入21世纪,学会生存就需要学会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处优胜劣汰的社会,适者才能生存。

1.阅读第一段,作者是怎样提出中心论点“学会生存”的?

2.结合文意,分条陈述学会生存的重要意义。

3.作者引用克雷达洛夫的话有什么作用。请谈谈你的理解。

4.作者认为,学会生存,意味着拥有理想,意味着尽力实干,意味着经受磨难。你认为还意味着什么,请续写两个分论点。

【参考答案】:

【课内探究案】﹙三﹚想一想  

1(1)《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2)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传统的中国教育“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缺乏对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3)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原因有以下三点:第一,这是由中国传统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决定的;第二,这是科学发展的历史和实验过程证明了的:第三,这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必不可少的。

作者提倡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这对于今天素质教育中要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4)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的精神,关键看他是否有对事物客观的、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积极的、主动的探索,也就是我们平日所说的“努力探索”的精神、“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精神。不具备这些就不具备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引用论证: 第二段引用《大学》里的一句话

举例论证: 第四段举王阳明格竹的例子

第十一段举中国学生念功课好而做工作却手无足措的例子

第十二段举自己在美国学物理时的例子

对比论证: 第四段的王阳明格竹为反面论证,第七段写应如何格竹为正面论证做对比

道理论证: 第七段

【拓展检测案】

一、1A    2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3作者提倡格物致知精神。首先论证在中国传统意义上的格物致知并不是作者提倡的“格物致知”即实验,这一点必需要讲明白不然会引起人们的误会。为了把这点论述清楚,作者除了分析“格物致知”在中国的起源及论证它的真实目的外,还举了大学问家王阳明的例子,这就非常富有代表性,很有说服力。

4作者对王阳明先生的行为并不带有批判性,而只是以他的行为为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相反他认为王阳明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是可以理解的。

二、

1.通过对比中日学生在夏令营中的表现,发现中国学生缺少独立生活能力,从而提出中心论点:必须学会生存。(答出依据、现象、事实提出论点也可)。2.①学会生存才能丰衣足食、延续生命;②学会生存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取得发尽展的机会;③学会生存才能担负起建设祖国的重任。3.克雷洛夫的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作者引用这段话可以形象简洁地论证观点“学会生存意味着尽力实干”。 4.示例1:学会生存意味着不断进取;示例2:学会生存意味着勇于创新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