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旅游攻略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广西六峰山北帝庙是正一的吗 武夷山旅游攻略

武夷山旅游攻略

2024-07-11 13:5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一说起武夷山,我首先想到的是大红袍、金骏眉、正山小种这些知名茶叶,您呢? 武夷山位于福建西北部,与江西省交界,既有美丽的自然景观,也有厚重的历史文化,是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重遗产,非常值得去一趟。其中武夷山国家公园,也就是以前的武夷山风景区,是最值得一看的。除此之外,国家公园周边也有许多可看之处。 武夷山国家公园在武夷山市辖区内,武夷山市是福建省辖县级市,由南平市代管。

国家公园很大,至少要安排两天的时间。公园主要有三个入口,南门、北门和西门,如上图。主要食宿区是介于南门、北门之间的三姑度假区,离南门近一些。 拓展: 武夷山脉纵贯福建南北,在西部北部是福建与江西分界山脉,见下图(来自于网络上的图,修改)。而我们常说的武夷山是指福建南平市界内西北部的武夷山市辖区内的那一段。

去武夷山交通便利,飞机、铁路、高速都很齐全。 武夷山机场在武夷山国家公园北偏东部。从北京、广州、深圳、成都、厦门、福州等市有直航飞机,有些地方可能需要转机、或转火车方便。从武夷山机场到武夷山国家公园北门只有4km左右,到三姑度假区9公里左右,到公园南门约12 km。 铁路: 有武夷山站、武夷山北站和南平站,后两个站是高铁站,南平站以前叫武夷山东站。可根据自己的方位选择站点。两高铁站分别在国家公园的北偏东、南偏东部,距离三姑度假区分别是18、28km左右。 无论是乘飞机,还是坐高铁到武夷山后,首先把行李放到住处,然后再去游览。从机场、高铁站到住处或景区入口出租车、网约车、拼车都很方便,也都有公交到达,似乎公交间时间隔略长一些。 公交: 南平市站——景区,乘坐K1专线。 武夷山北站、武夷山站、机场——景区,乘坐6/7/9路公交。 我这次是2023年4月中旬去武夷山的,早晨从福州自驾,直接把车停到景区南门的停车场,用时不到3个半小时。 自驾车也是不能进入景区的,都得在这三个入口外停车,换乘景区车,所以必须买景区车票,到各个核心区不可能靠步行。 如果下次再来,我可能会乘高铁过来,仅游武夷山似乎没必要自驾。这次来之前是做了功课的,犹豫了半天还是自驾过来了。

门票三天有效,2023年景区全年对全国人民免门票,2024年目前官的消息是1月1日——4月30日仍然接着免费! 太友好了! 如果门票收费的话,成人全价票:3-11月140元,12-2月120元;学生、60-65岁老人半价;6岁或1米2以下儿童及65岁以上老人、残疾人、军人、记者免费。 景区车票是必须要买的,分一日、二日、三日票,价格分别是70、85、95元;只有儿童和老人优惠半价,不分几天,一律40元。 到武夷山,“不坐一次竹筏九曲溪漂流,等于白来”! 哪怕你只有一天时间,也应该有这一项目,因为水美、最精华的景点在这条线上。竹筏130元/位/次,一人一位,无优惠或免费! 另外,有“印象大红袍”演出票,全价票238,网上订优惠30元。 提前网上订套票,有优惠,尤其门票不免、含演出的时候会优惠大一些。特别地:竹筏票一定提前预定,以免窗口买不到,预约时还需选定竹筏乘坐时间。

我属于喜欢深度游的那种,计划的游览路线如下: D1:  福州——武夷山南门,基本走完“洞天仙府漫步”。乘景区车:南门→天游站;徒步: 天游站→武夷精舍→云窝→茶洞→半山亭→天游峰登顶→胡麻涧→悟源涧→马头岩→大红袍站点,乘景区车回南门。因为九曲溪漂流起点在星村,住星村。 D2:  上午: 九曲溪漂流→武夷宫宋街→万春园→止止庵→九曲溪摩崖石刻。乘景区车到星村,开车到三姑度假村,入住,吃午饭。 下午:  岩骨花香漫步,大红袍站点→大红袍母树→天架车→水帘洞→水帘洞站点。 D3: 早晨到白云禅寺看云海、日出。 上午:绿野仙踪漫步,玉女峰→虎啸岩→一线天(一线天视时间体力决定,可略)。 下午:茶博园,品茶,晚上: 印象大红袍演出,住三姑度假村。 D4: 武夷山国家公园外的景点:下梅古民居,五夫里,返回福建。 如果您对人文景观不感兴趣,更喜欢自然景观,青龙瀑布景区可作为备选,尤其在雨季水比较大的时候。 据说齐云峰那边看云雾、日出也不错,是个可以开车上去的平台。 我第三天的规划没能实行,原因见后面。 附: 武夷山风景区内推荐的线路,分一日、两日、三日游,供大家参考: 一日游 武夷精舍、云窝、茶洞、天游、桃源洞景点; 九曲溪漂流、武夷宫宋街、万春园景点。 二日游 第一天 武夷精舍、云窝、茶洞、天游、桃源洞景点; 九曲溪漂流、武夷宫宋街、万春园景点。 第二天 绿野仙踪慢游道、玉女峰、虎啸岩、一线天景点。 三日游 第一天武夷精舍、云窝、茶洞、天游、桃源洞景点; 九曲溪漂流、武夷宫宋街、万春园景点。 第二天 绿野仙踪慢游道、玉女峰、虎啸岩、一线天景点。 第三天 岩骨花香慢游道、水帘洞、天车架、大红袍景点。

