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情“三月三” 壮美八桂情丨庆祝“壮族三月三”文艺作品选登(文章作品)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庆祝三月三绘画 浓情“三月三” 壮美八桂情丨庆祝“壮族三月三”文艺作品选登(文章作品)

浓情“三月三” 壮美八桂情丨庆祝“壮族三月三”文艺作品选登(文章作品)

2023-09-17 06:5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编者按:

为更好地开展“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活动,唱响民族团结进步主旋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壮族三月三”到来之际,市文联、梧州日报社联合组织创作了一批以“壮族三月三”为题材的文艺作品,现推出部分优秀文艺作品,以飨读者。

文章作品

畅游侗乡“三月三”

徐志

说到“三月三”,人们自然而然就会想到广西的山歌对唱和绣球盛装,想到长桌宴和五色饭,想到斗牛斗马和竹竿舞……这个节日,意义非凡,与春节相比也是毫不逊色的。

在我的记忆中,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在柳州三江、融水一带度过“三月三”。这里是侗族、苗族的聚居地,“三月三”期间都会举办很多极具民族特色的活动,还有那充满民族风情的侗寨和苗寨,也很是吸引人。

在柳州三江,我们慕名来到全国闻名的程阳寨。进入寨子,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气势恢宏的古迹——程阳风雨桥,这是珍贵的历史文物,很值得细细品味。程阳风雨桥又叫永济桥、盘龙桥,是广西众多风雨桥中最出名的一座,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典型的侗族建筑,很具民族特色。

走过程阳风雨桥,便进入了程阳寨。这是一大片古老的侗族村寨,除了可以观赏传统村庄美景,还可以体验到独特的侗族风情。在这里静静地体味,你会发现整个寨子山环水绕,绿树掩映,古色古香,非常有韵味。你可以感受到城里所没有的古朴和恬静,侗族人民那简朴而又凝神的日常生活就呈现在你的眼前。

走累了,你可以在寨子里坐下来,好好地看一看这里的侗族歌舞表演。走进路旁的农家小店或是侗民的家里,你还可以尝到侗族人民自己做的腊味和美味的小吃,让你流连忘返、回味无穷。

在不断延伸的寨子内,连接寨子间的小河沟上,还有很多大大小小的风雨桥矗立着。风雨桥上,安放着寓意幸福安康的侗鼓,侗民依桥而坐,摆卖着许多带着侗族特色的小物件和家常小吃,还有漂亮的侗族服饰。

行走间,你会发现,在民间几乎已经绝迹的古老的手工织布技艺,在这里还在延续着……

如果你体验得不够,还可以亲自参与手工打糍粑。在一大户的侗民家,只见他们把镌刻着岁月印痕的石坎冲洗干净,倒进煮熟的糯米,然后用专用的木头不断地捶打,你一下,我一下,好不惬意。在游客的尝试体验和簇拥中,糯米一下就被打成了一块黏稠的大饼,然后在上面撒上佐料,再用手进行揉捏,捏成一个个小圆饼塞进口中,温热柔润中又带着新鲜的糯香,可不止美味这么简单了。

如果说侗寨和风雨桥是侗族的形,那么“百家宴”应该就算得上是侗族的魂了。听说“百家宴”是侗族待客的最高礼仪,是侗族人民热情好客、团结友爱的象征,在三江侗族地区已流传了数百年,现在已逐步演变为重大节庆或重要宾客来访时必备的款待仪式。在当地流传着这样一个说法:“吃百家饭、联百家心、驱百种邪、成百样事。”

在“三月三”期间,寨子的各户人家都会根据家庭实际,备好茶饭酒菜,统一拿到鼓楼间坪地的长桌上一字摆开,客人按要求对号入座,中间可以从第一桌吃到最后一桌,尝遍宴席上的所有美味,席间觥筹交错、热闹非凡。

我们从程阳桥、马鞍寨处出发,一路走走停停、行行摄摄前往平寨、岩寨、平坦寨、东寨等寨子,最终到达大寨。这一路上不但观赏到侗寨美景,还体验到侗族人民的风土人情和特色美食,所经过的村寨都十分古朴,民居里的侗民生活原汁原味,让人印象深刻。

体验了三江侗寨的风情,我们又来到融水的苗寨,这里的苗寨虽没有程阳侗寨那么恢宏大气,但他们在寨子里举行的芦笙踩堂、斗马和斗鸟活动又是另一番风味。

特别是斗马和斗鸟等活动已演变成了融水大苗山里特有的民俗传统,每逢苗族的传统节日“三月三”期间,村民都会自发组织举办,它已成为苗族村寨的主要娱乐活动。

在三江和融水,我们体验到了苗、瑶、侗等民族同胞身着节日盛装,欢聚一堂唱响民族团结曲,共庆“三月三”的浓厚氛围,在一片热闹欢乐的氛围中度过了“三月三”小长假。

又闻“五色饭”飘香

林毅珍

农历三月,最是春意撩人的时候。阳光不燥,柔风拂面,燕子归巢,万物按下了启动键,有声有色。春光春色无限好,如何不叫人敬惜。在这人间好时节,除了敬惜自然外,更叫人谈之色舞的便是又一年近在眼前的“壮族三月三”传统节日了。

