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抱人,后面背鹿,这只虎是在干嘛呢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广百宋斋头条微博 前面抱人,后面背鹿,这只虎是在干嘛呢

前面抱人,后面背鹿,这只虎是在干嘛呢

2024-06-23 11:5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这只青铜卣被讨论较多的原因,就是因为,日本学者对这只青铜卣的命名,和我们中国主流学派对其的命名,不一样。

我们中国主流学派,将其命名为“虎食人卣”;而日本学者,将其命名为“虎乳人卣”,意思是,虎在把人当成虎仔来抚育。

这其中的原因,就是因为,我们中国主流学派,都依据自己的学识而认为,虎是东夷某方氏族的图腾,虎食人的造型,就是表示把俘虏敬献给图腾神;或是祈祷虎神吃掉恶鬼,以表达驱邪求吉的意思。

而日本的学者们,则是从这只青铜卣本身之造型的神韵上分析,认为这件青铜卣的造型神韵上,人与虎的关系显得十分地和谐,没有表现出虎要吃人、或者虎要吃掉恶鬼的意思,反倒是显示出了一种“天人合一”、“人物共处”的意念。

那么,到底哪一种命名是正确的呢?

我们先来看一下那只青铜卣的造型。

那件青铜卣的造型,是一个虎与人相互拥抱的姿态:虎以两只后足及尾部,形成三点一面,以支撑身体;而两只前爪,则抱持一人;那张开的大嘴,正对着这个人的头部;相对的,这个人,则是蹲坐在虎的胸前;一双赤足,踏于虎爪之上;双手伸向虎肩。

虎的肩端附着卣的提梁,提梁的两端,有兽首;梁上饰着以雷纹衬底的长形宿纹。

虎背的上部为椭圆形器口,有盖,盖上还有一只鹿。

盖面饰有卷尾夔纹,也有与器体保持一致的雷纹衬底。

虎的两耳竖起,牙齿甚为锋利。

该器通高35.7厘米,重5.09千克。

那么,根据这个造型,旁观者们,认为中日两种命名,哪一种是正确呢?

一些中国的民间学者们,显然是不认可自己国家的那些主流学派的观点的。

他们不认为这种造型,是“虎食人”或“虎食恶鬼”之意。

一方面,这种判断,与青铜卣本身的造型之神韵,明显地不相符合。

另一方面,虎背上的那只鹿,难道没有什么意涵吗?怎么没有考虑进去呢?

但是,他们也是不认可日本人的“虎乳人卣”之意象与命名的。

想一想,人虎不共生,没有一定的缘由,虎,为什么要把人当成虎仔来抚育呢?

所以,就有属于非主流学派的中国民间学者,建议将此器的名称,改为“祥麟吞乙卣”或“简狄吞乙卣”。

这当然是因为,虎背上的鹿,具有麒麟文化之特征;另外,“简狄吞乙卣”的名称,就契合了历史上“玄鸟生商”的传说。

另有《今日头条》的作者广百宋斋先生,首先公开命名了这只青铜卣为:“西王母育帝卣”。

只是,笔者暂时没有了解到,广百宋斋先生对此命名的详细解释。

如果没有特别提示的话,那么,一般人是不是会认为,广百宋斋先生的这个命名中的“西王母”,就是与周穆王同时代的那个“西王母”呢?

《穆天子传》记载了周穆王率领七萃之士﹐驾上八骏马,由造父赶车,伯夭作向导,从宗周出发,西至于“西王母”之邦,和“西王母”宴饮酬酢的故事。

另有《山海经》中,也有关于“西王母”的记载。

《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 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处之。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此山万物尽有。”

《山海经·西山经》记载:“ 又西北三百五十里,曰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有兽焉,其状如犬而豹文,其角如牛,其名曰狡,其音如吠犬,见则其国大穰。有鸟焉,其状如翟而赤,名曰胜遇,是食鱼,其音如录,见则其国大水。”

笔者槐荫树下的老曹,原则上是支持广宋百斋先生的意见的。

但是,槐荫树下的老曹认为,这个“西王母”,不是与周穆王同时代的那个“西王母”,而是比周穆王要早得多的、距今8000年之前的那个“西王母”。

首先,“西王母”之“西”,表明她这个名号,不是她“西王母”的自称,而是我们中原人士,站在我们中原的角度对她的尊称,是说,她这个“王母”居住在我们中原的西边。

其次,“西王母”不是“王”,而是“王”的母亲。

那么,这个母亲的儿子,又是谁呢?“西王母”,又是哪一个“王”的母亲呢?

我们从道教中,“西王母”为玉皇大帝的王后,地位与玉皇大帝比肩就可以知道,这个“西王母”,具有开天辟地之功,她是开天辟地的那个“王”的母亲。

那么,在我们中国历史上,哪一个“王”,具有开天辟地之功呢?哪一个“王”,堪称是玉皇大帝和“西王母”的那个儿子呢?