天游峰为武夷山景区第一胜景,位于武夷山景区中部的五曲隐屏峰后九曲溪北,东接仙游岩,西连仙掌峰,壁立万仞,高耸群峰之上。此峰虽只有海拔408.8米,但有848级台阶需攀登,有些在悬崖峭壁上,对体弱者是一考验。但登临可俯瞰碧绿的溪水绕过高耸的山峰,美不胜收。

据说,每当雨过天晴、晨曦微露的时候,这里就笼罩着白色云雾,若是遇到山风吹起,云雾便时起时伏,犹如大海的波浪。如果此时身在峰上,云海就在脚下,就像遨游天宫一般,故名天游峰。

登天游峰,还有视角非常好的观景台,无论什么季节什么时候来到这里,可见不同美丽的景致,从这里更能府瞰九曲溪的碧水萦绕耸立的山间,能看见溪上竹筏点点,美不胜收。即使没有云海,登顶感受到的那种大自然的造化带来的震撼,是你仅用无人机升空、在空中拍漂亮的照片、看照片体会不到的! 请跟随我开始漫游吧!

这是我乘景区车在天游峰站下车后拍的第一张手机照,惊叹水真漂亮!

这条线第一景点是武夷精舍,又称紫阳书院、武夷书院、朱文公祠,这是中国的南宋时期理学大家、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诗人朱熹于1183年始创的书院,为其著书立说、倡道讲学之所。

此处也叫朱熹园。

武夷精舍大门,背靠的峰是阴屏峰。

朱熹;字元晦、仲晦,号晦庵、晦翁,谥文公。

他创立的朱子学说,对我国思想界影响深远。

他在官兴学,赋闲设馆,长期从事教育事业,努力接引后进,故而桃李遍地流芳。

朱熹亲自编写教材,制定学规,登坛讲授,为学生讲授《四书》、《五经》,让儒家思想发扬光大。

朱熹皓首穷经,遍注儒家经典;著述立说,有《小学》、《家礼》、《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诗集传》、《文集》等数十种、近二千万宇的文献著作;大大丰富了中华文化宝库。

朱熹的《楚辞集注》是现存《楚辞》注本中一部里程碑式的力作,代表了宋元时期研究楚辞的最高成就。1959年9月,毛泽东主席在谈到朱熹的《楚辞集注》时说,“这是一部好书”。1972年,毛泽东主席把朱熹的《楚辞集注》做为国礼赠送给来中国访问的日本首相田中角荣。由此可见至少毛泽东主席至少对于朱熹的这本书是认同的。

云窝临溪傍岩,有大小洞穴十余处,冬春清晨,常有云雾飘飘其间故得名。它身临九曲溪;面向响声岩、丹炉峰、仙迹岩;背倚接笋峰、隐屏峰;左顾更衣台、天柱峰、晚对峰;右拥仙掌峰、苍屏峰。有叔圭精舍、水月亭、水云寮、聚乐洞、嘘云洞、研易台、司马泉和宋、明时期的摩崖石刻分布其间。

这洞的另一边有“重洗天颜”,路边有山涧,想必不是枯水期的话,这里有水帘的,现在枯水期只有些水滴💧下来。

茶洞,洞是天然的,石桌石凳是天然的吗?

神斧劈就的悬崖,谁在上面犁出来了沟壑?

其实我在这里转了一圈,也没搞清峰的名字。

这里需要些体力,对于年轻人来说,爬山难度不大。

到半山亭时看到的景色。

继续努力

上了一个平台,视野更宽阔了!

原来仰望的拔地而起的奇峰,现在可以平视了。半山亭平台变小了,只是下午两点大逆光啊!

当你觉得有点累了,回头望一望,发现自己已经又上了一个台阶,半山亭已经离的很远了! 加油加油加油,最后一段台阶了!

登顶后,半山亭在左下角,只看到一个小小的红顶子。这里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

这里有可以补充能量,坐下休息一会儿。

天游阁门前的看板上,告诉了我们武夷山地名由来: 相传古时候,武夷山的天游峰上住着一位姓彭的老人。那时,武夷山洪水泛滥成灾,逼得老百姓只好躲进山坳里过着穷苦的日子。俗话说,山有顶,地有主,老人就带领老百姓披星戴月,含辛茹苦地开山治水。到了须发斑白的时候,他已是远近闻名的”开山始祖”,于是人们尊称他“彭祖”。彭祖有两个儿子,一个叫彭武,一个叫彭夷。彭祖得道成仙后,他的两个儿子继承彭祖的遗志,继续在武夷山开辟山河造福百姓,后人为了纪念彭祖三父子的功德,就把地名以彭祖的两个儿子的名(“武”和“夷”)来命名“武夷山”。

噢,可以推断这里供奉的是彭祖和他的两个儿子了! 进门一看,果然! 天游峰为什么有“848”个石阶? 有一美丽的传说: 武夷山原名荆南山。相传,彭祖活到八百四十八岁时,殷纣王取得彭祖养生之道和长生不老秘诀后,便起加害彭祖之心。为避纣王追杀,彭祖便离京云游天下,一路艰辛,辗转数千里,来到闽地武夷山,隐居在天游峰,生二子彭武彭夷,并在此茹芝饮瀑,遁迹养生。 洪荒年代,彭祖带领其彭武、彭夷开山劈石,拓溪导洪,孝顺的两个儿子不忍父亲太累,便力劝彭祖歇息下来,返回蜀地彭山颐养天年,开山之事交由兄弟俩完成。于是,彭祖回到了蜀地彭山。彭武和彭夷日夜劳作,终于开辟出了山北、山南、九曲溪,造就了九十九座岩,竖了三十六座峰,凿了七十二个洞,开了一条九曲十八弯的溪,洪水退后,崇山峻岭之间,茶园叠翠,梯田堆金,百姓们过上了鸡犬相闻,幸福安宁的日子。当年的彭祖已848岁,为年迈彭祖登上风水宝地天游峰,孝顺二子便从茶洞凿出“848”个石阶方便世人登上天游宝地远望武夷仙境之美景。