农历“三月三”,亦称“上巳节”。《岑溪市志》里对于本土过“上巳节”的记载较粗略,仅有“农历三月初三日,祀神祭祖,部分地区群众以米、枫木叶汁煮乌米饭。”这里的“乌米饭”,我理解应是五色糯米饭里黑色的一种。我同时吃到五种颜色的糯米饭是在崇左上大学时。那时,宿舍有四个壮族、两个瑶族的姑娘。每年“三月三”,少数民族的几个舍友回家过完节,返校时总会带回很多节日的美食。第一次看到她们拿出黑、紫、红、黄等各色糯米饭团时,我不禁惊呼:“糯米饭竟然还有不同颜色,这是染了色素吗?”“放心,就算是色素也是纯天然的健康色素。”接着,几个姑娘七嘴八舌给我讲述了五色糯米饭制作的繁琐过程,大同小异,从原料到成品,耗时极长,尤其是制作枫叶汁,做好后还需发酵两天,其天然染料难得,制作中内耗不计成本。

▲资料图

及至成家,夫家百色一带也有“三月三”做五色糯米饭的传统。有一年,我放假回去,得以亲历五色糯米饭的制作。一早起来,我跟婆婆上山采集染料,砍枫木叶、找红蓝草、挖黄姜,费时大半日,染色原料找齐全后,便是洗、捣、浸、滤,再将糯米分批浸泡,不厌其烦地倒腾后,等糯米全部染好色,终于可以开蒸了。坐在院子里,我们等着糯米出锅,吹着从芭蕉林地送来的风,望着青烟追逐浮云,远山莽莽,日子变得很庄重,风吹芭蕉叶的声响,竟似金子落地声。待饭香层次分明,也恰似爱到浓烈处。原来,烹饪真如爱一样,要全心全意投入。

投入了爱,亲手做的五色糯米饭也会分外香。那松软有光、色泽鲜艳、香糯软黏的五色糯米饭,每一口都带着淡淡的植物清香,将好日子在舌间慢慢咀嚼,真是回味无穷。

香包上的“三月三”

麦坤

我喜欢香包。用色彩宜人的布料裁剪出或优雅或圆满的形状,以五色丝线绣出心仪的花纹,装入喜欢的香料,穿上缎带和穗子,挂在胸前或腰间,行动时,被淡淡的香气回护,被美丽的色彩装饰,被灵动的穗子点缀,实为人间美事。

我喜欢“壮族三月三”。那是我们广西盛会一般的节日,是放飞欢歌、抛起绣球的节日,是五色糯米饭飘香、色彩斑斓的民族服饰扮美八桂大地的节日。在“壮族三月三”,没有一个广西人的耳朵不被歌声陶醉,没有一个广西阿哥阿妹的心儿不被绣球搅热;人们穿起隆重的民族服饰,蒸出颜色艳丽的糯米饭;整个广西变成歌的海洋、色彩的海洋、欢声笑语的海洋,实为人间美事。

而“三月三”香包,就是把这两大美事连为一体的媒介。

既然是“三月三”香包,那么,香包上的“壮族三月三”元素是必不可少的。香包的形,首选绣球样的圆,一个圆圆的香包,与三月三圆圆的绣球一起,彰显团圆、圆满、心愿达成、生活丰沛,所有的弧线都指向幸福和吉祥。香包的花纹,仿照绣球花瓣相连的样子,首选花瓣元素。取五彩丝线,在长方形的布片上隔一定间隔绣一片花瓣,绣完六个花瓣,香包的绣球样式已经初具模型。而绣球上的纹样,具有广西风情,分别由吉祥的字、花草鸟虫组成,这样的元素,也会出现在我的香包上——六个花瓣,其中三个花瓣当中绣上“福”“吉”“顺”三个字,另外三个花瓣,当中绣上四叶草。据说,四叶草的四片叶子,分别代表名誉、财富、爱情和健康,我把它绣到香包上,把我的心愿寄托到一个美好的事物上。