那就是中国古代三皇之中的首皇——庖犧氏。

《三皇本纪》记载:“ 太昊庖犧氏,风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王,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犧于成纪。蛇身人首······于是始制嫁娶,以俪皮为礼。养牺牲以庖厨,故曰庖牺。有龙瑞,以龙纪官,号曰龙师。作三十五弦之瑟,木德王,注春令。故《易》称帝出乎震,月令孟春,其帝太皞是也。都于陈,东封太山,立一百一十一年崩。”

而在其《索隐》中又有注释曰:“ 按谯周《古史考》,伏犧氏制嫁娶,以俪皮为礼也。结网罟以教佃渔,故曰宓犧氏,按事出《汉书·历志》。宓,音伏。”

还有:“ 按皇甫谧,伏犧葬南郡,或曰,冢在山阳高平之西也。”

那么,从这些记载中,我们就可以梳理和判断出:华胥氏、宓犧氏、庖犧氏、伏犧氏,这几个氏族,是一脉相承的。

但是,他们又按照时间的顺序,所居住的地方不一样,谋生的手段也不一样,甚至,连图腾崇拜也不一样。

华胥氏,居住在成纪,也就是今天的甘肃天水一带。

她们从事渔猎生产,但是,只能是在浅水中摸螃蟹。

她们一时所吃不完的螃蟹,就会做成蟹酱。

她们每天都要走很远的路去谋生。

她们在尝试从事农业生产,以花卉为图腾。

宓犧氏,仍然是居住在成纪。

他们学会了织网,生产能力有了大幅提高。

他们教授其他部落用渔网捕鱼,他们则以织造和贩卖渔网为业——“宓”。

她们的图腾,由花卉变成了肉食动物,就是蛇——其名号中,与庖犧氏和伏犧氏共有一个“犧”字,就是因为他们的图腾相似,都是肉食动物。

到了庖犧氏,她们就到草原上去,居住在蒙古包里了——“庖”。

这时候,仍然居住在成纪地区的,是庖犧氏的妹妹女娲氏。

《三皇本纪》记载:“ 女娲氏亦风姓,蛇身人首,有神圣之德,代宓犧立,号曰女希氏。”

女娲氏这个名号,是因为她们的后人以蛙为图腾,所以,就尊奉她们为蛙神而来。

“蛙”通“娲”,是因为女娲氏发明了三足陶器——鬲,她们的后人要纪念她们的这个历史功绩。

女娲氏自己的图腾,是由蛇变成了鱼。

所以,我们现在在甘肃和陕西地区,仍然会发现许多鱼纹彩陶和蛙纹彩陶,那就是女娲氏和她们的后人,一直生活在成纪地区,“ 代宓犧立”的证据。

女娲氏又称“女希氏”,和“犧”同音不同字,是因为,他们和庖犧氏分家了,不是庖犧氏后人们的直系祖先。

“犧”,是庖犧氏和伏犧氏的后人们,对自己直系祖先的尊称。

庖犧氏的图腾也是肉食动物,但是,其前后也有所变化。

他们先是“蛇身人首”,后来又“有龙瑞,以龙纪官”。

到了伏犧氏,他们就到了湖南地区了。

他们到湖南地区的原因,就是因为庖犧氏“ 代燧人氏继天而王”,“ 木德王,注春令”,“ 都于陈,东封太山”,最终“ 立一百一十一年崩”。他们是在中原打了败仗,逃到湖南去的。

以上,是我们从《三皇本纪》等史籍中,所梳理出来的信息。

而我们从现在的考古发现,也可以判断出,庖犧氏就是东北地区,距今8000年前兴隆洼文化遗址、和距今7000年前赵宝沟文化遗址的主人。

庖犧氏的“犧”字,透露出他们“半农半牧、以龙为图腾、尚武好战”的特征,这与兴隆洼文化和赵宝沟文化所表现出的特征是一致的。

湖南高庙文化和大溪文化,继承了东北地区兴隆洼文化和赵宝沟文化的特色,这两种文化,都有相对中原地区更早的饕餮纹,都有相对中原地区更早的玉文化。

这就可以印证庖犧氏“代燧人氏继天而王”、“伏犧葬南郡”的记载,是所言非虚。

燧人氏,就是中原地区的土著,就是距今8000年前磁山文化和距今7000年前裴李岗文化的主人。

那么,这些《三皇本纪》所记载的历史,与“西王母”有什么关系呢?

这些历史,与我们这里所讨论的“西王母育帝卣”,又有什么关系呢?

首先,我们要知道,在还没有入主中原之前,草原上的庖犧氏,她们有没有一个最高首领呢?

她们有没有一个政治中心呢?