在这里才看到了洞天仙府漫游道的数据,其实我们玩儿全程走的路不止6.9km,因为每到一个景点,我们都要在周围转一转,这里提供的只是点到点的距离,以后同。 还有一条近路下山,回到天游峰站点,大多数人选择那条路。我觉得我不赶时间,走下全程体力还行。

胡麻涧有大量摩崖石刻。

接下来的就是茶园,茶园间石径很友好。

漫步在茶园,心旷神怡!这里远离尘嚣。

“悟源涧为武夷山景区传统重要茶产区“三坑两涧”之一,悟源涧位于山北马头岩南侧,是流经马头岩麓的一条涧水,水流淙淙,幽兰芬香。乾隆年间曾有茶商捐资修建石径,涧旁石径静谧安详,助人悟道思源,故而得名 。”——看到这看板才知道,这里是那有名的产茶区的两涧之一啊!

这里环境幽静,只是茶农种茶很辛苦,4月中旬正是采茶季节,爬山上来,一个个叶采下,得靠肩挑和背鲜茶叶下山啊!

间或有一树花点缀。

这里的茶树管理起来不容易。

这块岩石象什么?

前面就是马头岩了,不由得加快了脚步。

马头岩,武夷山三十六名峰之一。五石骈列,势如五匹骏马竞相腾镶,故而俗称马头岩,另有一雅称五马奔槽。岩北一带种有棕树,称蓑衣林;岩南一带遍植茶树,称茶林。 啊?怎么我看到的是4石?走近了,也没看到另一峰。另一个是刚才那块吗?脱缰了哈!

这里可以体验采茶,需要提前预约。马头岩盛产高香霸气型肉桂,该处所产肉桂被茶客们赋予爱称“马肉”

“马头岩”走近了很高的。

好香的一树花! 回望一眼马头岩茶园,往景区车停靠站赶去。到站点已近17:00点,徒步总用时约4.5小时。

第一天晚上住在了九曲溪竹筏漂流始发站所在的星村镇的民宿,住处离入口仅100多米的距离,早晨起来打开窗帘,看到前面景区内云雾缭绕的,有几分兴奋。

我是第一批检票进入码头的人,这也是住星村的主要原因。由于8人一竹筏,我们和另一家组成一组,进门时就确定好的,有固定的撑竹筏师傅带队去他们的竹筏。一筏两位师傅,头尾各一位。

这家的老太太和孩子要去方便,结果大家等她们半个多小时,原来方便的时候没排队,是老太太似乎迷路了,朝另一个方向去了,最后还是女婿给找回来的。哈哈,一个小插曲,上了年纪,可以理解。

半个多小时期间,眼看着许多人上竹筏出发了,前方山谷的雾渐渐地也散了。有雾气在,似乎会有点仙气。不过没关系,今天天气不错。

竹筏漂流是从星村九曲码头乘竹筏出发,到下游的一曲的晴川码头下。客人到晴川码头后,竹筏往前顺流走一小段集中,装车,由汽车将竹筏运回到星村码头。

我们也出发啦!我们请筏工师傅做讲解,不然自己到哪里都不知道,讲讲故事才好玩儿嘛。这相当于聘请师傅当导游,每位乘客付师傅20元讲解费,这样师傅还可以在最美的地方停筏供游人拍照,师傅也可以帮拍照。事实证明我们的师傅很会讲故事,大家都很高兴,这钱应该花。

竹筏漂流全程9.5公里,盈盈一水,折为九曲,因而得名九曲溪。素有到武夷山“不坐竹筏,等于白来”之说。九曲溪两岸风光是山与水完美结合的典范,曲折萦回的九曲溪贯穿于丹崖群峰之间,如玉带串珍珠,将三十六峰、九十九岩连为一体,构成“曲曲山回转,峰峰水抱流”的绝妙景色。 上图的山上是白云禅寺,看日出、云海的地方。

双乳峰

山体拔地而起,奇峰罗列。

桥下好多鱼,停下来喂鱼🐟🐟🐟

乘坐竹筏沿九曲溪顺流而下,抬头观山景,俯望赏水色,侧耳听溪声,伸手触清流,恰如朱熹《九曲棹(zhào)歌》描述的“竹筏水中流,人在画中游”。

散落在千崖万壑间的摩崖石刻,横跨1700余年,早已融入了山水之间,成了风景的一部分。

悬崖峭壁上的“武夷船棺”分布在18处,现存船棺19具。经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所C14测定距今3750至3295年,约为中国历史上的商代,是迄今为止考古发现最早的悬棺。

九曲溪串起两岸奇峰怪石,也串气起了一个个传奇故事。

玉女峰

水光崖

大王峰

竹筏漂流大约1个半小时,过的太愉快了,觉得时间就过的快,真有些不舍。

说起武夷宫,历史上的武夷宫又名会仙观、冲佑观、万年宫,始建于唐代,是历代帝王祭祀武夷神君的地方,也是宋代全国六大名观之一,南宋理学家刘子翚、朱熹等主管过冲佑观。但它历经沧桑,建了毁,复建复毁,最后建筑毁于战火,剩下宋代的两颗桂树! 就这一线索而言,按位置应该指的是现在武夷春秋馆里的那两颗宋桂,大概可以说武夷春秋馆是在原武夷宫旧址上扩建的。 现在大家说的武夷宫往往指的是武夷宫景区,包括仿宋古街、武夷山春秋馆、武夷山博物馆、柳永纪念馆、闽越书画苑等。有的还把止止庵、水光岩、大王峰也包括进去。 下了竹筏,不远处就是仿宋古街。