香包自然离不开“香”。而“三月三”香包,它的香,必得与春天契合,所以,我选择了艾草。艾草,是春天的草儿,春风吹起,春雨落下,艾草就在广西的原野上蓬勃生长,一大片一大片的绿,绿得清新,绿得令人振奋。人们在春季赏艾草,把艾草采摘回家,做成各种各样可口悦目的食物,其中,广西人所喜爱的青团,就是以艾草为主要食材做成的,莹绿可人,软糯香甜,食之令人神怡。而晒干艾草的浓香,不仅沁人心脾,且有驱蚊功效,实在是“三月三”香包最适合的香料。

当我把六个花瓣用收、转、缝的方式连接出一条条美丽的弧线,把棉花和干艾草填充到香包里,缝合、穿上挂绳、配好穗子,圆满的、象征绣球的花瓣相连的形态就出来了,吉祥的字样和多彩的纹样随着香包的转动,循环往复。我的“壮族三月三”,就在美丽、馨香的环绕下,充满幸福的味道。

▲香包

山歌飘过 “三月三”

陈志锋

“只要留得嘴巴在,不死还要唱山歌。”这是流传在广西各地民间的一句山歌。在我的记忆里,广西许多地方,人们下河挑水,上山砍柴,春天耕种,秋天收割,过年过节,婚姻嫁娶等日常活动,随处都能听到美妙的山歌,在广西人的血液里,再苦再累生活中不能缺少的就是山歌。山野对歌和赶歌圩是“三月三”的新风尚。

山野对歌主要是婚龄男女追求恋爱的平台,一般没有固定的场所,“三月三”的其他活动一般未婚姑娘和小伙子可以不参加,他们要去赶歌圩,这天一大早,他们带上五色糯米饭和红鸡蛋去对歌,在路上远远看到年龄相仿的异性都随时可以开始撩歌,男方先唱:“谁从山间过,美如花芙蓉?”女方如果回答:“哥在对面唱,声似山画眉。”这一来便有戏唱了,如果姑娘已有意中人,她们会委婉地回答:“芙蓉飞过岭,山后有归林!”你便不能蛮缠,以免对方意中人前来产生矛盾。一切问答都赋予山歌,通过对歌,可以对对方的年龄、人品、学识、才情、劳动技能、家庭状况等多方面进行了解。山野对歌比的是才情,临时吟咏,临时对唱,没有歌谱可言,在对歌过程中,如果出现“八月十五种花生”“我走先来牛走后”类似的笑话,一般歌是不能对下去的,才情高的一方就会去另找对象,唯有水平相当的双方才可以细水长流地对唱下去。

往年在撩歌中情投意合的双方也会在往后的“三月三”节日或农闲时节到山野对歌。初次相会撩歌,由于双方不了解,一般是远距离对歌,歌声比较高亢,歌词也比较朴实,仿佛一问一答。而熟悉并为增进了解,培养和巩固感情的对歌,一般距离比较近,歌声缠缠绵绵,难舍难分,这样基本上能订下终身了。彼此了解后订终身,婚后的生活多数是美满的,“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就算是嫁到困难家庭,他们也会风雨同舟,不离不弃。

和山野对歌不同,歌圩对歌有固定的地点,在广西各地都有相对固定的歌圩。一般选址在名胜古迹或风景名胜区,如田阳的春晓岩歌圩,武鸣的伊岭岩歌圩,三江的程阳风雨桥歌圩,桂林的刘三姐大观园歌圩,河池宜州的冯京公园刘三姐故里歌圩,柳州的鱼峰山歌圩,梧州的苍梧石桥镇歌圩等等,这些地方历史积淀深厚,各地的山歌就像泉水一样,从古到今流淌千年,从不停息。每年“三月三”,各地的歌圩对歌就在这些地点如期举行,周边村屯的男女老少慕名前来观赏。歌手来自临近各乡镇或全区各地,歌圩的场面比较宏大。“三月三”当天,临近村屯的群众,或自发或有组织地带来煮好的猪鸡鸭鱼肉、五彩糯米饭、糯米糍粑、红鸡蛋等美食,用以招待前来参加活动的群众和远方的客人。

山沟沟飞出欢乐的歌

孙燕凤

阳春三月,我来到藤县宁康乡永太村。以前,这里山高路远,从县城来一趟差不多要花三个小时。如今走高速路,只用了一个半小时。

便捷的交通,让越来越多人认识了这个山水灵秀的村落。

永太村因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而出名——在这个2000多人口的村子里,居住着汉族、瑶族、壮族、苗族、水族和侗族人民,少数民族人口占了600多人。