我们看山海经·大荒西经》:“ 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处之。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此山万物尽有。”

《山海经·西山经》:“ 又西北三百五十里,曰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有兽焉,其状如犬而豹文,其角如牛,其名曰狡,其音如吠犬,见则其国大穰。有鸟焉,其状如翟而赤,名曰胜遇,是食鱼,其音如录,见则其国大水。”

“西王母”是居住在“昆仑之丘”,“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具体的居住地方“曰玉山”,那里“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处之”,而“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

从“西王母”住处“ 曰玉山”,我们可不可以联想到,兴隆洼文化遗址和赵宝沟文化遗址中的那些玉器,都是从何而来呢?

甚至,比兴隆洼文化更早的距今9000多年前的黑龙江饶河小南山遗址中的那些玉器,都是从何而来呢?

如果我们不能联想到那么远,也好,我们可不可以直接思考一下,“昆仑”二字作何解释?

“ 昆仑之丘”,又是什么意思?

“昆”,众人在太阳底下,比肩而劳作也;“仑”商讨准则,评说是非也。

那么,众人在玉山上的太阳底下,比肩而劳作,是在劳作什么呢?

他们不是在制作玉器吗?

而这些人在这里制作玉器,谁又来给他们提供生活的保障呢?

所以,“昆”字后面的这个“仑”字,是不是就更加重要呢?

因为,这个地方是“商讨准则,评说是非”的地方,是一个政治中心,是一个部族首领的居住地,所以,给这些制作玉器的人提供生活保障的,就是这个部族的首领。

而部族首领之所以选择居住在这个地方,当然也是因为,这里有玉,她可以在这里,领导人们制作玉器。

所以,我们知道,“西王母”与庖犧氏之间的关系了吗?

“西王母”,就是庖犧氏部族的首领。

但是,很显然,作为兴隆洼文化和赵宝沟文化之主人的庖犧氏,和“西王母”所领导的庖犧氏,又不是一回事。

“西王母”所领导的庖犧氏,显然不是一个农业民族,而是一个游牧部族。

而兴隆洼文化和赵宝沟文化的主人们,又显然不再是纯粹的游牧部族。

他们显然是已经从“西王母”所领导的那个游牧部族中,分离出来了,变成了一个半农半牧的部族。

所以,他们由此就有了他们自己的新图腾。

“西王母”所领导的庖犧氏部族的图腾,是白虎;而兴隆洼文化和赵宝沟文化之主人们的图腾,是青龙。

我们从距今6400年的濮阳西水坡遗址之“天盖墓”中,可以发现这种变化。

濮阳西水坡遗址之“天盖墓”中,东方就是青龙;西方就是白虎。

青龙,是墓主所在部族当时的图腾;白虎,则是墓主所在部族过去的图腾。

为什么青龙在东,白虎在西呢?

因为,墓主庖犧氏是“ 木德王”,他“ 注春令”、“ 都于陈”、“ 东封太山”,他们现在的图腾青龙,是在东方泰山;而他们是来自草原,他们过去的图腾白虎,是在西方的昆仑山。

庖犧氏“ 木德王”、“ 注春令”、“ 都于陈”、“ 东封太山”,这都是源于当时的“五行学说”的理念。

“五行学说”中有“五德轮回”之说,而“木德”,是每一个世道轮回中的“首德”。

因为,庖犧氏是在从游牧时代向农业时代转变过程中的第一个“ 王”,所以,他们认为他们是“ 木德王”。

而根据“五行学说”,“ 木居于东”,“ 主春季”,所以,庖犧氏就要“ 注春令”,并且“ 东封泰山”。

正是为了“ 东封泰山”,他们才要“ 都于陈”。

“ 陈”就是现在的河南淮阳。

从这里出发,去进攻山东,夺取泰山,就没有河流和山川阻隔,比较容易。

我们再看这个青铜卣的盖子上,有一只鹿。

那么,鹿在庖犧氏部族的文化中,有什么意义呢?

《三皇本纪》曰:“ 按谯周《古史考》,伏犧氏制嫁娶,以俪皮为礼也。”

俪皮,就是成对的鹿皮。

为什么“ 伏犧氏制嫁娶”,要“ 以俪皮为礼”呢?

“ 以俪皮为礼”,和“ 麒麟送子”应该是一个意思,就是盼望“ 早生贵子”的意思。

而之所以鹿能够被赋予“ 早生贵子”的寓意,就是因为,麋鹿,是在冬至时节脱角,去旧迎新。

这正好和庖犧氏部族的“注春令”的意念相吻合。

所以,麋鹿,就被他们庖犧氏部族视为去旧迎新的神兽。

在赵宝沟文化遗址中,就有关于神鹿飞天的描绘。

在濮阳西水坡遗址里,也有骑鹿升天的蚌塑图案。

所以,这个青铜卣上有鹿,就有神兽送子的意思。

而虎抱人,这个虎,就是“西王母”,就是庖犧氏部族早期的图腾。

这个人,就是虎子,就是西王母所生之子,就是进入农业时代的庖犧氏,也就是伏犧氏。

所以,这只青铜卣的正确命名,就应该是广百宋斋先生所首先公开命名的:“西王母育帝卣”。

声明:图文来源头条号“ 槐荫树下的老曹”,转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