在街上喝了杯奶茶。

仿宋古街全长300米,取南北向,街头建有石坊门,其上有“宋街”二字;街尾构筑了古门楼,其上有“武夷宫”三字。

武夷春秋馆地处九曲溪畔大王峰下,仿宋古街北面尽头。春秋馆现在是武夷山重大历史事件、历代名人和民俗风情的展示馆。建筑面积约为1200平方米,包含门厅、长廊、左右偏厅、主殿及中央庭院。展示主题包含:序、彭祖开山、闽越文化、幔亭招宴、汉武帝封禅、理学大成、武夷双遗等内容板块。 我去的时候人挺多的,但我还是饶有兴趣地将展示的资料看了一遍,其中彭祖开山在天游峰的时候已有介绍,理学大成主要介绍朱熹的,在武夷精舍时已有涉猎,后天计划要去的五夫里——朱熹的故居,他小时候学习、成家、讲学重要之地,还会有所介绍,这里不赘述了。

我们知道武夷山是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遗产,武夷山具有独特、稀有、绝妙的自然景观,属罕见的自然美地带(这一点亲眼见为实),是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的代表。

关于文化遗产,馆里的资料有这样的总结:大自然赐予了武夷山独特和优越的自然环境,吸引了历代高人雅士、文臣武将在山中或游览、或隐居、或著述、或授徒,前赴后继,你来我往。先民的智慧,文士的驻足在九曲溪两岸留下众多的文化遗存: 有高悬崖壁数千年不朽的架壑船棺18处(这前面在九曲溪竹筏漂流里已有介绍); 有朱熹(武夷精舍已有介绍)、游酢、熊禾、蔡元定等鸿儒大雅的书院等遗址35处; 有堪称为中国古书法艺术宝库的历代摩崖石刻450多方,其中有古代官府和乡民保护武夷山水和动植物的禁令13方; 有僧道的宫观寺庙及遗址60余处。

关于幔亭招宴,其实是一美丽的传说: 相传秦始皇二年的中秋,武夷君、皇太姥和魏王子骞等武夷山十三仙人,大宴武夷乡民于幔亭峰顶。然而峭壁陡立,壑深崖削,无路可上。此时一位银须老者振臂一挥,登时现出一道七彩虹桥,飞跨长空,直抵峰顶。乡民们既惊且喜,蜂拥上桥。到了幔亭峰,只见峰上琼香缭绕,瑞霭缤纷,更有那彩屋幔亭外奇花散锦,彩虹桥边瑶草生香,真乃人间天堂。不一会儿,十三仙人已着盛装,驾祥云,步出彩云请乡民入宴。桌上玉液琼浆,酌金馔玉,亭中天香袅袅,红烛高照。忽闻亭中钟鼓三响,仙人传话:“诸位男女乡民,按东西两边依次入席。”乐师分立两侧,鼓琴笛箫,筚篥箜篌,仙乐齐奏之间,众仙娥舞袂翩跹,欢歌助兴。鹦鹉杯、琉璃盏、琥珀钟、水晶碗——斟满玉液琼浆,宾主觥筹交错,仙凡欢聚,共同祈祷武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新茶飘香,百姓康乐。歌师唱《人间可哀曲》,曲云:天上人间兮会何稀,日落西山兮夕鸟飞。百年一瞬兮事与愿违,天宫咫尺兮恨不相随。歌罢,彩云四合,车马交驰,环佩叮咚,盛宴终散,乡民依侬不舍地向众仙躬身拜别。 当最后一人走下虹桥,霎时间风雨暴至,虹桥被风雨打成片片残板,在狂风骤雨钟飞插进二曲到四曲左边地山崖岩洞中。胜地不常,盛筵难再,但幔亭招宴却成为了武夷山最美丽的传说。

院里有两颗大桂树,是南宋理学家朱熹任冲佑观主管(任职年月:1176年8月-1178年8月)时在此亲手所栽。这两株桂树千枝交错,虽历岁月沧桑,仍枝繁叶茂,每年中秋前后花满枝头,飘香幽远。

关于“汉武帝封禅”: 这里说的封禅指的是古代帝王在泰山或其它山岳举行的一种祭祀天地的礼仪活动。 据西汉司马迁《史记》记载,有人上书给汉武帝,说古代的天子常在春秋祭祀皇帝、武夷君等神仙。于是,汉武帝就命人在汉朝都城长安东南的泰一坛旁建造祠庙祭祀皇帝、武夷君等九个神仙。《史记》中记载当时的是用“乾鱼”来祭祀武夷君。 汉武帝封禅涉及了千里之外的武夷山,可见这是一个多么浩大隆重的高规格仪式。汉代的武夷山是闽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据考证,汉武帝曾两次专门派人到武夷山来祭祀武夷君。在汉代,特别在汉武帝时,朝廷就知道武夷山,得知武夷有好茶,即令建州太守搜寻并将之纳为贡品。说明当时福建的茶已很名贵,作为其代表的建安、武夷之茶更是高人一等。

出了春秋宫走不远,见一看板,如上。

去止止庵的路上应该是万春园,绿树成荫。

大王峰的登山步道口。今日还有许多路要走,大王峰就不登了。

徐霞客曾五度入闵,首在武夷山,写就《游武夷山日记》。

历史上有许多名人或避士、或修道、或游览来武夷山止止庵,也有许多传说。嘉定九年(1216年),名士詹琰夫出资重建,并延请著名道士白玉蟾主持。由于环境绝佳,又有高士驻足,因此风流相继,屡有道众居此。后人还在观后建祠,祭祀被封为紫清真人的先辈道士白玉蟾。明、清对此庵都有修复或扩建。民国30年,此观改为墨三(顾祝同之表字)图书馆。1954年被拆毁,仅存遗址。现在的止止庵是在遗址上于1994年、2015年重建的。