踏进永太村,发现三层楼的村委,里里外外整洁干净,墙上最醒目处一张奖状锁住了我的目光:永太村荣获县级民族团结先进单位。

“大家早就习惯了,少数民族和汉族和睦相处。何况,这里的环境这么好,神仙也想下凡。”似乎是回应我,村干部郭荣一脸自豪地说。

郭荣是瑶族人,长得结结实实的。村里像他家一样的瑶族人比比皆是。

村委旁边几排整齐的钢筋水泥楼,一字排开,统一的样式和布局,这是永太村的移民新村。走进村民黄位东家,三层楼的房子干净整洁,只有其妻子在家,三个孩子都去外地读书了。妻子是瑶族人,孩子户口随母亲也是瑶族。由于妻子患有心脏病,三个孩子尚未工作,只靠黄位东一个人打工挣钱,生活艰难。

“如今好多啦!党和政府让我们住进了新居,还作为低保户去帮扶,孩子读书又有优惠政策,真是赶上了好时代,感激不尽啊!”黄位东的妻子双手作揖,激动地说。

从口音我已听不出她是瑶族人。她说有时半夜发病,也多亏乡亲们帮忙,郭荣还用自己的车送她去医院。

一旁的郭荣憨厚地笑了笑,没有过多解释,似乎一切都是应该做的,不值一提。

是呵,他们为村民办的好事多着呢。

去年由村委立项申请新修好的中垌桥,两边高高的护栏,宽敞结实,一改原来破损景象,消除了安全隐患,极大地改善了当地人的出行条件,被群众亲切地称为党群“连心桥。”

疫情期间,村干部风雨无阻,走村进户动员群众打疫苗。老人龚其才思想有顾虑,加上居住偏远出门不方便,一直没有完成疫苗接种。郭荣知道后开着自己的小车上门,像对待亲人一样耐心说服,最后一个温柔的“公主抱”将老人抱上车,接种后又送老人回家,一时成为当地美谈。

走在城乡风貌改造后整洁的村道上,只见古树参天,石克河穿村而过,树影婆娑,风景秀丽,真不啻人间天堂。每家每户房前屋后干干净净,老人孩子在门前聊天嬉戏,现世安好,天地祥和;一阵山风吹过,空气中带着山区特有的纯净清凉,像夏天喝了冰水,通透舒服。

顿时,我读懂了郭荣脸上的自豪,也明白了为什么这么多民族聚居而和谐共处,那是因为有出色的“领头雁”,有如“石榴籽”一样抱团发展的各民族。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永太村民族特色文化广场上歌声悠扬,飘出很远很远。

“三月三”抢花炮

黎杰源

“壮族三月三”临近,石桥花炮节抢花炮的热闹场面又在我的脑海浮现。

石桥花炮节历史悠久,每年农历“三月三”都要举行祭奠活动,并逐渐演化为三年一届的石桥花炮节。

记得2013年的“壮族三月三”,我有幸观看了一场精彩的抢花炮表演。那天上午,石桥镇的街道上人头攒动,人们一大早便从四面八方涌来,争相目睹三年一届的抢花炮盛事。按传统习俗,花炮节从“还炮”巡游开始,上届抢得花炮的队伍抬着“丁、财、贵、寿”四个花炮镜屏,以及“金猪”“银猪”等祭品在街上巡游,向抢花炮目的地进发。巡游队伍穿着节日盛装,一路敲锣打鼓、载歌载舞。街道两旁挤满了黑压压的人群,把整条街道围了个水泄不通。

接近一个小时的巡游,游行队伍到达了抢花炮的地点——龙岩景区。那里早已聚集了“各路精英”,他们迅速抢占最佳位置,里三圈外三圈,把场地围了个严严实实。

裁判将缠着红布的圆形炮圈放在铁炮筒口上,然后点火放炮。随着“轰”的一声,炮圈发射至高空。各队选手个个摩拳擦掌,随着炮声的响起,大家举目四望,目光来回不停地在天空中搜索,聚焦炮圈所在的位置。在炮圈落地的一刹那,抢花炮的人蜂拥而上,对炮圈展开激烈围抢。大家在有点泥泞的场地上追逐奔跑,摔倒了又爬起来继续向前狂奔。就这样,第一炮很快“名花有主”。第二炮的抢夺更具戏剧性,炮圈从高处落下时,一名队员瞧准了目标,然后一跃而起,把炮圈稳稳地抓在了手中,仿佛这一炮是为他“度身定做”。后又经过两轮的激烈角逐,象征“丁、财、贵、寿”的四个花炮各归其主。获胜的队员欢呼雀跃,高兴得像小孩子一样活蹦乱跳。

石桥花炮节带着美好的祝愿,从悠远的年代走来,已历经无数个春秋的磨砺,如今已成为当地群众不可缺少的风俗文化活动。2014年6月,石桥花炮节列入梧州市第三批非遗名录。此后,石桥花炮节一届比一届精彩,参与活动的人也越来越多。作为当地一项传统的民俗活动,石桥花炮节的传承后继有人,必将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