进止止庵门后,就有这一景,叫“胸有成竹,三教合一”。此树为苦槠(zhu)树,经测定树龄为140年左右。2015年,有一竹笋从树根中间破土而出,笔直从朽空的树干之中冲天而上。于是,就有人做出了诠释: 苦槠树中间朽空,应证了佛教所讲“苦、空、无常”的道理;竹穿空而上,应验了道德经所讲“以弱胜强、以柔克刚”的道理;竹因有气有节,向来是儒家君子的象征。因此,这一“胸有成竹”的奇观,正好说明了武夷山儒释道三教合一、三源归流的文化现象。 哈哈,这解释了得吧?把这一自然再生现象,跟人文联系起来,有点儿仙气了。

止止庵内,有许多石头,看似蟾蜍。白玉蟾祖师在止止庵住持多年,据说得道成仙,并且在道教里被封为蟾蜍仙。我觉得其实人们出于对白玉蟾的敬仰,庵内的蟾形石头有人造的,当然也可集天然石形似的。

祖师殿

易经楼。

此处也是观九曲溪及竹筏漂流的好地方。

溪中好多鱼,这里也是喂鱼的好地方。 这里游览完,走到武夷宫乘车点到南门,换乘去星村的景区车,然后到住处,开车到三姑度假区吃午饭,办理入住,再进行下午的游览。 其实我这样做是有些浪费时间,只是因为发现武夷宫那一带没什么好吃的,或者我没有找到,况且我的车在星村,今天需要入住三姑度假区。 比较省时间的做法是:到武夷宫乘车点后,乘车去玉女峰站点,走玉女峰——虎啸岩—一线天漫游步道。

这一景区主要是看大红袍母树和各种名丛。 武夷山最为著名的山场有“三坑两涧两窠一洞",即牛栏坑、倒水坑、慧苑坑、悟源涧、流香涧、九龙窠、竹窠、鬼洞。这里是就是最富盛名的九龙窠。

我不太懂茶,面对这么细致的分类,只是走马观花看一看而已。

两山一涧,环境很好。

这8株老茶树叫“不见天”,因整天少见直射光而得名。是长在九龙窠(kē)九龙涧峡谷凹处, 高处石壁夹缝中。

大红袍母树,仅6株,距今340余年,有“茶中之王”之美誉。生长于岩腰,就势筑台。 大红袍母树生长环境得天独厚,成茶独特芳香、回味无穷,史传有神奇的药效。“大红袍”名字的由来民间故事版本诸多,源远流长。但我去时茶树看着比较干枯,毕竟是340余年的古树了。

母树大红袍是2005年5月3日最后一次采摘,制成20克茶叶,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从2006年5月起停采留养母树的。

大红袍分大红袍母树大红袍、纯种大红拍袍、拼配大红袍,品牌大红袍。 母树大红袍:从大红袍母树上采叶、制出的茶叶。 纯种大红袍: 通过在大红袍母树上剪穗育苗在武夷山特定的生态环境条件下,繁殖成功的树种所产制出的茶叶。 拼配大红袍: 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岩茶拼在一起,制出具有香清甘活、岩骨花香特征的茶。市场上的正宗大红袍的主流。 品牌大红袍: 为保证大红袍商品茶的质量制订武夷岩茶质量标准(GB/T 18745-2006)和原产地地理标志认证制度,将“武夷山大红袍”注册为证明商标授权给符合标准的厂家使用。 看看你在家喝的是哪种大红袍。

接下来从大红袍母树处出发,接着走岩谷花香漫步道。

小小的一片茶叶,经过加工,冲泡,会有那么奇妙那么丰富的口感,真是神奇的树叶!

来到了流香涧。听听名字,就很诱人吧!没错,这里就进入了著名的著名的“三坑两涧”山场的留香涧了。

区域很大,我按照计划往慧苑寺方向。

沿途不拍茶树,改拍山峰、岩石了。环境清幽,步道友好,更增加了漫游的乐趣。

慧苑禅寺始建于宋代,明末清初重建,民居院落布局,门厅是儒家风格,正殿有佛家氛围,经阁含道家韵味,是一座典型的“三教合一”的宗教建筑。朱熹曾在寺中留宿并写下“静我神”匾,现残匾尚存。

如果想看著名的“三坑两涧”中的牛栏坑、倒水坑走另一个方向,那里有天心永乐禅寺,据说是武夷山最大的禅寺。牛栏坑涧谷土质肥沃、日照较短,为茶树生长提供良好环境,以“肉桂”出名,牛栏坑肉桂,是武夷岩茶肉桂中的王者。 这里的慧苑坑以产老丛水仙、高丛水仙、水仙著名。我们还是按照规划走鹰嘴崖方向。

顾名思义,鹰嘴崖的岩石真象鹰嘴。武夷山36名峰之一。

茶农挑茶下山,有收获的喜悦,我心疼他们的重担,尤其女性。

路过休息厅亭。

过小溪。

古崖居遗构——天车架: 古崖居遗构位于丹霞岩,是武夷山现存最为完好的人文名胜之一。其筑恍若双层空中楼阁,上仰悬崖,下临深涧。相传宋代就有山民穴居于此。构建时,用天车(旧式辘鲈)从岩底起吊木料,至岩腰狭洞之内,再倚洞势架设木楼、厢屋和贮藏厅等。洞内遗有当年架设“天车”用的架子,人们统称构件和架子为“天车架”。天车架所在地地势险要,至今无路可通。 这也是个迷,古时候的人怎么上去的呢?这么高、这么陡!令人赞叹不已!

章堂涧碑,章堂涧山场也是武夷山名茶主要山场之一。

花树、小桥、流水、青山,使人留恋。

收工的茶农,背着担着茶叶,走在窄窄的石板桥上,真让人担心。尤其担子在晃的时候,真怕他脚下打滑。

小水帘洞,枯水期,不成帘,滴水的感觉。

水帘洞枯水期基本无水,工作人员说无水的水帘洞也没什么意思,我就没去,到站点上车回去了。

倒霉的第二天晚上,去了一家有名的本帮餐馆,结果回宾馆后不到俩小时就上吐下泻!这是我这么多年外出第一次遇到的这种事情! 折腾了半夜,致使第三天的计划全部泡汤!

非常感谢老板娘的帮助!

经过夜里的折腾,今天不得不在住处休整! 好在有朋友懂茶,过来陪我,可一起喝茶聊天休息,过的也很愉快。学习了许多关于武夷山茶的知识。

关于武夷岩茶的五大类,大致可以用这张图片表示出来。

此图片来自网络,仅供参考。 武夷岩茶命名规则: (资料来自网络,自愧不能分辨对错优劣,仅供参考。) 以茶树发芽时间命名:不知春、迎春柳等; 以传说栽种年代命名:正唐树、正唐梅、宋玉树等; 以成品茶香命名:肉桂、白瑞香、夜来香、金丁香等; 以茶树叶形命名:金瓜子、金钱、金柳条、倒叶柳、向天梅等; 以茶树叶色命名:白吊兰、红海棠、大红梅、绿蒂梅、黄金锭; 以茶树生长环境命名:不见天、岭上梅、过山龙、后角、九龙珠等; 区别名丛分离类型命名:正太仓、付独占、正芍药、正柳条、正玉兰、正蔷薇等; 以神话传说命名:大红袍、水金龟、铁罗汉、半天妖、红孩儿、状元红、白牡丹等; 以茶树形态命名:醉贵妃、醉海棠、醉洞宾、钓金龟、凤尾草、玉麒麟、一枝香、醉八仙等。 武夷山正山小种与金骏眉 正山小种,产于武夷山市星村镇桐木关一带,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红茶(全发酵茶),亦称“红茶鼻祖”,迄今已有400多年历史。 朋友说: 严格地说正山小种是桐木村的茶树制成的茶叶。桐木关只是一个关口,因为比桐木村有名,所以大家都这么叫。桐木村产的茶叶也按山的位置分上、中、下及山外之分。 由于这里终年云雾缭绕,雨量充沛,气候温润。特别春茶季节,常遇绵绵雨天,日照极少,故此地采摘的茶鲜叶大部分要加温萎凋。当地松树众多,用于烧火的燃料都是松柴,因此鲜叶在萎凋时,吸足了松脂味。在烘干过程中,仍将发酵茶叶摊在竹筛中,放在吊架上干晾或烘烤,下面还用松柴燃烧烘烤,茶叶更进一步吸收松脂味。制好的正山小种茶叶,具有条索肥壮,紧结圆直,色泽乌光油润的外形特征。茶汤棕红色,茶汤具有浓醇的桂圆汤味。 金骏眉则是2005年研发的新产品,是武夷山正山小种的一个分支,目前是中国高端顶级红茶代表。 可从原料、干茶香气、汤色、滋味上区别正山小种和金骏眉。 原料的区别 正山小种:正山小种跟金骏眉都采自同一种茶树上面,但正山小种采用的是金骏眉采摘之后的一芽二叶或者一芽三叶为原料。 金骏眉:金骏眉必须选自茶树刚刚开芽的嫩芽,摘取芽头最新嫩的部位。 干茶、香气的区别 正山小种:干茶紧结匀整,为黑褐色且油润。独特的松烟味、桂圆甜香或花果香气。 金骏眉:干茶细长如眉,条索紧实,呈金、黄、黑三色相间,且黑色为主,会带些金色的毫尖。花、果、蜜香,综合香气馥郁。 汤色、滋味的区别 正山小种:汤色头几泡红艳透亮,随着泡数增加逐渐红色减弱。滋味甜醇,浓郁,桂圆味,松烟味明显。 金骏眉:汤色金黄明亮,口感顺滑绵软、细腻,滋味鲜活,清爽甘甜,花果蜜香明显。 我只是跟朋友品过正山小种和金骏眉,听朋友讲过,红茶有养胃护胃的功效,也正适合我。以上总结资料来自于网络。

今天是访古时间。下梅古村也叫下梅古镇,距武夷山风景区8公里左右。五夫里,也叫五夫古镇是朱熹学习、成家、成名、讲学的地方。

下梅古村坐落在武夷山市东部,导航“下梅古民居停车场”即可,离武夷山三姑度假区约10公里。一到下梅古村,停车后立见这块碑,就知这里跟运茶有关。 没错,这里在明末清初,就已经成为“万里茶路”的第一站,是武夷岩茶外销的集散地。

这是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明清风格的古民居30多处,砖雕、石雕、木雕是其亮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古民居有邹氏大夫第、邹氏家祠、闺秀楼、隐士居、西水别业等。 我去的当天现场买票45元,还有小姐姐给带领讲解,就我一人,不另收讲解费,停车不收费,大家都这待遇吗?

小桥、流水、人家,小姐姐说他们感谢晋商,把茶卖出去,使得他们富裕起来。沿溪而上,首先来到镇国庙。

下梅镇国庙祭祀的忠烈对象是唐朝获得镇国公爵位的薛仁贵和镇国将军爵位的薛丁山。

邹家祠堂,邹氏在与晋商经营武夷茶叶获得巨大利润后,耗巨资建成,也是雄踞于村落中心的标志性建筑

门楼左右两侧圆形砖雕图,分别刻着”文丞“武尉”的象征图案,希望子孙后代能文能武,人才辈出。

大厅正堂原有二十四孝木雕鎏金门四扇,雕刻着我国传统孝道的二十四个经典故事。 这里有万里茶道起点的展览。下梅村是清代武夷山的茶叶贸易集市,也是万里茶道起点。现留有清代茶市贸易水运遗址景隆码头和茶市街,茶贸易文物遗存,清代茶商民居建筑等。

据武夷山市史料记载,晋商常氏与下梅邹氏茶商共同开辟了景隆号茶庄。景隆号码头终日繁忙,吞吐着茶叶集市源源不断的货物,盛时每天每日兴伐300艘,下梅遂成为清代茶叶对外贸易的重镇。

当年茶庄的票据等

景隆码头遗存

老照片

绵延万里的茶叶之路,从武夷山起始,贯通亚欧大陆,直抵俄罗斯圣彼得堡,成为陆上与海上茶叶之路的起点,留下了武夷茶对外贸易的辉煌历史。

大夫第,门房低调,但对联告诉你里面有乾坤。

果不其然! 邹氏大夫第建于清乾隆年间,距今有300年历史。是下梅古民居的核心建筑,也是邹氏在下梅的70多栋老宅中保存最完整,面积最大,最精美的建筑,自建成后一直是邹氏的主房,居住着嫡系邹氏后裔。

大夫第因何而建? 邹氏大夫第第一代主人是先祖邹英章,是为了庆贺先祖六十大寿而建造,当时一共平行建造了六栋房子,实际建筑面积3200多平方,其中大夫第是主人居住,全长116米,最宽处40多米,其余几栋为书房,客房,偏房等。

大夫第因何得名? 邹氏大夫第的名字是因为先祖邹英章的官职而得名,先祖当时是奉直大夫晋赠中宪大夫。当年门口的牌匾是乾隆嘉庆年间的大学士、军机大臣王杰所题,王杰是乾隆年间汉族大臣的最高等级,当时的桐城派领袖人物;另外,王杰还提写了一幅“帝德乾坤大,皇恩雨露深”的牌匾。大夫第后花园取名为“小樊川”是杜牧后人杜光操所书,当时任翰林院学士,樊川二字取自其先祖杜牧的《樊川文集》。

大夫第是一套四纵三厅四进的院落。

砖雕,石雕,木雕三种雕刻艺术而极具特色。门前有官宦人家所常见的落轿石和旗杆。

富有创意的是大夫第的后花园,这个取名为“小樊川”的小巧园林,其间的屏墙犹如集砖雕与石刻为一体的艺术画廊。

这棵三百多年历史的小叶罗汉松,也是国内不可多见的奇树,通常罗汉松是作为盆景而种植,树高不过二三十厘米,而大夫第的罗汉松,有近十米高!

程氏隐士居据说是二品大员程春皋宅邸。

可见是文官,对理学推崇。

有闲情逸致。

西水别居是另一处古宅。

婆婆门(又名芭蕉门),曲线是衡量女性身材的重要依据,当年邹氏为娶身材姣好的媳妇而特制,作为标准来选择未来的儿媳。在传统图案中芭蕉门象征着招财进宝。

五夫里,现在叫五夫镇、五夫古镇,地处武夷山市东南部,距三姑度假区45公里左右。五夫里是朱熹年少读书、结婚生子、成才、成名的地方,在此前后共生活40多年。

下面分9点介绍朱熹与五夫里。

首先我们要问的是: 朱熹是什么时候,什么原因来五夫里? 南宋绍兴十三年(1143年)三月二十四日,朱熹父亲朱松病逝于建安环溪精舍,临终前手书以家事托崇安五夫的挚友刘子羽。刘子羽为抗金名将,与朱松志同道合。他不负重托建楼安顿朱家,赠地200亩,为朱家生活做了妥善安排赠地。十四岁的朱熹遵父遗命,奉母偕妹移居五夫里,自此在五夫生活了四十多年。

朱熹的故居叫紫阳楼,现在故居遗址仅存几颗800多年的大树。有一种崔浩登黄鹤楼时“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的感觉。

这一株标为朱熹所植,古树参天,枝繁叶茂,周边长出许多小树,有独树成林之感。

遗址旁建一紫阳楼,为纪念朱子。

紫阳讲堂有朱熹塑像。馆内有关于朱熹生平和朱熹理学思想行成的介绍。

他的现在的近邻倒是开起了朱子家宴。

在溪边有年轻时朱熹的雕像和他的诗的雕刻。

或许是觉得原来的紫阳楼太小吧,现在在他的故居遗址前溪水对面不远处,新建了一处紫阳楼,规模较大,可惜当日还没开。

进入五夫古镇,灯笼上依然是五夫里的文字。

在五夫里,朱熹在哪里读的书?谁是朱熹的老师? 朱熹进入屏山下刘氏家塾学习,受学于刘子翚、刘勉之、胡宪三先生。朱熹专心致志,刻苦认真读书,学业进步很大,为科举考试奠定扎实的基础,十八岁便考取建州乡贡。

这座兴贤书院始建年代约在南宋孝宗朝。书院初为理学先贤胡安国创立的文定书堂,后为籍溪先生胡宪建为书院,名为“兴贤”,即寓“有兴贤毓秀之意”。初为其讲经,乐道、授徒之所,朱子早年在此读书求学。胡宪身后,宋淳熙八年(1181)朱子知南康军任满归五夫里,并在此讲学传道,后又扩建,为纪念恩师胡宪,亲书门额“兴贤书院”。

古代造房很有讲究,无论从外面看,还是在院里透过天井看门楼的最高处,都可看到最高处的官帽形状,寓意好好读书,登科高中,高冠(官)显贵。

朱熹的三位恩师都是大家。胡宪老师及其胡氏家族都了不起。另两位刘氏老师更是对他恩惠有加,后讲。

书院的教室

朱熹很争气,聪慧好学,绍兴十八年(1148年),十九岁的朱熹考取进士。这是重和元年(1118年)他的父亲朱松考取功名以来朱氏家族的又一件大事。

“正心”、“诚意”是朱熹所书,也是他教育理念的一部分。

朱熹入仕历官同安主簿、知南康军、提举浙东、知漳州、知漳州兼湖南安抚使、焕章阁待制兼待讲等,担任地方官九年,以廉退可嘉载入史册。辞官后他专心讲学,著书立说。

这一建筑是刘氏宗祠的正门。刘氏宗祠始建于南宋建炎四年(1130),初建时祠址在府前村,与屏山书院并列,元初毁于兵焚。清光绪六年(1880)移建现址。五夫刘氏家族自中唐文景时入闽,始祖刘翔官居金吾上将军。靖康之变时,九世刘韐(ge)出使金营被扣押,不屈为国死难,褒谥“忠显”;翰长子刘子羽“捍御西蜀”,卒谥“忠定”,其长子刘珙有功于朝,卒谥“忠肃”;韐季子刘子翚启朱子之道学,卒谥“文靖”,称之为“三忠一文”。 朱熹的父亲朱松托孤于刘子翚是何等的英明!

刘氏入闽,繁荣和发展了八闽文化,为宋代理学在八闽的崛起奠定了人文、思想、政治的必要条件。在五季之变时,刘氏家谱就有记载:“刘翱与妻兄蔡炉(蔡长官)、妹夫翁郜(翁节度)率当时名杰三十二姓同迁入闽”。这一记载解决了福建在宋前文人不多,到宋代精英纷出的原因。这三十二姓带来了中原的文化,与本地文化相融合,并经过了五代的磨合,在沉寂中相互切磋,汇成了一股文化热流。据史学家统计,两宋全国的进士福建几乎占1/4,为全国之最。可见这不是文化的突发,而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结果。 南宋时期刘子翚、刘勉之总结了中国儒学文化的过去,提出了儒学发展到理学应该加以总结的设想,把懦学的包容和融合予以体现,佛道的哲理和辩证法以治学,朱熹就是最大的受益者和传承者,他接受了刘子翚亲手传授的大和远、精而微的学问,施之于政,用之于学。刘子翚用心血哺育了朱熹这位伟大的理学家,这里有朱熹历史地位与孔子齐名之说,世称北孔南朱,又称“北有曲阜,南有五夫”。 刘子羽不负友托在五夫里为朱熹母子造房,在下梅买田二百余亩,为朱熹往来武夷山讲学和生活开销提供保障。为让朱熹安心在刘家生活,不会有寄人篱下的自卑心理,刘子羽在为朱熹举办到五夫里过的第一个生日宴席上当众认朱熹为义子,让他真正地将刘家当成了自己的家,这无疑给朱熹无尽的温暖使他更增強了信心,更安心地在刘家读书。 而作为岳父的刘勉之对朱熹的教授更是尽心尽力,他主要教授四书和张载之学,以至后来朱熹用了一生的精力,呕心沥血写成的《四书集》,里面都有刘勉之的思想印迹。朱熹十八岁那年,刘勉之又将自己的女儿刘清四许配给他,这时的老师成了岳父,而学生成了女婿。十九岁的朱熹在五夫紫阳楼迎娶了小他三岁的新娘刘清四,婚后不到三个月他参加礼部考试,轻而易举的考中第五甲,被赐同进士。真是双喜临门,此时的紫阳楼张灯结影,大摆宴席,热闹非凡。 刘子羽、刘子翚、刘勉之三位是朱熹的刘姓贵人,如同三位父亲一样对待他,故称“三父”。又有当时闵地文化大环境,刘子翚、刘勉之、胡宪三位大师的指导,对于勤奋好学、聪明过人的他,不成才都很难!

朱熹与恩师刘勉之女儿刘清四在紫阳楼成亲,生有朱塾、朱辇、朱在三子,有朱異、朱兑、朱巳三女。朱熹重视道德教育,还聘请名士林用中、蔡元定、吕祖谦等人施教,希望子女长大自立有成。

朱熹一生清贫,长期独力赡养母亲,廉孝嘉。朱熹知恩图报,三十五岁时将歇马庄二百亩田产归还刘家,五十岁时为过世三十多年的刘子翚树碑立传。 下图为朱子井。

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正月,朱熹从五夫出发,徒步数百里到南剑州,执礼拜师李侗生,从此明确了进取的方向,奠定了理学思想的基础,大踏步迈向孔孟圣域。

朱熹除了著书立说,著作等身,系统地创建与完善理学,兴书院授课讲学,传播文化外,他关心民间疾苦,于乾道七年(1171年)八月创建五夫社仓,制定严格制度,聘用勤廉自律者管理,延请官府官员监督,使得社仓良性循环,并长期有效地发挥赈济作用。朝廷颁行其《社仓法》于天下。 通过来武夷山,游览了武夷山景区的武夷精舍,春秋馆,和五夫里,对朱熹的一生有了更一步的了解。也通过下梅故居群,了解了武夷山茶叶古代商贸情况。 饱览了大美自然山水,了解了当地的人文、地理、历史、宗教,收获满满,不虚此行。

如果以后有机会,再过来旅行! 至少得补上第三天的行程。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